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海拔徒步,如何走的更安全、更轻松?

当你的双脚一步步踏上高原的土地,你的身体和灵魂的修行便真正开始了。
一、高海拔徒步,有哪些风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前往35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徒步,每个人都心怀期待出发,也渴望能够平安归来。但由于很多人对这一高度所潜藏的危险仍有认识不足,因此让人悲痛惋惜的事故总时有发生......
说到危险的高原地区,人们往往想到6000m以上的高山,但实际上4000米左右才是更经常让人致命的危险高度。例如肺水肿,几乎都发生在海拔3500-4500米的高度。
《登山技巧全攻略》山本正嘉:即使你生活在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地方,远足数十公里尚且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而如果你住在海拔高度近乎于海平面持平的城市,要面对的困难就更多了。

海拔越高,天气情况往往越不稳定,因此,气候多变是高海拔地区的共性,也通常是我们徒步穿越中的拦路虎。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作者田丰在《贡嘎日松贡布:追随洛克的脚印前行》中曾这样描述他在2002年穿越木里到稻城,走向神山道路中遭遇的恶劣环境,当时正值五月:
在干旱的河谷中,大家都是短衣短裤,进入杜鹃林后,冲锋衣抓绒衣就上了身;等我们走出林带,进入4000多米的高海拔地区,看到夏诺多吉就在眼前时,突然起了暴风雪,气温骤降不说,能见度也只剩下短短几十米,仅仅半个多小时,穿越的情况就变得非常糟糕,而周围的世界,早已完全变了模样。
高海拔徒步,不只有眼前绝美的风景,还要抵抗恶劣环境以及安抚时时叫嚣的身体。除了复杂多变的天气, “三低一高”——低氧、低温、低湿度、高强度紫外线,是所有高海拔徒步者都要克服的困难。
1、低氧
走上高海拔
每一口呼吸都十分珍贵
氧气支撑着我们所有的身体活动和精神活动,而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空气越来越稀薄,人的身体机能开始出现各种异常,行动能力也随之下降。
实际上,在海拔3000米开始,绝大多数世居低海拔的人就已经有高山反应了,只不过,这时多数人并没有表现出来,但通过简单的医疗检测很容易看到身体的异常。
在这个海拔进行大强度的运动,会让高山反应明显表现或是加剧。而从海拔3500米开始,很多人就开始明显表现出高山反应症状了。

出现以上症状就是你的身体在向你发出预警,你该知道,一些小毛病在高海拔地区也会被无限放大,如果没有积极应对,症状很可能会恶化发展为严重的高山病——脑水肿或肺水肿,甚至会导致死亡!
2、低温
引发低体温的因素
不仅是低温环境
2017年“五一”期间,八名户外爱好者约伴鳌太穿越,半路遇到暴风雪,3人失踪,最终遗体被找到,三人均是失温致死。
气温低、大风、身体产生热的能力下降,是在高海拔区域出现低体温症的主要原因。
首先,海拔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度,相对于平原地区,高原的气温普遍较低。
其次,高海拔经常会伴随着大风,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越来越感到寒冷。有时大风还伴随着浓雾、大雪等天气,阻断太阳热量。
最后,缺氧和缺水,都会导致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下降,引发低体温症。而人在低温低氧环境里面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壳核效应——shell/core effect),使得身体远离躯干的部位(四肢)代谢能力降低,无法获取足够的热量,因此导致行动能力降低。
在高海拔,移动能力降低,导致脆弱的自己长时间暴露在恶劣环境之中,是相当可怕的事情,也因此酿造了很多悲剧事故!
3、低湿度
低湿度的环境容易降低
人体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
湿度低,直观的表现就是呼吸道难受,容易嗓子、鼻腔出血等,这些表现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严重问题,但是会让初入高原者特别害怕。
空气湿度低更大的危害在于,同样的运动,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比在低海拔更多,因而长时间运动就会脱水更厉害,脱水严重就会导致血液粘稠从而影响运动表现。
4、高强度紫外线
高原日照时间长
而且紫外线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强
高原日照时间长,而且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中的尘埃和水蒸气少,被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因此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就更强。
据公开信息显示,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紫外线辐射强度就增加1.3%,海拔4000米时,紫外线强度比海平面强约1.5-2.5倍。
过量的紫外线对暴露在外的皮肤、眼睛,甚至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一定的损伤。不同波段的紫外线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其中中波紫外线(UVB)则会导致皮肤变红和晒伤。
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加上自身防护不当,严重者会有日光性皮炎、溃疡、化脓感染等情况出现。而紫外线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后,还会引起头痛、体温高等症状。
尤其值得高海拔徒步者注意的是:紫外线不仅随着海拔上升成比例增强,而且在雪面和冰面的反射会使得紫外线的破坏力更强。也就是说,在有冰雪覆盖的高海拔徒步,我们要同时面临紫外线从天上到地面的双重攻击。
所以,在雪面上行走,如果不注意防晒还特别容易造成眼睛被紫外线灼伤,也就是雪盲。雪盲后,人几乎丧失了行动能力,这对于身处荒野的户外运动团队来说绝对是很致命的事情。
以上为高海拔徒步中你不得不面对的“三低一高”风险,而在实际情况中,只会更复杂一些。因此,事先对此了解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在行前做好准备。

此外,在低海拔地区登山徒步所常见的风险,如,因对路线轨迹不熟悉等原因造成的迷路被困,因路况复杂难行或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导致的滑坠、扭伤等,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环境更加恶劣以及救援成本和难度更大,一旦发生,风险指数就会被放大数倍。

二、高海拔徒步,如何走的更轻松?
同一海拔高度,即便是平时体能相当的两位队友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这既和每个人身体适应高海拔的能力不同有关,也和行走中使用的小技巧不无关系。

也许你走三四步就会心跳加快,脚如铅重,稍稍剧烈运动甚至出现高反,而体能与你相当的队友状况却比你好很多。
我们在低海拔进行登山徒步运动时,也会强调诸如呼吸方法,行进与休息方法,以及如何补充能量等技能,但这些技能在环境恶劣的高海拔地区显然变得更为重要。

在低海拔生活,呼吸更多时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而在高海拔,因为氧气稀薄,一呼一吸,都十分“被需要”,每一次呼吸的感觉也会被放大。

呼吸困难是你在高海拔徒步中难免会遇到的状况,尤其是在有一定爬升的路段,不少人会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过度换气的表现。
这种痛苦,如果不能完全避免,那么是否可以用一种更好的呼吸方法来降低?
腹式呼吸,重点放在吐气:试着缓慢的、深沉的用腹部进行呼吸,吐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两倍。
为什么采用这种呼吸方法更轻松?
当我们呼吸时,实际上吸入肺里的新鲜空气会被原本残留在肺里的旧空气所稀释,因此吸入的氧气并不多。而稍长的吐气可以把肺中的旧空气排出,这样由于增加肺压,吸入肺中的氧气则更多了,使得血氧含量增加。
在高海拔徒步中,我们被低氧、低温等各种恶劣状况所包裹,身体也在承受着痛苦。在这种状况下,情绪和肌肉的紧张会加剧高反。而采用这种深呼吸的方法,尤其是长长的吐气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放松心情,可以在高海拔徒步中形成良性循环。
但同时注意不要过度呼吸:有意识的呼吸并不代表要过度呼吸(换气)。首先,高原空气寒冷且干燥,过度呼吸会导致在呼吸过程中过多带走体内热度和水分,造成体温下降和脱水;其次,过度呼吸也会造成呼吸肌疲劳,当呼吸肌过于疲劳时,甚至会无法呼吸。
因此,徒步中,不要大口快速的呼吸,而是要缓慢、深沉的进行有节奏的呼吸。
我们可以在平时多刻意练习这种呼吸方法,这样走上高海拔时才能更加自然的运用。

用平时在低海拔行走的速度在高海拔行走,不仅受苦,还很危险。
很多人刚开始也许可以hold住,没有严重的上气不接下气,然而这样走了一段距离后,身体慢慢开始出现缺氧,走着走着就走出了严重的高反,最后甚至会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高海拔徒步经验丰富的人往往更会在行进中有意的控制自己的速度。在行走中尽量做到缓步慢行,以适应快速的海拔提升,步行速度与呼吸相协调,找到自己的行走节奏,休息的时候要注意快速的调整呼吸。
“缓步慢行”是怎样的速度呢?
从主观运动强度方面判断的话,以让自己感到“稍微疲惫”的速度步行是比较合适的。如果以“很累”或是“非常累”的速度行进,当时可能没有什么异样,但在当天晚上或是第二天很容易患高山症。
岛冈曾经提及“以自己全力的70%在高原步行是最好的,但即使这样告诉初学者,他们往往也会无意识地使出全力,所以指导时要求他们以约50%(一半)的力气步行比较合适。”——《登山技巧全攻略》山本正嘉

补水:初次到高原,你身边有经验的人一定会告诉你多喝水。高海拔湿度低,空气干燥,氧气不足而用力呼吸时更容易流失体内水分。在高原,保持水分非常关键。

水分不足不仅会降低你的耐力,导致疲劳,严重时会造成脱水,导致血液粘稠,从而影响循环供氧,而多饮水,可以稀释血液的黏稠度,促进血液流动和人体内微循环的顺畅进行。
在高海拔,每天的饮水量建议在四升左右,且注意少量多次的饮用,不要喝生水。
能量补给:高海拔徒步的饮食方法与低海拔登山徒步基本相同,但要注意以清淡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为主,同时搭配适量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尽量避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牛肉干。
为什么建议食用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碳水化合物在转化为能量的过程中所需氧气较少,因此摄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可以节省宝贵的氧气。可以在背包方便拿取处备好轻便的路餐,如水果糖、葡萄干、干果、能量棒、豆类小零食等食物来快速补充能量。
此外,初到高海拔,供氧供血不足,消化系统会受到影响,因此不要吃的太饱,以减少胃部负担,减轻高反的不适程度。
事实显示,同一个人不同时间到达同一海拔高度,是否出现高反也有着不确定性。因此在行前准备中,应在背包中备好抗高反药物。
同时也别忘了带一些感冒冲剂之类的防感冒的药,感冒在高原缺氧状态下不易痊愈,也常常是引发急性高原病的诱因。

近些年来,参与户外运动的人群不断增多,更多人不再仅满足于大众休闲路线而选择去挑战更高更远,因此一些高海拔徒步路线也越来越火热。
例如被很多户外爱好者熟知的鳌太穿越、狼塔穿越、夏特古道穿越、洛克线,EBC、ABC、博格达环线、冈仁波齐转山等路线。
然而,路线火热和线路成熟,并不代表它客观存在的风险也随之降低;商业化再成熟发达,也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向导和挑夫身上......
“也许高海拔徒步最大的精神魅力和挑战,就是,脚下的路没有人能够帮你走,都要靠你自己用汗水甚至泪水走下来。”——START
文章整理自全国户外安全教育计划
给不谢一顾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