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最野长城--广武明长城

相关轨迹:朔州广武明长城环线

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建筑,它规模浩大、工程艰巨,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世界上视为中国的象征。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这15个省区市。而山西广武长城有2000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秦始皇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抗击匈奴就是从广武城出塞的。西汉时,刘邦、刘彻、刘恒等帝王出雁门关时,曾驻广武城。李广、卫青、霍去病从广武城出发大破匈奴。王昭君、蔡文姬等“和平使者”也是从这里出塞的。唐朝诗人王维有诗曰:“广武城边逢暮春,夕阳归客泪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李广先后担任过雁门、代郡、云中等地的太守,古广武城是他经常驻足之地,所以广武长城为塞外胡边战鼓隆,倾听岁月静默后的烈火!!



路程13.2公里,最高海拔1736m,累计爬升574m,中间路过三个重要地区,广武长城-广武旧城-广武汉墓!

广武长城位于山西省朔州山阴县张家庄乡新广武村,属明朝内长城。西起白草口河东,东至新广武村,全长5964米;又名猴岭长城。这段保留至今的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所筑。白草口为唐雁门关即西陉关北塞,新广武为明雁门关即东陉关北塞。山西省有不同时代的长城总长度累计3500多公里,属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山西境内的长城,承载着太多山西的历史信息和社会人文信息。现存较完整的城墙和遗迹有1500多公里。

古广武城位于代县县城西南7.5 公里处的阳明堡镇东北,东至古城村西,西至孙家磨村东,南至马站村北和东关村中央,北至下沙河村南。城池随地势构筑,呈北偏西27 度,是西北——东南方向的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短,西北——东南长约2 公里,西南——东北长约1.7 公里,占地面积约3.4 平方公里。2014 年、2015 年经山西省文物勘测中心考古钻探发现,古广武城西北和东北各有角楼一处,东城墙和南城墙外各发现护城河一条。广武城内的遗迹南多北少,南部应为生活区。考古还发现,在古城内同时代的土路有13 条(段)、房屋基础36 座,绝大多数位于古城内的东南部。

广武汉墓群在朔州市山阴县西南,旧广武与新广武城之北。整个墓群南依巍峨群山,北连朔州平川,南北长8千米,东西宽4千米,共有封土堆298座。这些封土堆状若丘陵,星罗棋布,连绵起伏,面积辽阔,雄伟壮观。墓群中的封土堆由南向北排列成行,由东向西错落有序。封土堆之间的距离,最近的不到2米,最远的也只有十多米。封土堆分为大、中、小三种。最大的236号高20米,占地面积3250平方米。为便于游人观览,这一封土堆一侧筑有台阶,游人拾级而上,可居高四望整个墓群。在墓群东北端还有一座颇为特殊的封土堆,周长130米,其上竟矗立着一座高8米的烽火台,格外引人注目,好像一位忠实的守墓人,历尽风霜,不离不弃。2002年,因修建大运高速公路,清理发掘了汉墓群中的11座古墓,出土的大批汉代文物,对广武汉墓群墓葬形制和器物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标尺。


👉领队为山西户外扛把子,山西长城文化爱好者,户外女中豪杰,一路走完川藏线,祁连山重装大线的大神木兰姐(右一)
👉从左往右为温文尔雅的蓝玫姐,这次没戴帽子的左左,救援队李琨姐,户外牛人祥子户外群主安宁姐,不爱说话爱喝酒的虚明哥,两个男孩的爸爸侯哥,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八一。
👉照相的要特别介绍一直想要减肥的宋老板。

千里势绵延,依稀断复连。
疾风吹劲草,大雁渡雄关。
鼓角声空寂,烽台影半边。
欲思舒远目,还要再登攀。
--飞刀

广武长城:在广武下高速,之后往右转,上坡后看见一个门牌,就是徒步的起点。

山阴县广武长城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组成,北齐长城往往建在山梁上,而很多明长城是在北齐长城的遗址上修建的。现如今人们看到的,多为分布更广泛的明长城,除了山梁上,平地上也有很多明长城的遗存。

之后会看到一个大烽火台,其实是个厕所🙀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崎岖险峻的山峰残破的长城静静的立在那里,经历几百年的岁月雕琢。


沿着楼梯上去,可以看到月亮门🌙广武长城上的月亮门。。其实它原本是一座敌楼,坍塌后仅剩这样一个剑窗券洞幸存。它高高的矗立在山上,成了广武长城的标志性景观。月亮门因自然侵蚀和狂风倒塌了,现在是修复后的。多美的名字啊,昨日的月光穿过今天的门后,古来将士的嘶喊声会不会穿过来?

我去的时候还没有塌,被风吹倒后留的残壁,那时称它**柱。

后来维修的样子,多了一些浪漫色彩。

沿着残破的城墙,两边是悬崖,广武长城有好几个保留还算完整的敌楼。小小敌楼里功能完善,可屯兵可屯粮,有出口,有瞭望口,瞭望口外能看到一座座的烽火台。顺台阶上去,是二楼也称箭楼。功能完备,设计巧妙。

站在长城之上,感觉自己非常地渺小,和古老厚重的墙体相比,简直连蝼蚁也不如。即使你站在敌楼的最高处,哪怕你将长城踩在脚下,你仍然是那么地微不足道。

一曲长啸,呜呜咽咽,雁门关外,大漠马蹄,长箫伴着山风在见证风霜的月亮门前,时间好像也停下。

八一化身大蛇丸






新广武建于明洪武与万历年间,位于雁门关北“三晋雄关”3公里处,是内长城防御体系内的重要设施。新广武直接扼守勾注山之咽喉,是锁钥中原的北大门和战略要点,历来为兵家之争、短兵相接的战场。原来的新广武城也有高10米的城墙,底宽米,石条做基,通体包砖,是固若金汤的城池。古城内设东关、南关、大北关、小北关四道关门,大北关关楼上有石碑字样。城内有瓮城、中城、南瓮城三道防线组成,中城状如簸箕,南瓮城形似斗状,故有金斗银簸箕”之称,意即城防坚固。

前生今世都见证了厚重的历史,兵戈铁马的前世,现世安稳的今生,带着敬畏带着探寻一步步靠近你,门内外巍巍群山,思浩瀚岁月变迁,感到一种苍凉沉重。

敌台即是骑墙的墩台,高出城墙之上,有两层、三层的。守城士卒可居住在里面,并储存武器、弹药以抗击来犯的敌人。

烽火台的形式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子,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房等建筑。台子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与长城一样,有用土夯的,有用石块砌的,也有用砖石合砌的,等等。烽火台的位置大约有四种:一是在长城的两侧,紧靠长城;二是在长城以外向远处伸展的烽火台;三是在长城以内向王朝首都联系的烽火台;四是与相邻的郡县、关隘、**辖区“镇”相联系的烽火台。大约每十里左右,选择易于互相瞭望的高冈、丘阜之上建立。

土夯的长城。明代的长城最大的特点是砖包,以前大部分都是土夯。

烟墩燃烟放火,除了放烽、烟之外,还加上放炮,点火放烟时还加上硫磺、硝石等助燃。

在广武长城的另一侧,有一座白色的长城,呈土笼状,距今已经有1500年的北齐长城,只有1-2米高。站在广武长城上,可以感受到两段相隔千年的长城,穿越时空握手交汇。

北齐长城多为石块建造,而明长城为砖包的夯土长城,两种长城共同构成了山阴县独特的长城风貌。

一直走之后会看到破旧的烽火台,准备下撤!作为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朔州市山阴境内的广武长城,东临雁门关,西瞰宁武旧城,南通五台胜境,北达云冈石窟,全长35545米(其中明长城29467米,北齐长城6078米)。


看着蜿蜒在山顶之上的断壁残垣和灰色坍塌的敌楼,感叹她的雄浑伟岸,神龙不见首尾。透过敌楼,穿越边墙,似乎看到了金戈铁马,看到了血淋淋的战场,看到了将士凯旋,戍边苦寒。这时,你眼中的长城,是穿越时空的回放,是峥嵘岁月的凝结,是千年历史的见证。



凤回头,已经快要塌陷了!广武长城共有十六座敌楼,其中有五座保存较为完好,敌楼全部为两层砖砌建筑,在砌筑时充分利用了砌体的受压特性,利用砖拱的独特受力原理,在敌楼内形成了可以驻守瞭望的空间,敌楼在长城的防御工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


远远就望到了广武长城特有的锯齿长城,此处地极为陡峭,长城沿山脊顺势而建,就形成了锯齿状,也因此处建于坚固的岩石上,地基非常稳固,历经六百年风霜冻融,依然保存完好。


白草口为唐雁门关即西陉关北塞,新广武为明雁门关即东陉关北塞。长城外砖砌,内土筑,高8~10米,上阔4米(史载一丈五尺)。上有戍堡、敌楼,下有暗门。现保存完整的敌楼有“针扃”、“雄皁”等。楼有额匾,落款均为“万历丙午仲秋之吉,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兵备副使李茂春、左参将陈天爵、管粮通判蒲喜轮立”。敌楼多数筑于长城外侧,面宽10米,进深8米,总高15米左右。壮橹楼建于长城正中,前后两道门可将长城封闭。靠白草口一段,原垛口、女墙筑于石山上,现内无土墙,唯有砖垛口,巍然矗立于奇岩陡峰之巅,十分雄险壮观。暗门筑于内可屯兵、外可冲锋的地段。门洞砖券,高2米,宽1米,门置距外墙0米处。长城顶部三层城砖铺面,可以走马。长城附近建有烽火台、**暖屋(现毁)。此段长城的位置,历史上称陉岭,是区分内外、捍卫中原的门户。

👉广武旧城:雄踞隘口,南望内长城,东靠新广武城,北邻汉阴绾故城,西接辽代雁门关关城遗址,是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重要地带。对峙的敌楼,相望的烽火台等,构成一条坚固完整的战事防卫体系,至今仍不失当年古战场壁垒森严的战斗。

在古时,新旧广武城与雁门关外古长城浑然一体,两城既可以独挡一面,又可互为犄角御敌,构成了“两关四口十八隘”中的“两口”。 正如《两镇三关制》所载的那样:“广武当朔州、马邑大川之冲,忻代崞峙诸郡县之要,凡敌由大同左右卫入,势当首犯。”这就说明广武城是当大同一线长城防线被突破后保卫中原的第二道防线!广武城保存了大量古代战场的文化信息,是山西古建筑反映中华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武汉墓群:从古城出来向东走三五分钟,便来到了汉墓广场。气势磅礴的门楼屹立在广场南侧,广场正中汉武大帝的雕塑显眼而威武,而司马迁、张良、班固等10人的雕塑和武将魏青、霍去病等10人的雕塑分别位于广场两侧。汉墓广场的北端是汉墓博物馆,穿过博物馆就来到了广武汉墓群。

广武汉墓群占地约4平方公里。保存较完整的有298座,最高封土堆15米左右,其余大多数是高约9米的封土堆。冢顶略呈方形,推知坟丘原为覆斗形。这些小型墓,地表已无封土,因洪水冲塌等自然事故,墓葬屡遭破坏,墓中的随葬器物时常暴露散失,墓地上也常见汉代砖瓦。

当地老百姓将广武汉墓群称为“谎粮堆”。相传杨六郎当年镇守雁门关,一度粮草紧缺,辽兵探知军情,想乘机大举南侵,消息传来,杨六郎心生一计,一夜之间把300多座墓堆圈起来,还假装车水马龙地往里搬运粮草。辽兵果然中计,认为杨六郎已调运了大批粮草,遂不敢冒进而退兵。
岁月沧桑,记忆已千疮百孔。那些肩并肩走过冷暖的老砖,已被风霜磨平了最初的棱角,黯淡了原始容颜。以平静面对日月星辰,芸芸众生,前生今世。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左 左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