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台湾> 台湾一男子慢跑遭雷击身亡,事发水泥地碎裂一片

台湾一男子慢跑遭雷击身亡,事发水泥地碎裂一片
【环球网综合报道 记者 赵友平】台湾东森新闻网消息,台湾苗栗一名男子在慢跑时被雷劈中当场失去呼吸心跳,当时耳朵流血。救护人员紧急将他送医,14日凌晨宣告不治。

报道称,苗栗13日下午4点多起开始打雷闪电,断断续续飘雨。18时25分警方获报案,称有人在经国路、苗栗农工旁的河堤慢跑,突然倒在地上,当场失去呼吸心跳,由于当时雷雨磅礡,报案人称是此人是被雷击。警方到达现场后发现31岁刘姓男子趴在地面,身旁水泥地碎裂一片,且该男子脚上的鞋子被炸裂,遗留在原地。


报道称,此外,男子身上的衣服破裂、耳朵流血、腹部瘀青,双耳有疑似雷击造成的伤口,其中一个耳朵较为明显,且右小腿胫骨疑似也有被雷击伤的痕迹,当场已经没有了呼吸心跳。救护人员赶紧将其送医抢救,经过2小时抢救转至加护病房治疗,没想到最后还是没能救回。
台湾联合新闻网称,当地消防局表示,雷电通常会击中最高物体的尖顶,如孤立高大的树木、建筑物,雷雨天在户外要注意雷电伤害,若在旷野不宜撑伞,应远离树木和电线杆,金属及潮湿物容易导电,建议取下金属制的饰物、手表等,也不要接听和拨打手机,因手机的电磁波会引雷。
(来源:环球网)
如何防止被雷劈?你可以接下来继续看看科普作者小羽的文章。
已到夏季,雷电天气多了,既然那么多人都对防雷缺乏足够的认识,我想有必要聊一聊了。
闪电是什么
夏季对流雨多,极易形成雷暴天气。此时带正电荷的地面和带负电荷的云层形成巨大电压差,空气被电离击穿形成闪电。

闪电的平均电压在30,000,000V,最高达200,000,000V,国内家用交流电的电压是220V,高压电电压从1000V到几百千V。
雷击不是单次,而是数次脉冲放电。一次闪电通常高达30次雷击,每次雷击在500毫秒左右,所以有闪光的炫酷效果。

电流的直径通常在6-8厘米,只有像一颗小树那么粗,但因其温度高达8000-50000摄氏度—这是太阳表面温度的4倍,所以看起来要比实际粗的多。
在数毫秒后,温度会降至2000-3000摄氏度,这足以烧焦一切有机物。
雷击的伤害类型
闪电伤人不仅是直接击中,它通常是范围伤害,并且有很多类型:

直接命中:瞬间对目标造成大量伤害,通常可以秒杀目标。

溅射伤害:当闪电击中目标后,造成连锁反应,跳转到下一个目标,成功造成伤害后继续寻找下一个临近目标,可连续击伤多个目标。

传播伤害:闪电击中并破坏目标身上的武器物体,同时击伤目标,威力巨大。

跨步电压:大范围伤害,闪电击中地面或地面目标后,电流沿地面传导,并对地面上的目标造成伤害,离雷击中心越远受到的伤害越小。

灼热电弧:电流在地面或地面物体间形成巨大的高温电弧,对附近目标造成灼伤。有一定几率点燃目标,造成持续性伤害。

钝化伤害:少量电流击中目标,造成少量伤害,但目标肌肉和神经被麻痹或者痉挛,使目标在一段时间内失去行动力。
雷击不仅伤害巨大,还带有多种负面效果:
体表出现星座状、树状、细孔状灼伤。
被体表金属物品和燃烧的衣服烧伤。
肌肉强烈抽搐痉挛—这足以让四肢脱臼。
心跳、呼吸停止,昏迷,休克。
大脑、神经破坏。
超过一半的被雷击患者出现视力损伤、耳聋。

A树状灼伤,B细孔状灼伤,Paul
如果同伴被雷击怎么办?
先检查呼吸和心跳,如消失,立即进行CPR(心肺复苏术),直到送到医院。因患者的呼吸机能可能会因电流麻痹高达30分钟,此后才能得到恢复,所以不要轻易放弃。据统计,8成的雷击受害者可以存活。
千万不要用观察瞳孔的方法(例如检查瞳孔光反射)来鉴别雷击患者是否死亡,因为此时患者的眼睛可能被雷击损伤。
保护患者的脖子,并用物体加固。
检查其他外伤并选择性处理。
将患者转移到医院。如果雷暴没有结束,及时转移到安全地点,因为同一个地方会被击中两次,不要迷信弹坑理论。
在雷暴中如何避免雷击
这回到了刚开始的问题,在雷暴中,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100%避免雷击,只能减少雷击概率。启动防雷应急行动(lightning drill)可以大幅降低危险。
20-20原则可以帮助你判断是否启动防雷应急行动。
当闪电的光和声时间差在20秒内,即表示应立即进行防雷应急行动。
在最后一次20秒光声差的雷击后,防雷应急行动应再持续20分钟后再解除。
在启动防雷应急行动后,应立即停止所有活动而去寻求安全的避雷地点,并做好自我保护的姿势。
20-20原则应当作一种指导,要灵活使用,因为在某些地区,严格执行20-20原则会让你根本无法转移。

安全与不安全的避雷地点,Johh,NOLS
安全的避雷地点
树林里,但要远离最高的那颗树。
车内,但不是敞篷车—装*遭雷劈。
房子内,但要远离窗户,和任何通往外界的导体,例如水、烟囱。
低洼地,例如山谷。
不安全的地点
山顶、山脊、房顶、塔上及任何制高点上。
在孤高的物体附近。
开阔地。
临近水的地方,或者导体附近。
浅洞、浅沟壑。
当你感觉到刺痛感,听到嗡嗡声时,电击随时会到来。
防雷保护姿势
首先让队员分散,距离10-15米,可减少出现闪电溅射连锁伤害的可能。但也不能太远,否则当一人受伤,其他人无法第一时间施救。
用绝缘体隔绝身体与地面,这包括防潮垫,背包甚至枕头,这会减少跨步电压伤害,但不能避免。
减少身体与地面的接触点面积和距离,例如两脚并拢,减少跨步电压伤害。
捂好耳朵,保护听觉。
准备好防雨装备、例如雨衣,保暖衣物,零食和水,防止在长时间静止状态下失温。

防雷自我保护姿势
其他注意事项
野外的环境是复杂的,当遇到一些蛋疼的特殊情况,往往会难以选择。
例如,当置身于一片开阔地,只有一颗大树,我们应如何快速避雷?
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叫锥形保护区Cone of Protection。举个例子,在一片及其平坦的开阔地上,没有干燥的低洼地势,只有一棵30米的高树,那么待在以这棵树为中心30米为半径的圆圈附近,受到致命伤害的几率最低。

利用Cone of Protection现象,一种极端情况下的避雷选择
因为在这个距离上,闪电极易被树吸引,而地面电流也难以致命。离树太近,会被地面电流击伤,站在开阔地上,又容易被直接击中。注意此方法只适用于高于30米的树。
有人在打雷时本能的会找一个沟或者山脚的一个洞躲起来,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行为,因为地面电流在洞口和沟壑两边会形成巨大的电压差,如果空气被击穿形成高温电弧,附近的人将会被点燃。

浅洞是十分危险的地方
在树林里,理论上,所有的树都会有几乎相同的几率被击中,但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树吸引雷电的能力不同。
这和树根的形态有关,有些树的树根会扎的很深,有些树的树根则扎的很浅,树根对地下水的接触也不同,造成了引雷的差异。

美国每年被闪电击中的树种统计数据
由此可见,在树林中,靠近山毛榉和云杉,相对松树和栎树安全的多。

不同类型的根系入土深度、与地下水、矿脉的接触情况会不同
这会影响引雷概率
在雷暴天气,雷击并不是唯一的威胁,此外还要注意失温、暴雨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河水暴涨等一系列危险因素,莫在慌张中丧失了判断力。
现在回到文章开始的那张图上,你觉得谁的做法是安全的?为什么?

欢迎留言
参考资料
National Lightning Safety Institute
Lightning Strikes: Staying Safe Under Stormy Skies
NOLS wilderness guide
AMC outdoor leadership
Medicine for the outdoors
作者:刘羽(小羽)
户外老油条、探险领队
中登协高级户外指导员
三峰3FULGEAR品牌经理
二流科普写手
十二流装备设计师
本文首发于其微信公众号: 山野纪
给青峰侠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