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游人与孤独诗者槟郎
潇洒游人与孤独诗者槟郎
作者: 常远
游人总是在不断追寻着自己的热爱,正是热爱才会让他们拥有强大的勇气离开熟悉的地方,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槟郎先生正是如此,李槟老师笔名槟郎,通常我们称呼一声槟郎先生,颇有古代文人墨客的雅致。槟郎先生早年离开家乡求学,曾公派韩国,定居在南京,任教于南京晓庄学院。他的人生履历丰富精彩,知识渊博,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下了数不尽的游记散文与诗歌, 因此才能够支撑起他在上百个学生面前侃侃而谈。
在这学期选课伊始便已略有耳闻李槟老师的课堂,机缘巧合下我选到了旅游文学这门课程。暗自窃喜的同时深深折服于李槟老师的课堂魅力与旅游文学的奇妙美好。李槟老师的课堂和他的人一样与众不同。讲述旅游文学时,他常常说先旅游后文学,即先介绍旅游景点后分享文学作品,讲解旅游文学理论知识。他总是谦逊地向大家介绍朗读自己的游记散文与诗歌,给我们讲解普及诗歌中涉及到的历史典故或者人生经历,他会引导我们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领略我们不曾见过的风光,接着他才会开始带领大家理解知识点。这种授课方式新奇有趣,再加上李槟老师上课风趣幽默,读诗抑扬顿挫,对许多事件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让人享受课堂的氛围并且觉得老师十分亲切友好。
我觉得槟郎先生像李太白,恣意洒脱;像少陵野老,关心时事政治。但他又不像他们,因为槟郎先生是独一无二的。他不拘泥于传统诗歌形式,敢于创新,这一份勇气就已经远远甩开了其他人。槟郎先生是喜欢且尊敬李白的,那是他同族的先人,他说过李白是富有青春活力的诗人,甚至是他坚持写诗的理由,并于2013年9月24日慕名前去了太白祠。“多少年的心愿,竟然在今天完成。总想在出本诗集后见你,但我怕等不到那一天,说来就来了,只带着一瓶可乐,和不能照相的坏手机。”槟郎时刻惦念着太白,渴望能够完成诗集与太白精神相通,可诗人在当代终究是孤独的,也终究是思念战胜了理智,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李白对槟郎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我坐在你的墓边,在草地上静静地发呆,我感到幸福。”那是与偶像灵魂共存的满足感,“仿佛在大唐的天空下,与现实中的那个我无关。”槟郎穿越了时空,忘记尘世的干扰,人们的不理解、对自己诗歌不认可的委屈与愤懑在这一刻都得到了缓解与释放。他“走进诗仙圣境牌坊,走过十二幅壁画的甬道,欣赏过太白碑林,走在你的邀月像下,走进碧叶的青莲池边,走上捉月桥又化鹤桥上,走向造极阁……”这寥寥数语向我们展示了太白祠的美好景象,随着槟郎的视角移步换景,清幽、静谧,依稀可以窥见当年诗人李白在月下独酌的场景,写下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千古名句,豪放不羁与孤独伤感的矛盾感在他的身上激烈碰撞却又完美融合,与李槟老师也是极为相似的。槟郎年过半百,半生漂泊,四处奔走游学,用诗歌散文记录下这一切。“将三十元的门票郑重地收藏起,从金陵来一趟姑孰,看你一次不容易,我念念不舍地离去。可能再也不来了,但你墓上的青青草必将伸根在槟郎诗歌里。”这门票是穿越时空的证据,是两位诗人跨越千百年的交流通道,门票便不再是门票,是寄托情思的载体。那一句“可能再也不来了”能读出槟郎内心深处的挣扎与不舍,让人感同身受,心中涌现出伤感与无奈,槟郎先生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出版一本诗集再来见太白,可快节奏的现当代能够专心创造诗歌的人已经不多了,欣赏诗歌的读者也不多了,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信徒仍在坚持,是信仰是不断追逐的光。在未来的日子里,槟郎依然会不断前行,去旅游、去创作、去感悟,那“青青草”必然不会枯萎,正如李白永远是青春而富有活力的。
在李槟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通过照片欣赏了夫子庙、桃花渡、济州岛等景点,但在李槟老师的诗歌中我知道了一处寺庙,名为天宁寺,并在他的诗歌中我第一次知道了李陆史的存在,了解了一段尘封的隐秘历史。在《李陆史在天宁寺》一诗中写下了李陆史短暂的一生,“我是亡国奴,不,我是流亡者,我更是复国志士。我用刀枪反抗侵略,我也用诗战取。”短短几句,铿锵激昂,让人读来心潮澎湃,却又不由地扼腕叹息。一位英勇的战士最终落得如此下场,若不是李槟老师的诗歌,想来我一辈子也不会知道曾有这样一位诗人为革命奉献一生。在这首诗中,深切表达了槟郎先生对李陆史的怀念之情。李陆史是朝鲜人士,李槟老师曾多次在课堂上提及他在韩国的那段时光,想来这也是他对李陆史格外关注与惋惜的部分原因,他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自己的诗歌知道曾有一位青年诗人在天宁寺学习,为和平事业而奋斗。这也是槟郎不断旅游不断记录的原因之一吧,将鲜为人知的往事公布于众,让故人的付出得到今人的敬佩与赞扬,这也是旅游文学的意义之一。
在上旅游文学这门课之前,我从未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过原创诗人,而槟郎先生便是这样的诗人。他热爱诗歌,每天坚持完成一篇诗歌创作,诗歌的内容多样,有梦中所想,亦有生活所见。关于时政,他针砭时弊、字字珠玑;关于美景,他灵动描述、身临其境。他热爱旅游探险,不上课的日子里他就会走出闹市,奔向自然;或是走进寺庙,拥抱历史。他热爱分享,微博、朋友圈总能看到他四处游历的身影,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他的非凡体验,一首首诗歌见证了他的心路历程。这就是槟郎先生,人虽已中年,却仍然像少年般满怀赤诚,满怀欣喜。每次上课槟郎先生朗读自己的诗歌时眼神都格外的温柔,仿佛在看自己的孩子,每当提起自己的诗歌他都如数家珍。他对于现代诗歌创作的这份坚持让人为之动容。
我觉得诗人的灵魂在根本上都是孤独的,槟郎先生也不例外。我关注了李槟老师的微博,发现他经常通过诗歌来描写乡村或者自己的儿时生活。在他的诗歌《乡下的风景》中写到“不开窗没有风,开窗一层灰。拥挤喧嚣的都市里,我怀念我的儿时,赞美乡下的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师对故乡的想念,通过过去和现在、乡下与城市的对比,更加能够看出槟郎先生身处城市的孤独感。他怀念亲人相处的温馨快乐,怀念过去的劳作时光,怀念乡下的风景,山间清风徐徐、星空璀璨,那是城市的喧嚣繁华无法取代的美好。在槟郎先生的日常动态中也能看出他喜爱乡间野趣,那些拥抱大自然的照片中他总是露出开心的笑容。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敬佩槟郎先生的满腔热忱,“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希望槟郎先生能够一直如此,保持少年心态,对世界充满好奇不断探索。“生命并非一次,每次仍都要珍惜。但也不怕捐躯,反正槟郎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从李槟老师写出这段话就足以可以看出他的潇洒,我钦佩他的乐观向上,感慨他的人生经历。
李槟老师,亦或是槟郎先生,两种身份却是同一个人。为师者,他尽心尽力;为诗者,他热爱终身。这样一位孤独的诗人,值得大家去品读。
2021-12
给李槟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