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M+户外游记【香山百峰⛰️望厦山】
相关轨迹:300M+【香山百峰⛰️澳門望厦山】
【望厦山】F8J62/58
凤凰山地区·第八行列·松山列
澳门特别行政区境·花地玛堂区
【山峰资料】望厦山,古名:莲花山,别名:莲峰山、**山。官方海拔62米(百度)/60.7米(地图),实测海拔62米,座标113°32’51.56”E,22°12’28.82”N。位置澳门特别行政区花地玛堂区美副将大马路东北。属凤凰山地区松山列。古恭常都香山百峰。2025年5月10日完成攀登。
【附属山峰】金钟山(清咸丰季年,葡夷拓路已平);观音堂后山(别名:蟹山),海拔24.7米,在望厦山东南400米;螺丝山,海拔26米,在望厦山东南650米;马交石山,海拔47米,在望厦山东南950米。

【标注来源】
《澳门记略》县丞衙署图、正面澳门图、侧面澳门图;
道光、同治《香山县志》恭常都图;
1873年《香山县志续编》澳门图;
1930年《前山寨五万分一之尺地图》;
《珠海澳门地图集》;
《澳门特别行政区导游图》;
《高德卫星地图》均有标注。
《百度》载:望厦山,位于澳门半岛北部之望厦区莲峰山又名莲花山。此山高62米,东西临海,南望澳门,北朝内地,在莲花茎的尽头,突兀拔起,宛如花球,山又多奇石,千形百态,旧日山顶岩石,远望如观音端坐莲臂,其他岩石烘托如云,更像是莲花盛开。

【志書記載】
《广东图说》载:莲峰山,城东南一百三十五里大海中。有望厦汛,南为西洋葡萄牙国所居,上有炮台。
《澳门记略》载:莲花茎,即所谓一径可达者前山、澳山,对峙于海南北茎,以一沙堤亘其间,径十里广五六丈。茎尽处有山拔起跗萼连蜷曰莲花山,茎从山而名也。万历二年,茎半设闸官司启闭,上为楼三间,岁久圯。康熙十二年知县申良翰修,增建官厅于坊以资戍守,出闸经莲花山下有天妃庙。
【文献资料】清印光任莲峰夕照诗:莲峰来夕照,光散落霞红。楼阁归金界,烟林入锦樷。文章天自富,烘染晚尤工。只恐将军画,难分造化工。

【望厦村】中国澳门重要古村落,又名:旺厦村、望霞村。葡萄牙语写法为(Mong-Há)。位于澳门半岛北部,背靠望厦山(又名:莲峰山)。由于望厦村内很多村民是来自福建厦门,“望厦”之命名有遥望厦门之含意。“旺厦”之取名则有期望厦门兴旺发达之含意。“望厦”与“旺厦”都蕴含着福建人的乡思之情。至于“望霞”之称,乃出自清末名将丘逢甲之诗句,但其来源则不详。
望厦村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属香山恭常都辖村。但说其开村,碑刻的记载是明洪武十九年(即1386年)。及至清朝乾隆八年(即1743年),清政府应两广总督郝玉麟奏请,在望厦村设澳门县丞衙署,专责处理澳门的华洋事务。望厦村是内陆通往早期澳门的必经之路,设有望厦汛**驻防。清光绪年间,澳葡政府藉开辟马路之由将其取销占据。

【公婆石】据《香山县志》载:公婆石,在望厦村前,二石相并。烟月迷离之际,望若男女比肩立,即之仍石也,夷人反目于室,出则诣石禳解之。《澳门记略》

【马蛟石】据《香山县志》载:马蛟石,在莲花山北麓,石撱而硗无趾三小石承之,相传浮浪至。《澳门记略》

【中美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通商章程》,英文为“Treaty of peace, amity, and commer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Chinese Empire”,是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清朝与美国在中国澳门的望厦村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是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林则徐领导的广州禁烟运动中,美国**贩子的利益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们于1839年5月联合上书美国国会,要求美国政府与英、法、荷等联合起来对付中国。第一次**战争爆发后,美国派加尼率东印度舰队来中国沿海护侨,保护美国利益。而加尼在得知《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后,径自致函两广总督祁贡,要求最惠国待遇,未果。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国会立即召开会议以商讨对策。**约翰·泰勒向国会发表特别咨文,建议国会拨款支持政府派遣外交官前往中国谈判。国务卿丹尼尔·韦伯斯特起草相关提案,并于1843年2月21日在众议院通过,批准任命加雷布·顾盛为中国使团全权代表。1843年夏,顾盛乘坐战船密苏里号来华,临行前,国务卿丹尼尔·韦伯斯特给顾盛下达训令,要求顾盛全力保证中美签订条约。
抵达广州后,顾盛以提出进京面见中国皇帝、递交国书为由,逼迫清政府答应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则采取了拖延手段,以观对方反应。1844年4月13日,顾盛给护理两广总督程矞采致信,以军舰炫耀武力,逼迫中国答应签订条约。清政府采取应急准备,任命耆英为钦差大臣兼任两广总督,“综理各省通商善后事宜”,全权负责与顾盛谈判订约,后耆英为组织顾盛进京而主动致函,邀其在广州见面,商谈中美和好事宜。
1844年6月19日,中美正式开始签约谈判。双方互有妥协之时,徐阿满事件发生,美方提出领事裁判权条款,双方就保障美国人在华安全问题的条款,也即《望厦条约》中美国人在中国享受治外法权条款的雏型,展开多次辩论。顾盛以进京为借口,迫使中方做出让步,而耆英则以中止谈判作回应使顾盛妥协。
1844年7月3日,耆英和顾盛在澳门望厦村签订了中美关系史上第一个条约~《望厦条约》。

《望厦条约》使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同时还扩大了侵略权益。如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中美《望厦条约》是比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虎门条约》及其附件更细致更完备的不平等条约。它是加在中国身上的又一道更为沉重的枷锁,并成为尔后中法《黄埔条约》及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百峰考实】望厦山(原名莲峰山,又称莲花山、**山),是位于澳门半岛北部的一座小山,高60.7米。望厦山被收录《澳门文物名录》,属已评定之地点。葡萄牙殖民时期,山上建有望厦炮台,西南山脚则有望厦村,是近代“百年沧桑屈辱历史时期”《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地点。

望厦山东北面:黑沙环填海区,古时为九洲洋,远眺十五里九洲星(即大九洲诸岛屿),七十里内伶仃岛,伶仃洋际新安界(即今深圳市南山区)。
望厦山东面:黑沙环填海区,越海三里为新填海区和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远眺六十里香港大屿山界。
望厦山东南面:曾有金钟山,据《香山县志续编》载:金钟山,在龙田村,形如覆钟,与望厦普济禅院相对如案。中多坟冢,咸丰季年,澳夷平毁作路,山之旧形不复存。一里观音堂后山、螺丝山,拖东半里马交石山至人工储水塘(古有马交石于海旁),塘南有澳门格兰披治赛车大楼、外港客运码头和澳门直升机场。
望厦山南面:卢廉若公园,偏东二里东望洋山(即松山),上有圣母雪地殿教堂、东望洋灯塔和东望洋炮台,山麓西南有古加思兰炮台。
望厦山西南面:二里白鸽巢公园,偏南二里大三巴,山麓有大三巴牌坊,山顶大三巴炮台。西南五里西望洋山至妈角。
望厦山西面:一里筷子基,偏北二里青洲山。越前山水道西岸珠海南屏镇加林山、白面将军山。
望厦山西北面:二里青洲山,洲外珠海市界,偏北五里角头岭、蟾蜍石(炮台山公园)。远眺九里板樟山西麓三台山。
望厦山北面:山下古时沙堤莲花迳,径十里广 五六丈。今山北二里为拱北关闸,界外珠海市拱北、前山、吉大等街道。北五里偏东将军山顶,八里仙人罚酒山(古称:仙人拂袖山、今称:板樟山)。

【攀登攻略】乘坐公共巴士到美副将大马路望厦市政公园下车,进入望厦街(长约110米)至望厦炮台斜坡上山。或直接从望厦炮台斜坡(长约300米)上山。望厦炮台斜坡西侧建有“澳门旅游大学”。

【澳门旅游大学】原址为19世纪式的炮台堡垒,现在是培训旅游业专才的主要基地。澳门旅游学院的学位课程,是全世界第一所获得世界旅游组织(WTO)Themis TedQual所颁发的“旅游教育质素认证”。澳门旅游大学的使命是要成为提供具有欧洲特色旅游及酒店课程首选的高等教育机构,故除提供学士学位、文凭和证书课程外,更设有交换生计划,其学生来自丹麦、芬兰、荷兰、韩国、葡萄牙、泰国及中国等地。另外,澳门旅游大学开设了教学酒店~望厦宾馆,给予了学生不少宝贵的服务经验,同时为澳门市民和游客提供服务。

【澳门望厦宾馆】Pousada de Mong-Ha坐落于望厦山山顶上著名的19世纪式的炮台堡垒。这座从未被使用便已遭废弃的炮台保留约半个世纪后,在1970年,一名年青的葡国军官由于对当时位于南湾海滨地区岗顶的军人宿舍感到不满意,遂建议在望厦山炮台附近建造一个新的**。

澳门望厦宾馆被早期的佛教庙宇包围着,俯瞰壮观的珠江三角洲景色,这座被公园及树林遮挡着并与世隔绝的堡垒再次肩负起**驻扎的责任。于1974年,葡国发生了“红色康乃馨革命”,当时驻澳门的**人员全被奉召回国,望厦山炮台及**再次被弃置。直至1979年,澳门政府旅游局将**接管,并将其改变成宾馆(Pousada),用以给海外工务员居住,宾馆后期被用作为旅业及酒店业学校的实习单位。

1995年,旅游学院正式成立,并与旅业及酒店业学校合并,而望厦宾馆亦开始为公众服务。这个完全由旅游学院学生经营的宾馆,正加强其作为培训单位的功能。在澳门望厦宾馆,宾客可欣赏到葡国手绘制瓦片,它既可令宾客尽情享受澳门其中一个最恬静的环境,也令旅游学院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特色及温情的地方工作。宾馆的末端是望厦山市政公园。

【望厦山市政公园】(或称望厦山公园;俗称**山公园)(葡文:Parque Municipal da Colina de Mong Há),是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望厦山的公园。

望厦山市政公园原址为一片茂密的天然树林,部分地方曾是防卫森严的**与**。因炮台**曾为驻守澳门的非裔葡**地,故俗称**山公园。望厦山原濒大海,西临内河,北部有一沙洲,与大陆相连石道称莲花茎。1866年(清同治三年)在望厦山建成炮台,炮台于1960年已停止使用。

1920至1930年代,澳葡政府先后在西岸和东岸填海,形成了莲峰球场和黑沙环。1974年,驻澳门的葡萄牙驻军奉召回国,**即告荒废空置。1979年,澳葡政府接管**,并将**改建为宾馆,供海外人员居住。其后,宾馆于1995年变更用途为澳门旅游学院的实习单位。1997年6月,澳门市政厅开辟山径通道,将山区重整为望厦山市政公园占地约二万一千六百平方米。

【Z央喷泉广场】望厦山公园Z央建有一圆形平台,在喷水池前方摆放了一门仿古大炮,告诉着来客“望厦山曾设有炮台御敌”。水池内种着澳门特区市花~莲花,每当莲花盛开的季节,荷塘月色十分优美。水池周围建有欧洲风格的柱廊,与荷塘月色相映相照,中西风格融汇贯通,不愧为市民游客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望厦山炮台】在望厦山顶之上,从公园平台向北通过一条约75米的左转斜坡可以到达。炮台初建于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66年(清同治三年)落成。昔日是澳门重要的**防御据点之一,位置可俯瞰澳门关闸一带地区之活动。炮台堡垒右侧门边上有一块“CCAC2761”土石标记,上行字母应该为英文或葡文缩写,下行数字有可能是年份或其他特定意义的数字。待考...

中古时代的火炮,被用作攻城时炮轰城墙以及架设在城墙要塞和大型远洋战船上的攻防火器。在战场上能向大批的敌军开火,起批量杀敌和摧毁重要目标之用。中古时代的火炮非常笨重难以灵活移动,在战场上的作用非常有限,但仍为当时最具杀伤力的大型武器之一。

望厦山炮台由澳门总督亚马留负责监督兴建,是为葡萄牙在澳门实施殖民主义之后第一座兴建之炮台。此炮台的炮口直指关闸方向,朝向大陆国内,是葡萄牙殖民时期威慑北路来犯的前沿阵地。望厦炮台有通道通往附近之火药库和观察台,拔高柱桩下方门顶标注着“OPM1887”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弹药储备仓。

【望厦山拔高柱桩】官方海拔62米,实测海拔62米,座标113°32’51.56”E,22°12’28.82”N。该柱桩高约1.5米,径宽约30厘米,黑白相间,与澳门众山顶柱桩相同,都是由混凝土结构而成。柱桩采用了澳门常用的黑白间色,黑白色调应该是澳门较为有代表性的官方色调,此色调还运用到车牌之上。

望厦山拔高柱桩下方的地面上,同样以黑白双色的搭配涂绘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此外,还摆放着三块三角型石头,有别于其他山顶上的柱桩。我们能从远处具有地标作用的代表性建筑,例如在望厦山西南偏南方向的澳门观光旅游塔,来确定地面涂绘所指的方向。

【望厦山】位于澳门半岛北部花地玛堂区,古名:莲峰山,又名:莲花山,因其状似莲花而得名。由于山下西南方有望厦村,故得望厦山之名。又因望厦炮台**曾为驻守澳门的非裔葡萄牙**,故被俗称:**山。

望厦山海拔62米,座标113°32’51.56”E,22°12’28.82”N。东西临海,南望澳门,北朝内地,在莲花茎的尽头,突兀拔起,宛如花球,山又多奇石,千形百态,旧日山顶岩石,远望如观音端坐莲臂,其他岩石烘托如云,更像是莲花盛开。

【望厦山健康径】望厦山有别于松山列,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势,中部偏北地势略高,炮台堡垒及瞭望台均设其上。山体南部偏东稍为低矮,平缓渐降。炮台及瞭望台周边修筑了环山健康径,全长约有1.5千米,依山势起落有序爬升不大。步阶边上均设有铁栏扶手和夜灯照明,为市民游客登山提供便利。

【望厦山石洞】望厦山东侧山体上有一处貌似人工开凿的石洞,也有可能是天然鬼斧之作。据《澳门地理》(何大章、缪鸿基合著)载:澳门半岛东西两岸之地形亦有差异。东岩多山地,松山面迎大洋,风浪较大,沿岸海崖峭立,曲折多弯,有海穴数处显然可见,足证为昔日海水侵蚀之地。由此猜测,望厦山东侧山上的石洞,不排除与松山(即东望洋山)东岸海穴同为昔日海水侵蚀而成。

该洞宽阔纵深能容约二十人,其作用很可能是古时山体向东面海,存放火炮及弹药的地方。健康径设有一些简易的健身器械,供市民使用,但澳门居民似乎更喜欢在一些开阔的地方上练功拉筋,石洞前方就有一些市民在活动练功。

【望厦山暸望台】位于望厦山北部,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其他山顶暗堡无异,均是圆筒造型结构,圆顶筒壁设有半环状监视窗,一般修筑在山峰高处,以监视山下动向。望厦山瞭望台暗堡面向北方,在过去主要针对境北关闸方向的监视,今已废置孤守在寂静的山岗上。

除了平坦的主环山路外,健康径还包括依山势起伏的石阶步道,步道仍然采用澳门特区人行通道及广场地面常见的碎石瓦片铺砌,让路人无论行走在山上还是在街道之上都拥有宾至如归的熟悉感觉。

离开沿瞭望台下山有两条路选择,一是选择宽阔的沥青路下山,二是选择健康径步道绕到北麓山坡一带,再接返回沥青路下山。沿阶梯步道继续向北,会到达望厦山北麓,山下能隐若看见一片排列整齐的古建筑群,该片区域是莲峰庙以及澳门林则徐纪念馆(不属于望厦山公园范围,不能下去)。

【莲峰庙】又名:莲峰寺,是中国澳门三大古庙之一。庙前空地建有林则徐全身石像和澳门林则徐纪念馆,庙内亦设有中国澳门唯一的庙学—普济莲峰学校。莲峰庙初建于明朝,古名为天妃庙,主要供奉天后娘娘。中国澳门禅院之一,与妈阁庙、普济禅院并称为澳门三大禅院。莲峰庙原名天妃庙,又名关阐庙、慈护宫,后因枕落莲峰山而得名,建于159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从清朝起多次进行修建,1876年经过重修后形成现在的规模。

莲峰庙横连三座,内殿二进,供奉着多位神抵。门前广场宽旷,围以石栏,建筑宏伟,庙貌森严。庙门有幅楹联“莲花涵镜海;峰景接连瀛”。首进为天后殿,供奉天后圣母,天后殿左右为关帝殿、药王殿。二进为观音殿,供奉观音大师。观音殿后依次为吕祖殿、金花娘娘殿。庙后为小花园,有亭台花草,风景宜人。天后殿前有一亭台,是清朝官吏到澳门巡阅、审案的场所。现在庙前树立着林则徐的石像,并建立了林则徐纪念馆,天后殿挂有“恩光浩大”的牌匾,以纪念他在澳门重振国威的辉煌历史。

【澳门林则徐纪念馆】(Museu Lin Zexu de Macau),建于1997年11月,位于**莲峰庙内,用以纪念中国民族英雄林则徐。纪念馆由民间组织莲峰庙慈善值理会筹建和管理,纪念馆分:林则徐生平、放眼世界、虎门销烟、巡阅澳门、永恒的纪念等5个部分,共200件展品,包括林则徐在澳门巡视的事件记述、虎门销烟、澳门昔日风貌及林则徐生平、与朝廷往来的奏折、日记、手书、家信等珍贵资料。

据记载,1839年9月3日卯时,林则徐巡阅澳门,“统领将备管带弁兵整队出关”,进入关闸时受到葡方官员及仪仗队欢迎。林则徐抵达澳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莲峰庙的台案前接见澳葡官员,向他们表明中国政府禁烟的决心,争取澳葡当局严守中立,挫败了英国烟贩以澳门为囤贮贩卖**据点的阴谋。

继续沿健康径步道行走,会到达一处分岔路口,下山的通道已封闭,在封闭前貌似能通往西麓山下的琉璃瓦顶建筑群。下方是:镜湖殡仪馆、思亲园以及天主教殡仪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游客有可能会误认为是寺庙群而前往,对殡葬感到忌讳的攀登者可以绕行该步道,选择环山平路返回喷泉广场。

Z央喷泉广场下方有卫生间,东面有台阶路下山。从广场下来会途经两个回旋小平台,下方平台一南一北两条路可供选择,北面出入口连接莲峰街,南面出入口经望厦山环境咨询中心下山,通往菜园巷,南北两处出入口均可通往黑沙环马路。

【望厦山环境咨询中心】一座貌似停业已久的房所,功能性质应该与环境保护方面有关。从右侧通道绕过该中心可以向东面下山,下山出入口连接菜园巷。

【线路里程】约2公里
【累计攀升】约86米
【难度指数】★☆☆☆☆
【山野指数】★☆☆☆☆
【风景指数】★★★☆☆
【综合评价】★★★☆☆
注: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山峰,山中设公园休闲式步道,老少佳宜,推荐攀登。
相关帖子:300M+户外游记【香山百峰⛰️九澳山】
相关帖子:300M+户外游记【香山百峰⛰️媽阁山】
给無欲則剛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