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长安> 东尧村东梁-送灯台-圣寿寺塔-白衣堂-观音殿-弥陀古寺-赵家坡-东尧老村环穿
东尧村东梁-送灯台-圣寿寺塔-白衣堂-观音殿-弥陀古寺-赵家坡-东尧老村环穿

一眨眼已四个多月未进秦岭,周末终于有空爬了一次山。我不大喜欢重复已走过的线路,所以花很长时间为这次进山做了攻略。因是单人前往,不想走路线太长或难度太大的线路。在两步路找到了从南五台西侧东尧村后的山梁可到达送灯台,进而下到南五台景区圣寿寺,总长度7公里,最高海拔1200米,正好符合要求。到达东尧村发现这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该村始建于明末,老村位于新村落的东南侧,沿着一条土坡道可以到达。由于依山势而建,村内的高地上零散分布着多处上世纪70年代的民居。这些房屋面阔三间或两间,门窗采用砖镶设计,墙体的墙基和山墙四周用土坯包砖,屋顶覆盖着小青瓦,屋脊设有燕尾。其中还有一些红砖厦房,保留了原营造工艺。尤其是村落入口处的一座60年代的戏楼,拱形窗洞,红色五星格外引人注目,现在还有人家在此居住,戏楼前的空地成了驴友停车的好地方。从戏楼向上不远便可穿越整个村落,最南端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小庙-观音堂。从庙前小路上山约一小时可抵达梁顶,沿山脊再前行一公里便抵达此行最高点,海拔1200米的送灯台。送灯台位于南五台西北方向的塔寺沟顶,曾是一个庙宇,供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明清时期被毁,后来山下村子的村民对其进行了整修,但**期间又被拆除。现在看到的只有一间庙宇和一个厨房,庙宇旁边有一个红色火球,据说是观音菩萨的照路之物。关于送灯台的名字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观音菩萨降服**后回天宫,诸佛为菩萨送行,送到灯台时碰到了八仙,八仙赞美观音的功绩,留下了一个红色火球为观音照路;另一种说法是民间谚语中的赵老送灯台一去不复还,指的是鲁班计划修桥时,为了防止龙王干扰,做了两个灯台,其中赵小藏了一颗夜明珠,但被海涛吞没。沿送灯台向下有一段饱经沧桑的石阶路,能看出送灯台昔日的辉煌。从送灯台下至沟底,穿过一片箭竹林,一座宝塔映入眼帘,这便是长安圣寿寺隋塔,由圣寿寺顺溪流而下,一路经过台沟管护站、白衣堂(宝灵塔)、观音堂(准提观音寺)便下到位于南五台北坡台沟口的弥陀古寺。沿山脚小路向西穿过赵家坡回到起点东尧老村落。这是一条比较小众但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丰富的路线,一路走下来比较清净。

东尧村老戏楼

老村庄

窑洞

观音堂

俯瞰平台

山花初放

遥望南五台

梁顶行走

仰望送灯台

送灯台

伽蓝菩萨画像

韦陀菩萨画像

石阶

瀑布

竹林

长安圣寿寺隋塔
该塔,始建于隋仁寿年间(601~604年),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坐西向东,塔通高29.5米,底边长7.5米。塔身一、三、五、七层南北两面和二、四、六层东西两面辟券门,层间以砖叠涩出檐,施两排菱角牙子。二层以上壁面作仿木结构,每面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及斗棋。塔顶平砖攒尖,置七圈铁质相轮,上覆八角攒尖式铁质塔刹。塔内原有木梯供登临。在寺塔北约50米矗立着印光法师舍利塔-影堂石塔,该塔方形石砌三层结构,通高8.41米,底边周长3.55米,中间有两层腰檐,塔身收分较急,顶端为石雕宝瓶式。塔的底层东面辟有方形的石门,修筑有方形的塔室,里面嵌有两方石碣。于右任先生题写“印光大师影堂”。寺内还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观音大士伏龙赋并序”及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的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遗像碑各一通。寺门前有两棵唐代古槐。与塔合称为隋塔唐槐。对寺塔的来历有一说:据说隋文帝杨坚和他的母亲出游印度,带回佛牙一枚。见该处山清水秀,便于参禅诵经,就在此建塔。该处终年香火旺盛,随文帝也常来此消夏避暑,参禅礼佛。初唐时,太宗李世民的母亲每年也要来此朝拜几次。因此南五台成为佛教圣地之一。白居易曾赋七绝《登观音台望城》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人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民国年间佛学大师印光法师曾在圣寿寺讲经,弘扬净土宗。印光法师在海内外弟子十余万人,著作有《净土决疑录》《宗教不宜混滥论》《印光法师文抄》等。关于“应身大士圆寂塔”名谓的由来:民间传说,隋仁寿年间有**化为羽人,在京城以药为饵,毒杀生灵。观音大土遂化身和尚,降伏之。为感铭观音大士普救众生之恩,时人修建了此塔,并祭观音大士为“应身大士”。圣寿寺内还珍藏着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的象征中日友好的落叶松,如今已枝繁叶茂,直插云霄。

影堂石塔

圣寿寺塔

隋塔简介

慈航殿

古槐

天王殿

古树参天

圣寿寺山门

圣寿寺简介

圣寿寺塔文保碑

圣寿寺简介

石碑

圣寿寺

河道边的古寺

台沟管护站

宝灵塔
过流水石,沿石栈道上,经依傍竹林,架屋山涧的过江楼--兴宝泉,就看见绿树丛中有一秀丽小巧的寺院,朱栋画廊,花格屏风,雕门刻窗,青砖粉墙,明朗雅静,此即古白衣堂。据传,白衣堂创建于隋唐时期。历经沧桑,至清咸丰年间,已年久失修,破垣残壁。当时长安县知县之母,重病垂危,请西大街名医医好其母之病,知县甚为感激,要以重金酬谢,名医谢绝,提出重修南五台白衣堂之事,北关林家太爷南五台等善男信女,闻知此事,发心赞助,于是同心合力,重修白衣堂,使白衣堂面貌翻新。当时的白衣堂,有三大间带楼,中间左右厢房六间,大殿前左方开有后门,其建筑形成四合院格局,与这儿的秀山小溪融为一体,显得紧凑合理,自然天成。大殿内供奉的白衣菩萨,肤色润洁,凤目微张,垂鬟髻后,长发垂肩,斜披天衣,戴项饰、璎珞、臂钏、腰束贴体罗裙,手持风雨瓶和柳枝,显得端庄、肃穆、秀雅、脱尘超凡。大殿粉墙上,有西游记唐僧取经壁画,其画工精湛,堪称艺术品。1959年修盘山公路炸石,古白衣堂殿被毁。1992年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决定恢复重建各旅游点。1993年由西安北关龙首村动工重建,仿其旧例,于同年九月,三间大殿落成。

白衣堂

河道

观音殿

準提观音寺

流水石
民国傅增湘《秦游日录》曰:“出村南,上里许,人谷口。过土地祠,流水石、兴宝泉、滴水堂,至竹林寺”。这儿说的“出村南”,为留村。入谷口,为竹谷口。俗称台沟口。流水石在何处,就清楚不过了。流水石,原有一寺称为流水寺,因寺后有一流水石瀑布南五台而得名。该瀑布落差12米,远远望去,形如玉雪素绢从崖上抛下。游人行至跌落的潭边,但见银珠飞溅,雪莲盛开。

弥陀古寺
为南五台景区山下一较大寺院,距大顶圆光寺曲径约25华里。位于台沟口,两侧青山环抱,山坡柏树青翠。寺西一条清清的小溪流过。当春深花落,一溪胭脂水流香溢彩飘香山外,其美不可言状。寺内有一搂多粗,树龄最古,植株最大的两株古红白玉兰,堪称一景。另外还有梧桐、棱椤、垂柳及各种鲜花,环境异常优美。据传,该寺创建于隋,寺内原有一方记事石碑,因碑失其创建的具体时间无法考证,以后曾有南汤房之称。此寺地处山口,交通方便,解放前屡为****占用。1943年**在皇甫召开**会议时,曾到过此寺。1944年春,**派张治中、邵力子与**代表林伯渠、吴玉章等,在此寺举行秘密会谈,商计抗日事宜。为“双十协定”作了筹备。1984年,长安县政协委员释德成发心重修弥陀寺大殿,海内外宗教界人士及善男信女尽力赞助,1985年五间大雄宝殿翻修落成,立“南五台弥陀寺重修大殿赞助碑记”,1992年农历七月又修建成僧舍禅房楼二层14间,并建成弥陀寺山门。重修后的弥陀寺辚得肃穆壮丽,五间大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 多少楼台烟雨中——雨中游南五台 (12张)势至菩萨。中殿三间,殿正中供奉毗卢佛,两边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后面是脚踏摩谛大鱼的观世音菩萨。寺院深处新建罗汉堂三间,其佛塔佛像布局巧妙,巧夺天工,基座为一米五过心,高达五米,六角五层的木雕佛塔(亦称天兰宝塔)置于罗汉堂中心,上四层塔上每层填置石雕佛像和菩萨像六尊,其塔共嵌置佛像24尊。四周堂壁上嵌着五百罗汉雕像。其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珍品。曾有人说,不管任何人看完五百罗汉,其中必有同自己容貌相似的。此言道出了石雕艺术的功力。现今的弥陀寺,殿堂、禅房、僧舍齐全、佛像彩绘、幡幢幔垂、木鱼、铜罄陈列井然有序,是现今南五台较完整的佛寺之一。

弥陀古寺玉兰花开

小路

赵家坡

喷泉

东尧村土公路

公园

东尧老村落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终南三石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