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太原> 寻找尘封在太原“天坑”中的故事

寻找尘封在太原“天坑”中的故事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寻找尘封在太原“天坑”中的故事

2019-03-03 22:35:21 8017

相关活动:呼延—天坑.

寻找尘封在太原"天坑"中的故事

       天坑,是指具有巨大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已被世界确认的天坑有78个,其中三分之二分布在中国。
       太原"天坑"因为与自然景观天坑极为相似,故亦称天坑,但与传统意义上所指分布在咯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景观相比,应该叫广义上的天坑。据分析,太原"天坑"是因为地下溶洞顶部多次塌陷裸露出地面而形成。因为景色美丽而在"天坑"中又深藏着许多传说和故事,因而被热捧。近年来,太原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把崛围山列为重点开发地区,在崛围山登山步道太原"天坑"的顶部,新修了两处观景台,虽然能朦胧看到"天坑"底部和登山步道对面部分"天坑"景观,但无法看到垂直在登山步道下面悬挂在悬崖峭壁天险处的三仙洞和周边景色,故令慕名前来太原"天坑"观景的游客十分遗憾。

       太原"天坑"深度为190米,平均宽度为260米。坑壁上有多个天然形成的大溶洞,洞内容积很大,可容纳二三百人,因而成了战争年代人们躲避战乱和逃难的的场所。传说古代名将张良和关羽曾在此避难。因此三仙洞成了到崛围山旅游、登崛围山登山步道看太原"天坑"美景最神秘的内容之一。

       太原"天坑"之险,不亚于我国已开发的一些知名天险景区。宋代宝塔矗立在崛围山顶,是太原古八景之一。崛围山乃管涔之枝,山势峥嵘。东崖有"望海台",北崖有"飞云峰"。南崖顶高高耸立着宋代宝塔,穿云破雾,拨地而起。凭山俯瞰汾水,气势雄伟壮观,六角七层,塔高25米,清代重修。砖石仿楼阁式建筑。除最下层用青石外,其余六层用古砖砌起,内有木柱支撑,造型精巧别致。
       两峰夹一沟,沟的顶端建有多福寺,建于唐代贞观二年,唐代大将李克用和后唐庄宗李存勖父子常到此礼佛朝拜。山崖腰间有净土大佛寺,汉代时土山崩裂, 裂陷成洞,洞内土丘形似佛,高10米,传为"山崩佛现"。明代傅山曾在此读书,留下许多佳话。
       四周群山如涛似浪,宛转盘旋,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像倒立的喇叭,又如硕大的圆盘,太原"天坑"就隐匿在其间。

       去年三月,我们曾到太原"天坑"徒步,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领略了太原"天坑"和崛围山清凉谷、崛围山步道、崛围山宝塔的绝美风光,但由于攀登三仙洞风险太大,只听了张良刺杀秦始皇不成功、为躲避秦始皇追杀到三仙洞避难的故事,未能亲眼目睹三仙洞。今年,我们决计冒风险向三仙洞攀登,亲眼看一看当年张良是怎样选择了这样的绝密地方,才化险为夷逃过了秦始皇的追杀,重见光明?

       三月,是赏桃花的季节。每当这个季节,崛围山桃花、杏花、连翘花相继开放,把山野染成一片火红。茂密的灌木和奇花异草,把壁立千仞妆点起来,太原"天坑"处在云雾当中,气势磅礴、恢宏,美不胜收。今年,由于去冬今春少雪少雨、气温很不稳定、极冷极热,到了桃花琼枝的季节,花蕾还处在闭花羞月时期,千呼万唤仍没有一点反应。沉睡的花蕾用深藏对待世界,尽管你使出十八般武艺,也无法将它唤醒。

       初春的早晨还很冷,没有鸟儿的鸣叫,没有风儿的声音,崛围山还在睡梦中打着盹,显得格外静谧。粉红色的太阳从东方含羞地露出头来,跳上山峰,挂在塔上,仿佛钉在了塔顶。太阳光很柔和地从松林中穿过照在我们的脸上,使我们忘记了寒冷。
       山很高很陡,我们很吃力地向山顶攀登,不一会儿就浑身拥出汗水。把心中的热望向大山泼洒,不断有新的高峰被我们征服。进入太原"天坑",需先登上崛围山前的一个山顶,然后再沿峭壁直下,下到最底部,沿喇叭筒状向上攀登,进入挂在半山腰中的三仙洞。

      太原"天坑",像一个大圆筒直插地心。也不知道当年盘古开天地时是怎么想的,故意造了这么一个大圆筒,通向地心。有人说,天坑是通向地球的大门。有天坑,必然有溶洞。溶洞深不见底,谁也不知道溶洞会有多深。也有人说,天坑是星星掉在地球上砸的,要不为什么天坑的筒壁都是直立垂直90度。我不懂天坑形成的原因,但我觉得天坑很好奇,深藏着许多不可知的因素,留待后人解释。

       从"天坑"底部向上望,真是美极啦,犹如大地的一只眼睛。直立险峻的四围坑壁,被水冲刷成坚硬的玉状,恢宏地向下压下来,有气吞山河之势。崖壁的石缝中长着灌木,肆无忌惮向四野伸展,像是在跳空中芭蕾。头顶有小水珠从崖缝中渗出来,顺着山崖流到墨绿色的苔藓上,把崖壁妆点的非常好看。因为没有人为的干扰,坑底气温又很高,"天坑"中各种地质遗迹和生态植被都保持着原始状态。我们下到"天坑"底部后,发现有一位老者领着狗正在天坑底部活动。老人告诉我们,他今年72岁,就在"天坑"外面崛围山顶的村庄居住。他从小生长在大山,对大山有特殊的感情。前几年,他还在通往崛围山的登山步道负责守护修建在"天坑"顶上的木制观景台。今天他从另外一条山路下到"天坑"。他告诉我们,"天坑"里有野猪活动,让我们小心。

       太原"天坑"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上天对崛围山区的特殊馈赠。好像一个神秘的殿堂,优雅神秘地存在。它与世无争,过惯了独立存在的生活。春天花开,与蓝天对视:夏天把绿播向坑外;秋天染红,幻化出不可方物的美景;冬天用洁白与心灵展开对白。只需一点温度,就把春天复苏的锣鼓敲响,为大地报春,让山花在崖壁怒放。我们发现,长在"天坑"内的山桃已经鲍蕾,很快就会绽放。

     "天坑"内草长得很茂盛,有一尺多高。由于常年从"天坑"外面跟着雨水往"天坑"内渗土,"天坑"内形成了一个小山坡,坡上长满白茅草。美女们从坡底爬上草坡,然后又从草坡上滑下,十分有趣。

       已经到中午时分,我们向三仙洞攀登。
       三仙洞,是自然形成的几个石洞。为啥叫三仙洞?谁也说不清,也没有史书记载。可能是当地人崇拜狐仙,"天坑"内一直住着有狐仙,所以叫三仙洞。也有人说,最早洞内有貌似狐仙的钟乳石,当地人认为是狐仙的化身,所以叫三仙洞。
       攀登三仙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仙洞距"天坑"坑底近百米高,向又一个崖壁靠近,下面又有一百多米深。崖壁直立90度,根本没有路,完全是扒着石头向上攀登。有人顺着山体往崖石上凿了几个小平面,顶多一两寸。扒不住就会掉下悬崖。三仙洞呈之字型,先向斜上方攀登,进入第一系列石洞。出洞后沿着崖壁平行向前行几十米,进入第二个洞。第二个洞是洞中洞,洞内有一个仅能容一个人弯腰爬过的石洞相连,进入又一个石洞。从第二个石洞出来,返回到第一个石洞,然后从另一个方向的斜上方走一个三角形,进入第三系列石洞。据说在第三系列石洞的顶部,还有一个石洞,因为很隐蔽,我们的队伍中无人知道,因而没有到达。
       石洞的门用石头垒砌,可能是为了防风躲雨。石洞中有石炕,炕用石板铺平。炕的下面是过火道,有木材烧炕熏黑的痕迹。石洞中还放着约两尺长、两寸宽、两寸厚的长方形木料,不知是干啥用的。
       传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世家为韩国名臣少年时的张良,为国复仇,乘秦始皇第三次出游,找了一个大力士,为大力士量身打造了一把一百多斤重的大锤,在秦始皇经过阳武县的地方,用大锤刺杀秦始皇。秦始皇生性多疑,每次出行都有四架同样相同豪华马车前呼后拥前行。张良分不清哪辆马车坐着秦始皇,指令大力士持大锤向其中一辆马车砸去,结果未能成功。刺秦失败后,张良逃到太原"天坑",后来被刘邦重用,为西汉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张良被封侯后,他所待过的地方,都改名加"留"字,山下留村就因为此传说而叫"大留村"。但这些仅为传说,史书上没有记载。
      太原"天坑",还有关羽在此避难的传说,但更无人能说清是何年何月、为了何事?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山下呼延村,建有一座关帝庙,村民们说,与关公在此避难有关。但阳曲县志有记载,大留村是宋朝杨家将抗辽出征皇帝亲自御送的最后一站。天门关是杨家将镇守的地方,太原"天坑"内的故事,很可能与杨家将有关。
       三仙洞,也叫爱情洞。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横岭有一对青年男女,为了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俩人一起在三仙洞殉情,因此也有人称爱情洞。

       从三仙洞向"天坑"崛围山顶攀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为了发展旅游,尖草坪区政府在崛围山中修通了旅游栈道。从栈道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到三仙洞。大约几百米的绕山小路,比起从"天坑"底部向三仙洞攀登,已是非常容易的事。小道与"天坑"上方崛围山中的第二个观景台相连,然后与丁字型蜿蜒曲折的古山道相接,通往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清凉谷。

      太阳挂在头顶,蓝天下的白云游走在崛围山顶,把一朵云彩覆盖到"天坑"的头顶,仿佛要告诉我们什么。几只小鸟向"天坑"飞去,划破了初春还有些寒意的天空。我看到"天坑"在微笑,一种难得的惬意和悠闲镶嵌在"天坑"的脸庞,好像是说,百花就要开了,孕育着新生,"天坑"会写下更多更美的故事,让梦想成真。
  
120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2人已赞赏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文心殿(郭宁虎)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文心殿(郭宁虎)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