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的古村古道与春花:三、穿越古今的村落
相关活动:婺源古村古道2023踏春游
相关轨迹:婺源古村古道踏春精华游20230319
相关轨迹:婺源古村古道踏春精华线【实走2023】
相关轨迹:婺源山区道路合集•第三版202304
婺源的古村古道与春花
三、穿越古今的村落
昨夜住宿的官坑村又名官源村,是一座1200多年的古村。公元783年,唐代观察史洪经纶与子迁徙至婺源官源(今官坑),以官名地,寓意儿孙代代加官进爵,连绵不断。村庄与段莘水库相依,和江岭相连,桃溪和觉水两条溪穿村而过。我们所住的农家院屋顶视野开阔,放眼望去,周围是粉墙黛瓦、山间云雾和油菜花海,仿佛置身水墨画中。
官坑周边有两条古道,一条向北经觉岭到黄山休宁县板桥乡呈村,另一条向西经青山前往婺源县浙源乡岭脚村。我们这天计划走26公里左右,基本上是一路西进,最后的目的地是沱川乡。官坑到岭脚的古道保存完好,由于连接着两个古村,专门来这边徒步的人也很多,因此即使长期浸润在雨雾中,石板古道也不会像其他地方的那样滑。



官坑村

官坑岭脚古道
越到山顶,雾气也就越大,很长时间都看不到什么像样的景,正当我们陷于迷茫之际,风之神似乎听到了我们的召唤,前方的云雾被撕开了一个裂缝,剩下几缕青烟漂浮在对面的山际间,下面是“生长”在金黄色油菜花地上的岭脚村,此情此景,词穷的我也只能用如临仙境来形容。




岭脚云海
岭脚村位于婺源浙源乡,浙岭南侧,因坐落在浙岭的脚下而得名,古称“环川”,因四面环山而每面山上皆有山泉汇流至村中大河,故名。此村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吴国的门户,如今是婺源最北的村子,俗称婺源的北大门。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子,村民以詹姓为主。隋末东阳郡赞治大夫詹初隐居庐源(即庐坑),其第八代孙詹必明为山阴县令隐居宋村,孙詹朗(字之谏)在唐僖宗年间由附近的宋村迁入岭脚村定居,迄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岭脚的居民原有詹、王、刘、张、曹、叶、韩、程八姓,现在的主要居民为詹姓,叶、韩、程三姓居民已外迁。岭脚村是一个古迹遍布的古村落,尤其以明清古建筑为代表,而自然风光更是如诗如画,田园、小溪、古木、**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婺源老北站有发往岭脚的班车,从岭脚返回县城的末班车是15:40。





岭脚村
岭脚始迁祖詹朗与虹关詹氏始祖是同住宋村的亲兄弟,其共同的祖先为山阴县令詹必明,由庐源迁居宋村,岭脚詹氏与虹关詹氏合称为宋村派詹氏。“仰虹瑞紫气聚于阕里”,因名虹关,又名虹瑞关,是古代饶州通往徽州的必经之地,自南宋起,就是“徽饶古道”进入江西后最大的村落,故有“吴楚锁明天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誉。这次因为要赶路就没有到岭脚村中仔细游览,不过在途径虹关村时顺便参观了留存的明清古建筑。对于我们这些门外汉来说,所谓参观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热闹,看过之后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村口溪畔傲然屹立、冠如巨伞、遮天蔽日的千年古樟,其高26米,直径34米,冠幅达三亩,需6、7个成年男子全围方能抱住,以前我只见过老家的榕树长这么大。古樟下立有“江西十大古樟树”的标牌,古樟旁驿亭有一副字迹斑驳的楹联:“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明确地透露出这棵古樟树的千年树龄。





虹关之南是察关,察关村也是由唐朝庐源先锋兵马使詹必胜之子詹之谏于唐僖宗时所建,迄今一千二百余年。察关水口在两山夹一溪坞隘口之中,风景秀丽,以28株古树和拱桥为核心,包括水上“印石浮纱”、“祭酒厅”、古驿道等在内组成了水口景观,2007年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察关祭酒桥也叫秀拱桥,据说此桥已经有800多年历史,这座桥也是婺源的代言物,经常出现在婺源的许多宣传画册、电视节目中,电影《闪闪红星》也曾在这里取景。






察关祭酒桥
按计划我们是自察关向西经万人尖前往沱川,可有个队友仍意犹未尽,且由于昨天的突发情况没有去浙源乡金庸祖居打卡,因此在早上刚从官坑出发时就提议绕道去浙源看看,当时我没有明确表态,一来担心加量影响下午赶火车,二来沿途七八公里以公路为主,走久了比较费脚。到察关时尚在11点,时间仍比较充裕,另外,我发现公路沿途都有农田,可以走田埂避开公路。与大家说明后都欣然同意,于是新的行程就敲定了,并约定到浙源乡吃午饭。话说走田间小道也是种不错的体验,油菜花有独特的清香,我们就这样徜徉在芬芳馥郁的花海中,稍微让人有点烦的是会有很多花瓣情不自禁地沾到衣服上与我们私奔……





浙源乡政府所在地的村落叫凤山村,是个查姓聚居的古村落。查姓于五代南唐间由歙县篁墩迁入婺源,始迁者为工部尚书查文徽之弟查文徵。宋乾德年间(963-967年),查文徵子元修任职京城太常寺九品太祝,乱世中携夫人程氏及甄、陶二子随父文徵公自休宁隐居婺源,后人尊文徵公为一世祖,元修为二世祖。从此,查氏在这里耕读并举,儒商结合,历经1040余年而不衰。及至明末清初,查氏已繁衍成巨族,修建了龙天塔、德仁公祠、立德堂、慎修堂等大量建筑。清康熙三年(1664)建查氏宗祠,以祭祀查氏文徵公等先祖。著名武侠作家金庸(查良镛)就是祖籍凤山的海宁人,村中还有金庸祖居,我们先去金庸祖居打了卡方才找了一家餐馆吃午饭,等菜的间歇顺便瞻仰了村口的古塔。这是一座由砖石搭建的六面七层高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618年),距今有四百年之久,根据龙的水性和龙凤呈祥之意,又将宝塔称为“龙天宝塔”。



金庸祖居



龙天塔
吃了一顿有婺源风味的午餐后,我们沿浙源乡西北的村间步道行进,约两公里的地方有一条通往郑公山的古道,地图**其标为“龙天塔登山步道”,个人觉得如此命名不太准确,毕竟与龙天塔相距甚远,或许可以称其为“郑公山古道”。据查,也有称此古驿道为“寿喜古道”的,说是石板路上不时有疑似文字或图腾的东西,尽管有些模糊,但只要顿足细看,还是可以看到千百年来预示着美好夙愿的“福、禄、寿、喜”四个繁体字。我当时不知还有这些隐秘,也就没有细看。




郑公山背靠查平坦,海拔约370米,现有20多户人家,不过大部分已人去楼空,与因梯田油菜花走红的查平坦相比,这里原始安静,土坯房的大量保存,一切都还停滞在许多年以前,犹如一座天然古朴的博物馆,被外界誉为“最后的土墙部落”。根据婺源县地名志记载:“郑公山,明代,以郑姓始居山谷中而名,后衰。清初,邑内严田李氏徙此,沿用原名。”现为李姓和查姓共同居住,查姓约10代左右,由山脚下凤山村迁居至此。“一抹冷云遮半岭,千重古木满岩隈”,香榧、红豆杉、楠木、槐树、青栲等树木,葱茏叠**包围着村庄,千年桐的漫山遍野,彰显此处的古老风貌。





郑公山
从郑公山向西再向北,有一条起伏不大、相对平坦的山腰路,那一头的村子就叫查平坦,至今有千余年历史。此村位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坳中,村舍周边都是梯田或茶树地,民居所在地则确实比较平坦,或许这就是查氏先祖赋予这个高山小村以平坦之名的原因。村中古树参天,风景宜人,除了梯田油菜花,还有粉红的桃花和乳白色的梨花,缭绕的云雾让徽派建筑若隐若现,让这个山村焕发出恍如仙境的美景,难怪许多摄影爱好者将其誉为“天上人家”,我们在村中穿行时遇到最多的也就是端着“长枪短炮”的影友。




查平坦
下午3点20左右我们离开查平坦,后面距沱川约有6公里的路程,起初我们以为都是下坡路,然后自村北的古道下到中间的公路时,发现后面还需要再翻过一座山,累计爬升约230米,若是常有人走的古道也还罢了,可山顶前后的1公里草木还比较茂密,石板被湮没在杂草中很难看清楚,之前两天都没摔跤的我竟然接连滑倒两次,真是晚节不保啊!不过同行的队友似乎是豁出去了,能跑起来的就不用走,到了后面成熟的东坑小沱古道更是如此,他们是害怕下去晚了赶不上火车,沱川到县城的末班车是14:50,现在下去肯定是得打车了,正常来说沱川到婺源站有四五十分钟就够,应该是来得及的,为此我有意压着点速度等后面的队友,欲速则不达,安全下山才最重要。到了沱川,我们通过附近酒店和做生意的商铺那儿找到了一辆车,顺利结束了本次婺源踏春精华游。在返城的车上,队友说:今天贪多了!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火勺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