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色的死神——雪崩

什么没有翅膀能飞?
什么没有拳头能打?
什么没有眼睛能看?
这是一个从中世纪欧洲开始流传的谜语。
谜底是雪崩。
雪崩,也被称为白色的死神。
晴朗的天气中,白雪覆盖的山地,对于冬季户外运动者,尤其是滑雪者而言,是运动的天堂。但在享受户外运动与冬季美景的时候,你是否知道雪崩等各种自然风险也在与你相伴?
近两年来,随着国内滑野雪的人越来越多,雪崩事故时有发生。
2011年3月19日下午,一名滑雪者于新疆阿勒泰市将军山滑雪场雪道外触发雪崩被埋,经过近3个小时的搜救,发现被埋者,被埋者死亡。
2012年3月3日下午,一名滑雪者于黑龙江大秃顶子山触发雪崩被埋,受害者于5日被发现,死亡。
2012年 11月23日上午11时,一名滑雪者于河北崇礼县万龙滑雪场野雪道触发雪崩被埋,经过十几分钟搜救,挖出被埋者,被埋者生还。
2016年1月,三名意大利职业滑雪运动员在长白山西坡遭遇雪崩,一人被埋,另外两人使用雪崩搜救三件套,将其救出。
2016年4月,几名中国野雪爱好者,在长白山西坡触发雪崩,所幸触发者逃离,无人伤亡。
2019年4月,狼塔v线雪崩,10名驴友被困山区,经过新疆军区直升机救援,全部脱险。
2000-2016年美国雪崩事故统计

数据来源:http://avalanche.state.co.us/accidents/statistics-and-reporting/
2000-2017年瑞士雪崩事故统计

数据来源:http://www.slf.ch/praevention/lawinenunfaelle/lawinenstatistik/index_EN
根据数据统计,雪崩是欧美冬季户外运动中导致死亡事故最大的自然风险,没有之一!
在雪崩死亡事故中,滑雪和雪地摩托是引发雪崩最主要的两项运动。对雪崩风险识别,成因研究,数据统计,搜救研究,在欧美等户外运动发展成熟的国家地区已经有了很深入的研究。
而这方面在中国,基本上还属于一个空白的领域。我相信,随着去自然雪中滑雪的人越来越多,雪崩的事故也将会在中国更为频繁的出现。通过对雪崩的认知,预防,事故发生后进行有效地搜救,将是每一个滑雪者出发前所需要了解的知识和技能。

雪崩有多种类型。根据雪质,断裂和流动的方式等可以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板状雪崩,松雪雪崩,冰崩、湿雪雪崩。
1、板状雪崩

其特征是在雪崩始发地区雪块裂痕呈线性。看上去像是一整块板状的雪块崩落了。裂纹扩展有时会有几百米之长。即使该雪板的厚度很薄(小于20厘米),而这些移动中的雪的体积总量仍可能达到惊人的程度。详细的成因见后“雪床”。
雪板的断开常常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户外运动中绝大多数因雪崩造成的死亡,都是发生在板状雪崩中的。户外运动中对雪崩的研究主要也是针对板状雪崩所进行的。
2、松雪雪崩

这种雪崩的始发流动雪量较小,随后以梨形扩大雪崩规模。人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种雪崩的规模的缓慢扩张。
此现象最易发生在降雪中或降雪刚结束时。雪崩中流动着的雪,其内聚力很弱,所以在雪崩始发点的雪块裂纹并不向两边扩展,与板状雪崩不同。
较为陡峭的坡度是激发这类雪崩的必要条件。例如,第一堆从岩石上脱落下来雪。很快的,奔腾的雪流在不停地扩大规模,在倾泻而下的过程中会携带越来越多的雪。如果其达到一定的必要速度,就会形成一个由雪粒子悬浮在空气中而形成的雪云,随后将会沿着山坡一路奔腾而下,速度达到100公里/小时以上。干燥的松雪雪崩,伴随着雪崩气流,以其毁灭性的力量冲击着广阔雪原, 有时甚至能够冲下山坡后再冲上对面的另一侧的山坡。
松雪雪崩的破坏力来自雪崩气流。在其轨迹上的一切物体,如森林、建筑(房屋、桥梁、塔架等)、户外活动者都将受到摧毁。
3、湿雪雪崩
此类雪崩的酝酿条件是某个一定厚度的雪层浸透了水。在陡峭的山坡上,几个雪球常常就可能触发这类雪崩。随后其厚度和宽幅度都会增加,随之流动的雪量也可能变得极为庞大。
湿雪雪崩如泥石流般,流动较为缓慢。它的流动路径受地形起伏引导,多是沿着峡谷流动。偶尔它会被障碍物挡住去路,然后将其冲刷席卷而走。
冬季运动爱好者很少会遭遇到这种雪崩。因为湿雪雪崩总是发生在较温暖的时段,如春季。如果人们不幸地在遇到了这类雪崩,有时他们还有时间逃避到安全地带。无论怎样,如果被流雪吞噬就只有很少的生还机会。那些被连根卷走的树木,就证明了流雪的力量。
在现实中,雪崩通常是混合型的:板状雪崩亦可能造成雪崩气流,而松雪雪崩也可能会席卷并携带湿雪而造成后者的雪崩。雪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而雪床的稳定性问题还远没有得到完全解答。所以,在安全地带以外活动的人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的意识。
4、冰崩

冰崩是由冰川上陡峭或悬空的不稳定的冰块(如冰塔林、悬冰川)断裂所产生的。冰崩在崩落后下滑的过程中会混合大量的岩石、冰块和雪。因为冰崩发生的很快,所以很难预测。冰崩的发生不会有时间规律,也不会在一天中某个特定的时期内发生。
针对攀登者而言,在选择行动路线或营地时,一定要观察上方是否有危险的悬冰川等隐患。如果一定要从在有冰崩风险的区域通过,要准备好承受更高的风险。队伍要分散地尽快通过,以尽可能地减少处于在危险区域的时间。


资料来源:Canadian Avalanche Association

雪崩的形成十分复杂,与雪崩形成息息相关三个因素:地形(terrain),气候(weather),雪床(snowpark)。
美国雪崩专家Doug Fesler 和 Jill Fredston 建立了一个著名的三角形。位于中心是人为因素。

《STAYING ALIVE in avalancheterrain》second edition BruceTremper, THE MOUNTAINEERS BOOKS,
地形(terrain)
• 坡度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容易导致雪崩发生的危险的坡度为30°至50°,尤其是35°至45°之间。38°被称为靶心。不幸的是,30°至40°通常是滑雪高手所钟爱的坡度范围。
滑雪者一定要对坡度有所感知和警觉。在活动时,可以使用指北针、坡度测量仪等工具,也可使用雪杖进行大概坡度的测量。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往往会在坡外低估坡度,在坡面上高估坡度。能够正确地识别30°至50 °之间的坡度,对于避免雪崩危险是至关重要的。
• 山坡轮廓
雪坡上的凸面山包,雪床受到的拉力最大,雪板更容易断裂,雪崩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 山坡朝向
在北半球,朝阳的南壁由于日晒原因,雪的消融更快,选择通过的时间至关重要。背阴的北壁上的雪常保持着低温,无内聚力的片状雪颗粒和杯状雪颗粒易于此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北壁坡面雪崩触发的可能性长期潜伏。
此外,山坡承受的风吹强度和方向也影响到积雪的位置。背风面和侧风面的山坡,往往会存住从其它地方吹来的积雪,而形成脆弱的雪层。
• 地表锚点
在一片区域中,如植被、地面的岩石等地表上的锚点,对雪床的稳定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如果低矮的草木、灌木被完全覆盖,就会干扰第一场降雪的沉降,从而引发雪层内部雪颗粒的质变转化。雪床的根基抓地力薄弱,就有可能在雪的自重压断枝杈时突然发生雪层断裂。相反的,足够密集的树林有利于雪床基础的抓地力,而且可以削减风的影响。
•气候(weather)
气温对雪的稳定性的作用复杂,有时甚至会有完全相反的影响。
在气温近于或高于摄氏零度时,气温影响雪表层,会导致表层流雪或者融雪的雪崩。而在气温低于摄氏零度时,雪层内雪颗粒会转化成内聚力较弱的多枝角的雪颗粒,形成脆弱的雪层。低温时新雪雪层的沉降速度减缓,而雪崩被触发的风险就会长期存在。
气温并不是影响雪床的唯一的热能因素,还有空气湿度、云量、日晒与朝向、风(加速空气和雪床之间的热能交换)等各因素。
•雪床(snow park)
在冬季,雪层逐层积累,雪床逐渐形成。每层雪层由不同类型的雪颗粒所组成。不同类型的雪颗粒,相互之间的内聚力也不一样。内聚力是致使雪层强弱的关键因素。
伴随每一次的新雪,不同的气温、风力、日照等因素影响,致使雪床内部的雪层有的牢固,有的脆弱。伴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雪颗粒也在进行着的转化。整个冬季,雪床自身的特性一直在持续演变,最终以其的完全消失而结束。
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牢固的雪层好像砖块,将砖块直接放在桌子上很稳定。脆弱的雪层好像一层豆子。当在桌子上先放一层豆子,再将砖块放在豆子上,那么砖块也不会稳定。尤其是在桌子开始倾斜时,砖块很容易从桌子上滑落。更重要的,在一定角度下,豆子刚好能支撑住砖块,达到一种平衡静止状态,但只要在砖块上稍微增加一点外力,砖块就会滑落。
在雪崩危险区域,雪床内部的各个雪层保持着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由于外力的作用,比如一个或几个人的重量,或者从上方坍塌的冰块、雪块,导致平衡破坏,脆弱的雪层上雪层发生断裂,从而引发雪崩。
雪床的剖面图

雪床的剖面图是根据对雪床的垂直切面分析而得出的。
雪床是对在过去几周或几个月里所有雪气象学事件的忠实记录。如果人们试图评估雪床的稳定性,以降低雪崩发生的风险,就应该了解雪床的特性,而不是仅仅依靠对表面现象的简单观察。
雪床的稳定性,可以通过罗其布洛克测试方法,雪层的硬度厕灵,雪洞结构测试等方式判断。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指由于无视潜在的雪崩风险,或者自身的判断错误,而人为地触发雪崩,导致事故发生。这也包括团队对风险的容忍度以及对目标的决心。对于地形、天气、雪床的稳定状况是否客观地评估。如果选择了对客观现实的错误解释,无异于默许意外的发生。

数据来源:HUMAN FACTORS IN AVALANCHEACCIDENTS, DaleAtkins * Colorado Avalanche Information Center, Boulder,Colorado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人为的因素是事故触发的主要的因素。
据另外一份分析,由于人为因素导致死亡事故中,三分之二的人是对雪崩完全的无知,而三分之一的遇难者则或多或少学习过雪崩的知识。以下是人为因素中主要的原因统计。

数据来源:HUMAN FACTORS IN AVALANCHEACCIDENTS, DaleAtkins * Colorado Avalanche Information Center, Boulder,Colorado


根据统计,被埋者15分钟内被救出,存活率为93%。之后存活率极具下降。两小时后,存活率趋近于零。
最为基本的搜救器材被称为雪崩三件套:
•雪崩探测器(Avalanche Transceiver/ beacon)
•雪崩探杆(Probe)
•雪铲(Shovel)


雪崩探测器
雪崩探测器(收发信机),也称为雪崩搜救仪,雪崩信标。英文为 transceiver,beacon,在欧洲也称为ARTVA,DVA。是寻找埋在雪中的遇难者的主要工具。

探测器分为发射和接收两种模式,不同品牌的探测仪基本可以通用。
其物理原理是发射和接收一个频率为457kHz的电磁波调制的信号。雪崩收发信标由一个密封仓组成,其中封装铁素体天线、发射装置部分、模拟或数字信号的传导系统、给以上部分器件和扬声器供电的电池。在密封仓外部,老式的雪崩收发信标装备着音量调节器,新式的是多功能调节键和显示搜寻方向及相关信息的发光二极管(LED),或者液晶显示屏。

探杆

可以折叠携带,快速组装,易于在雪地探测的工具。准确定出被埋人的位置和深度,大大减少挖掘量,争取宝贵时间。

图片为雪崩后场影和探杆使用模拟
雪铲

雪铲是冬季雪地运动中你能够携带的最为基本的工具。雪崩雪本身可能是比较结实的雪块,而且在雪崩碎块最后停顿时,大量动能会产生个压缩过程,造成坚硬的堆积雪。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携带一把。
雪铲最主要的功能是挖掘被雪崩掩埋的人。如果用手或者雪板来挖雪,是效率极低的,甚至不可能。根据统计,使用雪铲平均挖出完全被埋者的时间约为十分钟。而不使用雪铲,用手和雪板进行挖,则挖出时间约一小时。雪铲也是做雪洞测试和搭建雪屋的工具。
雪崩三件套基本工作方式
• 在出发时,所有的人都将探测器打开调到发射模式。
• 当发生雪崩事故有人被埋后,需进行使用探测器搜索定位,使用探杆精确定位,使用雪铲挖出被埋者三个步骤。
搜救人员将探测器调整到接收搜救模式。根据探测器显示的距离,信号灯的强弱,声音的强弱,来判断距离被埋者位置的远近。基本可将范围确定在一平方米范围内。然后使用探杆精确探定被埋者的位置和深度。最后使用雪铲快速挖出被埋者。

特别注意:在去雪崩风险较高或陌生的区域滑雪时,一定要携带着雪崩探测器,并确认其开通在发射信号的状态。每个人都准备好雪铲和探杆,放在背包里容易拿到的地方。
拥有了装备,如果不能熟练地使用,当事故发生时,也很难快速地进行搜救。所以,平时一定要通过实地的训练,熟练掌握器材使用方法,才能尽可能地在十五分钟内搜救出被雪崩掩埋者。
雪崩停止后,堆积雪块很快变硬。被埋者被冻住,无法移动。完全被埋者基本不能够自己将自己救出。
4分钟后
由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将会使被埋者开始失去意识。
15分钟后
约93%被埋者还活着,但基本失去意识。一些已经开始导致脑损伤。
35分钟后
被埋者存活率为27%,73%的完全被埋者死亡。
90分钟后
81%的被埋者死亡。
130分钟
97%的被埋者死亡。
发生雪崩后,如果等待外界救援,基本是不可能在十五分钟内将完全被埋者救出的。所以,最有效的救援来自一起的同伴,以及同伴能够熟练使用雪崩收发信机、探杆和雪铲。雪崩事故发生后,最为重要的是保持冷静。
01、 判断搜救区域和最后看到的消失点
多少人被埋?幸存的同伴是否准备好进行救援?
队伍中最有救援经验的人开始组织实施救援。
02、如果不会耽误时间,呼叫外界救援
03、确定搜索区域
哪里是受害者可能被掩埋的位置?
04、使用雪崩收发信机(Pieps)搜索
将雪崩收发信机(Pieps)转换到搜救模式。整个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搜救阶段(ICAR 2009):
A 信号搜索
B 粗略搜索
C 精确搜索
D 探杆定位(使用探杆检查最后的区域,留下探杆标示位置。)
05、挖掘
从探杆标示的位置坡下方向,探杆所示深度的距离,开始挖掘。
06、救援和进行医疗急救
清除伤者面部的冰面具,畅通气道。进行外伤和保温处理。

雪崩学习是一个以实践为主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国外,很多专家是在大量的区域性统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花费几十年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实践对才有所了解。
目前在国内,没有完善的预警和救援系统,没有成熟的培训体系,具有雪崩和知识知识的人也很少。这就意味去自然环境中进行雪地活动的人,需要自己面对和处理全部的风险。
拥有了装备,如果不能正确高效地使用,只会盲目地给自己增加信心。希望本文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雪崩学习的索引。真正的学习并能够应用,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
Dragons live under the hills.
Address them properly andthey’ll tell you all they know.
Ask them the wrong questionsand they’ll burn you up.
——FredricLehrman
其它相关推荐
雪崩信息网站
雪崩中心:www.Avalanche.org
加拿大雪崩中心:http://www.avalanche.ca
欧洲雪崩中心:http://www.slf.ch
美国科罗拉多雪崩中心:
https://avalanche.state.co.us
雪崩培训机构
美国雪崩学院:
www.americanavalancheinstitute.com
书籍
《Staying Alive in Avalanche Terrain》,Bruce Tremper
《The Avalanche Handbook》,by The Mountaineers Books
《Backcountry Avalanche Safety》,Tony Daffern
本文作者及资料整理:康华,略有删改
给不谢一顾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