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桂林> 【古韵三街,福地灵川】踏春赏花,穿越历史厚重的千年古城!

【古韵三街,福地灵川】踏春赏花,穿越历史厚重的千年古城!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古韵三街,福地灵川】踏春赏花,穿越历史厚重的千年古城!

2022-04-11 08:24:59 3421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小草细细的嫩叶湿漉漉的绿了,树木都显得青翠欲滴;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蜜蜂在花丛中采蜜,那些在阳光下最快乐的孩子们,追逐跳跃,时儿唱歌跳舞,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一幅欣欣向荣的阳春油画。春色满园关不住、春江水暖鸭先知、春风又绿江南岸、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来江水绿如蓝,都是古人挥毫赞美春天的千古佳句,充实了精神世界,为春的诗篇掀开了最美的画卷。让人领悟着春天的温馨,春天的诗情画意,感触春的博大胸襟。
       在春雨绵绵中寻找春天,春雨就像一只神奇的画笔。来到树林,染绿树木的嫩叶,向别人展示旺盛的生命力;飞过山川,抹去洁白的雪花,赶走冬天,画出那秀美的青山绿水,因为春天已经来到;用花朵点缀田野,让人想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诗句。面对如画的春天,真想成为一名诗人,用最美的句子去赞美她;真想成为一位画家,用最美的线条去描绘她。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已经深深的感受到春的气息荡涤在心底,温馨着全身,从此,对春天有了更多的嘱托与期盼。当我把最美的希冀寄托于春天的遐想,春天就会把绿的心意编织成最美好的梦幻,馈赠入梦,也许这就是春天的故事,畅想那春天的梦想,更有了春天的耕耘与希望。  


       春天是醉美的季节,踏春赏花,也许是当下最赏心悦目的事情!正值周六,阳光明媚,好动的人儿早已耐不住性子想要出去踏青,这不,商业群的朱紫巷大哥便发出了一条赏花逛古村落的休闲路线:灵川三街乡村一日游,大致路线为:三街龙坪村→王家→倒风塘村→竹枝坪→桂江→龙蒋村→峡背村→油榨村→千秋村。
       三街,千年古城,流逝的是峥嵘岁月,留下的是沧桑历史,漫步古街古巷,让人忘记了时间的存在;岁月脚步轻轻,历史印迹重重,总是让人情难自禁。在春雨绵绵之时,春暖花开之际,去古城走一下,带着对这份历史的珍视和千年古城的温情,从青石板的路上踏过,从斑驳青苔的拱桥走过,在如天的古樟边驻足,在古稀老人慈祥的目光中微笑……,一丝春风拂过,青草绵延,轻轻地不发出着一丝声响。探古的情怀,又一次被尽情的绽放,释然,沉淀!


       说起灵川,当然更要说三街镇的历史,据《灵川县志》记载,三街镇自古为“楚越往来之要冲”,驿道通南北,水路连楚越,旧时上可通兴安,下可直航桂林,是中原经湘桂走廊南下的必经之路,是桂北曾经的经济和**重镇。自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灵川建县开始至1954年,历经1300余年,三街镇一直是灵川县的县治所在地。灵川县治迁新城时规划讲究,充分利用地势并契合阴阳八卦风水,将全城规划成“三街六巷”,“三街”即东街、南街、北街三条主要大街,三街镇由此得名。
      三街镇,广西桂林市灵川县下辖镇,位于灵川县中北部,是灵川县的北大门,北与兴安县溶江镇接壤,南与灵川镇相连,东与灵田乡交界,西与潭下镇和九屋镇毗邻,行政区域面积183.1平方千米,中心镇区规划面积3.1平方千米。1984年10月,废止人民公社体制,成立三街镇人民**,机关驻地不变。截至2019年末,三街镇总人口2.2万人,有瑶、壮、苗、回、侗、黎等少数民族;下辖1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镇**驻三街镇马路街4号。
      三街镇风景名胜有古灵邑八大景(百丈霁雪、千秋文笔、黄岗狮拱、亦壁象蹲、烟寺晓钟、元真仙迹、显震灵湫和显惠灵湫,后人称之为“老八景”)。


       早上8点半,出游的群友们按照朱大哥通知的地点七星公园花桥门口准时集合,大伙坐上中巴车从山水桂林城往灵川三街方向进发,大约1个多小的国道行程,我们在龙坪王家村口下车,整装待发。约10分钟的整装时间,大伙便顺着朱大哥的轨迹从两边满是油菜花的村道上开始徒步打卡。
       进入眼帘的是村口墙上的壁画,画的是一派稻谷丰收的景象,让人耳目一新。站在龙坪村的水泥村道上,放眼望去,千亩油菜花竞相开放,犹如多姿多彩花海,耀眼夺目,蝴蝶流连其中,翩翩起舞,让人心旷神怡,为春日里的村庄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油菜花虽不是面积最庞大的但千亩足够动人,金灿灿的花海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虽不比芍花的红,桃花的粉,但最迷人的就是其朴实无华的黄,含蓄又精致,低调又典雅,柔中可亲,美中可近。
       当春风吹过,掠过它的脸庞,穿过它的身躯,千亩油菜花在风中摇曳,一望无际的花海似潮水般层层起伏随风舞动,清香扑鼻。这是与花共舞的时节,走进油菜花里,拥抱自然伴着花香,迎着春风享受春日里难得的一份闲适。
       其实,龙坪村是一个行政村(包括龙蒋、竹枝坪、王家、倒风潭共4个自然村),它位于三街镇东面,漓江河东岸,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距离三街镇2公里,距离灵川县城15公里,毗邻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据说,以前龙坪村原来是一个出行靠渡船、全村近四分之三人口在外打工的贫困山村。现在龙坪村建立起“稻薯”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采用“水稻-红薯-油菜花”循环种植示范建设,生产的“黄金红薯干”远销国内外,经济效益明显。该村生态保护良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产业发展不断增强,示范作用突出,现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2020年11月,获评为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1年3月,入选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公布的2020年全国生态文化村名单。


       大伙都被这一大片油菜花惊艳到,早已走到田间地头与油菜花和紫云英拍起美美照来。有些队友则站在路边享受着一份难得的惬意春光,我呢,也不例外,爱不释手的找角度拍起来,边走边拍。没走几步,便在不远处看到一块刚刚犁好的稻田,一台犁田机停放在一边,也许正是阳春三月,老乡们又开始忙碌春耕播种。
       不到一袋烟的工夫,队友们早已爬到田野间的观景台上,瞭望全景。我自然也不会错过这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全景,快步跑上观景台,来个360度全扫描。远处便可看到倒风塘村口的村碑石,村后的山脊线也是绿意盎然,配着阴沉的天气,有种低调奢华的错觉。另外,一些田间还有去年搭好的棚架,应该是留着今年种植农作的吧。


       大约半个小时的闲逛,我们继续跟着朱大哥的脚步向竹枝坪村靠近,刚走到村口,便看到一颗古樟树早已新叶成荫,绿油油的新芽,也许二月春风似剪刀便是这种意境吧,仿佛这是为春天准备的嫁衣,而古樟树正好就在漓江边,像是守卫村落的勇士。
       走到附近的田野边,也满是油菜花,正好一位老乡在用镰刀一片一片砍断菜杆,大家都觉得这么漂亮的花朵砍了可惜,而那只老乡很淡定的说种这个就是为了做开春的绿肥。哦,原来如此,看来这也算是一举几得啊,既可以开春赏花,也可以作种子和农作物的肥料,又环保又有机绿色,真是值得推广的新型农村经济。


       说到这里,还得要说说漓江的一些地理流向。据桂林地方志记载,漓江,是支流桂江上游河段的通称,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位于桂林市。传统意义上的漓江起点为桂江源头越城岭猫儿山,现代水文定义为兴安县溶江镇灵渠口,终点为平乐三江口。漓江上游河段为大溶江,下游河段为传统名称的桂江。灵渠河口为桂江大溶江段和漓江段的分界点,荔浦河、恭城河口为漓江段和桂江段的分界点。沿江河床多为水质卵石,泥沙量小,水质清澈,两岸多为岩溶地貌。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桂林山水就在漓江上。
       漓江发源于广西桂林兴安县华江乡(四百里越城岭山脉的最高峰)猫儿山东北面海拔1732米(黄海基面)的老山界南侧。四周群山环抱,竹海茫茫,漓江主源乌龟江和砂木江在山脚下高寨村区域的十里峡谷(猫儿山十里峡谷)相会,在南流中西接龙塘江,东纳黑洞江,三江汇合后称六峒河,往南流至司门前与黄柏江、川江汇合称大溶江,至溶江镇附近与灵河汇合,始称漓江。漓江经灵川县过桂林市在平乐县平乐镇北与恭城河汇合,漓江段全长164公里。平乐镇以下称桂江。河流继续南流至梧州汇入西江。……。
       其中,在灵川县境河段,在小溶江村进入境。漓江境内流域面积2173.29平方公里。全长45公里,分两段:上段长33.5公里,河面平均宽度160米。自小溶江村起,流经峡背、岩头、三街、富丘渡、渡头、双潭、崔家圩、三岔尾;先后纳白云江、潞江、淦江、瀑布水、三百源、甘棠江诸水,沿下秦至大面圩流入桂林市。下段11.5公里,河面平均宽度220米,均卵石夹沙泥河底。自大圩镇上力脚村再人县境,经敢兴、大圩镇至南村,纳黄沙河、涧沙河、潮田河3水,南流至清水潭受古东水,出桂林市郊、下阳朔县。


       所以我们走到这一段基本上全程就开始顺着漓江段的河堤开始徒步。这一路经过了龙蒋村,村子不大,只有零星的几处尚好的古宅,路边两块民国时候的碑文早已残缺,字迹已不太清楚,一座有点规模的古宅早已倒塌,只有一扇快要塌掉的木门紧锁着,而门上画的毛**和朱总**的头像还依稀可见,路边一棵近有150年的老乌桕树守候在村口。
       往村里走两步,还有一座尚有人居住的古宅保护得还可以,只是年代久远,墙壁早已斑驳陆离,本来想进去打扰观摩一番,但是屋主有事,未能如愿。我们只好带着遗憾离开村子,继续朝前徒步。
       其实,龙蒋村的村名来源是根据全村2个姓氏,以两姓之和来取名,据《灵川县志》记载,灵川县自然村取名,虽无约定俗成,却也遵循一定之规,一般以村民的姓氏、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对应参照物、从事职业、吉祥寓意、地形景物等来考虑。其中以姓氏取名不在少数,这在县境占的比例较大。据调查,全县有125个自然村以姓氏取名,占全县1389个自然村数的9%。全村1个姓取名,这在县境以姓氏取名的自然村中还是占大多数。


       一路上,漓江边满是各种野花和绿树,也许是暴雨过后的村道,积水成潭,游人走过,倒影相衬,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江边的远景,非常静雅,有种空山新雨后的意境,走在江边,顿感心旷神怡。一些老乡种植黄风铃木花早已飘摇在枝头上,而山里野生的杜鹃花也“肆无忌惮”的盛开着,红彤彤的,娇艳欲滴,大伙都争相拍照打卡,场景好不热闹。


      看来这一趟赏花,果然不虚此行,各种野花层出不穷,许多虽然叫不上名字,但百花齐放,娇艳妩媚,五颜六色,让人流连忘返。大约20分钟的拍照,我们继续赶路,此时已是11点半,有些队友早已饥肠辘辘,经过商量,大伙决定找到一片空旷地再吃午餐。
       就这样,我们开始绕行一片果园和荒草地,直到远远地看到一棵高大的古树和一条水渠,旁边一块稻田长满了大片的紫云英,这才停下来,开始就地解决午餐。此时,大伙席地而坐,终于可以美美的饱餐一顿。
       瞧瞧一个个,拿出自带的干粮和小食品,畅快的吃起来,也有队友不顾得吃午餐,继续在紫云英的花丛中上蹿下跳的拍照。我则还是开启自带的桂林米粉享用起来,吃饱了,再拍照也不迟。


       大伙40分钟的午餐时间,朱大哥提醒大家开始往峡背村方向行进。前往峡背村的道路是水泥路,需要经过一个高速公路的高架桥洞,路边全是果园和稻田,一些果树枝头早已长满鲜红的花蕾,含苞欲放,让人觉得甚是喜爱。通往村子的水泥路像是一条长龙,蜿蜒曲折,直达村口。
       约30分钟的悠闲徒步,我们来到村口。只见村口被一条小溪围绕,小溪里有几只绿头鸭子在嬉戏、打盹,很是悠闲,仿佛有种“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进村需要过桥,桥的左边有一块新立的石碑,碑文有些模糊,大致的内容是记录村子的历史渊源和一些村规明约等,右边是一棵古树,盘根错节,姿态万千,树下新建了一座凉亭,供游人休息等车。


       其实,峡背村位于三街镇东北8公里,漓江的东岸;从三街方向北眺,该村地处漓江第一峡—千秋峡峡口东侧山峰的背面1里,故以峡背为村名。
  据《灵川县志》记载,峡背村隔漓江与西岸的坡田村相望,距湘桂古驿道、桂黄公路约1.5公里,属千秋行政村。该村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截至2017年底,计有村民211户,1071人,是个较大的村落。村中有廖、文、毛、阳、张、常、侯等多种姓氏,大多为明朝时期自江西迁徙而来。因村傍黄金水道漓江,是为湘桂走廊水上通道的重要节点,明朝时期在附近的千秋峡设有巡检司管理这一带水路,到了清朝则直接在此设置“峡背塘”,常年派两名塘兵驻守。
  峡背村背靠植被茂密的群山,直面清流南去的漓江,村旁为一条源于后山、直通漓江的小河,田垌开阔、平缓,是三街各村落中的鱼米之乡。明清及民国初期,该村耕种所获自给有余,勤快的村民还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增加收入,如有利用水道跑运输的,有给过往船只帮佣挣点小钱的,但更多的则是从事砖瓦烧制,顺水运往下游的县城和桂林府城**;实在本钱不够的则上山砍割茅柴,运往下游的大面圩、董家巷一带,卖给人家烧制砖瓦。村落虽然偏僻,但因吃苦耐劳在村上形成了风气,可谓富者不乏,不少村民都兴建了新房。迄今,村中仍还遗存不少清朝时期修建的徽式和湘南式风格的古民居。
  据说以前,峡背村的地理条件十分不便,有“看山跑死马,隔河数千里”的说法,数百年来,峡背村民仅凭舟渡与外界联系,每到雨季,漓江水位暴涨,洪峰汹涌,舟渡停摆,与外界的各种联系都会中断。直到了2000年,**修建双潭电站时,将拦河坝顶建成了可通车走人的坝顶桥,彻底解决了峡背村民多年来的交通出行难题。


       经过查询资料得知,峡背村并没有较出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传奇故事,只有近代的几位先锋模范人物:
       一位是解放战争时期,为护送战友到峡背村治伤而遭国民党军包围战死,死后又被国民党**砍下头颅,挑着游街示众的吴培梅前辈。吴培梅为笔者家父抗日战争时期一同在灵川抗日政工队的战友,吴任政工队**组长。吴培梅1938年考入桂林师范,同年11月考入广西学生军,接受中共地下党的教育,1941年桂师毕业后在灵川县城任教,与全昭毅等共同组织革命活动,后加入**。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7月23日参加“灵田起义”,一直坚持武装斗争,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以致于国民党灵川县党部、县**在1947年秋召开的全县各乡、村、甲长、教师、乡民代表大会上,县长胡琦作**“训示”,悬赏1万斤稻谷捉拿吴培梅。1948年3月下旬,在山区坚持游击战的吴培梅和李志明,陪送战友蒋光密到峡背村找草医治手伤,31日凌晨返回途中,被国民党县保安队的一个中队包围,双方展开激战,由于敌众我寡,弹尽援绝,在突围中吴、蒋中弹牺牲,国民党**下令将吴、蒋两人的头颅砍下,挑到五里排、蛟塘村及县城等交通要道上示众。李志明也因弹尽被俘,同年8月被杀害。
       另一位是生于峡背村、17岁便参加桂北游击队的廖江前辈,廖老1949年5月毕业于广西桂林高级中学,6月加入革命队伍,1958年从桂林军分区转业后一直从事文教工作,于2016年正月初三因病辞世,享年八十有四。廖老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文笔老道,治学严谨,著述颇多,为人却风趣、谦和,有“灵川的活字典”之美誉,是1997版《灵川县志》的主编。
       还有一位便是毛美珍(1936.3~1953.7),女,三街镇峡背村人。家境贫苦。解放初参加儿童团,并带领儿童站岗放哨,监视和管制地主。1951年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夏,因漓江大水,峡背村禾苗大部分被淤没。她积极参加救灾斗争,受到村民称赞。1953年大旱,抽穗的禾苗行将枯萎。上级号召群众互助抢修铁树门堰坝,毛美珍家虽然没有受益田,她还是主动地参加抢修水利。7月15日,她带病和群众一道在山坡下挖土,当她发现顶上土层松动有塌方危险时,便奋不顾身进洞抢救另外几名姐妹。未及救出,土层轰然下榻,不幸遇难。时年仅17岁。1954年2月13日灵川县人民**追认她为1953年度特等劳动模范,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广西省委员会授予“模范团员”称号。并在县城(今三街)西侧建立“毛美珍烈士纪念塔”。


       原归正传,大伙进到村口,跟着朱大哥的脚步,开始逐个闲逛村子里的古宅子。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村子右边古门头,虽然现在有些破旧,甚至有点摇摇欲坠,想想在那个时候,应该是村里比较有气势的门头,也是进入村子的必经之路吧。从门头下的大青石以及上面的雕花图案就可以看出,门头的年头很久远。经过40分钟的一轮闲逛,发现村里的古建筑好多已经倒掉,只是村中几座尚好,但已基本无人居住。
       为了拍古村的全景,我跟另一个大哥,还特意爬到一户老乡家的4层楼顶去拍照打卡。尽管,这些古建筑早已零零落落,却演示了那一段峡背村的历史记忆和沧桑岁月,而现在村里全是焕然一新的拔地而起的小洋房,据说是由**主导统一修建的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的,时代在进步,物质生活水平在提高,古村也在日新月异。


      在村里打完卡,我们还剩最后一站,就是千秋峡的双潭水库。大伙继续顺着水泥路朝水库进发,大约15分钟,便到达水库坝上。看着清澈的高峡之水,仿佛有种水从天上来的意境,水流非常湍急,两边的山峰相拥,仿佛就是一座天堑,而水坝拦腰横切在山峰之间,有一夫当关之势。
       在这里,呼吸和风的每一次吹拂同频,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有时间缓缓走过的痕迹,走进如画的山涧,浮躁和喧嚣已经一扫而空。大伙早已迫不及待的在水坝上、下拍照打卡,而我自然也没有闲着。


       走到这里,当然要说说有名的千秋峡,据《灵川县志》以及天涯社区叁日月老师的《古城三街》后篇(一座闻着风都可以做梦的城)的原文记载,千秋峡是有名的百里漓江第一峡,位于漓江上游的灵川县三街镇东北,是五百里桂江上的第一座江峡。清代岭南名画家李熙垣画作《千秋峡》并配诗云:

          满挂蒲风上急滩,
          青山突兀水漫漫。
          眼中自有千秋峡,
          乃信人间行路难。


       据说,在灵川县境内与陆路驿道相辅的还有并行的水道:漓江。漓江上源的六峒河和川江、黄柏江“三水”与灵河汇合后,形成了可大量运送货物和人员的黄金水道。经湘江逆流上行,自北渠抵达灵渠分水坝,再经36陡门50里南渠逶迤南来,至此,终于进入了可扬帆并顺流而下的快速航道。为保障水路安全通畅,在漓江流经灵川县境的河段,设有管理和治安功能的机构:明朝设有巡检司。据说,明朝桂林府教授陈琏曾给千秋峡刘巡检写有诗文《柳溪为千秋峡刘巡检赋》:

          刘郎种柳柳成堤,村后村前树已齐。
          白浪翻江看马浴,绿荫绕屋听莺啼。
          绝怜花发三春月,恰似冬来雪一溪。
          料得近时巡逻暇,青鞋布袜任东西。


       而清朝时期更是设有“七个塘”,每塘派驻2名塘兵,以保障航道的运输安全及处理相关公务。据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灵川县志》记载,在流经灵川境内的漓江沿线,清朝时设置有派兵驻守的七个塘,依次为:大埠头塘、峡背塘、千秋峡塘、倒风塘、富丘渡塘、双潭塘和白石潭塘,各派有两名塘兵驻守。根据“兵”强于“卒”的原则(“兵”为朝廷派遣,“卒”为地方**征召,两者均具作战功能!),可见清朝及其之前,朝廷对湘桂走廊水路的重视程度要强于陆路驿道。
       这条黄金水道进入三街境内不远处,便遭遇到漓江第一峡——千秋峡。漓江南来,至千秋峡峡口,水道突然收窄,两座陡峭山峰紧扼漓江,形成了一道宽不足100米,最窄处仅50至60米,长不足千米的峡谷;经询附近峡背村村民,此段河道水深为10至20米。入口处为一处水流回旋的大漩涡,深不见底,江水碧绿,见之令人生畏。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镇南王脱欢率师征交趾,设大龙站(后称“龙门驿”,即今三街镇龙门村一带),统管陆路水道,对此处的战略地位就高度重视。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设置千秋峡、白石潭巡检司,各设巡检一员,负责对灵川境内漓江段水路的管辖。清朝时期,在千秋峡设有“塘”,常年有2名塘兵驻守,以保障航道安全。两岸山峦自古以来遍布茂密的参天古树,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砍光。现生长的树木,为那时之后自然萌发而成。

       看完水坝,已是下午4点钟,朱大哥便召集大伙,点清人数,坐车返程桂林,本次徒步圆满收官!


 

41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行为天下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行为天下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