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深圳> 深圳小伙爬山致“热射病”进ICU,这要人命的“病”到底是个啥?

深圳小伙爬山致“热射病”进ICU,这要人命的“病”到底是个啥?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深圳小伙爬山致“热射病”进ICU,这要人命的“病”到底是个啥?

2020-07-24 14:32:58 31750

上个周末,小刘和公司伙伴组团去爬山徒步,考虑到活动时间长、天气热,事先还特意做了准备,买了登山杖、遮阳帽,出发前带足了水。当天一早,小刘和同伴6点准时从梅林出发,由于队伍里都是男生,行进速度很快。

刚开始的时候,小刘劲头十足,但走着走着就感觉体力不足,头有点晕。中午12点多,离塘朗山顶还差20多米,小刘开始全身发烫、胸闷、喘不上气,晕倒在地。同伴们赶紧凑过去,把小刘抬到了山顶树荫下,给他松开衣服,用水降温,但小刘一直意识模糊。

考虑到山路无法通车,同伴在拨打120的同时,也拨打了119消防电话。下午3点,消防队员、景区管理处和爬山同伴十多人轮流接力抬担架,终于把小刘送上了120急救车。

多脏器功能受损,ICU 多管齐下抢救


120迅速把小刘送到了深圳大学总医院急诊科,当时小刘体温高达38.7 ℃,昏迷不醒,急诊医生立即给他开了头颅 CT 检查和抽血化验。

检查结果显示,小刘已出现多脏器功能损伤,肝脏、肾脏、肌肉、心脏、胰腺的损伤标记物明显升高,病情危重。医院迅速将其转入重症医学科(ICU)抢救。

小刘在 ICU 接受救治

ICU 主任宋志表示,这不是普通的中暑,已经发展到热射病的严重程度,而且引发了一连串的危急情况:劳力性热射病并发多脏器功能损伤;横纹肌溶解症;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

宋志指挥医护人员进行抢救,一是迅速降低核心体温,二是启动持续血液净化,保护肾功能,三是避免凝血功能紊乱、出现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值班护士立即给小刘实施冰毯、冰帽降温,控制其体温在36-37 ℃之间。医生迅速建立血液净化静脉通路,短短不到 1 小时,患者就开始了血液净化治疗,同时在监测血压、心率、尿量等情况下大量补液,其他对症治疗包括药物护肝、碱化尿液护肾、抗凝预防 DIC 等也都在第一时间开始进行。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各项功能。

当晚6点多,小刘逐渐苏醒。三四天后,小刘状态大大改善,十天后,各脏器的功能指标都回归了正常水平,没有留下后遗症。

天气热也能把人热到“要命”,这也太吓人了吧!

的确,“天气热”真的会把人热“死”,因为已经热到了人体极限,直接患上“热射病”。

现在全国都已经进入大暑天气,这个时候也是户外最美的时候,我们尤其要谨慎小心,不要将生命置于危险之中,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个“热射病”,让大家都认识认识,有效避免它的伤害!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按照中暑的分级属于重症中暑。

热射病常伴发多器官功能受损包括颅脑、心脏、肝、肾、肌肉等,潜在的并发症包括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横纹肌溶解症等,是一种致命性疾病,救治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 50%。

【热射病的常见表现】

因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又称中暑高热,它常常以高热、无汗、意识障碍“三联征”为典型表现。体温温度可达41℃,皮肤干燥、灼热而无汗。病人可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如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嗜睡、木僵甚至昏迷。

临床表现为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现象,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


由于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原的作用和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常的生理性散热以达到热平衡,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体温升高。

初起,可通过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以加快心输出量和呼吸频率,皮肤血管扩张,出汗等提高散热效应。

而后,体内热进一步蓄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中心静脉压升高,汗腺功能衰竭,使体内热进一步蓄积,体温骤增。体温达42℃以上可使蛋白质变性,超过50℃数分钟细胞即死亡。

尸解发现脑有充血、水肿和散在出血点,神经细胞有变性;心肌有混浊肿胀,间质有出血;肺有瘀血和水肿;胸膜、腹膜、小肠有散在出血点;肝脏小叶有中央坏死;肾脏缺血和肾小管上皮细胞退行性改变。


【热射病的急救要点


急救原则

尽快脱离高温环境,迅速降温,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现场救护

①改变环境迅速将病人搬离高温环境,安置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或20~25℃房间内,解开外衣,病人取平卧位。

②降温轻症患者反复冷水擦拭全身至体温降到38℃,引用盐冰水或饮料。体温持续在38.5℃以上者可口服水杨酸类解热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现场进行了怎样的救护,都必须及时送院,交给专业医护人员治疗,避免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如何在户外运动中避免热射病】


32℃、湿度超过60%不宜户外运动


在夏季,户外运动的另一个天敌就是高湿度。由于湿度和气温都高,运动时流出的汗水覆盖在身体皮肤上难以蒸发,降低血液的流动性,容易损害心血管功能。

泰特斯说,按照宾夕法尼亚州运动健康协会制定的最新标准,室外温度超过32摄氏度,湿度超过60%就不应该选择户外运动。

如果低于这个双重警戒线,那么不但需要每隔15分钟补水,还需要在降低15%的运动强度。

超过28℃强度降低20%


除了补水以外,运动强度也是安全地进行室外跑步、运动的核心。

室外温度超过28℃,身体的压力负荷至少会增加20%。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强度应该降低20%,跑步的话,配速要适当降低20%,或者常规的户外运动时间减少20%。

  

夏夜跑步降低配速15%


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随着温度的提升,跑步的配速也会受到影响。

比如在16℃时,你的跑步配速可能会从原本的8分钟/英里,增加至8分12秒/英里;而当温度升高至27℃时,身体相同舒适度的情况下,一般配速会减慢12%至15%,变为9分06秒/英里。

如果你选择在闷热的夏夜里跑步,你也应该适当降低15%左右的配速,这样能够让你的身体和心脏更加舒适地运作。

雷雨天跑步远离水体


夏季是雷阵雨多发的季节,室外运动也要尽可能考虑天气因素。泰特斯建议,一旦未来一小时有雷暴雨,那么应该选择在家或去健身房、封闭式游泳池运动。

如果你在跑步过程中,遇到打雷下雨,那么你应该选择进入周围的建筑物内。如果周围没有住房,那么应该远离河流池塘等水体,尽量避开可导电物体(如铁丝网、电源线等)。

补水是跑步中的第一要务


一般来说,你需要先适应两周湿度较大的天气环境。同时,在这段时间里,感受自己的身体补水的需求。

在湿度超过60%的天气里,一般每隔15至20分钟,你就需要补充120毫升至240毫升的饮用水或运动饮料。而在跑步的前后,一定要记得补充水分,一般来说跑步前30分钟最好能够饮用400毫升的水,而跑后一小时内也应该补充400毫升以上的水分或者运动饮料。

在跑步过程中,你可以自备小型水袋挂在腰间,轻巧方便。

玩户外,安全第一,你都记住这些了吗?

如果对你有帮助,记得转发给你在意的朋友,一起安全户外,享受健康快乐!

214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青峰侠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青峰侠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