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横一竖三条街
游完天心阁,我沿蔡锷南路进入高正街,继续前行至县正街,在一家周记粉店吃了一碗米粉,然后走入都正街历史文化街区。
这片街区以东池为界,一横一竖在这里分成三条街——都正街、高正街、县正街。都正街是这片历史街区中的主街。
都正街位于芙蓉区西部解放路南侧,因清初都司衙署所在而得名。据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都正街在长沙城地图上就有迹可寻。街道呈南北走向,全长310余米,东邻天心阁,西邻蔡锷南路,北至人民西路,南到县正街,是长沙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历史街巷之一,也曾是古长沙最繁华热闹的一条街巷。
这里曾聚集被称为“定湘王庙”的善化县城隍庙、纪念湘菜祖师爷的詹王宫,以及传承湖湘文化和梨园风采的桃花井等,是众多文物的展现地。
都正街西侧是千总巷,因清朝千总署驻于此巷而得名,千总为正六品武官,清香留巷位于都正街东侧,旧时可由此巷通往天心阁。还有长沙火药局,这里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军时在湖南设立的最大**制造厂。
据说,街内还有青年**革命活动纪念地修业学校。
“尘封一页神游湘楚乌衣巷,回味千年梦绕长沙美食街。”都正街牌楼石门柱上的这副对联,也许是这条历史名街前世今生的最好写照。(2023-4-17)

☆高正街位于老城西南角、天心阁西侧,以东池为界,往北为都正街,往西为县正街,往南的这段便是高正街。


☆县正街东起高正街与都正街相接,西与大古道巷相连,全长180米,原为麻石街,因长沙府善化县署位于此地而得名。明成化十六年(1480)善化县治移驻此地,至中华民国元年(1912)并入长沙府。1933年划长沙县城区设长沙市。
善化县与长沙县在一座城池,共享长沙之名,这种同城而治的行政管理现象,在明清时被称作“附郭”。在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长沙城(今市区)既是湖南省治,又是长沙府(潭州府)治,还是长沙县、善化县治。
县正街最早名为“县前弦歌里”,清光绪年间改名“县门口”,民国初年更名“县正街”。明清时期和民国的前二十多年,县正街街景繁华。其旧貌于1938年11月长沙“文夕大火”焚毁无遗。大火以后,在街道两厢逐年重建房舍商铺。
2001年修通蔡锷南路,把县正街截为东西两段,如今只剩东段不足百米。

☆一碗“周记粉店”的米粉,诠释着老长沙的历史风味。








☆香铺巷位于都正街南段东侧,东西走向,长45米,宽2米,巷子东端北侧有一条支巷直通北边四条巷,因小巷有多家香铺而得名。










☆人民西路一侧的都正街北大门,牌楼上有“都正街”三个大字,大门两侧镌刻对联一副:
尘封一页神游湘楚乌衣巷;回味千年梦绕长沙美食街。
牌楼另一面还有对联一副:
饮水能歌桃花古井桃花扇;望瀛可接第一仙人第一台。
横批是:天下都正,落款处却有“欧阳询书”四个大字。

☆天心阁历史街区的火药局牌楼。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太极(金成吉)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