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悟:户外运动中难度与强度之关系

经常在户外途中听到驴友讨论户外线路的难度、强度等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似乎都很懂,往往为此争论不休,有的概念不清,把两者混为一谈,本来是难度的范畴说成了强度,笔者试图厘清这两个概念:
一、难度
我们看体育比赛的电视转播,跳水比赛、体操赛事都有难度系数,就是指那套动作的难易程度,通常空翻多、转体多、各种动作组合多、切换多说明难度越大,难度系数高。反之,动作简单、变化少、组合少难度小,难度系数低。
户外线路的难度是指线路的客观属性。包括距离、海拔高度、累计爬升、坡度、路况等等客观因素和技术参数。距离越长难度越大,海拔和累计海拔不同难度不同,路况好坏,包括公路、土路、丛林小径或需要砍刀开路等、晴雨天、气温高低、坡度的急缓。这些客观存在的数据、参数决定了其难度。如何直观量化呢?

为了描述方便,户外领队或驴友往往将这些参数划分为一些级别或分段或范围,在某一范围内规定是几颗星,然后把各种因素符合的“星”的个数相加,得出整个线路难度是几颗星,一般“星”数量越多难度越大,但这种描述也不是很科学,也不具有标准化和普遍化,更不具有直观性,有很强的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只是一个定性而不是定量(虽然最终落实到星的数量)的评判。但不管怎样主观随意,总体还是根据客观参数进行评价。

从上面的描述看,难度是客观的、静态的,一条路线的参数是相对不变的。改变了路线其参数就不同了,难度也不同了。
二、强度
通常所说的强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单位时间内(一定时间或单位时间可以是一天、半天、一小时等为考察对象,)完成的工作、消耗的资源、付出的能量。比方说,一小时完成10km的路程,和2小时完成10km的路程,前面的强度是后面的2倍;同理,1小时爬升500米的海拔和2小时爬升500米的海拔,强度也是2倍的关系。有的线路一般强度是2天走完,大多数人能完成,现在要压缩到1天完成,强度是一般强度的2倍,就是这个道理。


从上面的描述看,强度是主观的、是动态的,是根据你投入的资源和能力相关的。不同户外线路完成的时间长短不同就有不同的强度。
三、难度和强度的相互关系
户外线路的难度是一定的,技术数据客观存在,山有多高路有多长一目了然。重点是驴友要客观、准确评判自己的能力,包括身体能力和生存能力。体能一天能走多远?能爬多高?要有基本的了解,不能高估自己;生存能力是能背多少吃的喝的用的食物、衣物、装备等;体能强大,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某一线路,就可以少背负与生存相关物资;相反,需要更长时间完成某一路线,就需要占用一部分体能背负与生存相关的物资。户外活动强驴和弱驴的区别除了各种户外知识和经验外,重点体现在身体能力方面。强驴能承受高难度、大强度的户外活动,弱驴只能完成一般难度和强度的户外活动。顺便说一句,天气因素直接与难度和强度相关联,就是说,恶劣的天气不仅仅增加了难度,也会消耗更多地体能和占用更多地装备,因而增加了强度。

难度虽然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没有科学的数据量化,往往只能笼统地描述,能力不同、户外经历不同的人对难度的感受大不相同。同样的路线难度,强驴和弱驴的感受不同。同样的强度,强驴和弱驴的消耗的体能也不同。如何减少强度降低难度呢?首先是加长时间减缓节奏是减少强度的最佳方法;其次是局部改变线路(比如走“之”字路避免陡坡,绕走大路避免崎岖等);第三,当强度降低以后你主观感觉难度也相应没那么难了;第四,随着户外经历的增长,你心中的难度在降低,承受强度的能力在提高。
根据自己能力(身体能力、生存能力、知识经验)安排一个合适强度,是户外驴友或领队需要认真对待的。


四、难度和强度的实际应用
比如经常穿越的一条线路,一般天气下一般强度(普通一般驴友的平均水平)8小时完成,如果体能强,希望在6小时内完成,这就是给自己定了挑战的目标,同时加大了穿越的强度。如果同样的这条线路,在炎热的夏天,需要消耗更多地体能,需要背负更多的饮水和食物的情况下,6小时还是完成了,说明你可以承受比一般天气下更大的强度。同理,走同一条路用尽可能最短的时间登顶或穿越,也是提升和检验自己能力的方式之一,通过不断加大强度是提高自己户外能力的有效方法。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达悟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