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眉山三苏故里(1~7)
眉山三苏故里1:眉山东站-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三苏祠
上午在峨眉山站乘动车,不到40分钟即到眉山东站,再坐7路公交到花草街口,走一段路后入住7天酒店,这里距三苏祠近在咫尺。午饭后,漫步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去拜谒三苏祠。
【眉山市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三苏祠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为核心,北到三苏祠北界、纱縠(hú)行南段,西至三苏祠西界,东到纱穀巷,面积7.26公顷。保护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和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叶公馆、川剧团、启贤堂及纱毂巷明清建筑群、**等历史建筑。以“三苏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资源在中国以至世界都是唯一的,它赋予了三苏祠历史街区的独特资源价值。保护街区内遗存的丰富的民俗文化,各历史时期的建筑景观、街巷空间构成了历史街区资源的重要元素,同时保留了街区鲜活多样的历史记忆。
【东坡区旅游简介】东坡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北瞰成都文旅核心区,南接大峨眉旅游区,西连雅攀,东望成渝,自古就有“坤维上腴(yú),岷峨奥区”的美誉和“形胜介岷峨间,灵秀甲于西蜀”的夸赞。
东坡区古称眉州,是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两宋时期考中进士909人,又称“进士之乡”,被誉为“千载诗书城”。城区临江而建,岷江东坡段自古有“玻璃江”之美誉,沿江有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苏轼公园等市政设施;区内有三苏祠、中国泡菜城、樱花博览园、桂花湖等7处国家级旅游景区;有蟆颐观、连鳌山、“三苏”遗址遗迹等文物遗迹;也有东坡里、东坡印象、穿越盛世等特色商业街区;城区周边有龚村、桃花山等乡旅游点连片发展。
另外,东坡区还有东坡肉、龙眼酥、东坡泡菜等极具特色的美食,也是中国泡菜之乡、中国晚熟柑桔之乡、中国黄金蜜柚之乡以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前厅】清代建筑,是通往祠堂中心的通道,原三苏祠大门。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卓越的政治实践、辉煌的文学成就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三苏文化,为中华民族谱写出一曲灿烂的乐章。
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虽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
三苏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清廉正直,循理无私,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深受古今中外景仰和歌颂。
一门父子,千古文章,雄视百代,辉耀古今。
【宋赠苏文忠公太师制碑】公元二〇〇六年刻。南宋孝宗赵眘撰文,三苏祠博物馆立。
碑文为追赠苏轼太师的圣旨原文。文中“经论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给予苏轼极大的褒扬,致苏轼的地位和名声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
【宋孝宗御制文忠苏轼文集赞并序碑】公元二〇〇六年刻。南宋孝宗赵眘(shèn)撰文,三苏祠博物馆立。
碑文书于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以下均公元纪年)闰正月,孝宗在选德殿书赐苏轼曾孙,苏过之孙苏峤。苏峤官职为显谟阁待制。文中:“忠言谠(dǎng)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雄视百代,自作一家。”对苏轼评价极高。
【宋代人文眉州】眉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南,“山川秀丽、物产丰富、甲于西蜀”,向为蜀中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俊彦贤才辈出,南宋诗人陆游赞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
——唐《通义志》
坤维上腴,岷峨奥区。
——唐《卢拯罗碑记》
川南形胜地,人文第一州。
——《眉山县志》
介岷峨之间,为江山秀气所聚。
——清《广舆记》
眉山三苏故里2:东厢房-三苏祠沿革-飨殿
【拓印事项】每年苏东坡诞辰日寿苏会上,都会举行净手献花仪式,表达对东坡先生的缅怀和崇敬之情。为了给您创造更优质的祈福体验,我们特意设置“净手池”,池中为苏宅千年古井之水,从未枯竭。
请您先在祈福点用此水净手去秽,然后俯身献菊礼敬三苏圣贤,再用福牌许下自己的心愿挂于福廊,最后在祈福点拓“福”迎“寿”,将苏东坡先生写下的“福”“寿”二字拓印回家。
【东厢房前段】清代建筑,里面布置的展览为三苏祠历史变迁的见证物和场景复原。
【孙氏书楼】唐代开元年间,眉山人孙长儒创建。宋初,孙降衷得赵匡胤特许,遍购皇家书籍回眉山;其后孙辟再入京城购书,藏书更为丰富,并延师讲学,号为“山学”。书楼几经焚毁,几度重建,历时三百余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私家图书馆。
【雕版印刷】宋代眉山雕版印刷业十分发达,拥有一大批雕刻名匠和刻印坊,“眉山程舍人宅”就是当时最有名的私家刻印坊之一,以眉山为代表的“蜀刻大字本”闻名于世。四川眉山与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并称全国三大刻版印刷中心。
【书院教育】书籍的大量刊行,推动了眉山的官学、私学教育。如著名的天庆观、寿昌院等。书院是“乡党之学,贤士大夫留意斯文者所建也”,有固定的教育经费作保障,如学产、学田等。
【文化世家】宋代眉山文化渊源深厚,以苏、程、石、史四家为盛、且皆有姻亲关系。眉山崇尚所谓“江乡”一族,“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
【八百进士】苏轼曰:“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辞为宗师”“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宋仁宗曾赞曰:“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眉山县志》载“眉州科第莫盛于宋……南北两朝中,甲乙科者八百八十人。想其时腾蛟起风,甲第连云,都会亦莫之及焉”。两宋三百年间,眉山出进士885人。
【钟体释文】四川雅州名山邑延镇乡世人刘可海,送子刘秩从学眉郡庠(xiáng)生徐洵,适遇三苏先生祠,其势巍然,有宋名贤,文章宗主,有以启人景仰之思,反无所舍乎?
是海诚心恭扣三苏先生,遂舍财铸大钟一口,以为思圣之心,昕夕礼神之节云。
郡守李宁 节判向守中 莲幕田福 司正陈锋 司训王祯 典科徐滨
舍财世人刘可海 同缘韩氏二 詹氏三子 刘永琦 刘添俸 刘添政 刘永泰 刘添爵 刘添盛 造钟匠人周必福 眉州中多悦主人黄铎 陈伯通 梁金
天顺元年十月吉旦造 计云枚一口。
【千载苏祠】习**">****">**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三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三苏祠是北宋大文豪三苏父子的故居,是蜀中久负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国林,也是历代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凝聚着眉山的文化根脉,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
【三苏祠】
[宋代:苏家故居]
三苏祠坐落于眉山城西南纱穀行,为苏家故居。苏轼日:“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庭院内“竹柏杂花丛生满庭”,有古井、瑞莲池、南轩等。
先夫人僦(jiù)居于眉之纱穀行——宋·苏轼《记先夫人不发宿藏》。
(景祐三年丙子)十二月十九日卯时,公生于眉山县纱穀行私第。——宋·付藻《东坡纪年录》
[元代:改宅为祠]
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之前,三苏故居改宅为祠,建有规模较小的三苏堂,祭祀三苏由此始。
三苏河在州治西南,即纱毅行苏淘故宅,元建为祠,明洪武间重修。
——清·常明《四川通志》
眉山僻在天一方,满城草木秋荒凉。过客停骖(cān)必相问,道傍为有三苏堂。三苏郁郁应时出,一门秀气森开张。渥洼独步老骐骥,丹穴双飞雏风凰。
——元·李齐贤《眉州》
[明代:钟鸣不绝]
淮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苏祠添建维修。嘉靖九年(1530年),侍郎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钝维修三苏祠,并割九寺庙田产为苏祠祀田。明末毁于兵燹(xiǎn),“眉有苏祠,三苏先生之故址也,自沧桑后,悉被焚毁”,尚存五碑一钟。
可人千载尚流芳,古宅池中井蒂香。莫讶为祥兆科甲,生前元自擅文章。
——明·许仁《眉州八景诗·苏池瑞莲》
[清代:原址重建]
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赵蕙芽在原址上摹拟重建三苏祠。此后不断增建扩修,基本建构现三苏祠祠堂格局。
[大事记]
——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赵蕙芽在原址上摹拟重建,修建飨殿、启贤堂、瑞莲亭。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眉州知州黄元煐维修三苏祠并置祀田。
——嘉庆十一年(1806年),增修东西厢房和方墙门道。
——嘉庆十八年(1813年),眉州知州赵来震在启贤堂后檐辟修木假山堂,将原木假山房更名为济美堂(现来风轩)。
——咸丰三年(1853年),增修快雨亭。
——同治九年(1870年),增修大门(现前厅)及耳房。
——光绪元年(1875年),张之洞倡导修建云屿楼、抱月亭、绿洲亭。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瑞莲右池北岸修建披风榭。
[民国:增修保护]
民国八年(1919年),眉山驻军旅长陈国栋对三苏祠进行维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眉山地方官绅集议拓建三苏祠,相维增修了南大门、百坡亭、式苏轩、半潭秋水一房山、船坞、彩画舫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中华民国四川省政府和国民政府**委员会先后签署三苏祠保护布告。
[当代:传承夏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特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苏祠文物保护和三苏文化的传承发展歩入快车道。
[大事記]
——1959年,成立三苏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1979年,“三苏公园”更名为“三苏文物保管所”。
——1982年,在披风榭前塑东坡盘陀坐像。
——1984年,“三苏文物保管所”更名为“眉山三苏博物馆”。——2006年,**">**公布三苏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新建东园碑廊、三苏纪念馆、游客接待中心和西园。
——2013-2016年,闭馆实施三苏祠“4·20”灾后抢救保护,包括本体维修、防雷消防安防设施、展陈提升、环境整治、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等七项工程,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称号。
——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三苏祠文化遗产保护荣誉
证书。
——2019年,眉山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眉山市三苏遗址遗迹保护条例》。
——2020年,南堂改建为东坡书院;眉山市人民政府与故宫博物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式苏轩”文物库房展厅改造提升工程完工。
【飨(xiǎng)殿】清代建筑,是供奉三苏父子塑像的地方,在祠堂区的中心位置。
眉山三苏故里3:飨殿-苏宅古井·黄荆树-苏家故居-启贤堂-苏轼宦游图
【苏氏家训钟】为纪念苏东坡诞辰983周年,2020年元月13日(农历己亥年腊月十九东坡冥诞日),十二位来自江西、广东、四川、湖北、湖南、安徽的苏氏宗亲为三苏祠捐铸苏氏家训铜钟一口,铭刻“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家训,以表达对先贤的景仰和对后人的勉励。
【古纱縠行】北宋初年,眉山纺织业、养蚕业很发达,眉山县城内南街至苏宅一巷,为其时的纱縠集市,后人将此巷取名为古纱縠行。明清以来,纱縠行建有牌坊,五十年代初拆毁。为重立建纪念物,特补书。
一九八三年秋月 杜重划
【苏家故居】三苏祠坐落于眉山城西南纱毅行,为苏家故居。苏轼曰“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庭院内“竹柏杂花丛生满庭”,有古井、瑞莲池、南轩等。
《和子由蚕市》
苏轼
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
忆昔与子皆童卯,年年废书走市观。
《蚕市》
苏辙
枯桑舒牙叶渐清,新蚕可浴日晴明。
酒肴劝属坊市满,鼓笛繁乱倡优狞。
《南轩梦语》
苏轼
元祐八年八月十一日,将朝,尚早,假寐,梦归纱縠行宅,遍历蔬园中。
已而坐于南轩,见庄客数人,方运土塞小池。土中得两芦菔根,客喜食之。
予取笔作一篇文,有数句云:“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
既觉,怅然怀思久之。
南轩,先君名之曰“来凤”者也。
【苏宅古井·黄荆树】
此井经年不枯,井水甘冽,孕育了三苏父子,被誉为“圣水”。常饮耳聪目明,神清气爽。井旁黄荆树传为苏洵手栽。千年古井和千年黄荆为三苏祠祥瑞之宝。
【启贤堂】
清代建筑,是三苏祠内供奉苏氏先祖牌位的地方。
【立朝大节】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二十一岁进京应试,名动京师。为官四十余年,先后出任凤翔、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官至翰林学士、侍读学士、兵部和礼部尚书。他一生仕途坎坷、跌宕起伏,一直心怀爱国爱民、奋厉当世的崇高理想,秉持求实求真、探索创新的认识追求,奉行信道直前、独立不惧的处世原则,坚守高尚节操、潇洒自适的生活态度。他赈济灾伤、放免积欠、兴利除害、改革役法、整顿边防,政绩卓越,见于事功。陆游感叹到:“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忠臣烈士,所当取法也。”其“仁政爱民、民为邦本、尽责担当、扶贫济弱”的民本思想,“奋厉当世、忠君爱国、忧国忘身、廉洁齐家”的家国情怀对后世亦颇有启示。
【苏轼宦游图】1061-1064凤翔○签书判官→1069-1071开封○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1071-1074杭州○通判;1089-1091杭州○知州→1074-1076密州○知州→1077-1079徐州○知州→1079湖州○知州→1080-1084黄州○贬谪→1085(仅5日)登州○知州→1091-1092颍州○知州→1092.3-1092.8扬州◎知州→1093-1094定州○知州→1094-1097惠州○贬谪→1097-1100儋州○贬谪
视国如家,忠臣可以忘老;视民如子,君子可以忘劳。
——《赐观文殿学士正议大夫知河南府孙固乞致仕不许诏》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沁园春· 孤馆灯青》
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东坡书传》
不贪为我宝,安步当君车。
——《无题》
【凤翔1061-1064】
改革衙前役,主张以官榷于民,主张免除积欠,祈雨抗灾、修浚东湖。
改革役法: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签书判官。“见民之所最畏者,莫若衙前之役。”所谓“衙前役”,即乡村民户轮差替官府看管、押送官物,并负责赔偿损失的一种徭役。凤翔民则“岁输南山木柎,自渭入河”,然常逢黄河、渭水暴涨之时,差户因包赔损失而大多倾家荡产。苏轼深感“救之无术,坐以自惭”,调查后,大胆修改衙规,令其自择时间加以运送,“自是衙前之害减半”。
——《宋史·苏轼传》、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上韩魏公论场务书》《凤翔到任谢执政启》
【密州1074-1076】
治蝗救灾,救助弃婴。
治蝗救灾:
臣伏见河北、京东比年以来,蝗旱相仍,盗贼渐炽。今又不雨,自秋至冬,方数千里,麦不入土。窃料明年春夏之际,寇攘为患,甚于今日。是以辄陈狂瞽。
轼向在密州,遇饥年,民多弃子,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弃儿,月给六斗。比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遂不失所,所活亦数千人。
——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与朱鄂州书》
【徐州1077-1079】
抗洪守城,开采煤炭。
抗洪守城: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室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者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雨昼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屦,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
——苏辙《黄楼赋叙》
【黄州1080-1084】
躬耕东坡,救助弃婴。
躬耕东坡:
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
——苏轼《东坡八首叙》
【登州1085(仅5日)】
上《乞罢登莱榷盐状》、乞罢榷盐,上《登州召还议水军状》、建议加强海防。
乞罢榷盐:
今来既榷入官,官买价贱,比之灶户卖与百姓,三不及一,灶户失业,渐以逃亡,其害一也。居民咫尺大海,而令顿食贵盐,深山穷谷,遂至食淡,其害二也。商贾不来,盐积不散,有入无出,所在官舍皆满,至于露积。若行配卖,即与福建、江西之患无异;若不配卖,即一二年间,举为粪土。坐弃官本,官吏被责,专副破家,其害三也。官无一毫之利,而民受三害,决可废罢。
——苏轼《乞罢登莱榷盐状》
【杭州1089-1091】
救灾,建安乐坊,疏浚茅山、盐桥二河,疏浚西湖、筑苏公堤,疏浚钱塘六井。
治理西湖: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浊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宋史·苏轼传》
【颍州1091-1092】
罢开八丈沟、疏浚颍州西湖。
罢开八丈沟:
臣今来到任已两月,体问得颍州境内诸水,但遇淮水涨溢,颍河下口壅遏不得通,则皆横流为害。下冒田庐,上逼城廓,历旬弥月,不减尺寸。但淮水朝落,则颍河暮退,数日之间,千沟百港,一时收缩。以此验之,若淮水不涨,则一颍河泄之足矣。若淮不免涨,则虽复旁开百沟,亦须下入于淮。淮水一涨,百沟皆壅,无益于事,而况一八丈沟乎?……乞早赐果决不开指挥,以安颖、寿之间百姓惊疑之心。不胜区区。
——苏轼《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
【扬州1092.3-1092.8】
罢万花会:
扬州芍药为天下冠,蔡延庆为守,始作万花会,用花十余万枝。既残诸园,又吏因缘为奸,民大病之。予始至,问民疾苦,遂首罢之。万花会本洛阳故事,而人效之,以一笑乐为穷民之害。
意洛阳之会,亦必为民害也,会当有罢之者。钱惟演为洛守,始置驿贡花,识者鄙之。此宫妾爱君之意也。蔡君谟始加法造小团茶贡之。富彦国叹日:“君谟乃为此耶?”
——苏轼《以乐害民》
【定州1093-1094】
整饬(chì)军纪、整葺(qì)弓箭社、赈济饥民。
整顿**:
定久不治,军政尤弛,武卫卒骄惰不教,军校蚕食其廪赐,故不敢何问。公取其贪污甚者,配隶远恶,然后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以战法,众皆畏服……
北戎久和,边兵不试,临事有不可用之忧,惟沿边弓箭社兵与寇为邻,以战射自卫,犹号精锐。故相庞公守边,因其故俗立队伍将校,出入赏罚,缓急可使。岁久法弛,复为保甲所挠,渐不为用。公奏为免保甲及两税折变科配。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惠州1094-1097】
修筑东新桥、西新桥,推广秧马,引清泉入广州城。
筹资建桥:
公以侍从齿岭南编户,独以少子过自随,瘴疠所侵,蛮蜑(dàn)所侮,胸中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疾苦者畀(bì)之药,殒毙者纳之竁(cuì)。又率众为二桥,以济病涉者,惠人爱敬之。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眉山三苏故里4:苏轼影响和评价-木假山堂-抱月亭-丰乐亭-眉州第一树
【儋州1097-1100】
劝导民族和睦相处,倡导改革落后习俗,传授治病秘方,鼓励发展生产,敷扬中原文化。
敷扬文教:儋人黎子云兄弟,居城东南,躬农圃之劳。偶与军使张中同访之。居临大池,水木幽茂。坐客欲为醵(jù)钱作屋,予亦欣然同之。名其屋曰载酒堂。
——苏轼《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引》
吾儋自宋苏文忠公开化,一时州中人士,王、杜则经术称贤,应朝廷之征聘,符、赵则科名济美,标琼海之先声。迄乎有元,荐辟卓著。明清之际,多士崛起……人文之盛,贡选之多,为海外所罕见。
——《儋县志》
【文坛巨擘】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他曾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崇尚自然,摆脱束缚。为文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总而言之,苏轼代表着宋代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影响深远。正如宋孝宗所言:“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陆游也感叹:“苏文熟,喫(chī)羊肉。苏文生,喫菜羹。”
苏轼在农业、水利、医药、经学、**、音乐、烹饪、养生等方面颇有建树,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一)文学
诗:
苏轼存诗2700多首。他的诗清新自然,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以哲理入诗,做到了无事不可入诗,开辟了宋诗发展的新道路。
词:
苏轼以他卓越的才华,一改此前柔糜纤弱、哀婉凄迷的词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词存世约340余首,可分为清旷、豪放、婉丽三类。他的豪放词雄伟奔放,坦荡高亢,令人耳目一新;清旷词和婉丽词风格清新瑰丽,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文: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名列“唐宋八大家”。苏轼的散文留存至今4000余篇,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气势磅礴,挥洒自如。他不拘题材,不拘形式,有感而发,常常信手拈来,自然成文。行文章法奇特,波澜起伏,深邃跌宕,意趣不凡,成为后世散文家学习的楷模。
(二)艺术
书法:
苏轼书法位居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书体称为“苏体”。苏轼提出了“尚意”书风,曾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主张书法应“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绘画:
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的开创者,他提出的“文人画”的概念,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他还是湖州墨竹派的创始人之一,追求“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审美理想。
(三)哲学
苏轼建立与“洛学”“新学”三足鼎立的“蜀学”,正如陈善《扪虱新话》所言:“本朝文章亦三变矣,荆公以经术,东坡以议论,程氏以性理”,完成《东坡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三部经学著作。
【后世影响】
苏轼是中国人的“灵魂工程师”。自宋代以来,苏轼一直启沃国人生命性灵,上至庙堂,下至田园,无处不有苏轼。苏轼,不仅深深积淀在民族文化记忆中,更是名动海外,辉耀古今。
【结语】
习**">****">**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东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耀眼的明珠,其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东坡文化历经千年,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回荡于时代的洪流中。习**">****">**多次引用三苏名典,给干部群众带来深刻的精神启迪。
为民类: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苏辙《上皇帝书》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
——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
从政类: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苏轼《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苏轼《晁错论》
廉洁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轼《赤壁赋》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苏轼《范增论》
修身类:
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
——苏轼《策略四》《陈侗知陕州制》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学习类: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和董传留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稼说·送张琥》
【木假山堂】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堂后壁书上题有苏洵所做的《木假山记》。原苏洵家中的木假山在三苏进京时被带走,现堂中所陈列的木假山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眉山书院主讲李梦莲购于眉山松江岷江河边并送到三苏祠的,与木假山堂前水池中方台所堆构的石山相映成趣。
《木假山记》是苏洵所作的一篇文章。嘉祐三年(1058年),苏洵从溪叟得到木山三峰,把它放在庭中,有感而发写下这篇文章。文章先阐述树木生长的各种遭遇,有的刚出嫩芽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围时死去,有的成为栋梁之材前被伐,有的被风拔水漂、破折腐烂,而最幸运的是那些在湍沙中历经数百年,形状仿佛山峰的木头,被好事者取去做成木假山,从而脱离泥沙和斧斤之患。随后,苏洵描写自家的三峰木假山,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旁侧两峰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势服于中峰但绝无阿附之意。由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自己对独立人格的推崇。
【抱月亭】在瑞莲东池东北角,隔山埂、水沟与云屿楼相望,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督学使张之洞倡导修建,民国时进行过大修,1979年刘东父题写亭名。亭名取苏轼《前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之意,刘东父集东坡诗句为联“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主荷花到处开”,增添了文化韵味。
【丰乐亭】位于碑廊一侧,三苏祠内收藏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丰乐亭记》由欧阳修撰文、苏轼手书,“欧文苏字,珠联璧合”,丰乐亭与该名碑相互映衬,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眉山三苏故里5:罗池庙诗碑-东园·晚香堂-百坡亭-披风榭-东坡雕像
【罗池庙诗碑】此碑又叫“三绝碑”,即柳宗元的事迹、韩愈祭祀柳宗元的祭文和苏轼(宋绍圣元年1094)的书法,故又号称“东坡第一碑”。
此碑三苏祠刻于清代康熙四十年(1705年),民国五年(1916年)重刻。
【东园·晚香堂】原址为清代眉州试院,现存两廊及封火墙。2006年重建,为仿清建筑。堂名因明代学者陈继儒收集整理出版苏轼墨迹《晚香堂帖》而来。
【三苏祠简介】三苏祠位于眉山市城西纱穀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上模拟重建,经历年添修扩建,现占地百余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园林,也是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
【百坡亭】南宋魏了翁始建于眉州城内环湖。民国十七年(1928年)重建于瑞莲西池。亭名取自于苏轼《泛颍》诗:“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百坡”,寓意出现更多东坡式的杰出人物。
百坡亭系中华民国时期建筑,被北京陶然亭公园收录并复制。
【披风榭】始建于南宋眉州城内环湖。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纪念苏轼、陆游重建于三苏祠。重檐歇山式,一楼一底。披风,有临风、披揽之意。
南宋淳熙年间,诗人陆游来眉州登披风榭,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诗:“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眉州自此有“诗书城”之美誉。
【东坡盘陀像】作者:赵树同;创作时间:1982年;材质:仿红花岗岩。
雕像以三苏祠博物馆馆藏国家二级文物明代“东坡盘陀画像碑”为蓝本,呈现的是东坡头戴学士帽,身着士服,斜倚散坐于水中大石之上,典型文士风范。雕刻家有意放大东坡右手,寓意东坡笔下文章锦绣,垂范千古,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手笔”。雕塑曾获得住建部、原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城市优秀雕塑提名奖”。
眉山三苏故里6:船坞-眉州第一树-三苏纪念馆
【船坞】修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位于三苏祠内的池塘边,呈船形,长达20米,最宽处为5.5米,十一柱,歇山式,青瓦顶。船头前方有一座拱桥,船头到船舱有两级台阶,桅有一株桂花树,恰似撑船的蒿竿,游人登船舫左右观望,仿佛于山谷碧潭中泛舟游荡。
【眉州第一树】是三苏祠大门内的黄葛树,编号014,保护级别为一级,树龄号称千年,盘根错节,树叶郁郁葱葱,树影婆娑。相传苏轼和苏辙小时候经常在这棵树上玩耍,比如捉树上的知了、掏鸟窝等,它承载着三苏父子的童年记忆。黄葛树被视为苏洵的象征,它不仅是苏宅及眉州城岁月变迁的历史见证者,也是苏家及眉州人的保护神。
【三苏纪念馆】位于三苏祠南大门对面广场,与三苏祠呼应配合。拥有两进院落,青砖绿瓦,古朴典雅,主体建筑分为礼殿、讲堂。馆内分苏洵展厅、苏轼展厅、苏辙展厅以及苏轼哲学思想展厅等多个部分。采用文字、图片、实物、场景、多媒体等形式,全面展示三苏生平及文学成就。
【凝练老泉——苏洵】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青少年时喜好游历名山大川,二十七岁始发奋攻读。二十九岁举进士、三十八岁举茂材异等皆不中,愤而烧去平日文章,誓不再试。他精研“六经”百家之书,稽考古今成败之理。嘉祐初年,受成都太守张方平、雅州太守雷简夫举荐,携二子苏轼、苏辙进京,拜见翰林学士欧阳修,并上《权书》《衡论》《机策》等文章二十二篇。文章一出,轰动京师,天下学者竞相仿效。翰林学士欧阳修、**">**韩琦和仁宗皇帝大为赞赏,破格录用为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八品),与陈州项城令姚辟等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即卒,享年五十八岁,加封为光禄寺丞(四品),安葬于眉州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今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公益村)。赠太子太师,世称“文公”。著有《嘉祐集》(二十卷)、《易传》(三卷)等。苏洵为一代文章宗师,不仅是“一时之杰”,更是“百世之宗”。
名京震师:
嘉祐元年(1056年),四十八岁的苏洵携苏轼兄弟经阆中,出褒斜谷,过长安,抵京师。次年,苏轼兄弟双双登进士,苏洵所献《权书》等文章深得朝廷的赏识。欧阳修赞曰:“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
【豪放东坡——苏轼】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秘阁制科考试入三等,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以其卓著的政绩彪炳史册。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天才全能作家。其散文标志着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诗称“苏诗”,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水平;词称“苏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创造了新一代文赋,开明清小品文先河;他创立了“尚意”书风,史称“苏字”,雄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他是中国“文人画”的倡导者,其绘画理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他在农业、水利、医药、**、音乐、烹饪、养生等领域亦著述甚丰,创造极广。苏轼的影响早已跨越时空,跨越地域,成为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第一千年影响世界历史的十二位英雄之一”。
一举成名: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十八岁的苏辙进京应试。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而一鸣惊人。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
赤壁怀古: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四十七岁的苏轼来到城外赤壁(鼻)矶,被壮丽景色所吸引,在追忆三国周瑜意气风发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人生如梦,遂写下被后世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lèi)江月。
【冲雅颖滨——苏辙】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颖滨遗老。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十九岁时与兄苏轼同榜进士及第,同举制策入四等。先后任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陈州学官、齐州掌**、南京签判。因受苏轼“乌台诗案”株连贬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苏辙以绩溪令被召回朝廷,七年之中八次升迁,擢升为门下侍郎,一展政治抱负。哲宗亲政后,由于统治集团内部倾轧,他再次贬谪筠州,远谪岭南。徽宗继位,遇赦北归。从此寓居颍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政和二年(1112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安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苏轼墓旁,追谥“文定公”。
从兄求学:
庆历三年(1043年)苏辙五岁时,与兄苏轼同在道士张易简的天庆观读书。后就学于城西州学寿昌院,师从眉山老儒刘巨。
初试锋芒:
至和二年(1055年)苏辙十七岁时,与父兄赴成都拜见知州张方平。张方平非常器重苏轼兄弟,特地推荐给知贡举(考进士的主考官)欧阳修。苏辙十九岁时与兄苏轼同科进士及第,与兄参加制科考试入四等,后任大名府推官。熙宁初,王安石变法时,任变法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与王安石、吕惠卿每议事不合,遂请外任为河南推官。
眉山三苏故里7:三苏祠大门-清眉州城图-老城门-远景楼-东坡湖
【重修眉州城楼记】(节选)
眉州古城始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有“铁牛门”“东坡楼”等城垣。自五代刺史山行章筑城至本朝,历经战火,屡毁屡建。明洪武年间,知州李贤顺城基半载兴工,不日成城。后因号军之乱,城毁。至清咸丰年间,知州李培谦率五县丁勇、士绅捐修,历时五年,耗银二十万两,筑成周长九里、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八尺的石城。此后,城楼屡经修葺,终因岁月侵蚀,日渐倾颓……古城墙、古城楼终于在二零一三年底竣工。重修后的古城墙全长一千二百米,高七点五米,顶宽四点五米,底宽六点五米,采用青石砌筑,雄伟壮观。古城楼共有三层,高二十四米,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远景楼】位于东坡湖畔,是目前全国最高大的仿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由眉州知州黎希声主持修建,历时六年竣工,是当时眉州城最高建筑,高约三十米。历经宋元明清朝代更替,多次损毁于兵火与天灾,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知州蔡宗建曾修复,但之后又被毁。2004年,眉山按宋代风格重建远景楼,历时三载建成。
远景楼主楼共十三层,高八十米,为明十三暗十四的格调,裙楼也有五层,总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沿用宋代楼阁建筑风格,青瓦白檐、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主楼两侧的超然阁、醉月阁与之浑然融合,庄重古朴又舒展大方。
登楼凭栏远眺,可尽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意境。北宋时,黎希声特邀苏东坡为楼撰记,苏轼写下《眉州远景楼记》,记叙故乡民风民俗和官吏作风,表达官民和谐的理想,让远景楼声名远播。“远景”二字,既指登楼可揽岷江烟波与瓦屋晴雪的视觉盛宴,更寄托着“以文化远”的精神追求,是眉州人心中的精神图腾。
远景楼夜景最具特色,华灯初上,与天上星光和楼下粼粼波光交相辉映,仿佛海市蜃楼,恰似人间天堂。
【东坡湖】位于眉山市东坡区,原为岷江的一段旧河道,在岷江改造时成为城市水域,从东北到西南呈不规则U字型,绕过整个市区,是极为难得的城市内湖。东坡湖公园于1997年6月破土动工,1998年12月31日竣工并开园剪彩。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则于2014年在东坡岛上开建,以“东坡水月”为主题。取名东坡湖,体现了眉山人民对苏东坡的敬仰与纪念。(2025-4-13)
给延边太极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