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台朝圣行履录 ——五峰五智,一步一莲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五台山,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机缘巧合去过几次台怀镇,但直到有一天,我在敦煌莫高窟61窟看到了那幅震撼人心的《五台山图》壁画,才意识到五台山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地位,于是就有了我们这次“五台山大朝台”的尝试。

五台山,属于太行山系的北段,由一系列山峰组成,跨山西省北部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共五百余里。五台山风光清幽、气候凉爽,又名清凉山,《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因五座台状山峰得名,由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组成,东台望海峰(2795 米),南台锦绣峰(2485 米),西台挂月峰(2773 米),中台翠岩峰(2893米)和北台叶斗峰(3061 米)。

当佛教传入中国后,五台山与佛教产生了紧密联系。佛教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非常明确关于清凉山的记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普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所以五台山成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也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大朝台指徒步走遍五台山的五座台顶,依次朝拜东台望海峰望海寺的聪明文殊、南台锦绣峰普济寺的智慧文殊、西台挂月峰法雷寺的狮子吼文殊、中台翠岩峰演教寺的儒童文殊、北台叶斗峰灵应寺的无垢文殊。

古往今来,人们习惯把去五台山朝圣称为“朝台”,也有人把莫高窟《五台山图》里描绘的路线称为“朝台路”(最早的路书)。我们按图索骥开启了五台山大朝台之路。对于虔诚的佛教徒而言,大朝台是一种极为虔诚的修行方式,据说大朝台一圈相当于修行了500年,能够积累深厚的功德,获得文殊菩萨的庇佑和加持,实现内心的净化和修行的提升。
大朝台全程70km左右,需要穿越山区,翻越五座台顶,最高海拔3061米,累计爬升3076米,对体力和耐力的要求极高,途中还可能遇到各种天气变化和路况险阻。
五台山大朝台路线:
Day1:太原-砂河镇
Day2:【徒步20公里,爬升780米】砂河镇-鸿门岩(车程25km)-东台望海峰望海寺(徒步8km,海拔2795m)-护银沟(徒步12km,海拔2200m)
Day3:【徒步24公里,爬升1500m】:护银沟-宽滩村(车程6km)-南台锦绣峰普济寺(9km,海拔2485m)-金阁寺(7km)-狮子窝(5km)-吉祥寺(3km)
Day4:【徒步28公里,爬升800米】吉祥寺-西台挂月峰法雷寺(5km,海拔2773m)-中台翠岩峰演教寺(5km,2893m)-澡浴池(3km)-北台叶斗峰灵应寺(5km,3061m)-华北屋脊牌坊(2km)-鸿门岩(10km)

火车抵达太原南站,攒动的人群涌出列车,朝圣者的登山包与登山杖碰撞铺展出朝圣的序章。来自五湖四海的朝圣者在此集合,乘大巴车继续前往忻州市砂河镇。
车窗外,黄土高原的风貌缓缓掠过,五台山黛青色的的轮廓在远处若隐若现,仿佛《五台山图》在我眼前一一展开,五台山佛教文化弘扬的盛大场景铺面而来。
这座自东汉永平年间便建起首座寺庙,从北魏时期五台山便成为佛教圣地,历代帝王在此敕建寺院,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至今还保留着100多座。
五台山在唐代一度发展到极盛,在唐末敦煌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壁画上,画了五台山全貌,从中可见大量寺庙。梁思成和林徽因就是循此壁画,按图索骥,在五台山下发现了佛光寺。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特殊重要的地位,从唐代开始,就成为无数佛教信徒前往朝圣的地方。至元代,因为蒙古统治者和藏传佛教的密切关系,逐渐把五台山的青庙(汉传佛教)改成了黄庙(藏传佛教)。明清两代,在帝王(尤其康熙、乾隆)的支持下,五台山的寺庙规模更上一层楼,汉藏融合日趋完美,既有砖砌楼阁、汉传佛教样式的金宝塔,又有融合藏传佛教佛骨舍利塔的大白塔。
这座华北高地是汉族与蒙、藏、满等各民族共同的圣地,中外高僧在此讲经说法,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在此交融,历经千年,诉说着无数朝圣故事,承载着无数信徒的祈愿。
随着思绪从《五台山图》展现的历史风光人文慢慢回到现实中,已然夜幕降临,砂河镇的灯火渐次亮起,我们抵达客栈,收拾装备,为明日即将开启的大朝台养精蓄锐。





晨光微熹,我们乘上了前往鸿门岩的大巴车,蜿蜒山路转瞬即逝,窗外的村落与梯田被抛在身后,远处鸿门岩的轮廓渐渐清晰,那是徒步朝圣的起点,也是凡心向佛的第一道门槛。

快到鸿门岩下车时,山间劲风裹挟着晨露扑面而来,朔风如千年前文殊坐骑青狮的吐息,踏过朝圣路上的碎石和草甸,每一步都需凝神聚力。

终于,我们登上了东台望海峰(海拔2795米),上有望海寺,供有聪明文殊。山风呼啸中,望海寺的飞檐翘角刺破云层,檐角铜铃叮咚,与心跳声共鸣。东台望海峰是观云海,赏日出的最佳之地。《清凉山志》在描述五台山东台望海峰时记载:“蒸云寝壑,爽气澄秋,东望明霞,若陂若境,即大海也。亦见沧瀛诸州,因以为名”。


相传唐代高僧道宣律师曾在此见到文殊菩萨显圣,从此这里便成为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地。寺前的铜钟历经岁月洗礼,每一次敲击都回荡着悠远的禅意;走进寺门,晨光恰好漫过供奉的聪明文殊像,香烟袅袅,神圣庄严,让人不自觉地屏息凝神,双手合十,虔诚叩问。








告别望海寺,向着护银沟蜿蜒而下,脚下碎石与草甸交错铺展,苔草编织的碧毯间,嶙峋碎石如散落的星辰。云杉笔挺如墨绿巨柱,针叶凝着晨露在风中沙沙低语;落叶松在这暮春时节,新叶初绽,嫩绿与棕褐交织,于微风中轻轻摇曳。








陡峭的山坡、湿滑的泥土,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膝盖在碎石陡坡上颤抖,双腿早已酸痛不堪,但心中的信念却愈发坚定。午后四点,当我的脚步终于踏至护银沟(海拔2200米),山谷仿佛被时光按下慢放键。碎石路蜿蜒在绒毯般的高山草甸间,山风裹挟着云杉与落叶松的清冽气息迎面扑来。回望东台,云雾缭绕的峰巅已如隔世,唯有鞋底的泥土与掌心的磨痕,见证着这场与信仰、与自我的对话。


晨光穿透护银沟的薄雾时,我们再次启程,向着南台顶锦绣峰进发。一出发便是上千米的爬升和崎岖的山路,每一步都要对抗疲惫,对身体和毅力是极大的考验。因南台是五台中最先暖和的地方,在暮春五月,路上已是野花烂漫,松柏苍翠,云雾缭绕如仙境。


终于,我们登上了南台锦绣峰(海拔2485米),上有普济寺,供有智慧文殊。《清凉山志》在描述五台山南台锦绣峰时记载:“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矣。









普济寺始建于隋唐时期,初名“普济庵”,宋代扩建为寺。明清两代多次修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风格。“普济”取自佛教“普度众生,济世利人”之意,体现大乘佛教慈悲精神。寺庙依山势而建,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夏季漫山遍野金莲花、杜鹃花盛开,普济寺隐于花海之中,形成“寺在花中,花绕寺生”的奇景,故有“踏花礼佛,心似莲开”之说。
普济寺历经岁月沧桑,依旧香火鼎盛。传说中,这里是文殊菩萨演教说法之处,寺内的文殊殿供奉着智慧文殊像,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能看透众生的烦恼。殿前的千年古松,虬枝苍劲,见证了无数朝圣者的虔诚。











告别南台后,徒步7公里便达到金阁寺。金阁寺始建于唐代,由密宗不空三藏法师主持修建,唐玄宗还御赐了“金阁寺” 匾额 。当时正值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这座寺庙承载着弘扬佛法的重任。其观音阁高达17.7米,供奉的千手观音铜像,是五台山最高大的铜铸像,尽显盛唐建筑与造像艺术风采,无数信徒不远千里前来瞻仰。





继而辗转5公里抵达狮子窝。狮子窝始建于明代,因山峦起伏形似狮子得名。这里曾是华严宗的重要道场,在佛教界地位尊崇。康熙年间,御赐《大藏经》一部,更为其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寺内琉璃塔高耸入云,塔身精雕细琢,万尊佛像栩栩如生,每**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心血,也承载着信众的祈愿。






夜幕降临之际,我们继续沿着山路前行了3公里,晚上7点半终于到达吉祥寺挂单。吉祥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原名清凉桥寺。相传唐代高僧道宣在此受戒时,神奇地感得神僧送桥相助,此后这里便成了清凉圣迹,声名远扬。寺庙隐匿于山林之间,四周静谧清幽,一盏盏明灯在夜色中亮起,宛如点点繁星,温暖而祥和。在寺内师父的指引下安顿下来,疲惫的身体在禅房的静谧中逐渐放松,耳边传来的诵经声,仿佛洗涤着一天的劳累与尘世的喧嚣。



当吉祥寺的晨钟撞破薄雾,8点的日光正温柔地漫过檐角。我们怀揣着虔诚向着西台法雷寺进发。脚下的碎石路蜿蜒向前,两侧是苍翠的灌木与摇曳的野花,每一步都在向西台挂月峰靠近。






终于,我们登上了西台挂月峰(海拔2773米),上有法雷寺,供有狮子吼文殊。《清凉山志》中记载 “西台高三十五里,顶平广,周二里。亦名挂月峰,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法雷寺始建于隋代,初名“西台寺”,唐代因佛教密宗兴盛,更名为“法雷寺”,取《法华经》中“佛说法如雷震,普令众生觉醒”之意。寺内供奉的狮子吼文殊菩萨像,身骑狮子,右手持智慧宝剑,左手持青莲花,目光如炬,神态威严。相传,在此虔诚朝拜,能获得破除烦恼、增长智慧的力量。轻抚寺中斑驳的墙壁,仿佛能触摸到千年来无数朝圣者留下的信仰温度。





告别西台,沿着山脊线前行 5 公里,便来到了中台翠岩峰(海拔2893米),上有演教寺,供有孺童文殊。《清凉山志》记载:“中台高三十九里,顶平广,周五里,亦名翠岩峰。巅峦雄旷,翠霭浮空,石色苍碧,细草杂花,千峦掩映,如叠翠屏。夏月晴明,望之似青黛染空。” 故以名矣。












演教寺始建于隋代,隋文帝赐名“演教”,寓意“演说佛法,教化众生”,体现文殊菩萨在此宣讲佛法的核心地位。唐代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亲谕重修,寺中铸铁塔供奉佛舍利,北魏孝文帝的信仰遗风与盛唐气象在此交融。寺内供奉着儒童文殊,传说儒童文殊以慈悲为怀,教化众生以仁爱之心处世。殿前立有舍利塔(高23米),传唐代蓝谷法师从梵僧处求得舍利藏于铁塔,后建石塔包裹。












漫步寺中,古朴的建筑、悠扬的钟声,都在诉说着千年的佛法传承。每一处角落都沉淀着岁月的痕迹,让人不禁沉浸在宁静祥和的氛围中。

告别中台,沿着蜿蜒的山路徒步7公里便抵达澡浴池。此地因传说为文殊菩萨沐浴之处而得名,一池清水,终年不涸,清澈见底,仿佛蕴含着神秘的力量。不少朝圣者在此驻足,用这清凉的泉水洗去疲惫与尘埃,祈求心灵的净化。





稍作休整后,我们沿着陡峭的山路蜿蜒而上,一路上,山风呼啸,气温骤降,考验着朝圣者的意志。徒步5公里后抵达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上有灵应寺,供有无垢文殊。北台是五台中最高的,也是全华北的最高点,有“华北屋脊”之称。

北台山势险峻,台顶若覆斗,四壁陡峭如削。《清凉山志》记载 “北台叶斗峰,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 古人观星发现,北台正对北斗七星,夜望星辰似垂落峰顶,故称“叶斗衔星”。北斗在佛教视其为文殊菩萨智慧之光的化现,北台因此成为“接引众生”的圣域。如今香火极盛的五爷庙原址就在这里。

灵应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初名“北台寺”;唐代宗时期,密宗高僧不空三藏增建密教坛城;宋代战乱频繁,寺院一度荒废;明万历年间,妙峰禅师重建寺院,康熙帝赐名“灵应寺”,题匾“翠岩雪殿”。寺内供奉的无垢文殊,象征着心灵的纯净与无染。相传,只要心怀虔诚在此朝拜,便能洗去尘世的烦恼与罪孽。


站在北台顶,极目远眺,群山连绵,云雾翻涌,仿佛置身于天地的中心,与自然、与佛法融为一体。
立于华北之巅,既可感受“手可摘星辰”的天地壮阔,亦能体悟“风雪炼真如”的修行之境。此峰此台,不仅是地理的极限,更是心灵的朝圣终点——文殊智慧,恰如北斗,永恒指引迷途者归向清凉。
继续前行,一座醒目的 “华北屋脊” 牌坊映入眼帘,它矗立在山巅,仿佛是对每一位征服北台朝圣者的致敬。

从北台出发,12公里的下山路程虽相对轻松,但连续的行走早已让双腿酸胀麻木。但想到即将完成这场意义非凡的朝圣之旅,心中便充满了力量。下午时分,我们终于抵达了鸿门岩,这场跨越三天的朝圣之旅终于圆满结束。


返程时回望,五台诸峰已隐入云海,唯有鞋上的泥渍、衣上的松针、脚心的茧子,证明这场行履的真实。但更深刻的印记,藏在意识深处:东台的朝晖教会我拥抱初醒的勇气,南台的繁花让我相信生命的万种可能,西台的明月照见我心中未熄的澄明,中台的翠岩提醒我在粗糙现实中打磨心性,北台的风雪赐我直面严寒的力量。忽然明白,五台朝圣从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我们带着五台的月光、松涛、花香回到人间,那些在山顶领悟的 “空性”“慈悲”“坚韧”,终将化作应对世事的智慧。
五台朝圣的真谛,或许藏在《清凉山志》的字缝里:“山自无言,因心成境。”世间本无绝对的“圣地”,唯有愿意觉醒的心灵。愿我们带着五台的清凉,在人间烟火中修行——每一次呼吸都是观心,每一次驻足都是朝圣,让生命本身,成为最庄严的道场。
来时风吹鸿门岩,归去云开叶斗峰。莫问文殊何处觅,步步生莲是禅踪。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VickieZeng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