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昌平> 前板石作困兽犹斗,九仙庙见悠然南山——小记2023年1月9日果庄-山京沟-前板石-九仙庙-居庸关探路行程
前板石作困兽犹斗,九仙庙见悠然南山——小记2023年1月9日果庄-山京沟-前板石-九仙庙-居庸关探路行程
本线路长度一般,难度较大,是冷门千米山峰前板石的探路登顶穿越路线,明面上的强度数据虽较为有限,爬升仅有700米上下,抛去公路,实际的徒步里程也不过6公里之多,但因上下山路况较差,部分路段路迹不明,无路上下切占比较多,探路性质较强,本路线对驴友的轨迹导航技能、现场寻路技能均有较高要求,而乱石与荆棘间那漫长而反复的试探与缠斗、对驴友判断力与体力亦是不小的考验,对探路经验不丰富、循迹软件使用不熟练、心理素质不稳定的驴友而言,沿本路线徒步有很高的迷路受困风险,请勿贸然穿行。因部分路段灌木茂密、坡度陡峭,驴友沿本路线徒步穿越,在季节的选择上,以植被相对稀疏、地表较为干燥的冬春季、无积雪时节为佳。
军都山,地处华北平原与延怀盆地之间,呈西南—东北走向,是为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之间的接合部位,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过渡地带内缘、京城在西北方向的最后一道防线,地理位置关键,战略意义重大,自古便是古代王朝设重兵布防的边关要地所在,太行八陉之一的军都陉、天下九塞之一的居庸关、明长城精华段落之一的八达岭长城,即是在军都山的怀抱中咏叹其史诗,数千载文明之兴衰沉浮、上百年历史之风云尘烟,即是由这条寻常山岭所见证。在北京周边的山野中,相比于凶险峻峭的房山诸峰、高大伟岸的京西龙脊、天降神兵的云蒙秘境、石海苍茫的平谷山地,短促低矮的军都山,虽是平淡无奇、特点不多、在自然景观方面并不突出,但以其与京城相对邻近之距离、以及长城文化带那悠久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亦足以称得上是驴友在京郊徒步穿越、休闲赏景、访古探微的一大胜地所在。
受种种地质因素影响,军都山在不同段落间的宽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最为狭窄的段落位于昌平南口—流村与延庆西拨子—康庄之间,南北宽度仅不过20公里上下,四十里关沟中的军都陉,在笔直宽阔的断裂谷地中开辟而成,从此带山野间斜刺而过,是为翻越军都山最为轻捷的交通要道所在,自古至今,关沟古道、京张铁路、八达岭高速公路、京张高铁等诸多交通干线均借道于此,如此要冲,古人筑多道关城重兵固守,也便是不足为怪。
以山体岩性划分,关沟附近的军都山地,以西三岔—九仙庙—居庸关一线为界,可大致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山地岩性以白云岩、石灰岩为主,在断裂切割与流水冲蚀之下,发育有北方喀斯特地貌,以虎峪—沟崖一带最为典型,奇峰高峻、巉岩突兀、断崖峭立、沟谷幽邃,那苍鹰之羽翼亘古盘旋、崖柏之虬枝终年苍**之地,是为距离京城最近的天成秘境之所在。相较房山十渡、门头沟铁坨山等形势接近的山野,虎峪—沟崖一带,并未形成断崖与平台相间分布的阶梯状地貌,而是在恣意生长的断崖绝壁间、显得更加凌乱破碎,缺少韵律感、节奏感的同时,其更加难以接近、更加难以探索之属性,也是让其显得愈发威严、愈发凶险、愈发崇高、愈发神秘,极巅高耸天穹,只容敬畏,不容亵渎,崖柏垂挂半空,只可仰望,不可触及,其峰其谷,其草其木,若论神性,相较十渡、铁坨诸峰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道家所谓“玉虚”、“紫气”,其气象,或许也便莫过于此,沟崖“北武当山”之美名,其发端,或许也便莫过于此。虎峪—沟崖一带山野,在军都山中虽然与京城距离最近,但因山势陡峻、凶险非常,驴友的足迹多局限于相对平缓的沟谷之中,而同松柏高挂于青云之上的巍巍层巅,则是常年罕有行者涉足,仅有磨盘山、降蓬顶两座山峰略有驴友登顶,而地形最为复杂凶险的叠**山、紫极峰,除一两身轻如燕的高人冒险闯入苍鹰之领地以外,则已是完全被划入于户外运动的禁区当中,成为孤绝于烟火与喧嚣之上的巨大神像,保持一方宁静、守护一片纯洁、庇佑一山生灵的同时,也为神明脚下那成千上万的仰望者展现磅礴之峻气、播撒自然之神性,令一双双洁净而明亮的双眼,得以在满城喧闹之中成为可能——意义之赐予、崇高之向往、神性之追寻,一座山、能够给人类带来的最高贡献,或许则莫过于此,在如此近邻的山野中得以高矗此神迹,在如此纷乱的城市中得以辉耀以光芒,对于那在狭小的空间、消失的天际、低垂之头颅、无神之双目中行将没落的人群而言,可是何其幸运!南部山野之大观,暂且言说至此,而至于北部主要以花岗岩构成的山地,因山体岩性之变化,其地形与风貌便已是截然不同,大部地区裸岩出露较少,山势平缓柔和,成梁成岭,少峰少崖,远望近乎没有任何特点可言,若无边墙迤逦,很容易便会被挑剔的驴友一眼略过——羊得山、画门梁,以及本次行程探寻的前板石,作为尚有一定高度与视野的千米山峰,却是沦为冷门之列,或许与此带山野太过平庸的山势不无关联,而花岗岩密集出露的典型花岗岩地貌,则仅集中于上关城、碾盘沟等小部分地区中,石峰兀立、顽石横生,同西山凤凰岭形势较为接近,但面积与规模均比凤凰岭迷你得多,没有类似于熬狱沟的深邃裂谷与类似于恶虎背的巨型岩体,峻气与南侧虎峪—沟崖一带山野则亦是难以相提并论,为数不过的几处景观,不是来源于自身之峻美乃至于神性,而仅是沾了长城文化的光罢了,个中唯一一座特点较为突出的山峰,即位于八达岭北侧的桃山,也是只能称奇而不能称雄、只能称巧而不能称美而已。当然,即使是在那驴友不屑一顾的小西山,经探索开发之后,也蕴藏有狗头岭、美人峪、刀背岭等天险绝境,八达岭—居庸关一带较为缓和的山势、较为庸常的特色,并不意味着此带山野与神性完全无缘,而仅意味着驴友需要更加敏感的感官、付出更多代价方有机会触及这神性而已。驴友本次行程涉及的前板石一带山野,即属于此范畴之内。
前板石,位于西三岔村西、北地村南、九仙庙村北,在各大电子地图中没有标注,仅收录于《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中,海拔1025米,官方地名志中给出的信息较为粗略,并未解释此山得名原因,但从实地地貌判断,该山之名称应是来源于山顶堆叠的平顶花岗岩巨石。前板石处在一条东西向山岭之上,前板石在山岭东部,另一座千米山峰神庙山则居于山岭西部,该山岭山势平缓、植被茂密,阴坡潮湿多水,植被以乔木林为主,阳面干燥少水,植被以灌丛为主,山岭及两侧间或有少量花岗岩裸露,多呈石丛、石堆状,没有规模较大的岩峰、立崖、光坡,未呈现出凤凰岭、云蒙山一带较为典型的花岗岩地貌,观感相对一般。前板石山顶呈双峰结构:东峰高度略高,实测海拔约1024米,顶有石堆,石堆外形较为奇特,由多块东西长、南北细、表面平整规则的条形花岗岩巨石上下叠成,形成原因不明,或为旧日耸立的岩峰坍塌所致,石堆东、北、西三面成崖,南侧与土质山体平顺相接可供通行,顶部数块巨石呈水平状,宽大平缓可容多人宿营,四周视野极其开阔,驴友屹立其上,西可观燕山莽苍,北可瞰隆庆烟云,西可眺龙脊逶迤,南可望紫极峻气,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观景平台所在,有胆量者甚至可以尝试在山顶的巨石板上铺上睡袋过上一夜,需要注意的是,东峰山顶石堆较为松散,巨石之间多有狭窄深邃的裂缝相隔,驴友在观景小憩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脚下安全,以防跌入裂缝中发生不测;西峰则位于东峰以西近300米处,高度较东峰略低,实测海拔约1013米,山顶亦有花岗岩巨石磊磊,但数量和体积明显较小,无法同东峰顶端的石堆相提并论,视野较东峰亦是明显不如,仅东南半环稍显良好。关于“前板石”之山名在东、西两座山峰之间的归属问题,在2020年撰写的《昌平区南口镇部分千米山峰位置及山名浅考》一文中,本人曾因西峰可与九仙庙村通视(东峰不可)、且西峰南侧的巨石在九仙庙村的仰望视线中恰好处于山顶前侧,而判断西峰与“前板石”更加匹配,但本次行程实地探察过后,考虑到东峰的实测海拔与前板石在地名志中的海拔极为接近,且东峰山顶的平顶巨石合乎于“前板石”中的“板石”二字,虽然“前”字仍难以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但已是足以断定东峰极大概率就就是《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中收录的千米山峰“前板石”之所在。故此,以下驴友暂将东峰称为“前板石”或“前板石主峰”,将西峰称为“前板石次峰”。
因海拔不高、山势平缓,既没有虎峪、沟崖的突出特色、又不像清水顶、八达岭受长城眷顾,前板石一带山野,虽与京城相距不远,但亦属京郊极其冷门的千米山峰之一,从网上找到的相关资料与驴友登顶记录至今仍寥寥无几:2018年末,驴友“穿越历史的猛犸”首次探通磨盘山—前板石山脊,自前板石西侧极近处切过,但并未登上主峰顶的乱石堆,后向西北移动自北地村下山;2019年初,“假行僧户外”(黑白子队)一众强驴数次活动探通八达岭与虎峪之间的“八虎线”,其中包括前板石西侧、北地村与九仙庙村之间的翻山路线;2022年底,延庆驴友“大雅新风”侠行横贯前板石—神庙山山脊,探通山京沟—前板石—神庙山—北地—山京沟这一环穿路线,途中成功到达前板石主峰石堆顶端,是从网上能找到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前板石登顶记录。至于本次前板石探路路线,则是由延庆驴友“大雅新风”在2022年末探通的前板石—神庙山环穿路线、以及假行僧户外诸位强驴在2019年探通的“八(达岭)虎(峪)线”组合而成,在此也向披荆斩棘的各位开路先锋表示感谢。
就有限的信息来看,前板石的主要登顶路线共有西三岔北沟、北地、九仙庙三条:西三岔北沟线自西三岔村或山京沟隧道西侧上山口上山,进入西三岔北沟后循沟谷缓升至前板石东北侧,尔后转南沿支沟陡升至前板石东侧垭口,最终向西沿山脊登顶前板石;北地线自北地村进山,沿村西南山沟爬升至前板石西侧山脊,转而向东沿山脊登顶前板石主峰;九仙庙线自居庸关东北九仙庙村上山,沿村落北侧山谷爬升至前板石西侧山脊后,与北地上山线汇合,共同向东沿山脊接近前板石主峰。三条主要上山路线均属有一定难度的非成熟线路,大部分路段小路痕迹模糊或没有小路痕迹,需要驴友自己根据大方向和现场环境选择合适的通行路线,部分路段钻棵子无法避免。在三条路线中,西三岔北沟线里程较长、爬升较大、难度相对较大,前半程可见清晰小路痕迹,至沟中一避雨石后小路痕迹逐渐消失,线路循溪谷溯源前进,为绕开沟谷中的几座小断崖,不时离开在沟谷两侧回环,驴友需要对照参考轨迹仔细辨别,冬季出行山溪封冻为冰河,有条件的驴友可携带冰爪防滑,不过踏冰路段不长也不连续,不穿冰爪对行程的影响也并不算大,临近前板石山脊一段爬升,坡度陡峭且路迹不明,为此上山线路之难点所在;九仙庙线难度相对较小,前半程亦有清晰小路痕迹,临近山脊处,情况与西三岔北沟线类似,坡度陡峭且路迹不明,驴友需结合参考轨迹与现场环境仔细辨认线路走向,登上山脊后向东行进,路况略有好转,有模糊小路痕迹,但部分路段灌木已经长严,与枝条的亲密接触仍是无法避免;北地线在本次行程中未有探访,整体难度与路况未知,在此暂且不做过多说明,但已2019年驴友探路“八虎线”的轨迹记录上看,或许亦是去往前板石的轻松选择之一,也能与其西北部八达岭、画门梁一带的徒步路线连接。除三条主要登顶路线以外,前板石亦通过山脊同西侧的神庙山、南侧的磨盘山彼此连通,进而与沙岭、虎峪一带的线网关联,但因路程遥远、路况很差、参考轨迹寥寥无几,暂且不在此次行程中驴友考虑的范围之内。本次行程中,考虑到西三岔村、九仙庙村、北地村进村路口处均有护林员值守,防火工作可能较严,为尽可能减少被护林员阻拦风险,在上山口的选择之上,本人参考延庆驴友“大雅新风”的前板石环穿探路轨迹,乘早8:10昌平北站发车的昌35路首班车至终点站果庄村后,循111国道向西北行进约5.3公里,自山京沟隧道西侧约350米处进山,沿一无名山沟翻越垭口进入西三岔北沟后,与西三岔北沟上山路线汇合,实走发现山京沟隧道西侧350米处上山口确无护林员值守阻拦,且无名山沟中有模糊小路痕迹、植被相对稀疏、没有断崖等危险路段,可作为驴友冬春防火期上山前往前板石一带的理想选择,西三岔北沟上山线后半程路况较差,几乎没有明显路迹,且有冰河与少量断崖阻碍通行,本人在部分段落判断失误错入歧途,轨迹参考价值有限,建议驴友选择驴友“大雅新风”的首探轨迹作为更优之参考;而至于下山路线,本人则是主要考虑到公交出行的便利程度,选择了前板石南侧的九仙庙线路下山,路况较上山所走的西三岔北沟线略好,大部路段有模糊小路痕迹,但植被几已长严,行进速度仍旧不快。
此行本计划在探路前板石后、自九仙庙继续向南翻越磨盘山垭口从虎峪下山、顺便看一看虎峪景区中的人造冰瀑景观,但驴友在与前板石那灌木与冰河的缠斗中已消耗大量时间,抵达九仙庙时已大大晚于计划时间点,若自虎峪下山将接近傍晚、冰瀑景观不佳且遭遇查票风险较大,因此驴友也便不得不选择在抵达九仙庙后走备用路线下撤,沿水泥路向西南行进约5公里后自居庸关出山。下撤路线行经山谷,视野一般,两侧山体多险峻陡峭,略有胜概。九仙庙村路汇入京藏高速辅路处,即居庸关收费站南侧路口,一护林房中有人值守,不知是否阻拦驴友上山,但可以预见到,循本路线徒步,自居庸关进山反穿比正穿有着更高的不确定性。下午14:52,驴友抵达位于京藏高速辅路上的居庸关村公交车站,并在10分钟后坐上居庸关15:00发往沙河的昌20路公交车,结束本次前板石探路行程。

果庄公交车站
(早8:10乘坐昌平北站发车昌35路,至终点站果庄大约在8:50前后,昌35路为定班车,一天仅发4班,回程车仅有16:00果庄发车班次可方便驴友出行。
坐落在111国道旁的果庄村,地处磨盘山与双龙山之间,是多条成熟穿越线路的上下山口所在:村西南侧裂谷可翻山去往虎峪,村南山沟可通达至沟崖,而循果庄北沟则可经大车轮峪同碓臼峪一带连通。而去往可通往前板石的山京沟隧道西侧上山口,则需要驴友沿111国道向西北行进约5.3公里左右。
果庄公交车站北侧的村口处有护林员值守,但以近期多个徒步队伍自果庄穿越至虎峪的成功经验来看,驴友在防火期从果庄上山遭遇护林员阻拦的可能性并不大)

玉虚紫气
(在果庄一带向南仰望,沟崖一带山野,极巅高绝天穹、崖柏垂挂半空,威严至极、崇高至极、凶险至极、神秘至极,群峰在汹涌澎湃的峻气中升腾为众神,在这与喧嚣仅仅咫尺之遥的空间中,保持一山宁静、守护一片纯洁、庇佑一山神灵,细嗅那百丈绝壁之上松柏之芬芳,聆听那方寸青苔之间溪泉之流淌,道家所谓“紫气”,其气象,或许也便不过如此,沟崖“北武当山”之美名,其发端,也便不过如此。
在户外徒步层面上,沟崖最高峰——即海拔959米的紫极峰,矗立在叠叠青云之上,环绕于层层绝壁之中,是为燕平极难攀登的山峰之一,仅有一两高人于山鹰之领地侠行,如今在网络上能找到的登顶轨迹寥寥无几)

西三岔村口
(自此向西可经西三岔村去往西三岔北沟,路程与爬升较计划路线更小,但村口有护林员值守,且延庆防火比昌平更严,不确定是否阻拦驴友进山。此行稳妥起见,还是选择继续沿111国道直行,从山京沟隧道西侧的上山口上山)

山京沟隧道
(北侧有“山京沟墓地公园”,过隧道后再走350米即为此行之上山口所在)

左转进山
(没有护林员值守)

路况良好
(此无名沟谷起初路况良好,后随爬升渐趋模糊)

冰河

路况转差
(自此至垭口乱石、落叶较多,小路痕迹模糊,但没有断崖,驴友在保持大方向的基础上,依照周围环境灵活选择行进路线即可)

沿乱石山谷爬升

翻越垭口
(自此又出现明显小路痕迹,一直延伸至下方不远处的西三岔北沟中)

仰望前板石
(前板石是视野中央稍远处的平顶山峰,此处看上去较周边山体并不突出,山顶的巨石平台依稀可辨)

进入西三岔北沟
(与西三岔北侧过来的沟谷汇合,沟谷北侧平台上、直至一处废墟可见小路痕迹)

沟谷北侧小路

废墟
(一处不知名的废墟,残存有几个墙基,或许是旧时的羊圈遗迹,自此前行小路痕迹逐渐消失,直至前板石山顶均路迹模糊或没有路迹,行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探路阶段,驴友需要结合参考轨迹仔细分析辨认周围环境,以选择合适路线行进)

进入谷底

避雨石
(一处半悬空的巨石,巨石下方可供避雨,自避雨石处,行进路线跨越沟谷,转沿沟谷南侧平台前行)

沿山谷南侧行进

神明以下
(前板石一带虽属花岗岩地貌,但花岗岩出露不多,山势较为平缓柔和,与凤凰岭、云蒙山一带的神岭千峰大相径庭。此处沟谷北侧的山体上嵌有较大规模岩壁,是为前板石一带为数不多的地质景观之一)

滔滔
(西三岔北沟中有小溪,冬季山溪封冻为冰河,有条件的驴友可携带冰爪防滑,不过踏冰路段不长也不连续,不穿冰爪对行程的影响也并不算大)

凝泉
(西三岔北沟中没有断崖,因此有冰河但并无冰瀑景观)

高峡
(此段沟谷两侧山势陡峭,谷中乱石较多,驴友行进艰难)

冰石相映

小路痕迹
(本段路线在沟谷北侧,有模糊小路痕迹)

宽阔
(沟谷渐而开阔,但乱石依然较多,方才出现的小路痕迹再次消失)

晶窟

从此有模糊小路可安全下至沟中
(本段走错,不应进入南侧支沟,而是应该继续沿主沟向西南行进)

燕山雪发
(错路上的意外之喜)

落叶深厚,小心陷阱
(自此意识到偏离参考轨迹,向西无路上下切返回主沟)

重返正道
(一番波折之后返回到参考轨迹之上)

迷你冰瀑
(下垫面为一石坡,质量一般但聊胜于无)

左转上山
(自此向南行进,在约700米的路途中爬升约250米即可登顶前板石,小路痕迹完全消失,坡度较为陡峭,是此行中难度最大的一段路。
沿右侧主沟向西南爬升可去往前板石次峰附近的山脊线,尚无轨迹验证,不知路况如何)

陡升
(进入此行坡度最为陡峭的一段路)

脱离沟谷向西南陡升
(无路上切,强度很大)

小山脊
(沿小山脊继续向南陡升,坡度依旧陡峭)

见日
(抵达前板石主山脊,沿山脊向西缓升不远即可登顶主峰,沿途灌木略密,部分路段要钻一钻棵子)

前板石,海拔1025米,顶有天然巨石堆
(前板石,位于西三岔村西、北地村南、九仙庙村北,在各大电子地图中没有标注,仅收录于《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中,海拔1025米,官方地名志中给出的信息较为粗略,并未解释此山得名原因,但从实地地貌判断,该山之名称应是来源于山顶堆叠的平顶花岗岩巨石。
前板石山顶呈双峰结构,此处为主峰,实测海拔约1024米,与方志中的官方海拔数据仅相差1米,顶有石堆,石堆外形较为奇特,由多块东西长、南北细、表面平整规则的条形花岗岩巨石上下叠成,形成原因不明,或为旧日耸立的岩峰坍塌所致,石堆东、北、西三面成崖,南侧与土质山体平顺相接可供通行,顶部数块巨石呈水平状,宽大平缓可容多人宿营,四周视野极其开阔,驴友屹立其上,西可观燕山莽苍,北可瞰隆庆烟云,西可眺龙脊逶迤,南可望紫极峻气,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观景平台所在,有胆量者甚至可以尝试在山顶的巨石板上铺上睡袋过上一夜,需要注意的是,前板石山顶石堆较为松散,巨石之间多有狭窄深邃的裂缝相隔,驴友在观景小憩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脚下安全,以防跌入裂缝中发生不测)

军都多石
(在前板石山顶向东极目远眺,军都山之峰岭丘峦浩荡迤逦于燕平与隆庆之间,虽无高巅仄谷之天险,但起伏与层叠间,峻气自脚下泛滥向天际,山海从眼前汹涌至无穷,行者驰目于百里山河,那大地之神性,依然是蕴藏于每一缕曲线之间。
若问军都山在此段落之特点,则“多石”莫过于其中之一,重重花岗岩顽石自八达岭一直向东绵延至莲花山一带,使其得以与云蒙山一同并列为京北两大花岗岩地貌区。这一带花岗岩地貌区,在覆盖面积上虽与云蒙山一带不相上下,可惜山势多平缓柔和,成梁成岭,少峰少崖,在景观方面难以同云蒙山、甚至凤凰岭相提并论,远望近乎没有任何特点可言,若无长城逶迤,很容易便会被挑剔的驴友一眼略过,足以凝聚神性的巨型岩体、怪石巉岩的盛大展演,仅仅集中于莲花山、碾盘沟等少数地区之中,而在其余大部分山野中,那不成规模的花岗岩,则仅是以可有可无的顽石形象出现)

比翼齐飞
(在前板石山顶向东北远望,燕羽山、凤凰坨两只神鸟,正是展翅于延庆盆地南缘,雄浑宽广的翅翎翱翔九天,莽山寨、莲花山那引以为傲的险峰极巅,却是早已在那天际的羽翼下不值一提。
两只神鸟栖居的延庆南山,与京西龙脊类似,属于向斜山地,岩性以凝灰岩、安山岩为主,质地坚硬,山体高大平缓,成梁成岭,少峰少崖,一系列千米山峰自西南-东北走向连缀,自山脚仰望如同巨墙横亘,以鹰眼俯瞰宛若虎踞龙盘,为军都山之主脉、燕平隆庆之天然屏障所在,与百花山一龙一凤南北对峙,可谓是相映成趣。
古人借延庆南山之地利,在内边长城主线之外,亦修筑有一道南山路边垣,走向与延庆南山大致重合,以土长城、干插边长城为主,工艺粗糙,今损毁较为严重,在山水间遗留的并不是一个又一个惊叹,而只是一个又一个谜团)

海坨踞天
(在前板石山顶向西北望去,海坨山自延庆盆地直拔向天顶,王者之风范、已是在两千米之上的冰风中俨然,可惜今冬天气干燥,山顶未见积雪,否则所谓“海坨戴雪”之奇观,作为隆庆八景之一,将会再度自天宫横空出世、向千万人播撒那属于山野之神性。
海坨山矗立于延庆盆地西北,由断层抬升形成,山顶与山脚的垂直高差在1500米上下,是北京山野中地拔最高的山地所在。海坨山一带岩性以花岗岩为主,山体高大伟岸,支脉向东转为石灰岩,峥嵘峻秀渐显,冠帽山、鸡冠山(北燕羽山)等峰,山势凶险、外形奇特,皆属海坨山赐予之高度、断裂带赐予之峻气、石灰岩赐予之灵性共同创造的杰作,是山野神性以另一种方式的表达。
视野近端、延庆盆地南侧,另可辨桃山、黄土梁、1001梁峰千米山峰,在海坨山那雄鹰健翅之下,可是渺小如鼠兔)

关山莽莽
(军都山,地处华北平原与延怀盆地之间,呈西南—东北走向,是为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之间的接合部位,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过渡地带内缘、京城在西北方向的最后一道防线,地理位置关键,战略意义重大,自古便是古代王朝设重兵布防的边关要地所在,太行八陉之一的军都陉、天下九塞之一的居庸关、明长城精华段落之一的八达岭长城,即是在军都山的怀抱中咏叹其史诗,数千载文明之兴衰沉浮、上百年历史之风云尘烟,即是由这条寻常山岭所见证。
受种种地质因素影响,军都山在不同段落间的宽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最为狭窄的段落位于昌平南口—流村与延庆西拨子—康庄之间,南北宽度仅不过20公里上下,四十里关沟中的军都陉,在笔直宽阔的断裂谷地中开辟而成,从此带山野间斜刺而过,是为翻越军都山最为轻捷的交通要道所在,自古至今,关沟古道、京张铁路、八达岭高速公路、京张高铁等诸多交通干线均借道于此,如此要冲,古人筑多道关城重兵固守,也便是不足为怪。
在前板石山顶向西北瞭望,四十里关沟,正是隐匿于黄土梁与清水顶那浑圆的峰顶之下,雄关漫道,有如丝缕,千年风云,不过莽莽而已)

三峰渺远
(在前板石山顶向西南遥望,浩荡无涯的华北平原,仅在流村冲积扇处露出一角,终年繁华不息的特大城市,日夜吞云吐雾间,趁近日北风歇息,便乘虚在平原底部扬起一层轻霾,隐藏了都城那一切荣光与精彩的同时,也为高处的山野创造了一片了无喧嚣、了无尘烟的空间,而那再亲切不过的西山三峰,此时,便正是与驴友在这一片空间中隔海相望。
在这陌生的角度回望那熟悉的山野,大西山右侧远处另可辨清水尖、髽鬏山、老龙窝诸峰,虽贵为京西龙脊,但在此遥远的距离之下,则已是平常的小山小岭别无二致。大西山右侧稍近处,涌动的,则是沿河城-南口断裂带北侧抬升形成的大片山地,海拔不高,平淡无奇,特点不多)

磨盘山峻
(在前板石山顶向南看去,九仙庙沟对侧,仅可辨磨盘山、马腰梁、乱柴沟顶三座千米山峰,山头小耸,峰尖小兀,而京郊最为奇崛、最为峻秀、最为幽秘的山野之一,便隐藏于这看似平淡的峰岭之下。
磨盘山一带的山野,属于断裂带抬升形成的断块山,岩性以白云岩、石灰岩为主,在小断裂切割与流水冲蚀之下,发育有北方喀斯特地貌,以虎峪—沟崖一带最为典型,奇峰高峻、巉岩突兀、断崖峭立、沟谷幽邃,那苍鹰之羽翼亘古盘旋、崖柏之虬枝终年苍**之地,是为距离京城最近的天成秘境之所在。相较房山十渡、门头沟铁坨山等形势接近的山野,虎峪—沟崖一带,并未形成断崖与平台相间分布的阶梯状地貌,而是在恣意生长的断崖绝壁间、显得更加凌乱破碎,缺少韵律感、节奏感的同时,其更加难以接近、更加难以探索之属性,也是让其显得愈发威严、愈发凶险、愈发崇高、愈发神秘,极巅高耸天穹,只容敬畏,不容亵渎,崖柏垂挂半空,只可仰望,不可触及,其峰其谷,其草其木,若论神性,相较十渡、铁坨诸峰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虎峪—沟崖一带山野,在军都山中虽然与京城距离最近,但因山势陡峻、凶险非常,驴友的足迹多局限于相对平缓的沟谷之中,而同松柏高挂于青云之上的巍巍层巅,则是常年罕有行者涉足,仅有磨盘山、降蓬顶两座山峰略有驴友登顶,而地形最为复杂凶险的叠**山、紫极峰,除一两身轻如燕的高人冒险闯入苍鹰之领地以外,则已是完全被划入于户外运动的禁区当中,成为孤绝于烟火与喧嚣之上的巨大神像,保持一方宁静、守护一片纯洁、庇佑一山生灵的同时,也为神明脚下那成千上万的仰望者、展现磅礴之峻气、播撒自然之神性,令一双双洁净而明亮的双眼,得以在满城喧闹之中成为可能)

山崩石裂
(前板石山顶北侧、东侧为巨石堆叠形成的断崖,驴友需与其保持距离)
前板石山顶环拍视频

前板石最高点
(前板石最高点是石堆南端的一块巨石)

巨石磊磊
(可见主峰峰顶的石堆是由众多条形巨石堆叠形成)

三岔,直行
(左侧有小路痕迹,或可经山脊与磨盘山连通,可参考驴友“穿越历史的猛犸”2018年留下的探路轨迹)

路迹清晰
(此段小路在山脊北侧横切,痕迹清晰)

前板石次峰,海拔约1013米,顶有巨石堆
(自前板石向西沿横切小路行进至次峰以北,转南在植被稀疏的阴坡无路上切,不远即可轻松登顶次峰。
次峰则位于主峰以西近300米处,高度较主峰略低,实测海拔约1013米,山顶亦有花岗岩巨石磊磊,但数量和体积明显较小,无法同主峰顶端的石堆相提并论,视野较主峰亦是明显不如,仅东南半环稍显良好,与九仙庙可形成通视)

前板石次峰回望主峰
(可见主峰峰顶的石堆是由众多条形巨石堆叠形成)

千峰竞秀

三岔,直行
(右侧有参考轨迹下山去往北地,多在2019年假行僧户外“八虎线”探路活动中记录,以轨迹数据来看,路况似乎不算太差)

路迹清晰
(本段小路在山脊南侧横切,路迹清晰,但阳面灌木疯长、已接近长严)

三岔,左转下九仙庙
(直行沿驴友“大雅新风”环穿探路轨迹另可登顶千米山峰神庙山,并去往沙岭、北地等地,路况较差,部分路段需要钻棵子,本行程驴友直接左转下山,不再去往神庙山探路)

本段无路下切
(坡度陡峭,没有明显路迹,间或有小崖分布,驴友需结合参考轨迹与实际环境谨慎选择行进路线)

进入九仙庙北沟
(本段暂时不走沟谷,而是沿着山沟东侧左手边的模糊小路痕迹下山)

模糊路迹

再次来到九仙庙后沟
(此后沿沟谷下山,路迹断续)

陈年碧草

路迹模糊

秘谷高崖

老耳

此处北坡有一念佛机

小路清晰
(自此至九仙庙均为清晰小路)

太阳能泵房

九仙庙村道,右转下山

九仙庙磨盘山上山口,直行下居庸关
(左转另可去往磨盘山、虎峪,属成熟路线。
此行本计划在探路前板石后、自九仙庙继续向南翻越磨盘山垭口从虎峪下山、顺便看一看虎峪景区中的人造冰瀑景观,但驴友在与前板石那灌木与冰河的缠斗中已消耗大量时间,抵达九仙庙时已大大晚于计划时间点,若自虎峪下山将接近傍晚、冰瀑景观不佳且遭遇查票风险较大,因此驴友也便不得不选择在抵达九仙庙后走备用路线下撤,沿水泥路向西南行进约5公里后自居庸关出山。下撤路线行经山谷,视野一般,两侧山体多险峻陡峭,略有胜概)

回望前板石
(从这里看不到前板石主峰)

边关乱岩

九仙庙村
(村中未见有护林员值守)

冬阳叠峻

马腰摩天
(次第拔起的峰丛连缀于马腰梁山脊之上)

梯子峪

后浪

天兵线列
(此处接近花岗岩、白云岩两种岩性山体之界限,南侧马腰梁一带山体主要由白云岩组成)

暖狭

幽谷涸塘

神彩

京张高铁桥
(北侧为新八达岭隧道,南侧为南口隧道)

护林房
(此护林房无人值守)

居庸关花海栈道上山口
(此上山口大门紧锁)

居庸关花海栈道上山口2

居庸新垣
(关沟中通行有太行八陉之一的军都陉,为华北平原与延庆盆地之间的捷径、沟通京城与西北地区之要道所在,地理位置极其冲要,因此,关沟一带的长城防御系统,也是万里长城中结构最复杂的段落之一,自关外向关内包括岔道城、八达岭长城、上关城、居庸关、南口城,居庸关初始在上关城,后迁移至今位置。
现居庸关长城在原有残破城垣的基础上复建而成并开发为旅游景区,是为新垣)

神龙见尾

名关大将

路口
(此处的护林房中有护林员值守,不知是否阻拦驴友进山)

居庸关村公交车站
(本公交车站有879路、昌20路停靠,班次相对较多,879路下山末班车17:30八达岭发车,昌20路下山末班车18:00居庸关发车。
下午14:52,驴友抵达位于京藏高速辅路上的居庸关村公交车站,并在10分钟后坐上居庸关15:00发往沙河的昌20路公交车,结束本次前板石探路行程)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18122920-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