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济南> 济南龙洞山风景区介绍

济南龙洞山风景区介绍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济南龙洞山风景区介绍

2019-11-09 22:55:38 2496

济南龙洞山风景区

  龙洞,在济南近郊东南15公里处的龙洞山上。相传,唐尧时,有孽龙于此兴风作浪,造成水患,大禹治水,前来捉拿,孽龙钻山逃遁,至今留下深洞。故此山又称禹登山。这里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至宋代就成为游览胜地。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咏诗赞曰:“我游龙洞惊奇绝,画不成图口难说。”该景区包括龙洞山、佛峪、马蹄峪。

  一、龙洞山

  济南郊区姚家镇龙洞村南,峰峦叠嶂,山势峻拔,岩横出,统称为龙洞山,因山中有“龙洞”而得名。龙洞庄这里,山势奇绝,北有老君崖、凤凰台环拱如门,南有独秀峰、三秀峰突兀环列,形成峭壁围绕的山峪,名“龙洞峪”。峪口两侧为老君崖,崖下有老君井,传说太上老君曾于此炼丹。与老君崖相对,东侧为凤凰台,相传昔日为凤凰栖息之地。两山对峙,谷底清溪流淌,山清水秀。深谷之南,迎面巨峰危立,丛簇拥,白云缭绕,风光奇奥,称“白云峰”。由此向西,穿过一段峡谷,便到达龙洞峪腹地。这一带危峰壁立,陡峭如削,似神工鬼斧所为。其内,魏晋以来建有名刹。宋英宗治平四年(1076年),赐名“寿圣院”。殿内祀龙王、龙子、龙女、金龙等神像,香火盛极一时。天旱“祷雨必应”,故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又封此处龙神为“顺应侯”。金皇统年间,再晋封为“灵惠公”。如今寺院已倾圮,然而两株高龄的银杏树却枝繁叶茂。北宋元丰二年与元符三年(1100年)镌刻的石碑尚存,上面记载着该山龙神降雨的故事。

  寺院旧址南侧高峰是鹫栖岩,岩巅矗立七级石塔,高12米,形如西安大雁塔,名报恩塔,建于宋政和六年(1116年)。塔身佛龛内,供奉着观音像,塔下舍利室中,置有林棣(今山东惠民)开元寺东大圣院僧人宗义的舍利,塔正面嵌建塔碑记。
  这是宋朝的故事。那年春天,有一个穷秀才要赴汴梁赶考。
  对一个穷秀才来说,肯定不会有人抬着八人大轿送行,也不会有书童跟着伺候,甚至连头毛驴都不会有。他,只能颠沛流离地靠脚走了,关键是,他没想到途经济南时,会有绵延起伏的一大段山路在前方等着他,甚至差点要了他的小命。
  那年,秀才告别了父老乡亲,义无反顾地奔向了去汴梁的征程。他立志,不中状元,就继续刺股悬梁。如果被皇上“钦点”,中了状元榜眼或探花,就返回故乡造福一方百姓。当他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济南府,抬头望南一看,他傻眼了,啥时候能走到头啊。
  那一天早晨,秀才孤身一人,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济南府,径直朝着南部山区走去。他鼓励自己,就是用尽蛮荒之力,也要爬山越岭跋涉过去,因为,过了这片艰险的山路,很快就会抵达汴梁城的。
  记得那日,天空蓝得泉水一样清明,白云如羽毛一般轻盈。沿途上,山峰突兀环列,悬崖绝壁雄奇。谷地清溪浅浅流淌,清爽的空气,带着一点野酸枣花的香味。高高的悬崖遮住了初春的阳光,背阴面仍然能感受到丝丝寒意。穿梭在羊肠小道上,不时会看到有野兔子从茂密的草丛中窜出,好奇地看看素未谋面的秀才,然后,撒欢地向前逃离而去。有各色各样的蝴蝶,翩翩飞舞着,偶尔会有一只,落在秀才的行囊上,嬉戏一番,便又翩翩离去。
  秀才进了藏龙涧。
  藏龙涧长数公里,两侧如刀劈斧削,怪石森立,四处绝壁。有风过来,低沉如龙呤。两边的峭壁上有很多野生的核桃树、枣树、桃树、桑树、苦楝和绿檀等高大的树木,使藏龙涧更加阴翳蔽日。
  临近午时,秀才过了白云峰,向西没走多远,穿过一段峡谷,迎面便看见了前方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寺院,紧走几步一看,原来是龙洞寿圣院。
  他正要前去讨点吃的和喝的,突然,感觉眼前一片金星乱窜,接着,一阵眩晕。他支撑着身子,想坐下来歇息一会儿,没料到,还没坐下,一个跟头,就栽倒在了地上。
  这时,一个穿袈裟的僧人正巧走出院门,见不远处倒下一个清秀的书生,便忙上前救助。
  原来,秀才是因疲劳而晕倒的。
  在寿圣院歇息了一日,秀才才缓过了神。因怕耽搁赶考的时间,他急着离开,想继续前程。那搭救他的僧人,见他执意要走,就准备好食物和山泉水,将他送到了一个山路口处。
  临别时,秀才知道了那个僧人叫宗义。
  秀才满含眼泪,挥手告别了僧人宗义。秀才发誓,无论中不中状元,他都要择日回来感谢他的大恩大德。
  秀才如愿以偿,高中状元。
  一年以后,衣锦还乡的秀才,依然没有忘记济南的那位僧人宗义,没有忘记他的救命之恩。他决定践行自己当初的誓言。
  可当秀才日夜兼程赶到龙洞寿圣院时,他万万没有想到,僧人宗义已经圆寂。秀才得知这消息,痛哭流泪,懊悔不已。为感激恩人的功德,他决定倾囊捐资,在鹫栖岩上修建一座报恩塔,以此纪念。
  宋政和六年(1116年),一座高七级石塔,矗立在了寿圣院南侧的鹫栖岩上,该塔名报恩塔,平面四方,四角七级形,造型简朴,塔檐较为简洁,顶部球形刹,外形如西安的大雁塔,有着典型的盛唐古塔风格。塔身佛龛内,供奉着观音像,塔下舍利室中,置有僧人宗义的舍利,塔正面嵌建塔碑记,即《报恩塔记》:
  林棣开元寺东大圣院讲经论僧宗义,行业特异,所在有闻,意谓三界拘碍,邪宗莫能越;六道升沉,世智不可逃。使三界不能拘碍,六道无以升沉,一谢迷津,永登觉岸者,惟吾佛之教也。故恩若虚空,无有限量。又念君以安治,亲以生育,师长以诲导,檀信以资给,此恩不报,何德可酬?遂罄所有,于齐之龙洞山寺鹫栖岩顶,葬舍利数十粒,起石塔七层,置观音像于龛中。又尽以昔日讲经论读诵功德,回向报恩,故名之曰“报恩塔”,以成其志也。当知登是岩,瞻塔礼像者,知恩不可忘,则忠孝廉耻之心不待劝而后发矣。况明眼洞照之士,观晴天烈日,殊非外物;层峦秀岭,皆出自心,色闻浅深,纵群花之开落;声传远近,任幽鸟之去来。万异千差,惟一真界,则又以法报恩者也。今集斯胜利,上祝圣寿无穷,法轮常转。更愿父母师长、一切含灵,同登极乐,亲礼弥陀。
  时政和六年岁次丙申四月吉日
  济南王澄记
  修塔讲经论僧宗义   
  龙洞山管勾僧德彦
  历下徐仪刊
  报恩塔下,有一座石佛堂,堂内用青石雕刻了一尊宗义的坐像。
  弹指一挥间,九百年过去了,报恩塔依然还矗立在鹫栖岩上,至于那位秀才是何方人士,姓啥名谁已不重要了,关键是每当游人登临龙洞时,隔着山谷看到报恩塔时,对这段报恩的故事依然记忆犹新。

鹫栖岩北侧,独秀峰孤标雄拔,石壁上布满宋元以来拜谒龙神、游览胜迹的大字摩刻10余种。其中有宋代政治家范仲淹之子、齐州知州范纯仁元丰四年(1081年)的题刻。这些摩刻有的字高三尺,气势雄浑,神韵潇洒,堪为奇观。两峰中间,为一巨大平直的峭壁,像屏风,人称“锦屏岩”,岩上翠柏悬生,荆榆点洒,山花缀饰。壁间凿有“白云无尽”、“锦屏春晓”等巨字石刻,其中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济南名士柳文洙所题的“壁立千仞”,笔划可容一人。每至春日,山花灿烂如绣,被誉之“锦屏春晓”,旧时列为济南八景之一。

  与锦屏岩对峙的西南侧峭壁间,即为著名的“龙洞”。洞口高2.7米,宽1.3米,两侧石壁刻有对联“真气森喷薄,神功接混茫”,为清朝同治年间济南知府龚易图所书。洞东西相通,长约百米。进得洞来,初为高敞穹隆石室,大可容数十人。壁间镌刻佛像三组,50余尊,其中三尊高4米,为东魏天平年间作品,法相端庄,风格古朴。其他多为隋代凿建。继而向里,洞身变狭,忽敛忽舒,曲折盘桓,深邃幽奥。洞内怪石横出,钟乳倒挂,石花丛生,水珠下滴,铿锵有韵。穿出洞口,豁然开朗,北侧石壁上镌宋元以来题记多方。与龙洞进口相隔不远处,也有一洞,悬于陡壁上,无路可通。

  寿圣院西北方向,也为深涧,甚宽绰,内有金沙泉、白龙泉、黑龙泉。昔日水势很大,泉水汇为深潭,故又分别称为黄龙潭、白龙潭、黑龙潭。再向西为天梯,坡陡势险,须猫腰爬行。两侧峭壁如斧劈,甚狭,仰望,仅看蓝天一线。顺梯而上有一平台,翠柏笼荫,可于此小憩观景。三泉西南为藏龙涧,地势险峻,两侧山崖垂直对峙,山石,涧谷蜿蜒曲折,古木笼荫,幽奥阴森。

  二、佛峪

  佛峪景区,位于龙洞山景区东南侧,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林木葱郁,山花烂漫,清泉淙淙,古寺深藏,环境清幽深秀。沿着林荫小径,跨过涓涓小溪,行约1公里,进入空阔的圆形山谷,俗称“箩圈峪”,为佛峪景区最佳处。山溪北侧“南灵台山”半腰石崖上,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名“般若寺”,据明成化年间碑文记载,寺院为隋文帝时创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寺院由墙院相围,形成一个幽静的院落。南侧路间,有座四柱三楼式木结构彩坊,额题“佛峪胜境”。过木坊沿石径进入山门,东侧为偏房,端坐在悬崖之下,西侧为长廊,危立于峭壁之上。长廊下临深涧清溪,凭栏南眺,可见峰峦绝壁,壁上丛生翠木野藤、山花芳草。廊北,石崖横空探出,状如披厦,崖下原有佛殿,时有岚烟薄雾缭绕。佛殿西侧石壁上,藓苔碧绿,石隙中清泉漱玉泄玑,缓缓滑动,滴落于白石小潭内,形成一泓碧水,名曰“露华泉”,又因水香如甘乳,故又名“乳肖泉”。

  昔日寺内僧人即以此水烹茶为饮。近泉岩壁上,镌有“云殿泉厨”石刻。细流之上,悬崖飞坠,上镌佛像数尊,多为隋开皇七年(587年)至唐乾元二年(759年)的作品,还有唐开成二年(837年)寺内众僧与佛教信徒110人为纪念大德和尚所镌刻的《大唐金刚之会碑》,以及《石弥勒像赞》等石刻。崖壁上,还镌刻有明清时代的大字题刻“林壑尤美”、“岩阿仙境”、“别有洞天”、“舍灵馆真”等。幸悬崖险峻,难以攀登,这些佛像未遭厄运,至今仍完美无损,其题记也清晰可辨。寺院西侧,石壁千仞,上悬钟乳、石花、石幔,蔚为壮观。寺东侧,一峰危岩孤立。峰顶为平台,相传大禹治水,曾驻足于此,故称“禹王台”,俗称“钓鱼台”。台上有亭,四周山崖绿萦翠绕,名曰“环翠亭”,又名“听瀑亭”。南向对面浓荫下,“观音堂”明灭可见。置身于亭中,清风送爽,满目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环翠亭东侧崖上,有一名泉,称“林汲泉”。其北侧60余米处,悬崖壁立,山泉之水从崖顶飞流直下,形成瀑布,有巨有细,喷珠飘练,跌落在崖前澄澈的清潭内,后漾溢而出,流淌在弯弯曲曲的峪谷中。若有山风吹来,林声、涛声交织一起,轰轰作响,犹如海啸。

  三、马蹄峪

  马蹄峪,在龙洞景区的东北部,地势平缓宽广,植物繁茂,种类众多,以“林茂境幽”为特色。区内有白云庵、幽林、白云洞等景点。峪内清泉涓涓,蓄水成池。池内碧波粼粼,水草青莹。昔日临池有庵,名曰“白云庵”,房舍错落,林木掩映。水池东侧,有大面积的密林,地形起伏,富于变化。密林深处,一山峰高耸云端,曰“白云山”,峰下陡崖处有白云洞,洞外崖下碧水一泓,为白云泉。幽洞、泉池,隐于密林之中。

  四、泉池

  龙洞风景区泉池,这里景色优美,泉源丰富,有金沙泉、白龙泉、黑龙泉、悬珠泉、一指泉、林汲泉、露华泉、壶嘴泉、金龙泉、老君井、凤凰池、白云泉等12处,无名泉10余处。其中林汲泉、金沙泉、白龙泉名列金代《名泉碑》。

  露华泉

  在佛峪般若寺遗址石壁处,其上有隋唐摩崖造像。泉从石壁上泄出,如同漱玉,称“露华泉”,泉旁石壁勒有篆书泉名。因泉水甘美如同乳香,也称“乳肖泉”。昔日,泉水流入僧厨佛殿,供寺内僧人饮用,人书“云殿泉厨”四字,镌刻在临近泉池的岩壁上。如今,泉流依然如故,石刻仍存。

  壶嘴泉

  在般若寺遗址西约200米箩圈崖下。水自直径约4厘米的石穴中流出,沿山峪漫流,久旱不竭。

  金龙泉

  在佛峪石桥北,溪谷东北侧。水自山脚石隙流出,汇入长方形水池中,质纯甘美,为景区饮用水源。泉旁岩石上 书“金龙泉”三字。南侧池壁上方留有溢水管,池水经此飞泻入河中。

  金沙泉·白龙泉·黑龙泉

  金沙泉,在龙洞西北侧藏龙涧内的崖壁间,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白龙泉,在金沙泉**30米,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黑龙泉,在白龙泉北侧,泉旁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六月游人题字,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三泉相隔不远,又分别叫黄龙潭、白龙潭、黑龙潭。盛水季节,泉水相汇,顺山涧层层叠叠淌下。枯水季节,水流甚小,积为水洼。两侧为险壁,山清水秀。黑龙泉西北,为藏龙涧尽头,山体陡峭处,有天然石阶可攀,被称为“天梯”。登天梯,可远眺独秀峰、鹫栖岩、龙洞的雄姿,俯瞰涧底潺潺清泉。

  悬珠泉

  在龙洞洞口石壁上。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著录。水珠自石壁渗出,滑滚下落,故称“悬珠泉”。

  一指泉

  在龙洞圣寿院遗址西侧。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著录,嗣后的《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亦载。泉池呈方井形,深约5米,常年不涸。老君井(朗公井)位于老君崖下,井状,直径1米余,水从井壁中流出,泄入河中,从未干涸,为附近龙洞村的重要饮用水源。因水质甘美,相传道教祖师老君即取此水炼丹,故名“老君井”。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称为“朗公井”。井深莫测,竖降7米,继而折西70余米,可容人进入。曾有人潜水而下,发现井与岩洞相通,阴森可怖,未敢深探。

  凤凰池

  在马蹄峪内。池呈长方形,面积700多平方米。池中水草繁茂,岸边翠柳依依,周围青山环抱,葱茏苍郁。池水澄明如镜,山树倒影入池,景致清幽秀美。

  白云泉

  在龙洞马蹄峪尽头,白云山主峰东北向山梁西侧陡崖下。陡崖高约15米,下部凹进,呈石窟状,泉自窟穴中流出,汇为面积约1平方米的石砌小池,然后再淌入与小池相连,南北长20米,东西宽约6米,一面临崖,三面石砌的大池中。池内青藻飘动,水清碧透,久旱不竭。泉北侧为白云洞,又称白衣仙人洞。洞深10余米,宽四五米,相传有一白衣仙人曾在此居住,故名。此处山高峪深,林木丰茂,蔚然深秀。白云山峻拔葱郁,白云常常缭绕于山间,气象苍茫。白云泉东南二三十米处陡崖下,又有一泉。崖根亦呈石窟状,泉自窟壁顶滴滴嗒嗒落于自然池中,常年不竭。池中青草碧绿。

10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刺猬Spring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刺猬Spring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