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佛记--终遇佛

人与人的遇见需要缘分,人与佛的遇见亦是如此!
太原有一群一根筋的人,自从知道了十五处太原的石窟就一直心心念心心念的要去看看,尤其是雨后哥,执着的去了两次无功而返,于是在雨后哥的倡导下最终决定带上开山刀,一起开启了寻佛之路。

走一条无人的寻佛之路
收集古老灵魂的片段影像
寻找最私密的入口
一个古朴的佛窟
一座典雅的佛塔
集结着一颗纯洁的心灵;
走进一片佛的世界
安静地聆听时间默默地流淌
追寻最平和的心境
一声虔诚的佛号
一段悠长的诉说
将我们拉回一片久违的宁静。

本次队伍号称一根筋四人组,有知识渊博的索哥,有执着的雨后哥,有大神吉祥哥,还有胖子左左。


吉祥哥在研究洞里有没有东西🤭

太原县西山(专门太原西面的山)属吕梁支脉,蜿蜒峻峭、气势磅礴,由五山九峪组成。五山为天龙山、龙山、悬瓮山、太山和蒙山。九峪为南峪、黄楼峪、柳子峪、马坊峪、明仙峪、风峪、开化峪、冶峪和西峪。数百年来,民间称西山为龙,九峪为龙之九子。“五山九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尤其是“九峪”,几千年来,沧海桑田,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既保持了基本原生态风貌,又演绎了历史的进程。九条山谷,沉甸甸的是历史故事和美丽传说,满沟壑的是璀璨的晋阳文化和生存发展智慧。(字有点丑🤭)

明仙峪在旧太原县西南10里,《山海经》所说的悬瓮山就在明仙峪中。峪口之外有石梯,以阻挡峪水。明仙峪由东南人口向西北行,峪中有六个大岔,峪口的右面建有龙王庙。

进得峪来,走一公里路,右面有岔名小鹿角沟,小鹿角沟内又分两岔。再行二里为磺窑口,其右一岔为白云岔,岔口有上下白云两村和白云寺。自磺窑口向北走二里为瓦窑岔口。口内有明仙寺、瓦窑村。再走二里为明仙村。明仙村的左边是官窑岔口,内有大小官窑黄末沟。再往前行一里,便是北岔。此口之北不到100步,又分为两岔。左边为中窑,岔内有石门窑、前当窑、后当窑、流水泉、槐条沟。再走二公里,右为南岔,内有大青窑、烧饼窑、前后坡窑、上下沟窑。明仙峪的北边是风峪,西南是柳子峪,东南是马坊峪。
本次寻佛之路的起点就从赤桥古村开始,村子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立于村东的公路上,放眼望去,西山犹如一只伏卧于山间憩息的猛虎,此乃世人称奇的卧虎山。该山峰峦峻岭,松柏吐翠,北连龙山、蒙山,南至明仙峪,与晋祠毗邻。一场秋雨刚刚洗过,浮岚缭绕,薄雾弥漫。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赤桥,原名豫让桥。桥为砂石砌筑,桥上勾栏围护,桥下晋水常流。相传春秋战国时,智伯家臣豫让潜伏石桥下,行刺赵襄子未遂自刎,遂改名豫让桥。明万历《太原府志》:赤桥“在太原县西南七里晋水上,智伯引水灌城。初名豫让桥,至宋太祖凿卧虎山有血流成河,故改今名”。赤桥所在的村因而被命名为赤桥村,村观音堂碑文:“赤桥村曾名刘村、韩村”。

索哥在和雨后哥和吉祥哥讲述晋水的故事,《山海经》曰:县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董佑诚曰:《地形志》,晋阳有悬瓮山,一名龙山。《元和志》因之,是又合龙山、悬瓮为一。又云,《汉志》,晋阳,龙山在西北,有盐官,晋水所出,东入汾。

山里面的酸枣特别的酸甜,一路上看到石头都有黄色的痕迹,应该是这个地区石头含硫磺,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山上都是硫磺矿,硫磺矿挖出来后,装在独特的陶罐里面,再用肩扛或牲口托的方式运出山外。

突然在索哥在上腰间隐隐约约看到一个棚子,吉祥用望远镜看了看说估计是个石窟,于是几人兴奋的从山下往上切。

一路上根本没有路,而且需要劈荆斩棘开路向上。

山下的水流冲击的河床,从口上需要穿越河床一直向上穿。

天气再热也要穿长袖长裤,实在是太扎了😂

中间的路必须必须用砍刀将荆棘砍开。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佛却在身后处,突然一座棚子出现在眼前,寻佛相遇,感叹惊喜的不期而遇。

当我走近大佛所在位置时,却发现大佛被脚手架团团围住,佛头被蒙得严严实实,惊讶之余遗憾顿生,无心观赏原野风景,凝视着被蒙住的大佛,下面有一个风化比较严重的佛头,只能大概看出个轮廓。

太原龙山姑姑洞,亦称皇姑洞,创建年代无记载,曾为童子寺的别院,是比丘尼修行住宿之所。位于明仙沟之北坡、童子寺的南侧阳坡上。是龙山景区佛教建筑遗址中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存。

侧边有个小洞,进入洞中惊喜的发现最美的佛像,只能用震惊形容此刻内心。姑姑洞目前尚存一组佛教题材的石窟,共有三窟,上中下排列,石窟内部破坏严重,部分雕像被盗,有部分石像残留,风化严重。据石窟之东十余米,有一敞口露顶大龛,龛中凿大佛像,头部暴露在外,高度约2米,风化严重,漫漶不清,仅存内耳涡;颈部以下,掩埋在土石之中。扒开土层后,大佛肩部衣纹清晰,保存状况应该比较好。按照人体头与身高的比例推算,这尊大佛的高度至少应该在12米左右。

从附近残留的砖头瓦片可以得知,姑姑洞以前应该是有建筑设施的。从山体的自然情况分析,在石窟的西侧,山势较缓,在此有当地农民开垦的几层梯田,田埂是用石头和砖头堆砌而成,这里坐北朝南,背风向阳,应该就是姑姑洞所属寺庙的修建之处。至于大佛和石窟是否建有窟檐,只能等将来调查发掘后,才能得知。

皇后武则天与皇姑洞的渊源。上面提到,姑姑洞又称为皇姑洞,是因为传说早年曾有皇家女眷在此出家修行;也有传说,武则天年幼时,曾被家人安排在这里修行学习,所以,当了皇后的武则天,回到故里,来到自己曾经修行学习过的地方,十分好奇,不惜翻山越岭,和丈夫一同前往,看看自己曾经呆过的地方,于情于理都能说得过去。如果传说属实,这也是赫奕堂就是皇姑洞的做好例证。

《法苑珠林》卷十四记载:“唐并州城西有山寺。寺名童子。有大像。坐高一百七十余尺。皇帝崇敬释教。显庆末年巡幸并州。共皇后亲到此寺。及幸北谷开化寺。大像高二百尺。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诸妃嫔内宫之人。并各捐舍。并敕州官长吏窦轨等。令速庄严备饰圣容。并托龛前地务令宽广。还京之日至龙朔二年秋七月。内官出袈裟两领遣中使驰送二寺大像。其童子寺像披袈裟日。从旦至暮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又入南龛小佛赫奕堂殿。道俗瞻睹数千万众。城中贵贱睹此而迁善者。十室而七八焉。”

相传很古的时候,本地一对新婚夫妇攀崖游玩进了石洞中,走到洞深处,见有黑色河流从洞中流过,河上架有铁铸的桥梁 ,新郎好奇,过桥而去,但迟迟未归。姑娘不见夫归,就一直在洞中等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等到头发苍白,坐化成仙。从此,人们就叫此洞为姑姑洞。


姑姑洞石窟圆满结束后一行人向悬翁山石窟探去。中间看到的是一处废弃的窑洞建筑,这就是“明仙寺”了 。

该寺仅存的一组窑洞,据说是明仙寺中轴线上的正殿(三圣堂)。该建筑坐北朝南,石砌窑洞3孔,石券拱形门,洞内有一塑像,好像时间不长。正殿(三圣堂)西侧存耳殿和配殿。耳殿为单孔窑洞,内有残存坐石像一尊,头、小胳膊佚失。西配殿为两孔窑洞,其中一窑洞内有泥塑像一尊,旁边还有损毁的小木雕像几尊。

明仙寺的“三圣堂"据说供奉的是孔子,老子,释迦牟尼。清道光六年(1826)五月《太原县志》载: “明仙峪,在卧虎山之南,出石灰”。“明仙寺,在县西南十里龙山,金天会二年(1124),僧净慧建五洞石室三龛,内有宋元丰八年(1085)吕惠卿撰三圣堂铭碑。苏过苏诗‘石碣’,元彦龄、明王瑄、史士举胥有诗”。

明仙寺-王瑄(明代)
古寺寻僧入碧山,乘云高步数层恋。
清泉幽鸟琹中听,老树颠峰画里看。
砖瓦几年龛尚在,碑携千古字多镘。
嬉游未遍祗园景,凛凛松风午昼寒。

明仙寺次壁间韵-王佩(明代)
润台新雨洗蒙尘,风弄山枝隔嶺闻。
对景游人何事是,背琴挑酒踏谿云。


过了明仙寺就到了仙居园墓园,石窟让仙居园墓园莫名其妙的围了起来,我们一行人无奈从后门翻墙进入,和别人说都不相信,平生第一次翻墓园的后墙😅

悬瓮山石窟,现有东西两石窟,西窟破损严重,三龛佛像仅残留痕迹,东窟仅存两龛,中龛残存一无头佛像,雕技清秀飘逸,具北朝风格,两个佛在探讨如何拯救这个裟婆世界,这样伟大而神圣的问题。

在早期的清版《太原县志》中有关于悬瓮寺及石窟的记载:“悬瓮寺在县西南十里悬瓮山。魏熙平初,沙门灵辨造华严论于此。北齐天保三年,僧离辨建,缘山凿石室。宋仁宗时地震寺废,至三年修,今废。”这说明,悬瓮寺早在魏熙平初年(516)就已经存在,石窟开凿时间为北齐天保三年(552),宋仁宗时(1023-1063)因地震灾害寺庙被毁。

满目的疮痍已使我们很难将这里与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寺联系起来。杂草丛生中散落着的残砖断瓦及严重毁坏的两个石窟,都仿佛是在向人们倾诉着那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历史。石洞中可见两尊石佛,一尊的佛头已丢失,还有一尊风化严重,但两尊佛像底座均保护完整。

现存的两个石窟,西向的石窟由于破损较为严重,三龛所凿之佛像仅残留一些痕迹;东向石窟仅留两龛(一龛由于岩石断裂已经跌落),中间一龛现存一石佛像(已无头),通高0.74米,宽0.5米,为袒露右肩身着袈裟像,雕刻手法为直平阶梯式,佛座为仰俯莲束腰须弥座,所雕之像清秀飘逸,北朝风格较为明显。仅存两石窟均为马蹄形制开口,顶均为穹窿顶,为典型的一窟三龛式。从现存的遗迹看,有施彩之痕迹。


一窟中佛傍边的金刚,已经风化的比较严重

明显的北齐风格,整体清秀飘逸风格,而追求表现构的手实手法。

什么佛现在不太好判断


光绪的年间的提字

里面石洞看不出来有什么

散落的石基和经柱,这时候墓园出来一个犹如恶鬼的当地的村民,把我们赶了出去😅

从正门出来后,看到悬翁山的新庙,《山海经》: 悬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晋水出焉。


悬瓮山“瓮瓮扣瓮瓮、盅盅对盅盅”。真正的“悬瓮山”上不止只有一块如“瓮”状的大石。



路过的万佛塔,塔为单层砖石结构,高约3米余,塔身嵌石碑,上题“无障碍”,为乾隆十三年(1748)刻石。



寻佛之路犹如那些走过的漫长岁月,在尘世浮华下匆匆盛开又凋谢了的悲欢离合,曾经的梦想,无情的现实,那些狂欢的漫漫长夜,以及许许多多个独自等待的黎明,本是青山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星空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
佛说:
原来彼岸,
其实我们早已来过。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左 左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