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山大佛(1~12)
乐山大佛1:兜率宫-凌云寺-大佛
2006年跟团来游过乐山大佛。当时乘旅游客车直接来到景区入口,下车过凌云寺,走的是九曲栈道。
乐山大佛景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路,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景区核心看点包括乐山大佛、凌云寺、九曲栈道等,周边还可游览东方佛都、乌尤寺、麻浩崖墓等自然与人文景观。
【乐山大佛】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造像,通高71米,为弥勒佛坐像,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历时约90年。佛像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其设计巧妙,排水系统完善,在头部、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凌云寺】又称大佛寺,创建于唐朝,早于大佛开凿之前,距今已有1200多年,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天王殿前有参天古木楠树,殿外两侧分列着四座明清两代重修寺宇的碑记,匾额“凌云寺”为清末著名书法家赵熙所题。
乐山大佛2:九曲栈道-灵宝塔-东方卧佛-东方佛都大门
【九曲栈道】位于大佛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通道和礼佛通道,共有217级陡阶,陡峭石阶比较考验体力,扶着栏杆缓慢前行,可感受唐代工匠的鬼斧神工,还可拍到与大佛的合影。
【灵宝塔】位于乐山大佛景区内的凌云山灵宝峰巅。因地处凌云九峰之一的灵宝峰,故曰灵宝塔。又因其筑成或修缮后,通体粉刷成白色,俗称白塔,也有大佛塔、凌云塔等别名,其实塔自铭曰“释迦舍利宝塔”。
灵宝塔为十三层密檐式方形砖塔,残高29.29米,塔身平面呈正方形,塔身自下而上诸层高度均匀递减逐层收敛,塔体外形轮廓呈现抛物线形,其形制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具有唐塔风格。
【东方卧佛】位于东方佛都景区,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睡佛,全长170米。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落成于1994年。卧佛依山取势,利用自然山体的延伸,头南足北,中间保留自然山体植被,形成了天为房、地是床、绿色植被当衣裳的景象。大佛侧卧,中部以山上树木为袈裟,披盖在卧佛身上,远远望去,宏伟安详,半城可见。(2006-9-9)
乐山大佛3:峨眉山站-乐山大佛牌坊-凌云路(佛道)
这次自由行又来了。
早坐公交至峨眉山站,乘动车15分钟就到乐山站,再坐302路公交至嘉定坊,走到乐山大佛文化广场,过乐山大佛牌坊,沿着凌云路行2千米,就到了乐山大佛景区北门入口。
【阿育王柱】是公元前三世纪时,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在今北印度地区树立的一系列纪念佛教的石柱。在其柱头上刻有四只背对背蹲踞的雄狮,雄视眈眈,形态逼真;石狮昂首蹲踞在钟形的倒置莲花上;莲花四周分别雕有牛、马、象、狮四种动物,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每种动物又以**隔开。象征着法制的威严和庄重,也是弘扬佛法的一种展现。八根阿育王柱,更加烘托庄重的仪式感,也与佛教的八宗、八宝相契合。
【七步生莲】是佛祖降生的典故,“周行七步,步步生莲”。据说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在一棵无忧树的绿荫下休息。她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莲有佛性,世间百花中只有“莲”是唯一能花、果、种子并存的植物。莲花的花死而根不死,来年又复生,如同人死而魂不灭,不断轮回。在禅宗中,它象征释迦“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同驻。
【布施】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谓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怪吝贪爱烦恼,能施与众生利乐。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已溺,人饥已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述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
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以改善众生的心性。
无畏施——凡对痛苦的人,用温暖爱心加以安慰,遇人困难,施于援手解难,使受苦受难者心中得到平安,没有恐怖感。如对寺庙佛堂等,献出劳力清扫维护;或对毁谤正法者,能以无畏精神伸张真理感化之。
法布施——以自己所学,领悟的佛法真理,向世人宣说,使众生同沾法雨,转迷成悟。
【忍辱】谓菩萨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无论业障魔障,即能断除烦恼。
忍辱——修道途中,阻碍必多,遇挫折毁谤,不怨不怒,由忍化恕,必自安之,外忍饥寒,内忍七情六欲,如此道志不馁,不畏困难,学道度人必能成之。
【精进】谓菩萨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精进——佛海无边,道海高远,学无止境,真理研习不可停顿。若有过失,遇人指点,立即改正;凡对众生有利益工作,当仁不让,尽力去做,精进不怠,彼岸自达。
【禅定】止观双运名禅,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谓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禅定——要修炼成佛,必需寂静其心,以免散乱。要普度众生,精神须有特别训练,所以禅定才能生智慧,遇事才能有定力。
【佛】弥勒在佛教中有两种身份:一为上生信仰,也称弥勒净土或兜率净土;二为下生信仰中的未来佛。因其是平和、慈悲、包容、欢乐、智慧的象征,南北朝及隋唐时期中土弥勒崇拜与信仰达到高潮,乐山大佛便是诞生于盛唐的中国最大的**弥勒佛像,是中国佛教中的弥勒造像的典范。除乐山大佛外,景区还有兜率宫、喜生弥勒、凌云寺天王殿中的金玉罗汉、佛国天堂的弥勒殿和数十个弥勒佛龛。可以说,乐山大佛景区是整个中国弥勒文化的一个集中展示地。乐山大佛所体现的精神力量也化身成为“乐善至美、创新力行”的城市精神,逐步迈向未来的幸福与光明。
乐山大佛4:凌云路(佛道)-北门-龙湫
乐山大佛全名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又名凌云大佛,古称“嘉州大佛”“弥勒大像”,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置于露天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通高71米,佛像为弥勒佛坐像,佛像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历时约90年。
早期,在凌云山大渡河、岷江、青衣江的三江交汇处,江水奔腾,常常伴有船祸。在唐代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和尚海通离师游历天下,来到凌云山,决定在临江的山岩上开凿一座弥勒佛像,由于弥勒佛是当时唐朝武周时期佛像的流传代表,便成为了海通法师建造佛像的首选。海通法师开凿佛像的目的一是用来抵御水患,减少人员伤亡,二是让这位巨大的弥勒佛安守坐镇,保佑苍生。大佛建造的消息传开后,无数能工巧匠聚集到凌云山。据乐山本地人们的传说,开工时,千锤击石,喊声震天,场面千古少见。在佛像开工后,和尚海通承担起了资金筹措的负担。佛像的上半身尚未完工时,和尚海通圆寂去世,佛像的工程中断。
【般若】谓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愚痴无知(无明)。
智慧——修行者之心性当具有最高的智慧。博览群经、远大学识、历练世故,可以辩才无碍,圆通万事,度化众生自然方便,修行者本身亦可避免堕落魔障之中。
乐山大佛5:放生池-龙湫虎穴-兜率宫-载酒亭
到了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章仇兼琼来此赴任剑南节度使,他奏请朝廷用嘉州部分盐税收入用于乐山大佛继续修建,自己也“持俸钱二十万,以济其费”,使停工多年的佛像工程得以继续。这段时间里佛像的修建不仅保证了岷江水运畅通,也为唐朝士兵与吐蕃作战提供了粮草供应。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佛像膝部的工作已经完成。不久,章仇兼琼升任户部尚书,赴任长安,乐山大佛工程再次搁置。
40年后,唐代贞元五年(公元790年),为了继续保证唐朝士兵与吐蕃作战的粮草供给,来此就任已满5年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带领人们继续修建佛像,他在《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中写道:“从莲花座上至于膝,工未就者几乎百尺”,于是,他捐赠出自己的俸禄,完成佛像剩余部分的修建,包括开凿莲花座和礼佛平台,开凿大佛左右外壁高18米的两龛力士造像和大佛右侧岩畔上的摩崖《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石碑、修建大佛阁,使得大佛“趺[fū]足成形,莲花出水,如自天降,如从地涌”。在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佛像修建完成,这次修建总共耗时15年。
【龙湫虎穴】古之凌云山森林茂密,九峰叠翠,常有白虎出没;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波涛汹涌,时有青龙腾跃。相传,白虎和青龙受佛法感召,皈依佛门,化为石龙、玉虎,共为佛之护法神。佛经中有“天龙八部,西天白虎”之说。唐朝著名诗人嘉州刺史岑参提诗赞曰:“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龙湫虎穴”自唐代以来就成为凌云山之胜景。
【兜率宫】兜率是梵音音译。意为“知足”“喜足”。兜率宫是弥勒住处。
据《佛祖历代通载》,五代时僧人契此,体形肥胖,常挂一口袋行乞。他出语无常,预示凶吉。坐化时念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后人以为他是勒转世。此像造于明代。也称“大肚罗汉”。
【载酒亭】始建于宋代。据南宋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范成大《吴船录》载:“东坡诗:‘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后人取其意作载酒亭于山上。”原载酒亭已,现为20世纪80年代新建。
乐山大佛6:凌云寺-大佛头塑-凌云栈道-大佛脚面
乐山大佛足踏三江,双手抚膝,背负九峰,神情肃穆,依山而坐。大佛体态匀称,通高71米。其中头高14.7米,宽10米,有发髻1051个,石块逐个嵌就而成,发髻的数量得知源于1962年维修时,用粉笔编号统计的。佛像耳长7米,眉长、鼻长均5.6米,嘴、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约有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约可围坐百人。佛像的左右两侧为两尊护法天王石刻,身高均超过16米,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壮丽的佛教艺术石刻景观,顺着佛像的左侧沿下走就是近500米长的凌云栈道。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通道和礼佛通道,名为九曲栈道。佛像建成后,曾建有7层楼,也有传言说是9层或是13层,在唐代时,名曰“大佛阁”“大像阁”。在宋朝时,又重建“凌云阁”和“天宁阁”,元代后修建了“宝鸿阁”;明朝**">**年间修建“佛棚”,清代又建“佛亭”,后来因为其他原因被摧毁。
【栈道】由九曲栈道和凌云栈道组成。九曲栈道建于公元8世纪,凌云栈道建于公元1984年,全长500米。似一条腾空巨龙隐掩在大佛两侧悬崖绝壁上。沿道景点众多,“洞天”“龙王三太子入海处”“天梯”“松韵亭”“降魔杵”“丹霞亭”等景色迷人。
乐山大佛7:凌云栈道-东方佛都-麻浩崖墓群
另外,大佛具备巧妙的设计特点和优越的排水系统。大佛左侧设有凌云栈道,可以直通大佛的底部,在此观景会有仰之弥高之感。佛像右侧设有九曲栈道,栈道沿着佛像右侧的岩壁开凿而成,陡峭曲折,沿着九曲栈道行走,就能登上凌云山顶,此处是观赏大佛头部1051个螺髻的适宜场景。大佛的右边耳垂内部,有一个长约7米,深约25厘米的窟窿。据南宋范成大《吴船录》中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由此可知,佛耳并非岩石凿刻,而是内部以木柱结构,外饰锤灰装饰而成。佛像隆起的鼻梁也如佛耳一般,以木内衬之,外饰锤灰之,其鼻孔露出的三截呈品字状的木头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工艺,不知是自唐竣工以来就是如此,还是后人重新再修建而成,已无从考证。
【东方佛都】景区现所辖凌云九峰之四峰。凌云九峰,唐代“峰各有寺”,抗元战火将四峰寺庙毁去。而今的东方佛都循古迹恢复旧貌,保留唐代原有山林风貌,依山取势、高低错落、林隐千佛、洞中百窟。
【麻浩崖墓群(AM21号墓)】位于乐山大佛凌云山南面,因临麻浩河而得名,为东汉至两晋时期凿山为穴的仿生人住宅。麻浩崖墓群墓葬形制结构典型,主要是单穴墓和前堂后穴墓,随葬明器类型丰富,石刻内容精美、题材多样,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乐山大佛8:地宫-大佛组塑
据1962年维修的工作人员黄高彬和罗伯衡介绍,大佛的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是在唐朝大佛竣工之后,专门用木头做成佛阁,以保护的大佛免受自然灾害的侵蚀。佛像的四肢、脚背上存在的柱础和桩洞就是有力的证明。宋代将这些佛阁进行重修,命名“天宁阁”,后来这些残碑材料被维修者移到海师洞里保存,文革时期被毁坏,没有保留下来。
关于大佛的排水系统,清代诗人王士祯曾经赞叹道:“泉从古佛髻中流”,在佛像头部,共有18层螺髻,其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另外,佛像耳部的洞穴左右相通,正胸左侧的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这些水沟和洞穴,实现了佛像排水、防潮和通风的功能,保护佛像免受自然风化和雨水侵蚀。
【救妇】孔雀明王在山中遇到一个晕倒的老妇女人,他扶起老人,原来她是饿晕了,于是他把他手中仅有的果子都给了老妇人。
【石刻八百罗汉】目前国内仅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孔雀明王】汉译佛母大孔雀明王。相传为毗卢遮那佛或释迦牟尼佛的等流身。在密教修法中,以孔雀明王为本尊而修者,称为孔雀明王经法,又称孔雀经法。为密教四**之一。
【佛陀苦修】佛祖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为了寻求解脱,他静坐思维,身不着衣,不避风雨,每日仅食一麦或一麻,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形如枯木,求解无效。
【佛陀菩提悟道】佛陀在菩提树下沉思默想七天七夜,战胜来自各方魔,觉悟成佛。
【六祖惠能】公元638-713年,中国禅宗最杰出的大师。开顿悟之,主张直澈心源,顿悟成佛。为禅宗第六代祖。他与孔子、老子并列有“东方三圣人”之说。
【佛陀传道】佛陀成佛后,广收弟子,说法传道。
【韦陀菩萨】是佛的护法神。在释迦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中国佛教认为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雨顺”。
乐山大佛9:地宫-大型佛组塑-东方卧佛
东方佛都地宫是东方佛都景区的核心景点,也是国内规模宏大的地下佛窟群之一,被誉为“东方卢浮宫”的艺术宝库。地宫整体依山开凿,长36米、宽15米、高13米,内部空间宽敞,气势磅礴。地宫的建筑结构与内部装饰别具匠心,穹顶的设计犹如星空璀璨,墙壁上的浮雕讲述着一个个佛教故事与历史传说,与佛像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而又神秘奇幻的氛围。
地宫内有大小佛像上万尊,包含了世界各地的菩萨、罗汉和佛像,堪称中国第五大石窟群。佛像全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一气呵成,没有用一根钢筋,一方水泥,洞中佛像神行兼备,栩栩如生。每尊佛像都有独特的姿态和表情,或沉思冥想,或开怀大笑,或怒目威严,或慈眉善目,真正做到了“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主要佛像有:
【四大天王】进入地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尊高达9米的巨型天王像,分立于洞口两侧,以威严之姿守护着洞内的静谧。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掌管“风”的力量;东方持国天王怀抱琵琶,象征“调”的和谐;北方多闻天王手执宝伞,寓意“雨”的润泽;西方广目天王臂缠灵蛇,暗含“顺”的祈愿。四尊天王合为“风调雨顺”,是人们对五谷丰登、生活安定的朴素向往。
【释迦牟尼坐佛】地宫深处,**高达33米的释迦牟尼坐佛巍然矗立。佛像依天然山石雕刻而成,面容慈悲中带着宁静,双目微垂似在俯瞰众生疾苦。
【药师佛】穿过释迦牟尼坐佛,便来到药师佛洞。药师佛洞是万佛洞的“辽阔殿堂”,长45米、宽23米的空间里,51米高的主尊药师佛顶天立地。
【八百罗汉墙】位于地宫的深处,是目前国内仅有的石刻八百罗汉群像。这组罗汉群像直接雕刻在丹霞崖壁上,充分利用了天然岩壁的形态和纹理,使雕像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进入东方佛都大门后,首先经过一条林间小径和石桥,在桥上可远眺170米长的巨型卧佛;过桥后选择左侧道路,沿河行走并登上阶梯,参观十八罗汉洞;继续前行便自然进入万佛洞区域。在万佛洞内,应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参观,最后抵达八百罗汉墙。这样的路线设计符合“不走回头路”的旅游原则,也能逐步适应洞内环境,为欣赏罗汉墙做好审美和心理准备。
乐山大佛10:连心山-三龟九顶城炮台遗址-离堆-麻浩崖墓
东方佛都连心山位于东方佛都景区内的室外精华区“大佛湾”。相传北宋大文豪苏轼与妻子王弗曾在此暂居,夫妻二人携手漫步、谈诗制文、共赏美景,度过了许多温暖甜蜜的日子。后人为纪念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便将此山命名为连心山,使其成为爱情的象征之地。
上山共有173级石阶,拾梯而上可看到燃灯佛。石阶两侧的钢柱铁链上,悬挂着密密麻麻的连心锁、长寿锁、富贵锁,上面挂满了人们求佛留名的寄托。山顶的燃灯佛是佛教中纵三世佛之一的过去佛,与“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并称。燃灯佛预言释迦牟尼将在未来世成佛,并为其授记。他的形象通常与光明、智慧和慈悲相联系,代表着佛教中的智慧之光,能够照亮众生的内心,引导他们走向解脱和觉悟。
连心山是电视剧《风云》的主要取景地之一。剧中步惊云与雪缘的真挚爱情,以及聂风与第二梦的坎坷爱情故事,都让这片土地多了一份别样的魅力。
【三龟九顶城炮台遗址】黄莲古炮台是三龟九顶城数十座古炮台之一,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末元初,宋元**在这个地方展开血腥战事,这门重炮是宋军抗击元军的历史见证。南宋末年,元军攻克成都,随后开始沿岷江对嘉州腹背进攻。嘉州守军花了三年时间,在三龟山、凌云山建成了这座集生产、生活、**防御于一体的独立城堡,人称“三龟九顶城”。
【离堆】又名乌尤山(山巅有始于唐代的乌尤寺),是两千多年前蜀守李冰的治水工程遗迹,麻浩河即此时开凿。《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1980年离堆(含乌尤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浩崖墓】东汉时期在四川境内流行的一种墓葬习俗,因依山掘穴而成,故称崖墓。麻浩(地名)崖墓群分布于凌云山和乌尤山之间的崖壁上。约0.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即有500余座。墓门毗连,密如蜂房。崖墓内雕饰精美,石刻画像技法简洁、奔放,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乐山大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山大佛11:乌尤码头-乘船正面观大佛-乌尤寺山门(壘坻)
【壘坻】指乌尤山的古称,是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治理岷江水患时所凿水利工程的关键地标。壘坻(又写作雷坻、雷塠、离堆等)是古代水利工程术语,特指通过人工开凿形成的江中孤山,主要用于分洪减灾。该名称在乐山地区具有特殊历史地位:李冰治水的重要遗迹: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为治理大渡河(古称沫水)水患,开凿麻浩河道,将乌尤山与凌云山分离,形成四面环水的孤岛,成为现存最古老的水利离堆之一。
为乌尤寺山门,门两侧对联及其他文字,像“江神上古管迎潮”“海北通潮玉女房” ,“悲愿”“智行”等,多是契合佛教文化、体现场所精神内涵的词句,传递着祈福、修行等相关意旨 。
【乌尤寺简介】乌尤寺在乐山城东之乌尤山上。原名正觉寺,创建于盛唐至德、乾元年间,距今约1300多年。唐大历时期,惠净和尚结茅山中。岑参任嘉州刺史时有《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诗,诗云:
蓝若向西开,峨眉正相当。
猿鸟乐钟馨,松萝泛天香。
……
蓝若是梵语的音译,全称为阿蓝若,义谓空静闲寂之处,是僧侣所居。由上诗可见在唐代大历以前,此寺已初具规模了。
此后,至南宋三百多年间,有关乌尤寺的资料尚不多见,仅存南宋宁宗嘉定(公元1208-1224年)年间,资阳人张方题《乌尤山》诗,诗云:
竹桥沙水乌尤渡,绝壁孤崖意气骄。
故与凌云分半坐,僧窗假寐见金焦。
由此可知乌尤寺当时尚完好。
宋末,嘉州百姓以凌云、乌尤为城寨,抵抗元兵,战斗激烈,寺院亦遭兵燹。近代诗人,前九峰书院院长,山阴胡孝博的《乌尤杂咏》(其一)中有“折戟沉沙千古恨,兴亡梦不到渔樵。”即指此事。明代景泰、成化年间,由地方人士杜、胡两姓等集资,先后建造弥勒殿(前殿)、大雄殿、无量殿(后殿)、乌尤殿。州守魏潮又建旷怡亭,始奠定本寺规模。但在明末清初,寺宇又遭兵瑟毁坏殆尽。
清代康熙十八年(公元1699年),峨眉山初殿僧人弘川、宗澈等接管乌尤寺,募化重建,并改无量殿为如来殿。
咸丰(公元1851-1861年)中,李兰起义,清王朝调兵围剿,当时潼川兵勇驻扎寺中,寺宇又遭破坏,两廊四壁,倾塌一空。
同治(公元1862-1874年)年间,峨眉山洗象池僧人东成、朗清到寺,相继住持,修旧补废,始复旧观,后又重建如来殿、天王殿。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在乌尤殿四周,扩建罗汉堂,塑五百阿罗汉像。
民国7年(公元1918年),传度和尚继任主持,先后新建弥陀殿、藏经楼、观音殿、普同塔、青衣精舍、大雄殿等主要殿宇,乌尤寺规模乃灿然大备。
大解放前,军阀把寺院作为医院和关押壮丁之处,庄严殿宇,频遭破坏。解放后,在党和政府文物政策和宗教政策的保护下,乌尤寺平安无事。然在十年浩劫中,寺院僧众被逐,文物流失;更为烈者,罗汉堂中五百罗汉像和天王殿四大天王像全被毁坏。所幸1979年后,国家昌盛,政通人和,政府再三拨款培修寺宇,补旧添新,蔚为大观。在政府和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帮助下,罗汉堂亦很快修复,乌尤寺已成为中外人士之旅游胜地。
乐山大佛12:乐山博物馆-嘉定坊-峨眉山旅游客运中心
上岸后,乘3路公交至乐山博物馆。
该馆位于乐山市市中区柏杨东路524号,外观设计融合了乐山地域文化元素,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二层、三层是基本陈列展厅:乐山历史文化、乐山民俗文化陈列。馆藏文物藏品总数约2万余件(套),珍贵文物1000余件(套)。涵盖了陶瓷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玉石器等多个类别。代表性文物有麻浩崖墓出土文物,如“荆轲刺秦王”画像石;陶瓷器:以乐山本地窑口烧制的陶瓷器为特色,如宋代的邛窑系陶瓷;书画作品,如张大千描绘乐山风光的画作。
【前言】乐山,古称嘉州,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素有“天下山水之观”的美誉。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在此汇流,交通便利。
乐山大佛,坐落在三江交汇之凌云山栖鸾峰临江崖壁上,脚踏三江,背倚九峰,近瞰嘉州,远眺峨眉。
乐山大佛,凿造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至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由海通禅师首凿,剑南道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续建,剑南道西川节度使韦皋最后建成,距今已1300余年。乐山大佛比例匀称,气势雄伟,庄严肃穆,通高71米,是世界最高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堪与世界其他石刻,有如斯芬克斯和尼罗河谷的帝王谷媲美”,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1956年,乐山大佛被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与峨眉山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凌云山】海拔448米,山有九峰,遥峙峨嵋,俯临三江,峰峦叠嶂,气势磅礴,乃藏风聚气之地,古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的美誉。经多地比对与踏勘,海通最终选址三江汇流的风水宝地——凌云山栖鸾峰,凿造大佛。
【乐山大佛】体量巨大,饱满壮硕,“相”“好”齐备,比例匀称,其独特的雄壮崇高美、肃穆庄严美、匀称稳重美,堪称佛教石窟艺术的瑰宝。
在佛陀庄严的色身中,应具三十二种胜相,八十种随形好。乐山大佛“面净满如月,鼻高不观孔”,身具“顶上肉髻相”“两肩圆满相”“手指细长相”“足下平满相”等,符合佛教造像传统定式,故而“众生见者和悦”,可谓“宝相庄严”。
【结束语】乐山大佛是人类创造的伟大杰作,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信仰与勤劳智慧,凝聚了一千三百多年来的文明延续、信念坚守与文化创造,是全人类共同珍爱的宝贵遗产。
乐山大佛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是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乐山大佛,对推动乐山市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乐山,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千年大佛,是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
保护遗产,是我们共同的神圣职责!
【盛世兴佛】
◎三江水患:乐山城东南三江汇流之处,水势凶险,“突怒哮吼,雷霆百里。萦激触崖,荡为仄空。舟随波去,人亦不予。”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记载,开元初,凌云寺海通和尚见三江汇流处水流湍急,常令船只倾覆,便欲借佛力以减水势,于是募款兴建大佛,“以此山淙流激湍,峭壁万仞,谓石可改而下,江或积而平。若广开慈容,廓轮相好,善因可作,众力可集。由是崇未来因,作弥勒像,俾前劫后劫,修之无穷。”
◎宗教佛泽:唐代,佛教大兴。以嘉州为中心,龙泓山、凌云山、夹江、井研、犍为、沙湾、五通桥、青神和眉山、丹棱等地摩崖造像盛行一时,为乐山大佛的修建奠定了基础。
◎开元盛景:乐山大佛的建造,正值开元盛世,人民富足,天下太平。嘉州经济快速发展。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绢、绵、布、麻嘉州贡。”嘉州繁荣由此可窥。
世界第一大佛——乐山大佛:通高71米,头高11.96米、宽8.25米、肩宽23.35米、耳长6.2米、脚背宽6.85米,其高度、体量与悠久的历史堪称世界之最。
1996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委员会第二十次全委会全票通过以“峨眉山-乐山大佛”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世界少见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受到全人类的共同珍惜和保护。
看完博物馆,在附近601公交始发站乘车近2小时回到峨眉山市酒店。(2025-4-11)
给延边太极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