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 婺源的古村古道与春花:一、心灵向往的地方

婺源的古村古道与春花:一、心灵向往的地方
相关活动:婺源古村古道2023踏春游
相关轨迹:婺源古村古道踏春精华游20230317
相关轨迹:婺源古村古道踏春精华线【实走2023】
相关轨迹:婺源山区道路合集•第三版202304
婺源的古村古道与春花
一、心灵向往的地方
3月中旬我去了一趟南方,在那儿待了8天,回京后就感觉有点不适,至今仍不太适应北京的气候,别说隔三差五漫天飞扬的沙尘暴,光那干燥少雨的天气就让身体难以接受,我的身体被那个地方养刁了。除了来自身体的直接感受,还有发自内心深处的向往,那儿的乡村看似与其他地方无异,却又有其独特的气质内核,目之所及的风土人情皆是耐人寻味的风景,纵使是去过全国80多个城市的我也尚未找到可以与之媲美的地方,只是我的文学修养不够,很难用恰当的文字将其表述出来,以至于迟迟不敢动笔,生怕我拙劣的文笔影响了大家对它所应具有的美好印象,而这是一个去了还想再去的地方,它就是婺源。
婺源,有中国最美的农村之称,这绝非是徒有其名,我2021年清明第一次去的时候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此后也曾计划再去,怎奈疫情不作美,连续三次的行程都只能遗憾取消,今年没有了之前的出行限制,那就去邂逅它最美的时节吧!



原本是将档期定在植树节那一周,有队友担心抢不着票建议延期一周,考虑到即使延期也还在油菜花期之内,也就同意了。怎料夜长梦多,随着日期的临近,天气却出现了不太乐观的变化,大雨、中雨、阴天……老天似乎是存心与我们作对,有些队友开始动摇了,12个报名的人当中有7个人先后以不同理由退出,那个建议我延期的队友也打了退堂鼓。户外约伴就是这样,队员们可以有很多选择变化,作为领队却往往只能坚守,虽然我也担心出行期间雨势太大,但我不打算因此作罢,大不了雨战,那些坚持下来的队友更坚定了我的意志,不过路线还是要调整一下,适当降低强度也是应对雨天的必要策略。
我们先坐夕发朝至的火车到九江,再换乘高铁去婺源,中间有一两个小时的间隔,本打算插空去浔阳江头追思**居士,可站外雨滴如珠,只好将希望寄托在下一次。等第二拨队友到达,雨势减小,我们去外面吃了早餐,顺便打包了一些路餐,回到车站后不久就开始检票前往婺源。高铁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飞速行驶,不过窗外并不能看见太阳,雨水倒是隔三差五地敲打着车窗,婺源的天气将会是什么样呢?窗外田间地头里金黄色的油菜花闯入了眼帘,瞬间打断了对于天气的烦扰。到达婺源站时雨已经停了,我们打了个车去中平村(出站口右侧有到篁岭的班车,途经李坑、江湾、中平村等地,价格10-20元),当我们下车近距离感受白墙黛瓦周围的油菜花以及雨后清新的空气,内心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只是不知道那些被雨吓退的人心中会是何感想?





江湾镇中平村也颇有历史,据说是婺源叶姓始居地,始迁祖叶林秀,字实夫,仕唐为秀州司户参军,是叶硕之二十世孙。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叶林秀檄讨未济所志,遂由歙县黄墩迁居婺东胡岱山前(今中平村一带),初名钱塘。时人叹其忠贞,能全唐节,士咸称曰“全唐叶”。所居溪山桥堨,因以为名之曰“全唐桥”,后世遂有全唐叶氏之号,是为全唐叶氏始祖。林秀四传至文义,字世质,上舍生,守正不阿,能剖乡里曲直,人感其德,故号所居曰“忠平”。叶文义因称中平公,后故把钱塘改为中平。当然,对于其中的历史传承,我并没有细细考究,村中的古樟树、石桥等应该是最好的见证者。

遥望中平村
从中平村一路向北行进,油菜花虽然已不是什么稀奇之物,但它与不同山形、村落或桃花搭配却也总能构造出不一样的景致,我们也不由自主地驻足观赏和拍照。沿着芙蓉岭古道上行至5公里附近,一抹娇艳的红色挂在青石板路的上方,是杜鹃花,这又是一个意外惊喜,山下油菜花,山上杜鹃花,可谓是双丰收。



芙蓉岭古道的最高点有一关口,目前仍保存的比较完整。相传,当年岳飞带兵经过芙蓉岭,见旃坑村紫气腾腾,有天子地貌,于是在芙蓉岭头修筑此关,以聚西北来风,阻挡旃坑村之龙气。后来旃坑人知晓后,才在关洞内砌了这两堵交错的石墙,一边往左,一边往右,以阻挡北风,保住了村庄的“风水”。如今,婺源还有“旃坑本是状元龙,坏了芙蓉一线风”的说法,婺源江湾人更是对此深信不疑,其中原因大家都懂的。关洞南北分别题额“玉京雲路”、“寶婺天關”,款落“万历甲申”(1584年)、“江世称立”,其中其中“玉京”的“京”字“口”中还多了一横。“玉京”为道家所称的天帝居所,也指帝都,古时婺源书生北上应试,都要经过这里,京字加一横,誉为进京赶考,“一举成名”之吉兆。至于“寶婺天關”,应与“婺源”县名来历有关。相传,婺源置县时,恰逢婺女星在京城长安东南方向出现,唐玄宗或因受身边脂粉气的感染,一时龙心大悦,随口钦定“婺源”为新置县名,意为“婺女之源”。婺女为神话传说中一位美丽贤惠、坚强勇敢的女子,唐李商隐《七夕偶题》诗曰:“宝婺摇珠佩,嫦娥照玉轮”。婺源也因此成为传说中婺女的家乡,古时,婺源境内建有多处婺女庙,供奉婺女娘娘。“宝婺天关”即为婺女所在的天门,喻为天上仙境。
关口南边东侧有一“五猖庙”,其屋顶业已破败,复建时直接在石墙上盖了铁皮,显得与古道和关门格格不入。庙旁有一条路沿古城墙拾级而上,到达灵山寺,至大畈村,就是朱元璋当年所说的“好大一片畈”的地方。关口北边有去往芙蓉岭村的下山路,上山容易下山难的境况马上就能体会到,被岁月磨平的石板路加上雨雾的滋润,看似平整的古道也变得湿滑,普通登山鞋的抓地差能力也失去了作用,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应对策略是不要光踩石头,而是尽量往有泥土、落叶或杂草上踩,鞋底的摩擦增加了,自然就会稳一点。


寶婺天關
循着古道来到芙蓉岭村,芙蓉溪穿村而下,村中土楼依溪傍路,都有了年头,目前村里只有屈指可数的老人留守。村里的门牌上写着“溪头乡芙蓉岭”,村头一块石头上却刻着“夫容嶺”三字,落款为“嘉靖已酉”(1549年)、“東必九股武山”。这个曼妙的村名确实让人困惑不已,不知是“夫容岭”,还是“芙蓉岭”?据当地人传:当年有位大户人家小姐,芳名“芙蓉”,嫁到岭那边的江湾,不幸猝死岭上,其夫悲痛欲绝,迁居于此,为其守灵,“芙蓉岭”由此而来。至于为何写成“夫容”,没人知道其来历,不知是否和那位失去“爱妻”的男子有关吗?关于芙蓉岭的来历还有另一说法。芙蓉岭位于灵山下,因灵山一峰凸起,群峰拱护,形似芙蓉,故称芙蓉山,或芙蓉峰,峰下山岭则为“芙蓉岭”。


芙蓉岭
离开了芙蓉岭,沿公路下行,至田湾向西南折转至邦彦坑村,这是一个位于半山坳中的一个小山村,有着190多年的历史,由原大畈乡古蜀地村吴姓迁此建村,期望子孙才深识广,俱为邦之彦士而名。我们在村前的亭子里休整补给,随后循着村东的大樟树上山,在田间地头转了大半圈才发现村中也有古道可以直接上来。古道上的视野开阔,可付款整个村子,古朴的房舍在坡地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似有几分篁岭的意境。


邦彦坑村
邦彦坑村西南2.5公里处的汪路岭,此村只剩聊聊数户,村里的小学也荒废了很久。汪路岭西边有古道通往汪坑,从路上的杂草看,除了村民偶尔会走走,应该是很少有人再问津了,不过在接近汪坑一侧时,古道又重新焕发出了荣光,而我们又再次被眼前的景色惊艳到了,成片的金黄色油菜花、白色的徽派建筑以及萦绕在远方山头的天青色云雾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或者说是我们误入了水墨画卷中,此时的我们除了赞叹也就只好不断的按快门了。汪坑对面是汪潭,徽州方言汪湾同音,汪潭也就成了现在的湾潭。

汪路岭



汪坑
由于天气和大家的状态都还不错,我们决定多溜达溜达,先顺着河边的公路去下游的上坦和井坞,再循古道迂回至西北方向的珊厚、龙尾、里岭等地。上坦村和井坞村都属于江湾镇晓起村委会管辖。上坦村始建于宋代,村子三面依山,一面傍水,村内纵横交错的小巷均以青石板铺成,清建筑有十几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就是在这里取景拍摄,而村边横跨两岸的简易木桥也是游客们喜爱的拍照地。井坞村是一个重要的登山入口,村西北有古道通往珊厚村、自由村、庆源古村等地。珊厚村的海拔近500米,周围农田环绕、菜花飘香,犹如世外桃源。


上坦

井坞


珊厚梯田
我们沿着珊厚村边的小路东行,先翻上一个小垭口,随后战战兢兢地踩着狭窄湿滑的古道下坡,身后偶尔可以听到有人滑倒的声音。下降了300多米之后,我们来到了一条灌溉水渠边,其边上是一条与之并行的机耕道,我们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到达里岭村时天色已渐暗,不过能在高处俯瞰西岸村和龙尾村周边壮阔的金色花海,这点辛劳又算得了什么呢!其实里岭村的风光也是非常不错,只是傍晚光线欠佳,没能好好细赏,还是先入住农家院饱餐一顿,景色留待明天再赏也不迟。

珊厚村



俯瞰西岸村和龙尾村

里岭村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火勺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