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广州> 三清仙境,龙虎问道,解谜悬棺——记2021年3月游历江西道教名山

三清仙境,龙虎问道,解谜悬棺——记2021年3月游历江西道教名山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三清仙境,龙虎问道,解谜悬棺——记2021年3月游历江西道教名山

2021-11-03 01:38:34 3995


仙境三清山,诧异岩松美

问道龙虎山,寻访张天师

泛舟芦溪河,解谜古悬棺



今年3月份,雨中造访道教名山——三清山和龙虎山!


道教认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人类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界更完美!所以道教是一个十分看重生命的宗教!和平昌盛时代,修道之人隐居山中,修生养息,注重个人性命双修,乱世瘟疫时代,修道之人则行医济世,广行善举,利物济世,注重个人积功累德!


关于生死问题,道教思想之一就是“贵生”,不是为了以生命换取名利权位,而是为了生命本身即是存在目的,随遇而安,与物俱化,精神摆脱了随着目标与实现而来的一切枷锁,才能真正逍遥自在,高飞远行,开启一个恣意想象又变幻莫测的心灵世界,品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胜境。


思虑伤生,不如顺应天道,不喜不惧,到了生命应该消逝的时候,就随它去吧。




『第一站 三清山』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丫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其中玉京峰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怀玉山脉的最高峰,也是信江的源头。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


三清山主体南北长12.2公里,东西宽6.3公里,平面呈荷叶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的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结合带的怀玉山构造快体单元内。地处怀玉山脉腹地,属花岗岩构造侵蚀为主的中山地形。山势是东、南、西三面陡峻,北面稍缓。从山脚至山顶,水平距离5km,海拔由200m陡增至1816m。


『第二站 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其中天门山最高,海拔1300米。道教名山。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其中天门山最高,海拔1300米。龙虎山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虎山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发祥地,2007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龙虎山的丹霞地貌,是二座发育在中国东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缘由晚白垩世陆相山麓洪—冲积扇块状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丹霞山体。  


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


『第三站 悬棺之谜』


龙虎山有202座悬棺,专家考证认为,龙虎山的崖墓悬棺群,距今有2600余年的历史,是古越人所葬。宋理学家朱熹曾发出疑问:“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无独有偶,原中科院院长、现代考古学家郭沫若也发出了“船棺真个在,遗蜕见崖看”的感叹,表示无法用科学解释崖墓的遗憾。如今龙虎山悬棺的“千古之谜”,已令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为它皓首穷经,欲解其谜。  

 

尽管是千古之谜,但人们仍然对其事实的存在进行了多种可能实现方案的探索和实践,2006年景区所做的采用最原始的杠杆原理进行吊装演示便是其中最为一目了然的方法。

 


人总当自己心力交瘁的时候,尝试用宗教思想或者异类学术去解释周遭所发生的一切。

 

这两周很难过,五年前曾经历过类似的身心疲惫,蜷缩在房间的一角,不想理性思考,却无论如何放空自己,也无法抚平内心失去挚友的情绪皱褶,每每点滴思忆,心中的痛,愈发有感。

 

晚饭的时候,突然跟小丁同学聊起马斯克的元宇宙,似乎13岁的她能很好的代入虚拟世界的说法,我们俩手碰手,若有所悟的同时说,“这个虚拟世界挺好,竟然有这么明显的体感温度!”“妈妈,其实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也说过有平行空间,我们这个空间的人离去,其实是继续下一个平行空间的生活!”

 

想起晋人陶渊明的组诗《形影神三首》,这首诗使用了拟人手法,为形影神三方面分别赋予人三个层次的思想境界,陶渊明所在的晋代,在道家玄风的影响下,人们对生死的认识超脱了消极逃避,进入“神”的阶段,从容逍遥地生活,推崇的正是神所代表的清静自然。正所谓,思虑伤生,不如顺应天道,不喜不惧,到了生命应该消逝的时候,就随它去吧。

 

突然想起草稿箱中已经尘封了许久的这篇道教名山的寻访游记,继续补充完整,希望通过对宗教的思考尝试放下失去挚友的心痛!



三清山不同成因的花岗岩微地貌密集分布,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岗岩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态最多样的峰林;2373种高等植物、1728种野生动物,构成了东亚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环境;1600余年的道教历史孕育了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按八卦布局的三清宫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文物考证专家组评价为“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世界遗产大会认为: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中美地质学家一致认为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英语告示能再认真点吗?错了很多地方呢!



面对挑剔的游客……



怎么不走特殊通道进山?我也奇怪丁丁妈为啥没走特殊通道,而是买票上山,不似往常风格!


这才头一天走了30公里造访十一座婺源古村落,看完油菜花,马不停蹄又跑来三清山,早上起不来,不就只能买票上山咯!


郑重声明,走特殊通道是不对的!

 

全中国最难找的特殊通道是黄山!其他知名景点的山都有特殊通道!至今为止,还没有黄山的特殊通道轨迹,别笃信轨迹命名,很多人瞎写的,不单纯轨迹名字瞎写,连游记名字也瞎写,明明没有走完全程,硬是在游记名字写上全线名称,这是错误的欺骗群众的障眼法!我是觉得丢脸的!


上回下载了一条注明 taopiao版黄山轨迹,谁知道我花了整整8小时,有三分之一的路是开路版的,下到景区马路,竟然发现还在检票口外,taopiao 逃了寂寞!当时就想把轨迹私有化,但想想既然我上当了,应当提醒大家,所以上传了轨迹,并在备注说明清楚该轨迹没有顺利通过检票口!还记得上午上传完轨迹,立马有个当地驴友联系我,问我是否逃成功了,我悠悠说出真实情况,他开心坏了,因为他们就从来都没有找到特殊通道!也因此事交了好友!


所以,要走特殊通道,必须提前做好攻略,最好问问轨迹上传作者,看看他们的回复才好行动!


『三清山的仙雾』



不知道是同伴的原因(他三上三清山,都是雾气缭绕),还是三清山果真是道家仙境,这回刚走出缆车,就被仙气迷绕,虽不得远景,但也被此景象所心动!



人似乎成了仙境中的过客!



绝壁上的空中栈道,其实有雾的三清山是缥缈动人的,或许看不清才是美吧!


『三清山的峰林』


三清山花岗岩峰林微地貌景观类型,主要有峰峦、峰墙、峰丛、石林、峰柱、石锥、岩壁、峡谷和造型石景等9种类型,是研究花岗岩微地貌形成演化的关键地区。在核心景区3780公顷的范围内,有奇峰48座,造型石89处,景物、景观384余处,堪称天下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造型石景丰富奇绝,主要为构造侵蚀、冲蚀作用形成的造型石景,石蛋很少,其中“东方女神”、“巨蟒出山”两处标志性造型景观,为世界“绝景”。



仙人现指



三清山花岗岩的微地貌形态不仅千姿百态,而且其形成、演化过程中的主要阶段都保存有标型特征典型、出露系统完整的遗迹。形态类型比较齐全。其中最珍稀的有6类:花岗岩峰峦、花岗岩峰墙、花岗岩峰丛、花岗岩石林、花岗岩峰柱、花岗岩石锥。


在峰峦、峰丛、峰墙、峰柱之上,由于风化剥蚀、冲蚀及不均匀崩塌和球状风化作用,形成了一些奇巧秀美的具有一定像形意义的造型石,从成因上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种。


一是由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花岗岩造型石,数量较少,标型实例有球形石(葫芦石)、龟形石(神龟探海)。

二是由淋蚀、冲蚀和不均匀崩塌作用形成的花岗岩造型石,如尖角石(仙人现指、仙姑晒鞋、犀牛石、鹤寿顶、蜗牛戏松)和一些具独特形态的石景(狐狸啃鸡、葛洪炼丹、狸猫待鼠、老庄论道)


不好意思,丁丁妈这次的确没拍什么好照片,巨蟒峯虽然近在咫尺,但硬是压根看不见!



马头石的背后


『三清山的岩松』


我倒是爱极了花岗岩上的松!每当我看见峭壁上长着的一棵两棵挺拔的松树时,就会想象它们被风吹日晒,依旧桀骜不驯的姿态!每次登山,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仰头,仔仔细细地欣赏了它那饱经风霜满目沧桑的皮肤。



长在石头缝中间,这是我眼中真正的松树,它不需要外界太多的“鼓励”。它的主干纤细却挺拔,长着超细的叶子,如同针一般,它的枝条蜿蜒盘曲,树根强壮有力,如同手臂紧紧抓住岩石。生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它不需要很多水分,也不奢求肥沃的泥土。岩松那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服输的精神,让我不禁想起最近上映《长津湖》的战士,他们都有坚强的信念。


岩松的生命可以发挥出最坚强的力量,最无畏的自强,它是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古诗句中描写岩松的有许多好句!

 

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

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

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

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身自题。

 

摘自王仁裕的《题麦积山天堂》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

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 

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

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摘自李世民的《于北平作·翠野驻戎轩》



相比巍峨的黄山松,三清山的岩松是娇媚含羞坚毅的,屹立在石间,风雨不动,岁月无改。喜欢岩松的温顺淡定,无半丝矫揉造作,稀稀疏疏,却又错落有致。

它们彼此默契的保持着温暖的距离,不紧不慢,像极致了温润独立的大家闺秀!

每棵树都相伴着巨石,两两相牵,岁月无改,即使芳华尽失,枯木巨石依旧相伴,此情此景足以让人心中暖流涌动!美好的爱情,就是这样吧!无论风吹雨打,顽石妥妥地支撑着松树的风姿卓越,相陪,就是最好的诠释!



『三清山的道教遗迹』

龙虎殿,我特别喜欢这里!



明朝为三清山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山上的道教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至景泰年间,山上已经建起龙虎殿、方士羽化坛、玉零观、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门石坊、飞仙台、流霞桥、石阶“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建筑,并重建三清观,改建三清宫。


龙虎殿的主殿


龙虎殿的殿内



元时,三清山上出现了信奉全真派的道士,但更多的还是正一派道士。据元人鲁起元在《游三清山记》中说,此时三清山正在大动土木,扩建三清观。观内供奉石刻三清石仙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潘元帅神像;山上景物、地点也以道教称谓命名,如仙人桥、雷公石、判官石等等。当时三清山的兴盛可见一斑。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推崇道教,张天师为全国教主,贵溪龙虎山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三清山距龙虎山仅300里,道士来往频繁,联系也极为密切,三清山的教务活动几乎直接在张天师控制之下进行。此时山上朝拜之风极盛,散居于赣、浙、皖、闽的道士和信徒在每年的八九月份都要组织香会,“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华”。他们结队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开道,点燃香烛,抬着猪牛羊各种祭品,并鸣三眼铳助威,配以鼓乐,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向三清山进发,每日多则上万人,少则几千人。



位于三清山北部三清福地南侧九龙山口的龟背石上,海拔1533米,是三清山道教的标志性建筑。三清宫东倚聚仙台,南靠九龙山,西邻演教殿,北踞龟背石,占据了三清福地藏风聚水的最佳风水宝地。


中间是一块天然巨石


唐建“三清福地”,据史料记载,“宋乾道六年(1170)王霖捐资重建三清观殿宇,供奉三清尊神,后因世乱,观废址毁”。元建三清观,有石刻三清石仙君、葛仙君、李尚书、金童、玉女及潘元帅像等。明景泰至天顺年间(1450-1464)王祐、詹碧云上山重修扩建后,改称三清宫。现在的三清宫即为明代所建,坐南朝北,前殿后阁,左右厢房,两层两进。前殿高5.38米,后阁比前殿地基高2.3米,两殿总面积206平方米,包括附属建筑,占地总面积1750平方米。整个殿内梁、柱、墙、池、门以花岗岩铺造为主,镶嵌得严丝密缝,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之一。宫门上方悬挂清同治八年(1869)立的“三清福地”匾额一块。


宗教痕迹



三清山的一线天


虽然每周都爬山,却怕极了台阶路!


看见台阶路就想哭!但三清山的台阶修得很好,高度宽度适中,可以跑下山!


『行走在道教仙山的思考』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后期黄老道形成实体,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滋生繁衍,得到统治者的承认,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社会影响极大,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


晚唐北宋以后,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现及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


到了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变革。在华北出现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现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净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传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是这一时期道教的主要特点。  


明清两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道教发展陷入停滞僵化。近代中国道教承明清余绪,除个别时期,一直处于低谷。



丁丁妈没有非常明显的宗教倾向,但对于非目前科学认知范畴的宗教神话传说是敬畏的,乃至于我从来都不会选择登顶雪山,因为我始终认为登顶最高峰,是对山神的不敬!


如果大家读过丁丁妈写的在丁丁9岁那年带她走尼泊尔的ABC的游记,可能会记得丁妈在ABC曾经向安娜普尔纳山神祈求的片段。当时丁丁高烧,我极端无助,一边计划着实在不行就立即直升机下撤,一边整晚不眠祈求着安娜普尔纳山神眷顾这个9岁孩子,让她顺利下山,然后奇迹出现,大风雪停了,明媚的阳光,蓝蓝的天空,恶劣天气转晴!丁丁坚强地自行步行了1公里之后,就满血复活了!所以从那以后,每次爬山我都会特别敬畏山的指引,对山里的神灵充满了敬畏!


我一直没有刻意去了解道教,但朋友对道教侃侃而谈,不由得引起我对道教的兴趣!


道教认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人类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界更完美!所以道教是一个十分看重生命的宗教!和平昌盛时代,修道之人隐居山中,修生养息,注重个人性命双修,乱世瘟疫时代,修道之人则行医济世,广行善举,利物济世,注重个人积功累德!


助天生物,这不是跟神使一样吗?虽然道教一直以来维政治所用,但教义始终是帮扶老百姓的!


一边行走,一边思考,但毕竟对道教的认识仅存在于朋友的述说,自己依旧朦胧不懂,但想要深入了解的兴趣愈发强烈,于是三清山下山后当天晚上就启程龙虎山,道教发源地!


『龙虎山——正一教法坛之一』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其中天门山最高,海拔1300米。道教名山。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其中天门山最高,海拔1300米。龙虎山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虎山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发祥地,2007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龙虎山的丹霞地貌,是二座发育在中国东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缘由晚白垩世陆相山麓洪—冲积扇块状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丹霞山体。  


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


《龙虎山志》载云:“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东汉中叶,张道陵偕弟子到龙虎山修炼“九天神丹”。传说三年丹成,有青龙白虎绕丹鼎。龙虎山现在还有炼丹岩、濯鼎池等遗址,还曾在壁鲁洞发现《制命五岳》、《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等法术之书。张道陵在龙虎山前后达30余年,从事过炼丹创道、编写道书、广招弟子和以符水为人治病等大量活动,四方从学者达千余人。


嗣汉天师府  


天师府是从第四代天师开始的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原称“真仙观”,建在龙虎山脚下,天师府原系宋徽宗赵佶赐予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的私宅,崇宁四年(1105)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佑六年(1319)由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迁建于今址,即上清长庆坊,在今上清镇西。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赐白金15镒(360两),在今址上清镇中心重建。后又经十多次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清乾隆、嘉庆和同治年间旧物。  

 

天师府建筑工艺群,整个府第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书屋、花园、万法宗坛等组成,在布局和风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鲜明特色,是我国私家园林和道教建筑的艺术瑰宝。  


道家与道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他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和处理鬼神信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被称作道家。

 

至于“道教”,则是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教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

 

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不同,但是道家是“道教”的上游,道家、道教的要本信仰都是“道”,我们绝不能将之妄加分割。


道教的发展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后期黄老道形成实体,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


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滋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社会影响极大,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


晚唐北宋以后,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现及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


到了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变革。在华北出现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现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净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传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是这一时期道教的主要特点。


明清两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道教发展陷入停滞僵化。近代中国道教承明清余绪,除个别时期,一直处于低谷。


龙虎山正一观大殿


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正一道历代天师都居此地,世袭道统六十三代,沿守1900余年。他们多次得到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最高时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之一。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这张图特别有意思!


十二生肖,人与人是否投缘,很多人以为是唯心论,但若是放眼研究一下自己周围的朋友生肖,我们会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愕然,很有道理!


五色平安,祈求一套,唯心?安心!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清楚客观解析,有信仰有畏惧,总归是社会治理的良策!这里是花钱的地方,但龙虎山的消费并不太高,算是宗教场所合理的收费标准!


每当有人进来,都会有身穿道士服的讲解员给你讲解,是否祈福,随心了!


这题字大有来头!


『龙虎山——悬棺之谜』


龙虎山有202座悬棺,专家考证认为,龙虎山的崖墓悬棺群,距今有2600余年的历史,是古越人所葬。宋理学家朱熹曾发出疑问:“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无独有偶,原中科院院长、现代考古学家郭沫若也发出了“船棺真个在,遗蜕见崖看”的感叹,表示无法用科学解释崖墓的遗憾。如今龙虎山悬棺的“千古之谜”,已令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为它皓首穷经,欲解其谜。  

 

尽管是千古之谜,但人们仍然对其事实的存在进行了多种可能实现方案的探索和实践,2006年景区所做的采用最原始的杠杆原理进行吊装演示便是其中最为一目了然的方法。

 


道教的死亡观


生老病死是一切有生之物的必经历程,人类如何可以例外?那么,人是否依照本能的运作,像动植物一般顺其自然?

 

庄子妻死,惠施前往吊丧,却看到庄子鼓盆而歌。惠施不以为然,出言责怪。庄子说出一番道理:人在最初,未生之时,只是荒野中的一股气。有气、有形、有生之后,成为人;活了一生,最后死了,形体消解,回归大气,有如“偃然寝于巨室”,舒舒服服地睡在天地这个大房间里。死者如此快意,而生者为之嚎啕大哭,岂不荒谬?因此我正在为她高兴而唱歌啊! 谁能反驳庄子?惠施不能,我也不能。

 

若要反驳,就须另立一套人生观,包括灵魂的意义与性质,人生的目的与价值,然后再比较何者更为周全,更能说明人的真相。

 

庄子的思想背景是“道”,万物由道而生,再回返于道。这是得自大自然生命循环不已的启示。因此,就人的形体而言,不妨与大自然一起运转变化,“人之生,气之聚也;人之死,气之散也。”


道教思想之一就是“贵生”,不是为了以生命换取名利权位,而是为了生命本身即是存在目的,随遇而安,与物俱化,精神摆脱了随着目标与实现而来的一切枷锁,才能真正逍遥自在,高飞远行,开启一个恣意想象又变幻莫测的心灵世界,品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胜境。



开篇曾经提到的晋人陶渊明的组诗《形影神三首》,身体、影子和心神,某日进行了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

 

形对自己的影子说:天地山川都能永恒,草木虽然总会死,但春风吹又生,也是另一种生生不息。而人号称万物灵长,却难逃一死,亲朋零落。我只是一具肉体,也不会成仙的法术,既然无能为力,干脆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影子回答形:何止是无法长生,即使是在有限的生命力保持健康活力,也是很难办到的。我真想去仙山访求长生不老之道,但因为仙山太邈远而没法到达。自从我和你相遇,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一起,然而这种相伴也很难长久,毕竟你死去了我也会跟着消失。一想到身体消亡之后名声也留不下来,我就内心焦虑。既然做善事贻惠后人,就能被后人敬爱,你为什么不努力一下呢?虽说酒能消忧,但对比贻惠后人,实在是有些拙劣。

 

影子的思想境界,看来比身体更高一些,但还不如神。神说:天道无私,万物自生,人能和天地并列为三才,都是因为我的缘故。我们三人虽然不一样,但从诞生起就一直依附在一起。不论老少贤愚,虽然都希望长生不老,但人总有一死。像形所说的那样,每天灌醉自己以期忘记烦恼,但饮酒伤身,反而会缩短寿命。像影说的那样做善事贻惠后人,真的能受到赞誉吗?思虑伤生,不如顺应天道,不喜不惧,到了生命应该消逝的时候,就随它去吧。

 

对生的喜悦与对死的恐惧,是人类产生自我意识之后,最早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时至陶渊明所在的晋代,在道家玄风的影响下,进入“神”的阶段,从容逍遥地生活。


神的境界,清净自然!


 

了解至此,丁丁妈似乎明白了……



丁丁妈的这片“游记”,着实不似我以往的风格,只是心情所致,尤其关于生死问题,桎梏许久!借今年3月造访江西的道家名山之机,整理了百度资料,写下的随笔,以此抒发情绪,抚平自己而已,让诸位驴友们见笑了!

 

再次重申,并无心于儒释道的学派辩论,丁妈至今仍迷惑于自己的宗教倾向,若真是要问出个所以然,我更倾向于爱伊斯坦的宇宙论。因此如在文中有涉及相关观点差异的,请勿放心上,就把游记当成风景图片集,忽略文字好了!

 

但对于三月出游,4-5天的假期,我比较推荐这几个地方可以一次性造访!

 

第一天,江西婺源油菜花,此处可参考丁丁妈之前关于婺源油菜花的一篇游记,内有轨迹。《许是一丝冲动,才得满目芳华——记30公里环线徒步寻访十一座婺源古村落》https://www.2bulu.com/community/gotohuatinfo.htm?id=72168656


第二天,江西三清山,但这个季节多有雾,听说冬天的三清山很美,不妨看看,当然不能错过那个有着“因攀岩爱好者攀爬打上铆钉而受损,最终攀岩者遭到巨额罚款”故事的巨蟒峰。


第三天,江西龙虎山,正一教发源地,走一走崖壁空中栈道,了解道教发源,再看看距今2600年的悬棺。

 

感谢大家费神阅读!


33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丁丁妈妈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丁丁妈妈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