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宝鸡> 太白山穿越记

太白山穿越记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太白山穿越记

2021-11-29 14:58:21 3363

在中国版图上,如果只列举一座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地理界山,那无疑是秦岭。稍加举例便可说明:一月份零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分界线……这些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都不约而同地汇集到了秦岭的山脊上,由此,地理学界认为他与淮河共同划分出了中国南北方,在这一点上,淮河只是形式上的地理符号,而秦岭则通过他巍峨高大的身躯,如屏障般切断了水热输送,改变气流方向,从而对山脉两侧的气候、水文、动植物等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是真正意义上划分了中国的自然地理格局。

同时,这座伟大山脉的主峰太白山也是热衷户外运动的驴友竞相追逐的地方。恰逢国庆长假,我们一行五人,在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断然决定穿越太白山。
三日清晨,从徐州出发,由连霍高速一路驱车向西,十二个小时后抵达周至县,在漆黑的夜幕中,沿盘山公路穿过黑河森林公园,于太白山下的厚畛子镇安顿住宿。

翌日清晨,通过向导的指引,我们顺着一条密林小径深入大山,沿途流水湍急,草木繁茂,路并不是很明显,倒下的枯木不时阻挡在前,亦有几处溪流需要踩着鹅卵石谨慎淌过,有时需要寻找驴友留下的红丝带标记来辨识正确的方向,比起人山人海的旅游景区,这里荒无人烟,只有乌鸦的空鸣,沿途仅遇到的一位上山的驴友还因迷失方向体力不支而被迫下山。

愈往上行山越陡,林越密,不少地方需手脚并用攀爬而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也在不断变化,在大约2000米处,是茂密的竹林,再往上辽东栎等阔叶树木被针叶的太白落叶松所取代。

峰回路转,突然,一片石海出现在远处的山坡上,这便是太白山著名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地貌,我们穿过一条如同洪流般从山顶倾泻到山麓的石河,每一块岩石都足有上吨重,在上千万年的风雨侵蚀下,石头有着很高的磨圆度,上面斑驳的苔藓和地衣展示着他的沧桑之美。

视野不断开阔,远处群山绵延,天空阴云四起,太阳偶尔会透过云隙将山坡上黄色的落叶松和绿色的冷杉照射的更加惹人喜爱,不知何时,山谷中的溪流声消失了,这说明我们离有水源地的扎营地点还很远,而这变幻莫测的云,谁也判断不准接下来的天气。

路开始变得稍平坦,出现了高山草甸,枯黄茂密的草仿佛舒适的被褥,疲惫的行程让我十分渴望能在上面躺一会,此时,大山开始逐渐释放他的胸怀,落叶松变得金黄,把山装扮的如童话世界般美丽,这是属于三千米以上的海拔和深秋时节才特有的颜色。消失的流水声渐渐浮现,忽地,一条溪流从金黄色的林间穿过,这美妙的图景让我想到了秋日的喀纳斯。

天空的阴云消失了,他们或许本来就不该属于这个海拔,月亮爬上苍穹,落日的余晖尽情挥洒,天地间只有湛蓝与金黄两种单调却迷人的颜色交相辉映,这种简约的美是任何色彩斑斓都无法比拟的。

我们在海拔3100米的老庙子营地扎下帐篷,此时已有不少驴友先于我们到达,他们燃起篝火,欢快地唱着歌,来到这样远离尘嚣的高山旷野,人们都会变得兴奋异常,在近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离开采摘、渔猎也不过一万多年,基因中多少会带有一些亲近感,这种亲近感瞬间被环境激发,内心的情怀得到了无限释放......

夕阳西下,气温骤降,我们一边点燃篝火取暖,一边取水煮饭,这让我初次体会到了野炊露营的新奇与乐趣,夜晚的高山寒风瑟瑟,月光皎洁,待篝火熄灭,我们钻进帐篷,裹上睡袋,渐入梦乡……

第二天凌晨四点多,我在寒冷与兴奋中醒来,此时繁星满天,这将预示着一个好天气,六点钟,东边的山峰露出一丝光亮,太阳不断爬升,天空出现丰富的色彩,远处群山起伏绵延,如墨分五色般层次分明,此时的气温不知道多少度,但取水时发现滴水成冰,这至少是我在徐州的深冬时节都未曾见到过的景象,帐篷上被冻了厚厚的冰,直到七八点钟太阳升起才有了一丝温暖。

吃罢早饭,我们向密林深处继续旅程,湛蓝的天空一碧如洗,每一棵松树都可以此为背景构成一幅唯美的图画,这让我更加深信简洁才是最高境界的艺术。

突然,眼前一片豁然,远处蓝天下白云静静地流淌,云中,秦岭山脉一望无际,稍近处,太白梁横亘天地间,遥远的西端是秦岭第二高峰——鳌山,也叫西太白,他与主峰拔仙台之间的这条山脊线便是极富盛名的顶级户外线路——“鳌太线”,而要穿越这条鳌太线则需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山脊上重装徒步五天,且没有水源和补给,气候变化剧烈,方向难以辨识,其难度和危险性可想而知。

随着海拔继续升高,连落叶松和冷杉都消失了身影,留下的只有茫茫石海与稀疏的草甸,这些奇景都是我平生第一次所见,着实震撼心灵。前方,一座石海形成的高峰让我误以为是主峰拔仙台,看来有希望在下午两点前登顶,而殊不知,我太过高估了我们的实力,也更加小瞧了太白山的气势,翻过这座山峰还有二十公里的跑马梁等待我们,所谓跑马梁就是太白山的一条山脊线,更是一条划分中国南北的重要地理标志。

梁上布满乱石,需仔细分辨前进的方向,恐怕再优良的千里马也无法在这上面纵横驰骋,起起伏伏数个山头均分布在海拔三千二百米以上。

山脊两侧的山坡上亦是石海,四周旷野千里,远处的渭河也清晰可见。走完这二十公里,我们的体力几乎消耗殆尽,一处冰川垭口切断梁的尽头,又是一座高大的山峰阻隔眼前,山岳壮阔,令人生畏,我们在这震慑天地的大山中缓慢移动,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然而,为了征服这大山,我们拼尽全力,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部分负重,艰难的爬过一座山,又是一座横亘前方,此时,我终于体会了什么叫“看山跑死马”,由于海拔过高,我已经出现了轻微的高原反应,每前进一步几乎都是声嘶力竭,但登顶地信念丝毫没有动摇。

太阳开始西落,山风肆虐,冰冷刺骨,在即将登顶拔仙台之处,我们看到了山峰下的二爷海与三爷海,他们亦是第四纪冰期的遗迹,在这大山深处安静沉睡了上万年,其中,海拔高度为3650米的二爷海是中国内地最高的高山湖泊。

此时山谷间云海翻腾,太阳开始西垂,由于气温下降的厉害,我们刚一登顶,未来及欣赏风景便急忙下撤,在大爷海旁边的一处板房中找到了住处,上下通铺,可并躺五人,不分男女,条件极简。冰冷的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大爷海湖面上,对面拔仙台的山峰森然而立,让人畏惧。

六号清晨醒来,亦是一个好天气,天空已挂出光亮,此时再登顶观日出已是来不及,但历尽如此艰辛却未能在拔仙台处细细品味秦岭之卓绝风姿,确有遗憾,同行的五人中,李伟的户外经验最丰富,他和我有着同样的遗憾与激情,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决定再次登顶,顺着陡直的山坡,顶着让人窒息的寒风,攀爬着破碎的岩石,我们奋力前进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大自然的绝美就是留给敢于挑战的人,我们看到了云海奇观,流云时而奔泻山间,时而飘荡于山峰之上,山在云之下,而我们在云之上,我们升入了天界。

绝顶拔仙台海拔3767.2米,孤高峥嵘,参天入云,三面陡峭,雄险无比,顶部是一个三角形平台,岩石裸露,草木难生,上有封神台、雷神殿,石头砌成,早已废弃。“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极目远眺,茫茫壮阔天地间,秦岭山脉峰峦叠嶂,在翻腾的云海中峰如海岛,岭似飞舟,四野弥漫,景象万千;俯身下探,石海、刃脊、角峰、冰渍湖……千姿百态、奇妙绝伦的第四纪冰川所造就的地貌风光和奇特自然景观尽收眼底,登高望远,这样壮阔的天地奇观是我在海拔一两千米的山巅所从未领略过的,时间紧迫,我们不得不下撤,此时,太阳已经越过拔仙台,照射到了大爷海地湖面,湖水清澈明净,碧波涟涟,如同一颗硕大的翡翠镶嵌在高山之巅的奇峰怪石之间,幽深莫测。

我们分两路下撤,我和李伟、张敏三人走北路,先是翻越一座海拔略低于拔仙台的山峰,已显得举步维艰,前方又是二十公里的山路,在山脊线之下,蜿蜒绕过数座山峰,平均海拔亦有三千五百米,我们行走在山巅,云始终在脚下飘荡,山坡与V形谷中都是壮阔的石海,这种震撼的荒野景观亦远非普通风景名胜区可比,同时,看了太白山的冰川地貌后我才觉得李四光提出的,在学术上早已存在争议的庐山第四纪冰川地貌让人着实难以信服。

我们耗尽全部体力用五个小时,终于走完了这条山脊线,到了上板寺,进入景区,有了人工栈道,这里,稀疏的驴友身影淹没在了熙熙攘攘的游客当中,视野不再开阔,天空不再澄澈,我们从仙境进入了人间,有游客见到驴友问“你们是不是在山上过夜了”,从他们骄傲的回答中,我深知这种自豪、艰辛、收获,远非普通游客所能体会,我们健步如飞,奔下栈道,因为这里的景观已远不足矣留住我们的脚步……

三天,从密林深处的山谷溪流到高耸入云的秦岭之巅、太白绝顶,穿越近百里无人区,翻越三千米以上山峰十余座,手机没有信号,与世隔绝。虽是学地理出身,也去过不少名山大川,但这种疲惫与艰辛,震撼与惊心动魄还是平生初次体验。太白山,让我领略到了真正的秦岭雄风,也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了徒步穿越的魅力,此后,我对旅行和自然景观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最美的风景一定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

2014.10.7于南通归途

38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禹山户外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禹山户外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