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北京> 山无陵,与天阙 - 记2023跨年冬鳌太穿越(下)

山无陵,与天阙 - 记2023跨年冬鳌太穿越(下)
相关活动:重装跨年-中华龙脊
相关轨迹:大炜实走 | 2023元旦跨年冬鳌太穿越
游记下半部分是从第五天的行程开始的,我从这天开始进入独行。
D5. 01月02日 07:51-15:43 2800营地-金字塔垭口 距离5.81km 累计爬升618m 营地3405m
这些天我一直觉得每天出发时间偏晚,今天不用考虑队友几点起床,自己早早起来,不到八点就收拾妥当。
椰子问我是否需要什么补给,像充电宝,气罐,食物之类的,优华还问我要不要带上他的工兵铲,但我物资充足,确实什么都不需要。
我谢过并告别队友,带着大家的希望,拔营出发了。只是今天一早的天气有些阴霾,心里祈祷着希望能够转晴。

从营地出发二百米左右遇到一个摄像头,然后就进入树林开始爬升了,树林中避风,所以雪也特别的厚,大多都是到膝盖,深的地方可以及腰。
而且之前偶尔可见的脚印,再也没有分毫痕迹,最大的可能就是之前留下脚印的人也是在2800营地下撤了(后来看到前面队伍写的游记,果然也是全队在2800营地下撤了)。
如今我只能靠自己趟雪开路,格外耗费体力,路上偶尔能看到别人丢弃的一些装备,想必是实在背不动了扔下的:

此时前进速度大概是每小时500米,以前爬雪山的时候我有过这种体验,没有经历过趟深雪爬升的人估计很难理解这个速度。随着爬升,逐渐走出雾气昭昭的云海,能看到蓝天了,这让我的心情也逐渐晴朗起来:

随着海拔的继续升高,植被逐渐减少,开始走出树林,背后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我心想起码三天之内有人走这条路的话,肯定会感谢我,沿着脚印能省不少力气:


随着海拔提升,山上能见到的树木越来越少:



在下午一点左右,经历了5个小时的跋涉,走了3公里多,爬升600米左右,终于到达山顶,时速五六百米,自己都感觉慢得可笑,今年夏天走东猴顶小梁山环线的时候我曾经一天54公里爬升2000多米还游刃有余,去年走贡嘎大环也曾创下过重装一天36公里的记录,如今全力前进也就是这速度了,可能跟阳康后体力下降有关系,但也可见趟雪的难度之大。这段路倒没什么危险,难点就是雪厚,大部分时候雪到膝盖,深的地方雪厚及腰,独自趟雪爬升耗费体力巨大。
好在山顶的风景没有辜负我艰难的跋涉,在此处卸包休息。一个人的缺点就是没人给拍照了,就拿背包当道具拍照留念吧:



遥望远处的塔一,可惜照片上体现不出这个金字塔形山峰的巨大:

塔一南侧:

塔一北侧:

东侧:

今天的计划本来是要到塔二垭口营地(8公里左右),但现在已经是15点了,我刚到金字塔垭口,离塔二营地还有两公里多点,从这里往塔一方向走了二三百米后,我感觉以我目前的速度和路况,到塔二怎么也要下午五点多了,而下午六点就会日落,一番纠结之后,我决定返回金字塔垭口扎营,以防万一走不到塔二营地,中间全是大石头,连个平整的扎营地都没有就被动了,于是又往回走了二三百米在金字塔垭口扎营。
事实上,第二天从这里到塔二垭口营地的那两公里我足足走了四个小时,证实了今天的这个扎营决定非常正确,如果为了多走那两公里没有在这里扎营的话,那必然得是走到晚上七点以后摸黑到营地了(下午6点日落),而明天那段路也是此行最危险的一段路,走夜路必然会把自己陷于危险之中。
当前这个营地好处就是平整,而且视野好,在帐篷里就可以看日落,缺点就是风大,但我这次专门带了一顶号称“地表最强”的顶级品牌帐篷,我对它的质量比较有信心,所以就决定直接在垭口扎营了。



这个位置扎营的好处就是景色好,但地面冻得像铁板一样,地钉根本打不进去,而且周边甭管大小石头,全都冻在地面上拿不起来,想找块石头砸地钉也找不到,只好把地钉插在雪里,象征性的拉一下风绳了事儿。晚上的风很大,这个帐篷上面有块可拆卸的遮雨布帘,被吹得呼啦啦特别响,吵得我睡不好觉,下决心明天扎营一定要把那个布帘拆掉:


日落的时候,我已经在帐篷里面脱了衣服钻在睡袋里了,实在是懒得再穿衣服穿鞋出帐篷,只是把手机伸出帐篷拍了张日落的照片,可惜这绝美的景色当时没有队友一起分享,心里颇感遗憾:


D6. 01月03日 08:05-15:58 金字塔垭口-西塬营地 距离6.08km 累计爬升287m 营地3161m
每天早上起来,帐篷里都会结一层这样的霜,看来再好的帐篷也难以避免这种情况,起床的时候碰到这些霜就会落下来,很容易弄湿衣物和睡袋,所以我都是小心翼翼的用卫生纸把这些霜擦掉再起床(为了省水用过的碗筷也都要用卫生纸擦,帐篷中所有湿的地方也都需要擦,所以带多点卫生纸还是有用的):

今天的日出被金字塔挡住了,看到太阳的时候,它已经比较高了:

今天的任务是要翻过塔一塔二塔三,这个路线是这些天危险性最高的,尤其是经过塔二时候的这段横切,因为是在北坡,有的地方的雪冻成了一脚踩上去都不留脚印的那种硬雪,很容易打滑,而下面就是很深的山谷,一旦滑坠就将万劫不复。
我刚开始走的时候雪还是比较松软的,当发现脚下是硬雪冰坡的时候,身处一个很陡的斜面,这时候不可能卸包取冰爪穿冰爪了。
任何一个多余的动作都可能导致身子失去平衡,只能是硬着头皮靠登山杖插在硬雪中斜着向上横切了,这时候又很后悔登山杖上戴了雪托,在这种硬雪上雪托限制了登山杖插入的深度,如果平路这是很好的作用,但如果在有滑坠风险的地方,雪托反而限制了登山杖的制动性。
此时真怀念登雪山时用的长齿冰爪和冰镐,有这两样装备中的任何一样都可以轻松应对这样的地形。好不容易前进到一块大石头处,算是到达一个安全地带,赶紧重新规划路线,宁可多些爬升走山脊,也不能沿着轨迹做这样危险的横切了:

夏季时候的轨迹在冬季有些地段是不适用的,冬季遇到陡坡能走南坡绝不要走北坡,能走山脊尽量不横切。我脱离轨迹直接拔升到山脊前进,终于到达塔二垭口,小歇一下。这里景色如何,就让背包来表达了。



这一路上没看到任何人类的脚印,动物脚印倒是不少,好在看起来应该不是什么猛兽:

沿着山脊,顺利到达塔三垭口:

远处那个山头就是明天的难点,九重石海:

小兽足迹:

这里阳坡上的雪不深,比较好走,这边下去就是西塬营地了:

今天的目标是到西塬营地,到西塬营地之后,往前看去感觉前面四五百米九重石海起点附近相对来说更平整,冬季扎营的好处就是不用考虑水源问题,所以不必拘泥于传统营地。
我继续往前走了几百米,在九重石海起点附近找了块相对平整的地方扎营了,这个营地也在树林里,视野不佳,没什么景色也就没拍照,好处就是风小,扎营容易很多。
D7. 01月04日 08:10-15:33 西塬营地-万仙阵 距离6.53km 累计爬升747m 营地3554m
早上起来发现天色阴沉,而且风很大,一出发就是开始爬著名的九重石海,每爬一段石海就有一个相对平整的平台,估计一个平台就算是一重石海吧,我也没数有没有九个那么多。由于雾大看不远,每到一个平台都感觉像是到顶了,但往前走不了多远就发现还得继续往上爬,搞的人挺崩溃。
我感觉夏天爬这个可以在大石头上跳来跳去挺有趣的,但冬天石头被积雪覆盖,不但容易打滑积雪下还危机四伏,我专门把登山杖上的雪托拆下来,以便于用杖尖插入雪下探查。
每一步都必须走得很小心,因为大雾影响视线,而走石海需要提前规划路径,不然就有可能走到跟前才发现前面石头太高过不去,这让我总共花了三个小时才到达九重石海顶端,一路上可视范围大概只有十米左右,全是大石头也拍不出什么,直到看到这个顶端的标志我才拍了张照片:


九重石海的顶部叫大太白梁顶, 海拔3526米,与鳌山、拔仙台一起并称为秦岭三大主峰,顶上有一些人堆砌的玛尼堆:


太白梁顶视频:
过了太白梁顶就开始往下走了,找了个稍微避风的地方,卸包休息:


这是背包顶端的太阳能板,不管能不能充上电,我每天早上都是把它装在背包顶端,因为鳌太气候变化很快,虽然此时能见度十米,谁知道过半个小时是不是就大太阳晒着了呢:

此时天气有些许好转的迹象,很多时候都是山腰时候在云雾中什么都看不见,一到山顶就能看到太阳了:

天气变换:
随着海拔下降,又开始有树林了,树林都比较避风,相对雪也会比较深,从照片上看这些树都只有一半露在外面,可见雪有多深,又要开始痛苦的趟雪前进了。
下降到底就开始接近东塬营地了,东塬营地是很不错的一个营地,在树林里,平整且避风,但我到这里的时候才下午一点,扎营还太早。
看了一下地图,还有大概2公里和300米的爬升可以到达山顶的万仙阵,我的计划是尽量往前走,到下午三点半左右开始找营地,不管走到哪里,原则是四点前要找好地方扎营,绝不赶夜路,到此时还有时间,于是放弃东塬营地继续前进:

看轨迹标注这附近有老边墓地,老边是多年前鳌太遇难的一个驴友,应该就是在这附近走失的,但今天这天气能见度太低,我左右大概看了一下也没看到什么,于是继续往前走了。
下午三点半,在离山顶万仙阵还有一百多米的时候,随着我的爬升,蓝天白云又重归我的视野,我在这里选择了扎营,可能内心对“万仙阵”这个叫法还是有些忌惮,总觉得尽量还是不要去打扰万仙。
主要这里扎营也算比较平整,而且视野开阔,今天的风不小,我把帐篷顶上的雨帘摘下来了,晚上果然清静很多,大风中这帐篷不但稳,而且噪音还小:


这次还是能在帐篷里面看日落,虽然我觉得从摄影构图的角度来说,画面中最好能有个人或帐篷做为前景更完美,但实在是懒得冒着寒风再穿衣服穿鞋钻出帐篷了,依然还是只把手伸出去,拍了一张日落的照片,这些天的日出日落都很美:


帐篷内看日落:
D8. 01月05日 08:16-14:40 万仙阵-文公庙距离10.42km 累计爬升649m 营地3460m
今天起得很早,但为了看日出,专门多等了一会儿才
拔营,这里现在是每天早上8点日出,18点日落:

今天的日出:

早上已经没有云海,再拍一张帐篷的照片和昨天对比:



拔营之后,走了一百多米就到达了传说中的万仙阵,这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玛尼堆,不过规模还是比我想像得小了一些,其实昨天就到这阵中扎营也没什么,地面应该更平整一些:

万仙阵:

万仙阵视频:
过了万仙阵,再往前走大约1公里,就到达雷公庙,虽然只剩一个房子的框架,但明显是个人为的建筑,很纳闷儿什么人会在这样一个地方修建房子:

今天日晒强烈而且风大,我把自己包裹得像个打劫的,虽然不好看但防护效果非常好,也不介意后面摄像头的拍摄:

雷公庙再往前就是跑马梁,这里一马平川,路况非常好,确实可以跑马,前面还有个很明显的铁架上,上面有摄像头。

过了跑马梁,可以看到一些太白山景区的标志牌了,最让我高兴的是,开始有人类脚印出现了!顺着脚印往前走省时省力,不久就看到了二爷海:

过了二爷海,能看到一块标志性的石碑写着“太白山”,落款是李白,不过我真不信。石碑后面没多远就可以看到拔仙台了:

过了石碑再走个几百米,就到达海拔3767米的拔仙台了,这里就是太白山上的最高峰,也是中国大陆东半壁的最高点。
民间传说这里是姜子牙封神点仙的地方。十一上次来的时候就错过了在这里打卡,一路上念叨过好几次这回一定要去拔仙台,我自然不能错过这个打卡点,在拔仙台石碑对面有个玛尼堆,正好把手机放在上面自拍:

自拍完就下了拔仙台一直往下走,很快就又看到另一个景点,大爷海,这里海拔3590米,位于太白山顶部拔仙台北侧,形成于六七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为中国内陆最高的高山湖泊,现在就是个冰湖:

冬季景区不营业,这里也没有任何工作人员留守。据说中国电信在这里有手机信号,但我的中国移动依然一点信号都没有。在大爷海这里有个接待站,客房大门上很暖心的写着“此门未关,走时请关好门窗”,推开门,房间里面床铺被褥一应俱全,还有桌椅板凳以及很多驴友留下的气罐和食物,这对我的诱惑太大了,真想就住在这里:

但现在时间才下午一点,我决定还是继续往前走,再有两公里多可以到文公庙,看过攻略那边也可以住宿,我赌那边也会给客房留门,于是放弃大爷海这个完美的住宿点,继续往前走。
在离文公庙大约还有200米的时候见到一个简陋的木板厕所房,在这里还看不到文公庙,因为文公庙在前面一个坡的下方,这时候只需要前进几十米就能看到文公庙了。
下午两点半左右到了文公庙,发现果然有个房门上贴着“这扇门是开着的”,推门进去一看,条件甚至比大爷海那个住宿点还要好,我赌对了,这让我明日出山的计划又近了一步。
虽然这时候就歇了还是有点早,但天黑前不会再有更合适的住宿点了,见好就收,今天就住在这里了,这已经是进山以来第八个晚上了,终于睡上了床铺,而且是一个人睡一张五人铺,盖三床被子,枕两个枕头,睡眠明显质量提升了很多,能舒展开身体滚来滚去的床比帐篷舒服多了:

房内贴的提醒信息,那句“这扇门是开着的”让人看了真的很暖心:

D9. 01月06日 08:41-17:07 文公庙-鹦鸽镇南塬村距离20.75km累计爬升664m当晚在眉县住宿
昨晚一夜狂风大作,我感觉房子连带着床铺都跟着震颤,一大早风力依然强劲。
今天早上起来不用收拾帐篷,按说应该能更早出发,只是以前每天早上都是要穿进去冰冷梆硬的鞋子,今天早上有条件把鞋袜烤了一下才穿上,终于有条件穿上暖暖的鞋袜,幸福感爆棚了,因为贪恋这个房子和想躲避外面的大风,反而比平时大概晚出发了半个小时。
在我正准备出发的时候,门口居然有人敲门,打开门看到门外有个驴友,他一开始把我当作这里的工作人员了,问我有没有矿泉水卖,我连忙将人让进屋。
这哥们儿一进屋看了下环境就捶胸顿足的说昨天他就差二百米到达这里,当时看到个废弃木板搭的厕所,当晚他就在那个四处漏风的厕所里面打地铺住了一晚上,就差几十米没看到这个房子而错过了这个完美的宿舍。
本来不用搭帐篷他还觉得挺好了,但今天往前没走几步就看到了这个房子突然间就觉得那个厕所不香了。我想起昨晚那狂风和那个简陋的厕所,想到这哥们儿睡在坑位上的样子,真是憋不住笑。
这哥们儿说他们是两个人,一路沿着我的脚印走过来,只是他跑得比较快先过来了。看我也收拾好了,他说那就走吧,于是我们一起出发了。
出发后没多久他就落在我后面,这些天我一个人按自己的节奏走惯了,而且想争取今天出山,现在全是下山路了想必也没什么危险,也就没有等他,继续按我的节奏往前走了。
这时候一路上都有前人留下的脚印了,不用找路也不用趟雪,一路走得都很顺,没多久我就再也没看到后面的那位驴友,有点遗憾没留个联系方式。
从文公庙走了大约3公里多,到达放羊寺,坍塌的房檐下依稀可以看到一块写着“放羊寺”的牌子:

之后的路况越来越好,终于找到一些日常徒步的感觉了,6公里多的时候,到达明星寺,这也就是个破房子,往里看了一眼看到里面还有供桌,上面还有照片,也没仔细看是否明星,没做过多停留就持续走:

走了将近10公里的位置,到达平安寺,这个名字我很喜欢,到这里应该就算是到达平安地带了,房子外面的有个铁架子,上面有摄像头,外面还有一个类似手机信号塔的铁架子,但我看了一下,我的中国移动到这里依然是一点信号都没有。
这个寺也是一路上最像样的一个,门没锁,里面也有床铺被褥,可以在此休整和住宿,只是没有大爷海和文公庙的房间豁亮,而且这里还供奉了几位神像:

到达平安寺时刚下午1点半,我看了一下轨迹,虽然还有8公里左右才能正式出山,但再往后一路都是下坡,再无爬升,而且路况应该很好,就算走到天黑也应该能出山了,所以决定继续前进,一鼓作气当天出山。
从平安寺往下走了3公里多下山路的时候,看到了警示牌,这说明正式出保护区了:

又走了3公里多,终于到达机耕路,这时候是下午四点多点,速度在这些天里面算是飞快了,至此基本算是出山了:

沿机耕路走了两公里,终于看到了人烟,也就是地图上标注农家乐的地方,这如果是农家乐,那还真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农家乐了,弄了一些大型仿古建筑,像模像样的。至此算是正式出山,直到这时候,我那中国移动的手机才在进山以来第一次有了信号。
我第一个电话是打给家明,在确认他已经安全出山后,总算舒了一口气,家明告诉我深圳那三个同伴也安全出山了,至此可以确认我们五人全都安全下山,终于可以放心了。
根据之前在攻略上查到的电话,联系到司机来接我,司机得知我就一个人而且刚走完全程鳌太下山非常吃惊,跟我说元旦期间山上又出事儿了,有四个人走小鳌太失联,救援队都出动了,目前还有一个人在山里没有找到,好像家属已经放弃搜救了。
鳌太线每年总是因为失踪死亡事故不乏关注,很庆幸这次我能安全下山。那四人是1号进山,截至我发游记这天已近20天,看新闻那位失踪驴友至今仍未找到,希望能够出现奇迹吧。
我在下午六点中左右到达眉县,在汽车站对面的一个商务宾馆办理了入住,买好第二天宝鸡到北京的高铁票,第二天在对面楼下的汽车站坐上了到宝鸡的公交车,10点左右到达宝鸡,顺利坐上11点的火车,晚上6点顺利到达北京西客站。
第二天从家里舒适的床上醒来,感觉之前所经历的一切就像是做了一场梦,很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之前看过很多别人写的鳌太游记,从中得到过很多有用的信息,之前从未写过游记的我,第一次有了写游记的想法,于是有了以上一篇流水账,希望对其他驴友也有所帮助。
冬季鳌太没有标准答案,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不一定适用其他人,仅供参考:
1、装备
尤其是冬季穿越,装备在关键时刻真是用来保命的,所以关键装备我都不怎么考虑性价比,只是买自己觉得适用的。有着诸如“地表最强帐篷”与“地球上性能最强悍冲锋衣”的加持,不论是实际性能还是心理作用,都起到了它们应有的效果。
我觉得心理作用也很重要,尤其决定要独行的时候,没有合适的装备,哪儿来那么大的信心。实际走下来之后我感觉这趟自己所有装备中只有性能过盛的,还没有发现性能不足的,这让我整个行程都可以比较舒适,游刃有余,主要装备是:
背包:小鹰苍穹60升 (质量和背负没问题,就是自重2.4kg,容量上所有东西勉强装下)
冲锋衣裤:全身始祖鸟硬壳,上身Alpha SV,下身Beta AR,没发现缺点
徒步鞋:Scarpa 动能加强版 (一双鞋1.8kg,除了重,没发现别的缺点)
帐篷:HILLEBERG SOULO (单人帐2.4kg,除了重,没发现别的缺点)
睡袋:黑冰Z1000 适用,全程没觉得冷
睡垫:Therm-a-rest R值6.9 那款,除了怕扎漏气,没别的缺点
炉具:MSR反应堆套装(相比普通炉头还是重,另外就是火力不太方便调小,还有就是有过热锁死的可能,没发现别的缺点)
保温杯:0.9升montbell保温杯,冬天这样一杯热水足够一天用的了。
充电宝:奈特科尔1万和2万mAh各一块,配合太阳能板足够用了。
太阳能充电板:奥鹏14w,出发前咨询了一些走过鳌太的人,都说冬天带太阳能板没用,太阳能板厂家也说仅支持在0度以上工作,但我还是想试试,实际使用下来感觉还是有效果的,而且天气好的时候效果不错,最后那天我下撤的时候,那个2万mAh的充电宝都还没怎么用过,基本是满电状态。
另外我很看重帽子、手套、袜子这些,由于之前不确定会遇到什么样的气候和环境,所以都分别带了薄中厚三种厚度的。
帽子:本次用得最多的是迪卡侬那个抓绒帽,我记得价格是19元,虽然在装备上我不太在意性价比,但也不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去年登四姑娘山用的也是这个抓绒帽,相对于前两个帽子,在零下十度左右的环境中它跟冲锋衣自带的帽子配合起来够用了,起风或冷的时候,把冲锋衣的帽子罩上就可以起到挡风保暖作用,而热了的时候把冲锋衣帽子褪下来它可以迅速散热,汗湿情况下它也可以比另外两个帽子干得更快。这次我只是偶尔用到猛犸象那个帽子,凯乐石那个基本上一次都没用到。不过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我看家明倒是经常用上雷锋帽。

手套:本次利用率最高的是Marmot软壳手套,大多是时间白天的温度在零下十度左右,而且这个手套防风性能很好,虽然不防水,但即使湿了也会很快就干,指尖支持触屏,方便操作手机。而且极端情况下它还可以做为羽绒手套内胆,进一步提高羽绒手套的保温效果。第一个羽绒手套这回一次都没用上,这个是去年我为了登慕士塔格准备的,用在这里确实有点夸张了,第二个双层手套这次偶尔用过,但我感觉没有也行。

可能还是因为个体差异,很多我用软壳手套的时候,家明已经用上了羽绒手套,他那个8000米级别的觅乐羽绒手套价值不菲,我俩都是为了慕峰才准备的这级别的手套,这次却因为他随手塞在在袋鼠仓里面,结果不小心丢了一只在下撤的路线(水窝子到路平沟村)上,我代发个失物招领,如有拾到者请与我联系,必有重谢:

袜子:我这次带了三双Smartwool三种厚度的美利奴羊毛袜,第一天用的是6级厚度的那双,感觉脚稍微有些凉,但这个6级厚度本身太厚,鞋子的空间不够再套袜子了,所以第二天用的是5级+4级套在一起穿的,脚就再也没有一点冷的感觉了,之后几天再没冻过脚。所以徒步鞋一定要买大一号的,不光是为了防止下山挤脚,也是为了给厚袜子留空间,因为徒步鞋本身大多都没有什么保暖性,保暖主要还是靠袜子。

以下是我买袜子时候商品页面Smartwool袜子厚度分级的说明,按这个说明4-6级就够厚了,但可能我脚比较怕冷,我感觉远远不够:

上衣:
这次用到的就是以下四件,关于那件防护层,我记得当初去试衣服的时候,店员介绍说“这是地球上最强悍的冲锋衣”,我感觉除了性能,它还能额外增加我应对恶劣环境的自信与勇气,说是一件“战衣”也不为过,在北京爬山穿它我觉得太夸张了,它跟鳌太才是最匹配的。
出发前曾考虑保暖层是带ATOM LT还是ATOM AR,后来证明带LT还是很明智的,AR有些厚了。大螺母的毛猴是我一直都穿着的,这件抓绒暖重比极佳,透气性无敌,非常实用,就是样子一般。Atom是根据温度穿脱,它和毛猴都是动态保暖的佼佼者。
这次带的羽绒服我没用上,主要是没什么营地活动,一进帐篷就钻睡袋了,需要静态保暖的场合不多,也就不列在这里了。

裤子:
Beta ar是一条硬壳裤,虽然没有弹性但由于裁剪合身,一点不觉得影响运动,性能也没说的。
重点提一下那条迪卡侬抓绒裤,价格49元,曾经陪伴我登顶过哈巴雪山和那玛峰,这次出发前本来也考虑过另外一条更厚的抓绒裤,但穿上试了一下感觉有些影响活动,最终我还是决定带这条久经考验的迪卡侬抓绒裤,实践证明它果然又没让我失望。
腿部本来就不像上身躯干对寒冷那么敏感,这样一条抓绒配上硬壳在零下10-20度足够我在运动中保暖的了。

想念却没带的装备:大齿冰爪,登山镐,踏雪板。这些都是爬雪山用的装备,在此行程中只有很少的路段用的上,但那些路段如果有这些装备必定如虎添翼,只是考虑到重量和体积,再选一次的话我依然不会带,只是想想而已啦。像那种危险的横切如果能有结组绳和伙伴结组攀登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也只是想想而已,不是很必要。
需要特别提一下的就是这次出发前称了一下背包总重是22kg,上山前又加了四个气罐和一升水,又在太白县买了一些吃的,上山时候总重量最少也有25kg了,还是偏重,实际上有些东西到最后一次也没用上,包括:
4个暖宝宝:背了一路,没用上,最后晚上贴鞋里暖了暖鞋,我感觉用处不大。
厚帽子:用得多的还是普通厚度的帽子,冷的时候把冲锋衣的帽兜扣上就够了。
厚手套:这次主要用的还是薄手套,手套带多了。
羽绒衣裤:鳌太行进中我的保暖层都是抓绒或棉服,用不上羽绒衣裤,到了营地钻进帐篷就没再出来,所以这一身羽绒衣裤也没用上。
普通水杯:这次带的普通水杯虽然有一个保温套,但开水也是不到1小时就会冻上,这个1升的杯子除了第一天就再也没用过了。其实那个900毫升的保温杯的水量足够用了。
因为喜欢爬雪山,所以冬季穿越的装备在我这里都是现成的,此次带的装备是按照零下40度的标准准备的,实际上很多保暖装备都没用上,我带的三套不同厚度的帽子、手套,这次用得最多的是最薄的那款,只要确保天黑前扎营,天亮拔营,这些天在有太阳的情况下温度最低也就是零下20度,大多数时间都是零下10度左右。不过可能是我运气好没有遇到特别变态的低温天气,所以仅供参考。
需要提醒的就是最好要带两种以上的火源,像打火机之类的虽然用着方便,但在高海拔极寒地区打不着的概率很大,还是打火棒靠谱。尤其一个人的时候,取火绝对是个大事儿,如果我的火源出问题或不小心丢了火源那就是不可想象的灾难,所以我每天都像强迫症一样反复确认自己的火源还在。
2、食物
我可以忍受每天吃一样的食物吃很久,这个每人的情况不一样,比如家明就很难做到,所以这方面就得靠自己选择,尽量接近自己平时吃的东西就越容易吃得下去。
早餐:我平时在家早餐就是吃牛奶+麦片,所以出来之后我带的就是奶粉+麦片做为早餐,吃起来完全没有障碍。后来不吃午餐了,早餐多加一个烧饼和一片午餐肉,也吃得很满足。
午餐:午餐不开火,做为路餐,我平时在京郊徒步都是买一些面包吃,这次也是买了很多面包带着,但也就头三天能吃下去,再往后就吃不下了,甜的东西还是容易腻。之后一般每天就是两顿饭,午餐都省了,用零食替代。零食我带的是五香花生米和果干。
晚餐:挂面+炸酱,在家我也爱吃炸酱面,所以这个搭配我也吃不厌,酱是我自己炸的,加了很多肉在酱里,放不坏。
另外就是VC泡腾片、宝矿力粉剂,这个每天放在水里一起喝,但后来我手指头有些掉皮,估计还是缺乏某种维生素,长时间出门应该再带一些更全面的营养补剂。
需要提醒的就是尽量不要带能结冰的食物,这次我带了一包新鲜的娃娃菜,原本是想着每天吃点新鲜蔬菜,结果到了山上全都冻成冰坨了,倒不是不能吃了,但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路线准备
多看一些游记攻略,多研究一下轨迹,把所有的地图、路网、等高线、轨迹都提前下载到手机和手表里,标注好每一个可能的露营点、下撤点,冬天倒是不用考虑取水点,熟悉每一个关键路标,要能完全做到独立行进与下撤。一定要规划好B计划甚至C计划,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和应对措施。
4、阳康后的体能
这方面我不专业,只是说说我们的实际情况。这次我们五个人里面有四个都是阳康一两周就出来了,一路上大家虽然咳嗽不断,但据我观察没有谁有更严重的病症。从我对心率和血氧数字上的监测来看,同样运动心率比阳之前应该高了10-20次,至于血氧饱和度我感觉比之前去高海拔也低了5%左右,关键是9天下来血氧饱和度没有明显回升,以前如果在高海拔地区待9天,3000多米我的血氧饱和应该能回归90%以上了。
我戴的佳明手表一直开着24小时心率与血氧监测,以下是1个月以来的监测记录:


根据我们这几个人的情况来看,阳康后的影响肯定是有的,我自我感觉体能恢复最多就是之前的8成,但不至于不能去爬山,能满足此行要求。
另外回家后称体重,降了6斤,倒是不算多。
只是电子体重秤对此有些质疑:

5、营地和帐篷
夏季选择营地要考虑水源,但冬季有个优势就是不用担心水源问题,有雪就有水。但冬季扎营主要面对一些其他问题:
a,地面雪太深,比如帐篷下面半米深的雪,地钉根本够不到地面,水泥钉或棒钉也没辙。
b,就算地钉够到地面,地面也冻得梆硬,地钉打不进去,而就算打进去了,第二天拔地钉也很费力。
c,周边也找不到一块石头,就算有合适大小的石头,也被冻在地面上拿不起来,找不到砸地钉的东西。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我觉得冬鳌最好还是用自立帐,虽然有经验的老驴也能通过各种技巧把塔帐搭起来,但要面对的问题会多很多,尤其是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中,能够在短时间搭起帐篷钻进去很重要,甚至是保命的关键,不然有可能帐篷还没搭起来人已经冻僵了。
我这次用的那个“地表最强”帐篷在无法打地钉的情况下也能在狂风中屹立,这个让我很省心,扎营时候基本只考虑地面平不平,风景好不好就行了。
另外就是关于单人帐还是双人帐的选择,很多人基于轻便带了单人帐,但我还是觉得能带双人帐尽量双人帐,注意基于以下原因:
a,大家都背双人帐,互相有个备份,你的帐篷刮坏了,还可以钻到同伴帐篷里面凑合一下,同伴的坏了可以用你的帐篷。
b,天气恶劣的时候,我到了营地第一件事情就是以最快速度搭好帐篷,第二件事就是用背包罩去搜集足够的雪放到帐篷门厅,这是早晚餐用水,其他事情就都是要在帐篷中做的了,包括给垫子充气、铺床、烧水、做饭、吃饭,这些都得在帐篷里面完成,背包体积差不多就相当于半个人大小了,然后可能还需要把东西都倒出来整理,第二天一早还得在帐篷中装包,这样就需要差不额外一个人的空间才够折腾,如果单人帐我觉得有些局促。
6、关于独行:
有人说,一个人只有忍受得了极致的孤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我本人并不鼓励单人户外活动,尤其是走不熟悉的路线,没有人烟,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一旦有任何意外,都将把自己至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说不好听的,死了都没人知道是怎么死的,死在哪里了。尤其是像鳌太这种地方,能够结伴当然是结伴同行。
然而玩户外越久越孤单这句话在我身上应验了,很难有一个时间,装备,体力,经济,爱好,追求,心理,毅力都能够合拍的同伴,任何一方面的差异都可能导致不能同行。在这种情况下又按捺不住自己对于户外的向往,单人活动就成了在所难免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详尽的准备,避免一下可以预见到的问题,把风险降到最低。
此次后半程我单人穿越的主要问题在于:
风险:一路最大的危险应该就是滑坠和受伤了,由于只有自己一个人,所以每一步落脚都得小心翼翼,不能有任何失误,尤其不能受伤。再就是对于恶劣环境气候的应对,这方面主要就是靠装备和经验了。最困难的就是一个人趟雪时候遇到齐腰深的雪,那真是有种绝望的感觉,好在这种路段很少。要想好自己有没有足够的经验、装备、体力去面对这些危险状况。
恐惧:一个人重装长线,而且是这样一条“全国死亡人数最多”,充满风险与未知的路线,说心里不忐忑是不可能的。以往走长线我很少想到生死之事,但这次却经常想到,比如会想我一个人如果在这里滑坠受伤,默默等死是个啥情况,因为2800营地之后的路上没有任何脚印,感觉应该是有段时间没有人走过了,我会想我熬多久才会死,什么时候才能有人搜寻到我的尸体。晚上一个人在无人区的帐篷听着外面狂风呼啸,必须要能够独自面对那种孤独与恐惧。
孤独:只要有同伴,即使跟同伴没有在一起走,但也可以通过手台随时联系,哪怕像黑白子那种隔空点名,也能让人在心理上并不孤单。甚至知道自己前面有人或后面有人也都会好很多,而这次连续多日路上没有人烟,没有手机信号,甚至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一开始的两天的路上还经常可以见到各种户外团队留下的路条,每次看到都会觉得很亲切,而到2800之后就很少看到了,在这里哪怕看到一些人类留下的垃圾已经活动过的痕迹,都会很亲切。一路上经常想起一起徒步的小伙伴,从未像如今这样想念他们。
这种孤独的感觉实在是太不好了,不管是美丽的风景还是壮观的场面都无人分享,少了太多乐趣增加了很多风险。
总之,能结伴还是结伴的好,如果必须一个人独行,那一定不要做没有准备的独行,必须有足够的准备与实力才可以。
7、天气
此行我感觉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天气还是比较好的,有三分之一天气比较恶劣,别被我的照片中的好天气误导,那是因为我大多都是在好天气时候才拍照,恶劣气候时能见度极低,我就算拍照也拍不出什么,而且那时候温度极低,我也没动力掏出手机操作。
这次出发前椰子用soar.earth导入gpx轨迹文件通过近期卫星图像查看积雪情况的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还有meteoblue,windy,mountain-forecasr这些天气预报信息也比较有用,只是需要翻墙有点麻烦:

此外我觉得比较靠谱的是关注中央气象台网站的卫星云图以及太白县,眉县,周至,佛坪四县近期的天气走向,大体还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尤其要关注是否有什么灾害天气预警信息。
像去年十一前我都已经做好一切出发准备了,但通过气象分析发现十一假期那七天每天都是雨,而且很多天有中到大雨,后来在中央气象台网站又看到了秦岭一带暴雨和山洪泥石流灾害预警,这种情况下即使车票已经买了我也还是放弃了进山计划。事后得知那个十一假期进山的一只队伍在山上待了4天后,因物资耗尽天气也没有好转而不得不下撤了。
很多人都说鳌太最大的风险是变化多端的气候,出发前确实是要关注气候变化,但一周以上的气象预报几乎没什么参考价值,关键是要通过靠谱的渠道信息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8、费用
北京西-宝鸡南G671次599元
宝鸡南-太白县公交车19元
太白县-苗圃登山口5人包车每人10元 (司机电话 15591720885)
鹦鸽镇出山口-眉县单人包车120元 (司机电话 15289442168)
眉县-宝鸡南公交车13元
宝鸡南-北京西G430次567元
太白县住宿:54元(2人分摊)
眉县住宿:70元(1人单间)
车费和住宿费总共 1452元
以后想到什么我再补充吧,绝不要盲目出发,但如果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尽自己全力去做就是了。
我相信一句话:当你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时,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大炜!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