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前有座山:寻觅广州古城中的番山、禺山
喜欢在山野攀爬,也喜欢在史海探究。疫情管控,不得离穗,得闲翻阅复习了一下广州城建史。周六(4月23日)便带着寻觅的问号在越秀老城区徒步搜索,找寻广州古城中曾经的番山、禺山。
综 述 篇
2000年来广州城区中心的位置变化不大,基本在今越秀区范围之内,广州城的传统中轴线由越秀山镇海楼向南,经中山纪念堂、市府、中央公园、起义路到海珠广场。自古以来,省市衙门、郡治都府一直分布在中轴线左右,繁华闹市千年商街北京路也一直位于中轴线。从建城伊始城市中心就没有变过的千年古城在世界上极为罕见,这样的大城市全世界只有三个:罗马、亚历山大、广州。

☝Canton广东省城,是鬼佬对广州的意译。对绝大多数西方人来说,Guangzhou是个陌生的字眼,而Canton是中国历史最古老的开放口岸,是中国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西方数百年来所有词典、百科全书、历史教科书都有Canton,而没有Guangzhou,2000年的历史就这么可怕的被割裂。目前有关部门已经恢复Canton(广州)为官方翻译词。

☝粤秀山,镇海楼(五层楼)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广州古城始于“番山之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园前214年),最早的南下干部“任嚣”带50万秦军翻越南岭南下,统一岭南后设立南海郡,依番山、禺山筑“番禺城”,面积约0.05平方公里,其中心在今广州仓边路一带。
后来,副将赵佗称王自立“南越国”。大兴土木,挖山填洼,修城池建宫阙,番禺城扩充为“赵佗城”,周长已达10km。广州古称“番禺”,但此番禺与后来的“番禺县”,如今的“番禺区”概念完全不同。

☝图片@星球研究所

☝图片@星球研究所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1年):这是中华大地最动荡最分裂的300年,这几百年广州古城的基本规模变化不大。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年)广州古城光孝寺的前身王园寺建成。

☝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光孝寺
■隋唐时期(581-907年):得益于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广州古城逐渐发展成了商贸之都,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地位,朝廷十分重视对广州的管辖,言岭南必称“雄潘”“重镇”,广州是盛唐三大商业城市之一,其它两城是扬州、汴梁。但广州是唯一设置市舶使的城市,开始征收关税了。
万商云集,人口增长,城市扩张。为安置外侨,在古城外西南侧设置“蕃坊区”,这些外侨主要是随季风远渡重洋而来的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商人。

☝图片@星球研究所

☝番坊区的标志:光塔(伊斯兰教)

☝古城三山:番山、禺山、坡山
这一时期是广州古城的高速发展期,旧城据北,城墙内是政治中心。城墙外的蕃坊区是商贸中心,城市南扩,番山、禺山成了城市南拓的障碍,刘隐驻节广州,他率先凿低二山。
珠江北岸的岸线开始慢慢往南迁移,当时的珠江江面宽阔,普遍在2000 米左右,更宽处则达3000-4000米,“老广”现在仍然把过江称为过海,把江岸称为“海皮”。现在的江面一般200-300米,河南岸线千百年来几乎在原址未变,一直都是北岸线往南推进。坡山古渡的渡口(五仙观,原北岸)离现在的珠江北岸-沿江西路直线距离足有1000多米。


古城的西海岸线在这一时期建成了“花塔”(六榕寺,佛教)、“光塔”(怀圣寺,伊斯兰教)两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古城的最高建筑,双塔在以后的几百年都是辨识广州古城方位的航向标。

☝六榕寺花塔

☝怀圣寺光塔(白塔)

☝图片来源《中国通商图》,图中可见花塔、光塔
■五代南汉(917年-971年):五代十国大分裂,南汉国是这一时期的地方性政权之一,是岭南地区历史上继南越国后建立的第二个地方割据政权。南汉国的国都就是广州,南汉国升广州为兴王府,设为国都。
“仿唐制的城市建置”以及“大范围的园林工程营造”是这一时期城建的重要特点。但城市的核心地带仍是围绕番山、禺山。“凿二山(番山、禺山)以为宫阙”,刘岩继续凿二山,取土垫高,拓展城垣,建“南城”。“南城”的修筑使广州城突破唐城的南界,扩展到现在的大南路、文明路一线。
禺山就是在这大挖大建的时期几乎被削平了,今天保留着一条名为"禺山路"的街道,告诉人们“禺山”曾经在这座城市存在。
今广东省财政厅所在地为隋唐广州刺史署,后为南汉宫殿区。今天的北京路、中山路即为唐城南北、东西主干道。



☝古城内的番山、禺山、坡山,图片来源:《广州历史地理》
■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在南汉国的基础上修筑了东、西外郭,形成了由东往西三城并立的大空间划分格局。
由于商业贸易的繁荣,为保护珠江边这一带的郊区,在城市与珠江之间,加建了东、西鸡翼城墙(雁翅城),但郊区的南边并未筑城墙,而是以珠江作为南边的天然屏障。
随着珠江北岸线的南移,直至明朝的中期扩建新南城,才沿着当时的珠江岸线加筑了一道南城墙,与宋代的东、西鸡翼合围成了外城(新南城)。这就是广州古城城中有城,有两重南城墙(城门)的原因,清朝初期又在外城的东、西角依样画瓢加筑了新的鸡翼城,此乃后话。
由此形成了北靠粤秀山,东、西、南三面城郭护卫子城的态势。子城,也就是今天的吉祥路、中山路、小北路、越华路一带。
水系自城东北(白云山)方向而来绕城入海,城西依旧有双塔,城市核心新增了依山建在番山、禺山之间,位于城南入口正南门不远处的“拱北楼”,后称清海楼。珠江北岸线继续南移。
《大明统一志》记载:清海楼,在府治子城上,下瞰番、禺二山。既然站在拱北楼上可以看见番山、禺山,说明明朝的番山、禺山并未被完全凿平,山体还是有所保留。


☝宋三城

☝图片@星球研究所


☝古城的水系:六脉

☝六脉渠,图片来源:《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代洪武和嘉靖年间,曾两次扩建城墙。第一次扩建时(明洪武年间,1370-1380年)把宋代三城合而为一,称老城(旧城),广州城东到大东门(现在的越秀中路),西到大西门(现在人民路),南到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北到越秀山(镇海楼);明中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第二次扩建是增筑新南城,广州城“南拓”到现在的一德路-泰康路-万福路,但其中心地始终没有发生转移;清朝初年,仅在新南城的东西两翼各延伸加筑了一段短短的鸡翅城(约20多丈,即60多米)。
广州古城,后依粤秀,前府珠江。山水相融,雄壮镇粤。城市的发展在明中叶已北扩至越秀山。由北往南,内城(旧城)、外城(新南城)、雁翅城(江边郊区)的三重格局已经趋于稳定,已经具备了今日越秀区的格局。

☝图片@星球研究所


☝四库全书,广州府疆域图

☝内城、外城、雁翅城

☝清代广州城防图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辛亥革命以后,广州古城破败萧条、混乱肮脏。城市的建设面临着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失去了战争庇护功能的古城墙成了封闭、保守的象征,推翻封建体制的城市象征势在必行。社会各界、激进市民呼吁效仿西方先进的市政体制,建设文明的近代城市。
拆城墙修马路,模糊古城边界,造高楼,建洋房,修公园是这一时期城建的主攻方向。1920年代,在孙科的主持下,古城墙被慢慢拆除,城市主干道系统由城基新路、堤岸马路、原衙署官道形成古城道路系统的骨架。至1936年已建成新式马路138.8km,为全国各大城市之冠。
民国时期是广州城市建设的转型期,传统的空间格局被打破,传统的建城理念不再占主导地位,西方城市管理及规划思想被积极引入,广州古城千年以来的极为延续、统一的古城营建模式被彻底打破。




☝1930年广州航拍图


☝1921年10月建成开放的中央公园(现人民公园),意大利风格

☝南方大厦,1937年前广州第一高楼

☝爱群大厦,1937-1967广州第一高楼
一声叹息,有城墙的广州古城从此再也不见,消失的18座城门变成了鲜活的地名,车轮滚滚,人来熙往穿越无形的“城门”,倒也别有一番韵味。
■建国后(1949年-至今):略,自学。
探 考 篇
番、禺二山在南汉时已大部被削平。考其位置,学界也是颇有分歧。在今北京路商业步行街南端有条东西向的很短的小马路,叫做禺山路。以前这里北面有个肉菜市场叫做“禺山市场”,古称禺山市,在广州颇有知名度。

曾经的禺山市有间关帝庙,最早的广州市政厅于1918年就设于此。2003年,禺山市被征收改建成了名盛广场。为什么这里有禺山市、禺山路、禺山社区?莫非这里自古就地属禺山?我觉得起码离禺山不远。
禺山在何处?自古众说纷纭,当代学者也有两说。一说即在禺山市北面到广州百货大厦一带,另一说认为在今中山四路忠佑大街一带。以至于查阅明清地图,禺山的标注有的在拱北楼的东北方,有的在拱北楼的西南方。

☝此图标注的禺山在拱北楼的东北,上图的双门底即拱北楼

☝此图标注的禺山在拱北楼的东南
在历代“羊城八景”中,清初有“孤兀禺山”入列。清代嘉庆年间成书的《羊城古钞》记:“禺山自谯楼双阙连西竺,至玄览台一带皆是。”《羊城古钞》卷首有木刻图《孤兀禺山》,图中,禺山高耸,四周是云雾遮掩的官衙与民房,说明清初禺山仍在高处。这双阙即拱北楼,位于旧禺山市北面即今北京路广州百货大厦东面(今尚见遗址)。这里应该是禺山的西南部,其东北部则是玄览台(城隍庙)所在地的高坡,是“孤兀禺山”景点所在。
所以,我比较认同这样的观点:古时的禺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是绵延的一串小山岗。禺山市处于禺山的山脚,最高处在忠佑大街的北面,北至越华路,南至西湖路,西侧经省财政厅往西南延续至小马站、惠福路,东侧沿旧仓巷、南越王宫、城隍庙,穿中山四路直至大佛寺。刘隐凿禺山是凿平其西南部,禺山东北的高处在清初仍是明显的高坡。
番山,在今文德路中山图书馆旧址北面的“九思亭”小丘一带。番山原来较高,南汉时为扩大广州城区而被凿平。宋代在此山旁筑“九思亭”,后改称“番山亭”,今亭还在(孙中山文献馆内)。从高处俯瞰,二山略呈丁字形交互。

☝羊城八景之“番山云气”

☝禺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与番山呈丁字型交互
走出地铁6号线北京路站,由于疫情的缘故,往日熙熙攘攘的千年商街,今日略显冷清。



☝往日熙熙攘攘的北京路,今日略显冷清



☝永汉电影院,民国时期北京路称永汉路

☝站在历史的街口,这里是大南门(正南门,1920年修马路时拆毁),今大南路、文明路、北京路的交汇路口,汽车开在曾经的古城墙上

☝广州古城正南门远景。据考证这张照片的拍摄机位在拱北楼,那么图片正中的这条街就是双门底下街(拱北楼以北则称双门底上街)

☝正南门侧影

☝正南门近影
走走看看,繁华的都市丝毫不见一点点山的影子。我先右转,拐进了禺山路,从禺山路往名盛广场(天河城北京路店)还是有一点点的小坡。


☝广州市消防局旧址,建成于1927年



☝禺山脚下的小坡,右为名盛广场(天河城,禺山市)

☝昔日的禺山市,今日的天河城
折回北京路,大佛寺因疫情关闭,无法进入打卡。继续往北100米,千年古楼拱北楼遗址。拱北楼建于唐朝,历经宋、明、清,多次重修,俗称清海军楼。因楼上有唯一存世的元代“铜壶滴漏”计时器而著称,1918年因扩建马路而拆除。“铜壶滴漏”计时器移置于越秀山镇海楼,1959年,原件调给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北京路供打卡的铜壶滴漏当然是模型。
拱北楼上为楼,下为门,有双门拱,故在清代街名唤“双门底”。1920年新修马路后,自省财政厅由北至南的承宣直街、双门底上下街、雄镇直街、永清街,统名永汉路,1966年改名北京路。

☝禺山脚下的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年)


☝禺山僲湖(僲,音xian,古代南方与"仙"同意思)

☝拱北楼遗址

☝拱北楼抱鼓石

☝拱北楼

☝铜壶滴漏打卡,位于拱北楼遗址以北几十米处

☝千年古道





☝戴圆顶尖帽的广东省财政厅,古时的广州刺史署
站在省财政厅的台阶往南远眺,能感觉到明显的坡度,北高南低。禺山的西南坡是最早被凿平的,千百年来所有的衙门机关、宫阙别苑全部分布在北京路的周围,不会超过500米。
南越王宫博物馆因疫情闭馆,今天从皇宫穿越是不可能了。

☝百年老店一条街




☝往南俯瞰北京路

☝博物院后门
绕越华路,广州大厦妥妥的处于山岗的顶部。折返往南,一段长长的下坡路,经旧仓巷抵都城隍庙、南越王宫正门(中山四路)。


☝溜坡

☝地处山岗顶部,随处可见短短的坡道

☝旧仓巷



☝仓边路(仓边街、仓边市)得名于附近的盐仓

☝古城最重要的东西向交通干道




☝博物院正门

继续往南,文德路,进入番山的范围。在广州13中学与文德路小学的中间夹着“孙中山文献馆”(少儿图书馆)。推门进去,过洗墨池,在文献馆的后面有一个明显高出地面许多的大土坡,这就是番山最后留下的一个小山丘。
小山丘绿树掩映,山丘的中间有一阶梯直通向坡顶。在坡顶,有一座翻新过的“番山亭”。番山亭的旁边有一碑刻,记载着这里就是古老的番山残丘。明初,这里建有九思亭,后来改名“番山亭”,历朝历代修葺扩建,至清乾隆年间已颇具规模,是一度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的“番山云气”。




☝文德路也是有坡度的,北高南低




☝番山残丘

☝番山亭

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厚重的记忆。番山、禺山虽已凿平,但它们的根却永恒的融入了古城的血脉,历经千年,岿然不倒。
结语
千年繁华,弹指刹那。时光荏苒,不胜唏嘘。“朝去暮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白居易)。
【参考文献】
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清)仇巨川.羊城古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3.谢少亮.广州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5
给南国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