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道梁长城名称之以我见
五道梁长城藏身在北京和河北交界的燕山深处,位于河北滦平五道梁村南垭口附近,北距北京密云大角峪村3公里。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改建、扩建,全长1932米,建有城楼18个,大小关隘5处,水洞2个(现存相对完整的城楼4个、关隘3个)。其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出长城“以险制塞,因地制险,就地取材”的特点,几乎囊括了明代长城墙体各种建筑形式,可谓是长城墙体形制大全。五道梁长城至今尚未开发,是名符其实的“野长城”,那种荒凉不事雕琢的苍凉与残缺美令人赞叹不已,吸引了无数的长城爱好者来此感受历史的沧桑。


但是,对照长城宝典《四镇三关志》的相关记载,五道梁一带并没有所谓“五道梁长城”的说法。如果仅是为了到此一游,探究其名称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且颇有一点追究回字四种写法的感觉。然而,身边的几位先生对长城的认真考据让我辈必须认真起来,忍不住班门弄斧,尝试揭揭蒙在五道梁长城上的这道面纱。
五道梁长城一线在明代属于蓟镇的曹家路管辖,根据《四镇三关志》第二卷形胜考中的蓟镇形胜之乘障记载:“曹家路,关寨二十二。曹家寨下:将军台,洪武年建,通步,缓。栢岭安寨,洪武年建,狗皮岭路通单骑,冲,迤西墩空俱缓。齐头崖寨,洪武年建,缓。梧桐安寨,洪武年建,缓。扒头崖寨,洪武年建,通步,缓。师姑谷寨,洪武年建,通大川,极冲。倒班岭寨,洪武年建,通大川,水口迤西口土墙一带通单骑,冲。大角谷寨,洪武年建,缓。汉儿岭关,洪武年建,通川谷一道,隘口窄,正关并西山墩空,通单骑,冲,余缓。水谷寨,洪武年建,平漫,通众骑,隘口通单骑,冲。黑谷寨,洪武年建,通大川,正关河口迤西俱通骑,冲。烽台谷寨,洪武年建,山险,通步,平顶山墩一空接黑谷南稍,通单骑,冲。烧香谷寨,洪武年建,通步,缓。恶谷寨,洪武年建,通步,缓。南峪寨,洪武年建,通单骑,冲。遥桥谷寨,洪武年建,通步,缓。大虫谷寨,洪武年建,通步,缓。大水窪寨,洪武年建,通步,缓。苏家谷寨,洪武年建,通步,缓。姜毛谷寨,洪武年建,通步,缓。石塘谷寨,洪武年建,通步,缓。小台儿寨,洪武年建,通步,缓。边城一百六十四里,嘉靖三十年建,隆庆元年修。空心**五十八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

现在的五道梁长城是由河北滦平的关门村从东向西绵延而来,关门村南侧是大角峪村,村中犹存大角峪城堡的遗迹。按照《四镇三关志》关寨从西往东的排列习惯,五道梁长城必定属于大角峪寨以西将军台、栢岭安寨、齐头崖寨、梧桐安寨、扒头崖寨、师姑谷寨、倒班岭寨其中的某一段。
翻阅《钦定日下旧闻考》,其中卷一百五十二记载“大角谷通步。又五里至倒班岭,通大川,水口迤西口土墙一带,通单骑。又五里,至师姑谷。外通大川极冲。又五里,至扒头崖,东接土墙外通大川,山险,不通骑。”,也就是说大角峪到倒班岭、师姑谷、扒头崖分别是2.5公里、5公里、7.5公里。
根据这一提示,从关门村的密云190号**出发,沿长城西行2.5公里左右,就到达了密云196号**附近。再接着西行2.5公里左右,著名的五道梁长城天梯赫然出现在眼前。据此估算,五道梁长城大致可以初步确定是所谓的师姑峪,在它的东侧和大角峪之间还有所谓的倒班岭,而在它的西侧就是扒头崖。

密云190号敌楼

密云196号敌楼附近

五道梁天梯
想进一步探究,手上却实在找不到其他资料,只好继续分析《四镇三关志》和《钦定日下旧闻考》相关记载。可以发现,师姑峪、倒班岭、扒头崖的特点分别是“通大川,极冲”、“通大川,水口迤西口土墙一带通单骑,冲。”与“东接土墙外通大川,山险,不通骑。(通步,缓。)”
调取五道梁区域的卫星地图,其中红线为长城主线,两道白线分别是二道边长城和三道边长城。判研地图,可以看出五道梁村是长城以北一块难得的平坦高地,是极好的集结地。从五道梁村向南是一条宽阔的河道,向南直到三道边长城的脚下,然后折向东,直到大角峪村汇入安达木河。这条河道不仅宽阔,而且坡度适合(5公里海拔下降300米左右),而周边的山坡几乎都是成75-80度直下,换而言之,骑兵可以沿这条河谷从五道梁长驱直入大角峪村,到达平原地带。所以,当时沿这条河谷,不惜修了三道长城,这完全符合军事要冲的要求,也印证了师姑峪“通大川,极冲”的特征。

再看看密云196敌楼附近的地形,其海拔高于五道梁100多米,南面有一条山谷,也可以流向三道边、大角峪村。但是这条山谷坡度明显陡于五道梁那道山谷。而且,196号敌楼北侧是向上缓的坡,符合倒班岭“通大川”、“通单骑,冲”的特点。
而五道梁西侧水洞一带,向北比较平缓,向东是山险,向南是陡坡。和扒头崖“东接土墙外通大川,山险,不通骑。(通步,缓。)”相吻合。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尝试得出一个结论:五道梁长城就是原来的师姑峪长城,五道梁长城的真正名称就是师姑峪长城。当然,这仅仅只是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手头资料不是很充分,论证也带有很强的主观臆断,谬误之处实在难免。还望各位墙友多多批评指正,不吝赐教!谢谢!
附:
一直很疑惑现在的312省道从大角峪穿行而过,一路向北,妥妥的一条通衢大道,为何《四镇三关志》和《钦定日下旧闻考》都说“大角峪,缓”呢? 后来顺着312省道一直向北,直到涝洼隧道,方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虽然古之人不余欺也,但是时过境迁,沧海变成了桑田!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我爱我的小红马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