社区 > 北京> 2022-07-09 古道十里溪绕树,山泉煮茶醉流霞。

2022-07-09 古道十里溪绕树,山泉煮茶醉流霞。

今天是周六,我们三好友早就约好徒步京西古道,溪水瀑布中品茶纵论天下。可惜又是高温天气,生怕有人再中暑,于是我背了两升热水,5瓶矿泉水,还有荔枝红茶、大红袍、肉桂等各种上好香茶,除此之外还背上了户外便携椅子、桌子、陆勤自热饭等一应物品,成了真正的“驴”友,负的有点重!小北比我聪明,带了轻便的椅子、气罐和气炉还有1.5升瓶装矿泉水,我后悔啊,那个热水壶自重1公斤,我背2升矿泉水岂不更好。还有一个更聪明的大豳,只带了水、水果和午餐,更轻便,佩服我这个兄弟,经验丰富,帮我背了两瓶450ml的矿泉水,一天一口也没喝,不渴么,替他着急。我们都是很可爱的大叔,但绝不油腻。
今天穿越路线,从窑神庙、圈门出发,途径门头口村-三家店村-天桥浮村-国砚山庄-拉拉湖村(玉河古道天梯)-京西古道玉河段-峰口庵-蹄窝-京西古道黄石港段-京西古道花沟段-大天梯-大瀑布-小天梯-小瀑布-鹰嘴峰-瓜草地小木门-潭王路。整条路线大约15公里,圈门-蹄窝这一段,主要欣赏过街楼、千年玉河古道、天梯及蹄窝,站在峰口庵处眺望门头沟、绝石梁、九龙山及盘山公路,景色优美、无与伦比。蹄窝-鹰嘴峰这一段,是最为精彩的千年古道、大天梯、小天梯伴着溪流瀑布一路下降的过程,这一段也是京西古道黄石港段和花沟段的全程,可谓一路听着溪水叮咚、瀑布轰鸣的声音到达终点。游了山、喝了茶、玩了水,忘了论天下……

我再介绍一遍窑神庙:窑神是煤窑之神,也称窑王爷,旧称主宰砖瓦窑的神灵,中国民间信仰之一。一年的腊月十八日是窑神(保佑煤窑平安的神灵)的生日,也是祭奠窑神的节日。圈门旁边有一座北京唯一的“窑神庙”,坐落于门头沟河畔,依山傍水,著名的京西古道从它的身边蜿蜒穿过。年代久远的“窑神庙”,其始建年代不详,曾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今“窑神庙”为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所存。庙宇座北朝南,它由山门,大殿,厢房,后院组成。山门有一石匾“古刹窑神庙”,千百年来,它见证了“窑神庙”的历史与沧桑。由于京西地区盛产煤炭,所以,“窑神庙”在京西煤矿开釆业中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门头沟之源旁边的沿河道路已经被封闭,此路不通。明朝时,都城北京长期受到蒙古威胁,在京西山区修建了内长城,在每条山路的关键部位修建了关城,驻军把守,作为保护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当时门头口村也建有一座扼守古玉河大道咽喉的关城;入清之后,长城内外一统,京城西部的关城失去了防御作用,关城的城台上修建起了庙宇,逐渐演变成过街楼;玉河古道从关城下面通过,而关城的门洞又是拱券形的,所以人们就把这座建筑称为“券门”,依谐音叫作“圈门”。以过街楼为界,这条沟谷分成了两部分,过街楼以西称为“门头沟”,意思是“圈门前头的沟谷”;从横岭到大峪村有一条东西向长达11千米的沟谷,北面是九龙山,南面是南大梁,唐末修建的玉河古道即沿着这条沟谷向西,通往门头沟区腹地的斋堂川,远行山西及内蒙古。现在的门头口村是这条沟谷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圈门过街楼”被称之为“门头沟之源”,门头沟就是圈门前头有条沟的意思。圈门横跨在沟上,这条沟是横岭至大峪的泄水沟。

圈门横跨在门头沟上,这条沟是横岭至大峪的泄水沟。圈门过街楼上供奉着文昌帝君、关帝和药王孙思邈。京西古道自西向东穿过了过街楼的“券洞”就算进入了通往北京的大路,所以人们就把这称为门头沟之门,门头沟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过了三家店村后,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块 “京西古道自然风景区”的半圆形路牌,不知其经历了几百年风霜,总是锈迹斑斑,已经成为进入京西古道的标志性建物品,我们认为此物极具考古研究价值,确认一下铁锈是哪一年的?

因为大豳带我们抄近道,很快就看到了天桥浮过街楼。

天桥浮过街楼:因三义庙旁便是古老的过街楼,村前门洞如桥,上可行人而得名。有句古话“见桥不走桥,走桥不见桥”是对此处完美诠释!俩帅哥走的快,我跟在后面,只能老是拍背影。

天桥浮过街楼过后,有一处拍照绝佳之处,就是这处两面巨石301乡道穿行而过的景色,好似我们在穿越一处绝境大峡谷,甚有成就感。看照片就知道,有图有真相。

鼓了峡谷后,便很快就到国砚山庄;

山庄里的福源谷,是种植樱桃的基地。

山庄里的瀑布,这在盛夏里的高温天气,带给我们一丝凉爽,在此徘徊良久,每人都拍够了瀑布的大片,才继续前行。

经过拉拉湖村,看了一眼玉河古道天梯,直奔村口的古道前行,拍两张照片记录下古道现状;抓紧追他俩;


古道上行结束,进入九龙路,路面就是坚硬的水泥路了;

行至第二段京西古道玉河段,开始爬升,我的负重只能让我如蜗牛般慢慢来,偶尔切一下,抄近道;

站在古道上爬升,蓦然回首来一张大片,其实只为喘口气,歇一会儿;

向上升的方向,再给古道来一张,再喘口气,歇一会儿;

两口气终于到了峰口庵,小北在那等着我,内心甚为感动,恨不得把背包都给他;峰口庵,又名峰口鞍、风口岩,俗称风鞍儿、大风鞍。峰口庵关城原来是古道之上收税的卡子,为了保证京城的煤炭供应,官府特规定,免征煤炭运输税,而立此碑。二是道光14年“重修峰口庵东西山路碑记”,据碑上所记,当时修路捐银者是官员,舍地者是百姓,可谓是官民共建。另外两块碑是清道光甲午年(1834)的“峰口庵碑”和咸丰2年(1852)的“续立峰口庵道德行善碑”。在峰口庵关城上环顾,东望,左有九龙山大岭,右有九龙山南大岭,像两臂伸向永定河边;由近及远,官厅、天桥浮、圈门、河滩及永定河东岸之三家店、五里坨、高井、石景山一览无遗。

到了著名的“蹄窝”,想着这百年奇迹,叹为观止。从峰口庵西行左转约200米,在一处山脚拐弯处,有一段削山开出来的路段,长约20米,宽1.5-2米,全部是一体的沉积细砂岩,石质坚硬而细腻,呈绛红色。在路面上散布有清晰的蹄窝上百个,左右交替,大致分为两行。蹄窝直径近20厘米,深者15厘米,浅的也有10厘米。山青石红坑褐,蹄窝云绕龙舞,可谓千古奇观。据碑文上记载,这条古道上“牲畜驮运煤炭昼夜不断”,经过千百年来驮煤牲畜铁蹄的践踏,才形成了如此壮丽的景观。

小北这醉人的表情是不是千年前穿越过来的……

我们对“蹄窝”深入研究探讨了重要的课题后,回走20米,进入京西古道黄石港段,开始下行向黄石岗村方向前进;


不要向两边看,也不要采路边的野花,直行穿过石洞口,顺着古道前行;跟上跟上,


骄阳似火,闷热无比,白云高挂蓝天;

延京西古道黄石港段前行、追赶

大约2公里,到此处山谷,听到溪水叮咚;

到达一处僻静处,已经饿的不行了;择一处溪流,寻一块巨石,支起茶桌,泡茶就餐,丰盛的很啊;

此处凉爽,所有闷热被哗哗的溪水全数带走,我们三好友在此处喝茶,讨论了很多世界大事,从13:30一直品茶至17:00,讨论的内容全都忘了,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照片;



这一张陶醉的样子,可以评上徒步中的吉尼斯不,有没有羡慕嫉妒恨的;

我带的热水喝完,开始烧矿泉水,泡茶,茶香四溢,茶香四溢……

守着山泉美景,听着溪水淙淙、闻着茶香四溢、好友静坐,我们抖落一身岁月的尘沙,一定配得上这余生悠悠时光,笑看过往,勇敢倔强!

茶后的清醒,让我们继续前行,欣赏古道旁的溪水饶树流、饶山流,流进万泽千江……







到了大天梯,等待前面的人下去,一不小心堵车了。

大天梯陡峭险峻,只能一人直上直下,幸亏两边都有铁链和扶手,即便如此也费时费力。


大天梯过后,古道边左转,前行30米有一处大瀑布,非常壮观。我们又陶醉了好久。



溪水无处不在,在这盛夏,带走所有闷热。





小天梯过后,又一处瀑布,来一张大片



整条京西古道花沟段,遍布大小瀑布,溪流泉水叮咚


走到瓜草地边缘,顺路前行,

右转进入京西古道花沟段,有一块巨石,为三亿年的沉积岩;

过桥后,左转前行,

古道沿河蜿蜒;











京西古道花沟段的终点,还有一处瀑布,美丽壮观;

愉快的行程即将结束,就在我们准备通过瓜草地小木门时,发现上了锁🔒,找了半天其它出口也未找到,我和小北商量直接爬过去,大豳继续找出口,于是小北小心翼翼攀爬而过,我还在想我这身形有点胖能不能过得去,别卡在小木门上,此时大豳回来,突然发现钥匙🔑就挂在小木门旁边,我们三个哈哈大笑,总认为有人故意没发现钥匙,考验我们的攀爬技能……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江湖强哥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