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2023年UTMB流水账(三)比赛篇
相关轨迹:utmb_2022_c477023371
到了比赛的当天:
根据提前做好的比赛装备清单,一项一项装入越野跑背包中,避免遗漏。
换装包主要存一双鞋、备用袜子、替换服装、补给。今年想不更换服装以节省时间,换装点没存更换衣物,结果这里湿度大,贴身打底衣经过白天太阳暴晒也没干透,出了换装点在背阴面还有点冷。建议大家今后换装点还是更换贴身衣物。
各种强装,一般8升的背包+腰带包都能放下。如果想背更多自己的中式补给,可以用更大容量如10升或13升的包。

组委会要求手机安装Livetrail app,比赛期间必须开启app且保持运行,以便追踪选手位置(如果你没花钱租用官方GPS设备的话),但实际上也没人查。为了节省手机用电,比赛跑步期间我手机处于飞行模式,到了打卡点开启信号查看一下信息。
好了,出发。拎着换装包出门,去领号码簿的体育场存包,然后去起点排队等待起跑。
起跑根据号码簿号码分区,数字越小,实力越强,越先起跑。因为这个比赛顶级选手众星云集,我这ITRA 500分的都成了吊车尾的,在最后出发的区域。

在听不太清的主持人发言中,选手们举起双手有节奏地鼓掌。在回荡在小镇上空的“征服天堂”的交响乐结束后,1688名UTMB组选手从起点拱门出发了。
选手队伍在狭窄的小镇街道缓慢流动,街道两旁和楼房阳台上的观众像打了鸡血一样热情激动,选手们就在这样过节一样的气氛中走了几百米,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然后终于可以跑起来了。

不得不说,UTMB的节奏很快,170公里的比赛我以为开始大家会压着速度慢慢溜达,没想到大家背着重重的背包跑得并不慢。中途我看了一下自己的配速,飙到了530,这在我长距离的比赛中算快的配速了,心率也拉到了150,感觉有点不妙,担心开始就会被拉劈,于是利用几处缓上坡改为大步走降低心率。当地时间下午6点出发,太阳未落山,湿度很大,跑了几公里大家就都满头大汗了。出了小镇就有选手憋不住开始尿尿,在路边背过身就尿,这在后面一览无余的赛道中成了常态景象。妹纸们只好在打卡点的卫生间方便了。

第一个赛段基本平路为主,路跑不到一小时就到了打卡点U1。用水龙头自己灌水。看了下补给点的补给,饼干、小面包、香蕉、能量棒,于是抓了几块饼干出站。

这个小镇的居民也很热情,很多全家出动,在路边加油助威,吹拉弹唱跳舞的都有,喊着你号码簿上的拼音名字为你加油,小朋友们伸手和你击掌。不得不感叹这种氛围对越野跑选手实在太友好了。

不一会儿就开始碎石路上坡,老外们齐刷刷掏出杖开始持杖上坡。这个坡也不陡啊,这么早就开始用杖了?我有点惊讶。自己平时很少用杖,发现人家持杖上坡动作熟练流畅轻快,四肢驱动似乎更省力。想到后面还有漫长的万米爬升,我也用吧。开始有些别扭,后来在大家哒哒哒的杖尖戳地的节奏声中,我也找到了省力的方法。

第一个坡爬到山顶,天已经黑了,气温骤降,大家点亮头灯,开始下坡。下坡路况类似崇礼草皮下坡小路,略陡但没啥技术难度,部分路段路窄堵车。一路跑进了山底的村子到了U2。
U2的补给没啥印象,应该是差不多的,补了水就出发。

U2-U3,城镇公路、小土路缓上坡,作为二个大爬升的预热阶段。
U3是个小镇里的中型打卡点,有了热食。根据以往经验,喝点咸的热的方便面汤有助于恢复体能,于是用折叠碗盛了一碗热的咸汤,看上去有些沉底的干货,不知道是啥,汤上漂着油花。喝了一口又烫又咸,于是兑了一些冷水再喝,妈呀,喝完脸都绿了,这是啥呀,感觉是奶油?奶酪?猪油?非常奇怪腻味的感觉在胃里翻涌,胃口瞬间变坏。不敢多逗留,赶紧出站。
出站继续是缓上坡,走速度又慢,跑又消耗体力,挺耗时间的。这里开始,前三段吃的葡萄糖、能量胶已经吃不下了,容易引发呕吐,只能吃自己背的榨菜、蜜枣、碱水烤馍。
到了U4(La Balme 我叫它 拉苞米),就看见补给点外面一个韩国选手(从背包后面挂的小号码簿的国旗可以看出来)在哇哇吐,估计也是补给问题弄的。此时海拔已到1700米,当地时间零点多,气温很低,补给点好像是临时搭建的棚子,大家裹上了冲锋衣。为了避免肚子着凉,这次我带了暖宝宝,立即取出撕掉包装贴在内衣上。然而没想到打底内衣汗湿,根本贴不住,没办法,我把暖宝宝直接扔到打底衣里面直接和肚皮接触。后来发现因为出汗,暖宝宝打湿不制热了,而且那材质还把肚子皮肤擦破了。以后我会考虑把暖宝宝装在密封袋里避免打湿。
出了U4,向着2500海拔的高山爬升。这段路路况不算太好,有高山融化的雪水顺路而下,但也不太危险。爬升坡度还好,并不超过北尖。爬到最高峰的冰川处能看到未融化的冰雪,之后就是千米大下坡了。

下坡因为融化的雪水形成了稀烂的泥巴路,又长又滑还是有些技术难度的,不少选手不太敢跑。这时候我有些打鸡血,就蹭蹭蹭跑下去,超了不少人。不得不说,亚洲选手下坡相对更灵活更快一些。
U5是个大站,允许有亲友团私补,我是指望不上了,这里勉强吃了一点没放任何调味料的空心粉,胃口还是不行,就出站了。路上刷了一下APP,看到一起起跑的国内小伙伴在U5退赛。
U5到U6是个超长的赛段,约15公里、1200米爬升,要跨过法意边境进入意大利。黎明前在寒冷的大风口看着前面漫长上坡上选手的头灯光流,对着月亮叹了口气,回头一看自己身后也有长长的头灯光流,还有好几百人比自己慢呢,还可以,坚持坚持继续往前走吧。
天渐渐亮起来了,不远处的金字塔峰露出真容,冷峻地看着在大风中瑟瑟发抖行进的我们。不一会儿,山风吹来了一大片浓雾,走在雾里,湿冷湿冷的。我不想摘包穿抓绒衣了,用戴着防水手套的双手拄着杖咬牙继续前行。

不久就是几公里的乱石路,应该是高山上落下的风化岩石碎块堆在路上。用杖得留神,避免戳在石头缝里拔不出来。上坡还好,踩着不稳固的大小石块跑下坡得特别留意。这一段下坡,我也跑得比较顺,超了一些人跑到了U6 Lac Combal(卡巴尔湖)。


跑比走消耗体能,下坡我把自己带的烤馍、蜜枣都吃完了。补给点看到了有西瓜橙子。一大早这么冷西瓜是不能吃的,我就疯狂吃橙子,吃了大概30片橙子,志愿者大妈都看呆了,我也顾不了了。吃了橙子,似乎能量有所回归,于是出站。
清晨的阳光渐渐驱除了寒意,意大利这边的山看起来更高大硬朗,路上开始看到徒步的人。然而我却没有能量了,橙子的能量很快消耗殆尽,出站后的上坡我就苦不堪言,慢了下来,开始频繁停下休息,看着后面的选手追上超过我。


这个上坡爬升500米,也不陡,平时看来很容易,此时无比艰难。在蓝莓灌木甜甜的香气中,我磨磨蹭蹭,停停走走,终于爬到坡顶,此时遇到一个国内选手,打了招呼,记下了他的拼音名字,后来查到他用时45小时完赛,这周末继续参加巨人之旅。
后续是很好的长缓下坡到U7,但此时我已体能耗尽,最喜欢的路况也跑不起来了,只能快走,给后面的选手让路。


到了U7的山顶缆车站附近是上午阳光灿烂的时候,暖意融融,喝了一瓶可乐补了一下能量,拉伸了一会儿似乎无果,继续往前走去U8库玛约换装点吧。那里有我存的果汁、八宝粥、超凡依旧的能量餐,补补没准就活过来了。
去U8全是下坡。开始还好,坡度不大,后面就是大落差的木头台阶陡下坡了,下坡土路灰尘飞扬,跟在前面的选手后面尽吃灰了。800米落差大下坡后进入库玛约小镇,然后领换装包进入体育中心休息换装。
找了一个空的座位坐下来,先把存的补给拿出来吃了,然后换鞋。不久旁边来了一家三口,一个年龄相仿的男选手带着媳妇孩子一起,看来是有亲友团私补。果然泡面、锅贴、蛋炒饭、胃药……(羡慕)。他媳妇让我吃一些,看着补给份量也不多,还是算了,但吃了几片她给他老公买的胃药……嗯,虽然后续看没什么效果,但还是感谢。记下了这个选手的拼音名字,后续查了一下,今年崇礼GTC 200公里组完赛选手,550多分表现分,最终也是45小时完赛……
距离关门时间还有一些余裕,我先出站了。此时中午太阳暴晒,走在街头挺热,缓上坡走了一公里左右,开始反胃,有呕吐的感觉。坐在路边休息了一会儿,感觉这状态无法应对后面的90公里5000多米爬升,不能在异国他乡冒险,于是申请退赛。看着后面跟上来的选手,他们对我投来羡慕、可惜的复杂眼神,只能祝他们顺利完赛了。
号码簿被巡查员剪角标记退赛,有些遗憾。坐车回到U8换装点,坐退赛选手大巴(好几辆大巴呢)返回霞慕尼。至此比赛之旅结束。
回北京和萨洛蒙精英队(姚妙、张火话、字菊伟)是一班飞机。和字菊伟聊了一会儿,毕竟是职业选手,他们到了北京马上转机去云南训练,也真不容易。
比赛总体感受:
除了部分技术路段外,多数路况尚好,适合高手持续奔跑。因为参赛选手普遍实力较强,节奏比国内比赛快得多,容易被带着走,需要保持自己的节奏。
补给是国内选手最需要研究的课题,不适应的西式补给是国内选手完赛的最大障碍。今年UTMB组中国选手完赛率60%,如除去精英选手,完赛率才40%,大多败在补给上了。
建议今后去的小伙伴们多背一些符合自己口味的中式补给。有条件的话,请亲友团分别在四大补给点私补,这样差不多平均30公里就能吃到或补充自己熟悉的补给,大大增加了完赛几率。如果没有私补条件,则建议报OCC、CCC这样不太长的组别,TDS和UTMB组这样的超长距离没有合适的补给真是太难了。
今后如果再去,我只考虑CCC组别。
UTMB近年虽然被人诟病商业气氛浓厚,但它那独一无二的户外氛围、地天独厚的赛道条件,去一次就会觉得真的不虚此行,回来会向其他人推荐。
种草了的小伙伴们,赶紧攒石头等抽签吧。祝你们不久也能站在霞慕尼的起跑线前。
给蝎尾狮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