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奉铁路废弃一轨调查
相关轨迹:南芬区细河附近疑似沈丹线原址
相关轨迹:初期规划[未命名]
相关轨迹:安(丹)奉(沈)复线铁路(部分)遗址路线
相关轨迹:福金岭废弃隧道1480
相关轨迹:2019-02-18 福金岭废弃隧道探线
於某日,在户外助手的位置图片中再次发现那条断桥(此前已经看过有人於朋友圈发此图片,但一直不知道位置),在加上半年前对溪田线旧址的调查,便也认为其也是因迁址而废弃的隧道,遂,用卫星地图寻找之,并推测了一条可能的老路线,而后等待合适的时机(夏天草木茂密,不利于调查)到此一探
安奉铁路(丹东-苏家屯,实质通向朝鲜半岛),长261公里,1904年动工,1911年贯通,原先为轻便铁路,后改造为标准铁路(复线铁路),为日胁迫清政府修建而成,其历经日俄战争、侵华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铁路控制权几经易手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联同时发布对日留在东北所有日资资产视为战利品,令人惋惜的是,两条安奉铁道线中的一条也被苏联红军视为战利品拆卸下来,一同运往苏联,故现存安奉铁路(沈丹线)只剩下单行的铁路线路
目前,部分线路恢复复线
2018年12月9日,抵达南芬区柏峪村细河边,到第一隧道所处位置,徒步过桥,前方是现存的另一轨
图中为二长岭子隧道(右侧凹陷处即废弃隧道位置)

沿村路走,穿过铁路桥,一座废弃桥出现在右侧,上桥,寻得已坍塌不成样子的第一隧道(若远观,难以发现其的存在),遂内因洞顶坍塌下来的石块堆积于地面而难以行走,走到一半,已经可以发现对面出口之光亮,但因为道路实在难走而返回
图中为平行于二长岭子隧道的第一隧道(约221)

出遂,行至河边,道路一旁的小路立着长岭细河古道的碑文(市文物局所立)(不表)
沿小路下到河边,又见一木制碑文
图中为区人民政府所立碑文

南芬古道,因前几日的雪而难以辩识,碑文所述,此处是唯一现存的南芬古道
图中为南芬古道

因为无法穿过第一座隧道,导致计划被打乱,只能开车直接前往北甸,而后步行前往第二隧道S出口,首先路过第二、第三隧道之间的短遂,其因路基被水所冲刷而坍塌过半
图中为第二、第三隧道之间的短遂(约82)

继续前行,发现第二隧道S出口早已坍塌,仅剩残余的洞口
图中为第二隧道(约501)(S出口)

折返,并步行至道路另一侧,经过一砂石厂后,发现第三隧道(约656),走至隧口,发现隧道内不远处为一堆土堵死
驱车至深沟,沿路基步行至第三隧道S口前,入内,隧道完好,但无风,因一人前往,走入不远便返回
图中为第三隧道(S出口),面前是一高桥

到路另一侧寻找第四隧道(约388),但到达规划位置,仅看见一凹槽
驱车至张家堡桥,其北侧为一断桥,桥与山体交汇之地为第四隧道S出口规划位置(20190310补拍)

前行至背阴亭,见断桥,可见桥后的(第五)隧道,但因河未完全结冰而无法穿过,加之行动超时而饥肠辘辘,在简单拍照后直接抵达下马塘并结束了本次探查,而第五隧道S出口的位置至今不明
图中为第五隧道(约?)N出口及前方的断桥,其右侧为与之并行的沈丹线

直到最后才得知此轨不是原轨,而是安奉铁路的废弃一轨
听到今年(2019)春节特别报道——福金岭隧道的除冰人后,出于习惯,在地图上寻找这三座隧道,同时意外的发现可能存有第四座隧道(几日后寻得文保局於2018年2月发表的一篇同样为探寻此隧的报道)
2019年02月18日 ,自市区前往此地,发现此隧存在,但因时间缘故,只对N出口拍照,然后返回

石匾“其樂洩洩”:查阅资料,此词出自左丘明所著《左传》中记载的黄泉见母典故——大遂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遂之外,其乐也洩洩(xiè,有争议),依当时轨道设计,本溪一侧为出口,字为寺内正毅(朝鲜总督府总督)所写
像福金岭隧道隧口这样的石匾共计12块,但因“文革”而仅剩这二块——引用文保局说法

隧道全长1488米,外墙用青砖所砌,隧内上部为红砖(因外露而残破不堪,但整体依旧坚固)磊砌,下部依旧为青砖,可看见对面出口光亮
因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故列入安奉铁路的系列调查之中
2019年3月10日,自桥头抵达福金岭隧道S出口,隧内外有大量因渗水所冻之冰,原计划穿过隧道,但走至隧内不足30m远时发现冰面开化(前方为巨大塌方体)因不知深浅,只得返回

石匾,其乐樂融融(原由上一章节有介绍),隧道S出口高度明显高于N出口

而后再次前往南芬-下马塘一带对上次未到达之地进行探查
再次抵达柏峪村,并沿原先没有注意的小路绕过铁路隧道,并寻得出口,因山体渗水,原先探出的部分已经坍塌,只剩下由悬空的岩石支撑起的隧口
图中为二长岭子隧道,其左侧为第一隧道S出口(岩体下方)

沿铁路继续前行,发现隐藏于树丛中的第二隧道,在穿过繁密灌木丛后,发现隧道已被因上方坍塌而滑落下来的土完全堵死,而所看到的,只是仅存的隧口
图中为一长岭子隧道,右侧为第二隧道N出口,

随后返回,并驱车前往张家堡桥(第四隧道S出口位置),远观,在桥后堆积着上方脱落岩体的平台之上依稀可见已完全坍塌之隧道的残余侧壁,因桥已断成三部分,无法通过桥抵达隧口(N出口已经消失不见),故四处寻找能上去的路,最终寻得一攀岩之路,但因崖壁太陡只得放弃,此处曾一度怀疑是饮水渠
而后抵达背阴亭断桥前,因河水开化,最终选择走铁路桥过河,而后沿小路抵达第五隧道前,到隧前,如第一隧道,隧顶全部因渗水塌下,较奇怪的是,隧道地面竟然能保持平整,不远处,即是户外助手用户大阳YH所发游记中拍摄的冰墙,临近冰墙,发现一边有一空缺可供人穿过,在勉强抵达冰墙的空缺后,望向冰墙后方,隧道呈右转弯,但仍然是漆黑一片,在用手机相机向里侧拍照时,发现镜头上有一光点,但无奈未穿冰爪,最后放弃前进,随后到另一面寻找S出口,但寻找无果,最终认定工务段内一山体下的大门是其S出口
图中为第五隧道(背阴亭(下马塘)断桥对应隧道),众多驴友曾到此地拍冰墙,隧道未断,另一侧因拐入工务段而为大门所封

至此,探查全部结束
2019年3月7日---2019年3月10日撰文
BEITALASKA
2019年3月20日补充叙述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北台-阿拉斯加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