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黄马尖”下撤始末

“驴友”, 一词有人说是是旅游的谐音,当然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对户外运动,自助自主旅行爱好者的称呼。特指参加自助旅行、一般性探险、爬山、穿越等自助游爱好者。因此,驴友特指"爱好者",是指人,而非旅游本身,因此,将驴友当作旅游的谐音,可能是误解。"驴友"也是爱好者。
驴友一般指的是徒步或骑自行车出去的旅游者。自称、尊称对方的一个名词,因为驴子能驮能背,吃苦耐劳,所以,也常被爱好者作为自豪的资本之一。驴友一般指的是徒步或骑自行车出去的旅游者。他/她们自带帐篷、厨具以及各种野外生存工具。往往能够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去过或者很少去过的美丽风景区。但是在路途中往往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或突发事件。也特指以风景、人文、生活的体验或采风为目的的旅行者,而非那些以度假为目的的游客。是近几年流行于社会各阶层的一种旅游方式。川西、云南、西藏一带已经成为驴友的乐园了,其中丽江周边地带海拔相对不高,含氧量高,自然风光比较秀美,已经成为驴友最先涉足的一个地方,然后再是四川,西藏。
更多地是指背包客,就是那种背着背包,带着帐篷、睡袋,穿越、宿营的户外爱好者。
简单的说"驴友"就是户外运动的爱好者。在我国开展的主要户外运动包括远足、登山、攀岩、漂流、越野山地车等。这种属于驴友的运动中多数带有探险性,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因为可以拥抱自然,挑战自我,锻炼毅志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野外生存能力,所以深受青年人的喜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户外运动越来越受欢迎,驴友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从上述度娘给出的解释,可以看出,驴友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象征,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能到达常人所不能到达的地方,能看到常人所欣赏不到的最美风景,可是我只觉得我们在驴友圈里也不能把这种精神无限制地扩大化,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安全第一,任何活动都必须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再开展,我不知我的这个想法是否正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网上高密度地报道驴友常常失踪,失事的的新闻后,我的内心有这种强烈的呐喊“驴友兄弟姐妹们,任何时候一定要真正珍惜生命!”
1月14日,我们相约六六群安排了黄马尖线路,想走通黄马尖东边的线路,是从西坡上山的,结果下山找不到路口,强行用砍刀开了一个半小时的路再找到下山的路,那一天天黑了才回到家,回来后又咨询了部分驴友,并研究了路网,确定在1月27日再反向从东坡上黄马尖,走通这条线路。
可是26日金华下了一场雪,登黄马尖只能放弃,并改道走了一条赏雪的线路,1月30日金华又下了一场雪,2月1日后都是晴天,于是我们决定3日再探黄马尖,这就是驴友的坚持,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11名驴友,自驾到达了岩后村的废矿空地上,停好车就整理行装准备出发。这个应该就是废矿的洞口吧。

从山下洪村后上山,很宽敞的山路,在这个牌子右转走小路,这个地方不注意很容易走错。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基本上毫无积雪了,这里的海拔是200左右。前方走错的退回来,从这向右方走


上山,都有很明显的山路,随着海拔的上升,开始在太阳照不到的树丛中和道路上出现了少量的积雪,南方人看到雪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这也应该是物以稀为贵的一种表现吧。为什么稍一下雪,南方就会有大量的树木电线被压断,就有可能造成各种冰灾,大家可以从照片中看到,南方虽然天冷,但山上树木还都是绿色的,叶子茂盛就容易被压断,同时南方的湿度大,树叶上容易结冰,结上了冰就更容易把树木折断了。




这段路很好走,一个多点小时就钻出了这片树林,大概在海拔500米的地方有一条正在修的新路,这应该是开发金华山旅游项目的一条游道吧?
这条新路能晒到太阳的地方,没有一点雪的痕迹,路上的黄土完全解冻,很粘鞋子,真心不是太好走,在背阴的地方,还是可以看到雪的,路很泥泞,在有雪的地方,我们对着大山,大声呼喊“黄马尖,我们又来了”



看了一下时间,我们是8点多开始走的,9点50分我们已走到了海拔600米的地方,这个地方我们从新大路上重新要上山,由于这条新路的建设,挖机把山两边都挖了,所以找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上山的路口。
上山,随着海拔的慢慢升高,迅速进入了一个冰雪世界,风景非常美,树上冰挂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一片水晶世界,走去碰到树挂也发了悦耳的声响,大家立即进入了臭美的拍照模式。





再往上,很快大家的兴奋就消失了,因为冰雪压断了树木,本来就很少人来走的山路找不到了,只能以轨迹为参照努力地向上爬升,视频中你能感觉到,什么是爬雪山。

你看这扬子,用刀在前面开路,树挂太多的地方只能以这种跪姿来钻上去了。我也是手脚并用地爬行着。


再往上,又有了较明显的山路,不管了先跟着山路走吧,大家都累了,虽然这条山路不在轨迹路网上,但这么明显的路应该不会错吧?
突然我们发现了在悬崖上有这么一个洞,这个洞在这么高的山上,是干什么用的呢?有说是修小水电引水的,有猜是深挖洞广积粮时留下的,更有驴友说可能是藏宝的。我们不敢冒然进洞,只在这拍了几张照片,这里我们才知道刚才明显的山路应该是为了修这个洞时留下的作业路径。

重新沿着轨迹的预定方向攀登,上面是一段山脊线,比较好走些。终于走出头了,这里应该就是那条可以通往山上金矿的那条机耕路了。这里的海拔接近700米,这里的雪非常厚,路好走了,雪又这么厚,大家以秒速忘记了疲劳,进入了快乐的玩雪模式。





这里的雪非常厚,有十几厘米深,这样的雪我们只有在北方驴友发的帖子才看到,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厚的雪呢?是不是由于这里的山凹中背阴,下了两次雪可能这里本身就比较大,又始终没有化,全堆积在这了?







先来个列队检阅吧,在这个雪地中不留下自己的脚印岂不可惜。
下坡,对讲机中,又传来前方的惊呼声,看来这么美的雪把大家都乐坏了。

再往前走,大家慢慢地又感觉到乐不起来了,这条原来可以开拖拉机的路,全被大雪压断的树木覆盖了。




用砍刀开路,大家努力地向前推进。

勉强前进,走到了这条机耕路的尽头,左转上山,这里原来是一条很小的山路,可是今天全部被树木和大雪盖住了。用刀在前面砍,蜗速地向前推进,陈哥新买的柴刀也砍脱柄了,刀掉在发雪地中,可是大家一起怎么也找不到,就在这一平见方的雪地中,无论如何也捞不到这把柴刀。
虽然带了两把刀,但少一把会更加影响推进的速度,留下大家在这继续找刀,我和扬子带着另一把刀继续向前探看路况,什么叫大雪封山,我在这一刻是完全明白了,这里的海拔是700米,黄马尖的海拔是900左右,一看时间已是11点50分了,也就是我们用了2个小时才从海拔600米的地方向上攀升了100米的海拔,剩下的200米左右升高,该如何走,而且黄马尖顶上有一大片小竹林,这种竹林雪一压肯定全断,非常容易迷路,如果迷路走到悬崖上,有可能大家都被困在山上,就算不被困时间也非常紧张了,这种季节下午5点多天就黑了,我们因一天的短途行程都没带头灯,如果天黑了被困在山上,大家的鞋也湿了,是非常危险的,考虑再三,果断决定,放弃登顶,下撤。
一说下撤返回,刀也就找到了,就在这一平方的雪地中,你说这事神奇不?为了安全我们决定沿着机耕路下撤到山下大塘村。
沿着这条机耕路下山,海拔下降,雪也慢慢消失了。


这里的路边有一幢房子,太阳也比较大,比较温暖,大家也都肚子饿了,就在这找个可坐的地方吃中饭了。

吃好中饭我们基本没休息,就开步走了,因为这个行程一改,我们路程要多了很多,下图的这个轨迹中,红线就是原来设计的环线,整个设计行程10公里多一点,这个绿线就是今天实际走的线路,原来是顺时针走的,现在改为外围逆时针走一个大圈了,从图上可以看到吃饭点到结束还有许多路,我们只知道这条路是从大塘村翻山到梅家村的,山应该不高,但路况如何也还不清楚,只能抓紧时间不休息了。

山坡上的这个大电力塔稍作休息,这里已能看到大塘村了。

这里的山坡上到处都是这种碰柑,整片整片的都是,大家顺手摘几个吃吃,虽然甜中带酸,但非常解渴,也解馋。可能看到这,许多朋友又该向我们提意见了,怎么大家都不守驴友纪律了?怎么可以随便偷摘农民的果实呢?
其实这些碰柑都是过了收获季节了,农民不要的,因为江浙的经济条件都很好,农村都非常富裕,如果这些碰柑的产量大,收购价格低,农民们就全不要了,因为雇人收摘的工资高,完全不合算,听说摘了的树明年还会长得更好,所以如果你们要,可以和农民打个招呼,免费摘就是了,农民们还非常欢迎呢,看着这整片的树木挂着漂亮的果实,有的冻坏了,有的已掉地上,大部分也开始烂了,心里还是有些忍不住地有些小心痛。


从大塘村沿公路走到后曹村,再翻过一个爬升200多米的山坡,就到了梅家村,然后沿乡村土路到过起点山下洪村,这一路还算比较好走,从轨迹中可以看到,我们原来设计了10公里的路,由于下撤而外围绕圈,走完已达19公里,下午4点结束了全程,顺手拍了几张新农村的照片,可以看到这里农村非常整洁,家家都住着小洋楼。




一点感悟与驴友们共勉,我觉得我们驴友应该敬畏大自然,珍爱生命,山永远在那里,虽然在很多时候放弃自己的坚持非常可惜,会留下很多的遗憾,但只要安全回家了,一定会有更多机会能让我们在下一个圆梦的时刻,来弥补自己由于放弃而留下的缺憾,并感受更加珍惜的快乐。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摇钱树的钱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