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吕梁> 徒步穿越玉灵山(勒台山、玉林山) ------一位从奴隶到皇帝传奇人物埋葬的地方!一条有山有水有故事的线路

徒步穿越玉灵山(勒台山、玉林山) ------一位从奴隶到皇帝传奇人物埋葬的地方!一条有山有水有故事的线路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徒步穿越玉灵山(勒台山、玉林山) ------一位从奴隶到皇帝传奇人物埋葬的地方!一条有山有水有故事的线路

2019-04-17 09:25:01 14812

[玉灵山(勒台山)主峰]

[五胡十六国•后赵国皇帝石勒墓]


玉灵山,古称勒台山。今人也称玉林山。
一座渐渐被人遗忘的山,
一座蕴含千年文化底蕴的奇山,
一座古称南真武山或南顶,曾经与山西北武当山(古称真武山,北顶)相对应而齐名的名山,
一座埋葬有中国唯一一位奴隶出生成为五胡十六国的后赵国皇帝石勒的圣山,
一座曾传承千年香火,山顶古寺敬神拜仙疪祐乡里的神山。
《永宁州志》载:勒台山,在州治东北四十里,相传石勒曾屯兵于此。《永宁州志》又载,后赵石勒墓,相传在州治北三十里未详。《山西山河大全》载:玉林山位于离石县王家沟乡东北10公里,北与方山县交界。《吕梁地名志》载:玉林山位于离石县北20公里,为离石与方山二县界山。
也许是因为玉灵山(勒台山)就在家门口,想着随时都可以去的缘故,但由于种种因素,好多年过去了也未能成行。前段时间忽然想着合适的时间走一次,于是提前做了徒步活动的轨迹,尽量避开山梁大路,尽可能选择山沟小路,这样感觉会更好些。
事实证明,走过这条路线后,感觉这是一条有山有水有故事的极佳的市区周边徒步的好线路。这条路线,从信义镇岔上村起点,从村西边的沟里顺沟进入,先后经过两个水库,水库之间的沟面是一段湿地,长满了大片大片的芦苇,非常漂亮,若在夏秋季去了,是一处露营的好去处。再沿着越来越窄的沟谷行走,有可以躲避风雨的洞窟,有巧夺天工的土柱,有弯腰钻行的荆棘林,有十分陡峭的山坡小路。爬上山脊,远远便可望见期待己久的高耸入云的玉灵山主峰。不久便可登上山顶,看到千年古寺的遗迹。再下到西边的山腰,才能见到并不好找到的石勒墓。(有关古寺与石勒的传说与故事,在后面另作叙述。)从此横向转回,沿水泥路向北前行数百米再向东拐,约二公里左右脱离水泥路向右侧下山,顺羊肠小道下滑到任家沟村西的沟里。有段几米的道路,宽不过一尺,一边是深3米左右的沟,一边是沟壁,只能侧身前行还要小心脚下打滑,于是蹲坐下行到沟底。再前行几百米杂草丛生的沟谷小路,前面便是较宽的沟面草甸了。经过两个水库便到了任家沟村。水库边新建了农家乐,还未开张营业。任家沟村有每天早晚发的客运总站至任家沟的公交车,所以来此徒步或露营非常方便。因此,这么好的行程不太长,强度不太大,有山有水有故事的线路,是要特别向广大驴友推荐的。

2019年4月7日,周日。一行6人开启了探路环线穿玉灵山的行程。
到达岔上村后,向村西面的沟里进入。沟口处有废弃的旧村庄。

往前走不远,就是一处水库。

有人正在水库边上悠闲地垂钓。

离开水库不远,只见大片芦苇展现在眼前,没想到这里竟然有如此美景。

沟面有好长一段都是湿地,上面长满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黄草与芦苇。

红黄相间的土山上,被雨水冲蚀的各种形状,如同一幅极美的图画。

潺潺流水流入湿地,再流入水库。

山谷渐渐变窄,水流也中断了。

往前走了一会儿,又有一处水库按照事先规划轨迹时地图上看到的水面,在预料之中出现在眼前。

水中倒影,十分漂亮。同行任得中称之为玉女湖哈哈。

沿着水面边的小路,继续前行。

离开水库,在一叉路口右拐进去,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

待走近时,沟里拐了一个弯又能前行。
正对面忽见一个洞窟。

洞不深,有人为垒放石块整理过的痕迹。可容纳二三十人避雨。

再往前走,满沟荒草,这里现在还看不到春天的景色。

忽然有人喊到,快看好景。大家抬头望去,确实感到惊奇,亭亭玉立的石柱,鬼斧神工般的立在土崖边上。

换个角度看,阳光明媚,形态传神。

又一处土柱,比刚才那个小一点。

接连二三的土柱,不知是如何形成的。

沟底水道冲刷出好几个悬空崖洞。只能从一侧绕行。

大家沿沟继续前行。

又见一处自然形成的山地土雕景观。非常震撼,难得一见。

沟谷更窄了,这里人迹罕至,荆棘更多了。

有一小段路必须弯腰钻行才能通过。

走过这十几米钻行荆棘路,便从右侧爬坡上山了。

坡很陡,路很窄,上行大约二百米左右。

前面忽然出现了一个尖尖角的山头,山头上清晰可见建筑物,这就是期待登顶的玉灵山。

走上山梁,正好遇到一株花开满枝的山桃树,赶紧多拍几张照片吧哈哈

沿着山脊小道继续上行。

山顶越来越近,站在北面向南看,感觉玉灵山顶越来越象布达拉宫的形态。

从山的东侧小路斜插上山。

转过南侧,山顶古寺遗迹忽然间一下呈现在眼前。

《永宁州志》载:勒台山,在州治东北四十里,相传石勒曾屯兵于此。因此屯兵时间是在公元307年石勒投靠刘汉王刘渊后,任石勒为辅汉大将军时期所屯兵的。公元310年刘渊死后,其儿子继位,又任石勒为幽州牧(方山南村的左国城),辖离石。所以,这里正是石勒起家的宝地,命运的转折点。
遗迹中现有石碑7通,最早的石碑首题为“玄天碑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十月初一立石。玄天碑,也就是为真武大帝所立石碑。由此可见,玉灵山顶是屯兵在先,寺庙在后。其中一通石碑记载,玉灵山上供奉有“玄帝、石勒、菩提、圣母、弥勒、释迦”,所以又叫众神庙。历代乡民把“后赵”皇帝石勒作为仅次于玄帝(即玄武大帝,也叫真武大帝)的第二位来供奉,因此,此山称之为勒台山,绝非偶然。它印证了魏晋时期,南匈奴单于庭内迁附近左国城(今方山县南村,两地相距约30公里),匈奴北部都尉刘渊在离石起义后,上党(今长治市武乡县)羯人石勒率部众归附刘渊并镇守此地的史实。

遗迹己经残破不堪。

建筑物东侧边墙基本完好。

《吕梁不可移动文物》对玉灵山诸神庙遗址的地理位置,坐向和长宽面积做了详细记载。因年久失修和侵华日军破坏等,废弃于上世纪四十年代。


[下图是《吕梁不可移动文物名》(离石卷)对玉灵山上庙宇的记载]



值得一叙的是,有人把“玉灵山”误写作“玉林山”,把位于北川河东侧的玉灵山上的诸神庙错写成位于北川河西侧的盛地村的北禅寺(众神庙)。把北禅寺(众神庙)创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写成是玉灵山寺庙的创建年代。对于这个问题,搜索百度吕梁市北禅寺的内容和《吕梁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离石卷)对盛地众神庙(北禅寺)都有详细记载。

[下面是《吕梁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离石卷)关于盛地众神庙内容截图]




(下图是搜索百度的截图)。




山顶遗迹中,在一棵高大的老山桃树花开正艳。

同行驴友志军和利平两口子在徒步和越野中是有名的夫妻档。在山顶盛开的山桃花旁拍张照片,很有意境。

玉灵山顶两面悬崖两面陡坡。其山形从北面看,好似布达拉宫。整个山顶建筑,三面高墙,进入寺庙只有东侧唯一的通道可以进去。

寺庙遗址破损非常严重,可以数着的大概有二十几孔窑洞,绝大多数己经塌落。

极少数窑洞仍然基本完好。

进入寺庙院子里的地面上,一块石碑躺倒在地上。

碑上写迹不太清晰,但上有玄天神祠字样。而且刻有“有求必应,祈无不验”。并且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即公历4月份)是敬神的日子。在遗迹东北角的破窑洞中,立着三通石碑。都是清代的,上面均刻有“玉灵山”字样。说明此山确实称之为玉灵山,而不是现在人说的玉林山或有人分析推论的御陵山。

《吕梁地名志》中讲,“山名来历无考”。我推测,可能是因为玉灵山“一峰独秀亭亭玉立,求神拜佛无不灵验,取其要义故称玉灵山。其谐音又是“御陵”,寓意皇帝陵墓之山,主要是恐怕人们知道皇帝陵墓所葬之处。哈哈,妄自猜测吧了,只能算一家之言。

在山顶遗迹的西侧,有两通石碑,里面现供是龙王。碑中记载了山顶曾有众多庙宇。

站在山顶的窑洞之上,四处观看,东面可见骨脊山,北面可见北武当山(真武山),西面可见神仙山,南面可见上顶山。

在谷歌地图上查看玉灵山的高度,对照等高线可以看出,玉灵山海拔高度应在1570米左右,但见到的《山西山河大全》和《吕梁地名志》上所写的玉林山(玉灵山)的海拔高度却是1670米。其他资料上和人们引用的都是1670米。因此分折,可以明确地确认,一是书刊编写时的笔误,将1570米写作1670米;二是出版印制时排版错误,将1570米排成1670米,而且没有校对出这个错处。从而造成人们引用错误。因此,玉灵山的海拨高度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及时予以更正。

[下图是谷歌地图等高线图,图中红十字位置是玉灵山顶]

在山顶,发现一口旱井。古人早就有解决高山吃水问题的智慧,旱井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啊哈哈

忽然又发现地面的石头上,刻着六横六纵的网格。原来是古人在山顶无事时的误乐项目。当地叫法“抵方”,不知学名叫什么了哈哈。

在山顶南广场平台,有一处塌陷的长方形池子。池子西侧几米处有一个看似井口的地方,下去一看与塌陷的池子有小孔相通。

里面全部是人工用大块石板和石条修筑,估计这个也是一个大型的集蓄雨水的旱井,用以供应山顶驻兵或山上寺庙中人用水而专修的。

大家在山顶小憇一会儿,准备寻找传说中的石勒墓。因为事先了解的不够细致,在山顶四下张望,没有发现其踪影,于是又打电话给曾见过石勒墓的薛茂荣,确定基本位置后,随即开始下山。

从山顶的东南侧下行百米左右,向西沿着一条小路前行。

山的南面有三条深沟,沟内正好满坡满沟开满了山桃花,大家风趣地称之为桃花沟。

转个角度看玉灵山顶,形状也在微妙地发生变化。

往前走不远,再上一小段坡道,在一片黄草坡上忽然显现了期待中的石勒墓。

站在石勒墓正前方,奇观出现了,背后正好对着的玉灵山顶尤如一座天然的大墓,特别震撼人心。可以想象古人选择这个地方作为石勒的陵墓也是费了大功夫下了大心机的啊。真是一处非常难得的巧夺天功的绝佳宝地。

那么,石勒是何许人也?由于历史悠久,许多人并不太了解。
石勒——奴隶出身的皇帝
  五胡十六国时,后赵国皇帝石勒(274-333.8.17),字世龙,初名,小字匐勒。部落小率石周曷朱之子,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羯人。后赵建立者,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唯一一个奴隶出生的皇帝。年青时被官吏掠卖往山东荏平(今山东荏平县)富人师欢家为耕奴。师欢见石勒身体健壮,有胆略,善骑射,就给他以自由自身。然而不久,石勒又一次被乱军掳去。
在没有生路的情况之下,石勒毅然召集王阳等八骑为盗,后又有郭敖等加入成为十八骑。时值晋室内乱、关东兵起,石勒率十八骑投奔了汲桑领导的牧人起义。东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汲桑兵败,石勒回乡重新召集兵马,归顺刘渊,被封为辅汉将军、平晋王。晋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授石勒特节、平东大将军。十一年后,石勒羽毛丰满,于晋大兴二年(319年)称大单于、**,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东晋咸和四年(329年),石勒在洛阳一战中消灭前赵主力,第二 年入关灭前赵,至此,石勒统一了中国北部,并以淮水为界,形成了与东晋南北对峙的形势。史载,后赵全盛时期所辖之地“南逾淮海、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石勒终于完成了他建立王业的雄心大志,于东晋咸和五年(330年)**,从一名奴隶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出身的帝王。石勒将首都由襄国迁至邺城(今河北临漳),史称后赵。

有资料载,*****在一次谈话里这样评价:“石勒是乱世英雄,败后汉、灭前赵,擒刘曜,是个厉害角色,很有**才能。他自称,要是和刘邦同时,当臣属之;若与刘秀并世,则要一较高低。他说,曹操、司马懿从孤儿寡妇手中去天下,不是丈夫行事,不足取,他不会这样做的。他这个话像个男子汉”、“少数民族里,历史上也有了不起的人物,石勒算一个。”

此碑为民国二十六年(即公元1937年)所立。至今当地人称其为“石勒爷墓”。
据了解,目前己知的石勒墓有5处,即河北邢台,山西榆社、陵川、武乡、离石。这5处石勒墓,各有其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动荡历时最久的时期。由于诸侯并起,群雄逐鹿,战乱频繁,因此这一时期的墓葬多以疑冢和秘葬的方式。民间传说,石勒出殡时,赵国四处发丧、四地起坟,也就是说很长时间以来,石勒的真墓在哪里?一直是个谜。


[下图是网络下载的石勒将军像]



[下图是网络下载的石勒皇帝像]

东晋咸和八年,即后赵建平四年(333年)七月,石勒病逝,享年60岁。临终前,他传位于太子弘,并嘱咐侄子石虎辅助,遗诏“后事从俭”。

现在玉灵山上的石勒墓封土堆,历经一千六百多年风雨仍有一米五左右高,想象当年的封土堆起码应该有十米左右高。

我们发现,在石勒墓旁边有三处盗洞,而其他4处石勒墓却没有听说被盗的记载。由此,也可能离石的石勒墓才是真正的石勒埋葬地。
理由是:
1、玉灵山古称勒台山,以石勒命名的山,只有这一处。搜索百度没有其他地方有此山名的。所以,此山在石勒族人心里是一座疪佑族人的神山,是绝佳的风水宝地,选择此处埋葬在情理之中。
2、玉灵山顶,石勒曾屯兵驻军。这里是他投靠刘渊后授将封王命运转折的地方,是他的吉祥宝地,选择这里埋葬情通理顺。
3、玉灵山下有个留子局村,传说当年石勒的一个儿子曾留在那里,所以该村称为留子局。所以选择埋葬在玉灵山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4、玉灵山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树木繁盛,远离村庄,非常避静。当年陵墓及周边也没有特殊修建,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明显标记,只有民国时期当地三十八村乡民为纪念石勒而立碑一通而己。这完全符合石勒“后事从简”的遗诏,以及史料记载石勒墓“葬于深山”,“不栽树,不起墙”的记述。
这仅是个人分析而已,具体还需专家考证。

离开石勒墓,开始下山了。转至山顶东侧,抬头再看顶台,山形变为另一种形态了。

目前,水泥大路己经通到山上,开车上山后步行一二百米即可到达山顶,非常方便的。这对于将来山顶寺庙的维修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们沿着水泥路向北行进不到一公里,回头再望玉灵山顶。拍张照片留作纪念。

顺着水泥路下山,向任家沟方向前行。

对于徒步的驴友来说,并不喜欢走硬邦邦的水泥路,于是选择适合下沟的地方寻找下山的小路。

顺着羊肠小道快到沟底时,有一段几米长的小路比较难走,路宽不足一尺,下面是近三米的高度,只能侧身慢慢的挪步前行,然后半蹲半坐溜下沟底。

沟底经过一段钻行。

跳下一个断坑。

走过一段草丛。

经过一处红崖土雕。

行进一段沟底草地。

巧遇一位土柱。

来到了距任家村附近的水库。

两处水库,一混一清,水色不同。

库边刚刚修好的农家乐,还未开张营业。

农家乐自养的鸡鸭。

离开水库不远来到了任家沟村。这里的农家院干净整洁,很有特色。

村边的小庙。

漂亮的庭院。

美丽的河畔建成了公园。

村口巨石上刻着任家沟三个大字。真是一派新农村的亮丽景观。

到此,完成了这次探路环线穿越玉灵山的全部行程。
下面,把同行驴友给我拍的照片收存如下作为留念。



这是这次活动的轨迹图。全程15公里,累计爬升640米。这次探路,感觉很好,不虚此行。没有想到在这干巴巴的土山上,能够巧遇这么好的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徒步线路,因此,再次向各位驴友特别推荐。

注:部分图片选自同行驴友,在此一并致谢!

196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空中客车(车爱平)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空中客车(车爱平)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