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M+户外游记【中山版🍗广东环】
冰与火之歌 (Main Titles)
相关轨迹:300M+中山版广东环
【广东环】又称:中山版“广东鸡腿环线”,位于中山市五桂山街道,环跨五桂山地区大尖山列和千秋岭列两山列。从五桂山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起,历:加林山259m、白云顶368m、千秋岭356m、天葬坟338m、十八洞328m、二尖山290m、大尖山395m等主要山峰,全长约21千米,累计爬升约1750米,全程耗时约需10小时(非越野跑)。
中山版广东环线出现于近年,由近年的资深户外徒步者所创造。该环线形状酷似广东省地图模样,在炎热的夏季中,广东省的红色高温预警又酷似一只红烧鸡腿,继中山版中国环线后,渐渐成为中山市户外界中,又一条具有特殊挑战意义的登山线路。
中山版广东鸡腿环线,与中山户外界的“长环”、“红环”“初心环”、“中山羊”、“飞鹰环”、“中国环”等众多图形登山环线一样,对喜欢挑战中等长度及难度稍高的登山徒步爱好者来说,是一条能慢游一整天的行程线路(越野跑除外)。此行,我们将以300M+户外首位完成“中山版广东环线”的美女成员:两步路用户:行走的小美,2025年8月14日走的“鸡腿环线”(即中山版广东环线)。以及另一位300M+户外领队、两步路用户:随行,2025年8月24日走的“改良修正版广东鸡腿环线”等两条线路综合起来做攻略介绍。
【线路规划】中山版广东环线路全长约22千米,结合目前部份山地区域的经营划分和进出方向的限制,我们从原线路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一套符合登山进出方向,以及方便中途休息补给和下撤的线路规划。起终点设定在五桂山行政服务中心附近,从原开心驶校位置进山,经“猪南坑”上“加林山”,上“白云顶”,下“西坑尾”,上“千秋岭”,经“夺命坡”下“虎迳”,上“天葬坟”,下“风门坳”,上“十八洞”,下“石榴尾”,上“二尖山”,下“大尖坑”,上“大尖山”,下“大尖山公园”,上“大尖山第一平台”,下“大尖山露营公园”,再沿城桂路回到行政服务中心结束行程。
“中山版广东环线”行程可视挑战者的体能耐力分两段或多段进行。拆分东西两段的可以在城桂路风门坳(加油站)作为下撤及接驳点,也可以作为全程中的休息补充站,甚至可以在东段线路稍为少携带一些吃物和水,当途经风门坳(加油站)的商店时可以补水进食,然后再补充购置饮用水和零食继续上山。西段的大尖山公园山下、山腰及山顶的平台上设有小卖部,在人多的节假日常对游客开放。
【启程】广东环的出发点设置在“五桂山行政服务中心”停车场,在非工作日自驾停车会相对方便一些。挑战者只需把车辆停放好后,带上装备食物和水便可启程出发。广东环的进山点在行政服务中心东面约200米,目前传统登山线路已被纳入私人经营区域,在通道上增设了铁门并上锁,当然很多设施在不守规矩的户外登山徒步者面前不值一提,我们很清楚那些具有丰富阅历的登山者总有办法排除障礙。
中山版广东环线路除了“长江水库水资源生态保护区域”以外,共有“猪南坑”和“大尖坑”两处人为关卡,我们以安全妥当、不惊动骚扰和不造成生态污染的方式通过会相对好些!为了行程上的更为便利,选择启程起点和环线方向非常重要。经过研究,结合前人足迹,把启程地点设立在“中山版广东环线”的“大湾区”中心地段较为妥当,大家只要想办法绕开拦阻点,就能够在接下来几乎所有剩余的行程上,省略大部份阻拦和不便。
中山优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侧后方有片竹林,那些户外登山客用辟野拓路的技俩,从山野竹林间拓出一条便道,感觉就如同设立在公园或小区里的花基植被,应人之常情的便利,渐渐被踩出一条便道。挑战广东环也得遵循前人的脚步,从中山优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侧后方的竹林小道进山。
该线路从优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起,经厂房后侧至原猪南坑山路,长约400米。由于草木竹林比较茂密,穿越竹林需要额外小心,特别是在夏季,防蛇、防虫、防摔仍为首要!挑战者可参考绕行,进入猪南坑山谷。猪南坑山谷由白云顶、加林山和照天烛三座山峰组成,东南至西北走向。
【猪南坑】位于五桂山街道石鼓村,源出白云顶西峡,长约1.8千米,汇入马槽河,即双合山南峡之水。猪南坑在“中国中山五桂山”地图上有标注。该溪流夏季水量充足,水质相对较好,中下游砌有一陂头拦水坝,貌似供下方种植花木场和圈养家禽之用。
沿猪南坑向东南偏东370米,需要渡过该小溪到达对岸,雨量充沛的夏季溪水能漫过河床石头,给渡溪带来一定的阻碍。为避免弄湿鞋子,需要从河床中捞出几块石头把垫脚石垒高。该跨河处前方100米的右侧南向山坡是“五防053”防火线。
【五防053防火线】位于猪南坑溪流南面的加林山北坡,距进山路口约470米,需要从山路跨过溪流并准确找到防火线石碑,避免错过登山口。该防火线长度约330米,接下来需要沿“五防053防火线”向南偏西,拔高爬升约135米,登上加林山北坡的扑火通道环山路。该防火线起始点稍为有点陡峭,但并不算太难攀登,只需要像攀爬平常防火林带一样即可。
原广东环线路需要攀登加林山顶后,再沿“五防006防火林带”山脊线,向东前往白云顶。但是经过我们的研究,结合广东省地图莞深惠等城市的海岸线形状,发觉登上加林山反而让“大湾区”东岸图形线路变得偏南臃腫了,附加减负节省体力的需要,我们决定改道扑火通道环山路,在适当位置切换线路回归到白云顶西侧山脊上。
【加林山北坡扑火通道】是环绕加林山、白云顶和照天烛之间的一条跨多山体的扑火通道,全长超过?千米,我们需要从“五防053号防火线”起向东行走1.2千米,到达一处坡谷后再切线上山。在距“五防053号防火线”130的地上,横臥着一条山界石碑。从外观上看该石碑长约1米,宽约25厘米,露土立面约40厘米,制造时间应在百年之内,很可能在辟道的时候就搁在通道上。
扑火通道切换点入口处并不是太明显,很容易略过,要想准确找出该入口需要沿环山路行走1千米以后,及时留意轨迹和路网,以免错过切换线路。切换线长约40米,从环山道右转向南,再向上爬升约5层楼的高度,就可到达“五防006防火林带”山脊线。我们沿该山脊继续向东前往下一站白云顶。
【五防006防火林带】大石虾(下)往加林山顶至白云顶,长度:2986米。起点在城桂路边,即此行起点五桂山行政服务中心对面的加林山脚下,也就是中山优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侧后方竹林旁边的地方。从西往东翻过259米的加林山顶,下一小V谷上白坟顶,沿山脊至368米的白云顶终点止。
我们的切入点在距大石虾起点约1.7千米的位置,然后沿防火林带山脊向东行走约1.3千米,就可到达此行(改良版广东鸡腿环)的第一座山峰白云顶。在到达白云顶之前,这段山脊线路都比较平缓起落不太,在中段路途上会遇上一段狭窄的山路,山路贴近山脊,但左侧靠近脊顶位置草木较多,右侧却是倾斜角度较大的山坡,致该段山路剩余的空间比较局限。
白云顶是中山境内山顶较尖的山峰,甚至很多带“尖”字的山峰都没有其那份锐出群峰的感觉。白云顶四面皆是陡坡,坡长最短的是现脚下的五防006山脊,把视线再拉远5至10千米或更远可见白云顶的远方,以不同的方位角度都能辨认出三角形状的白云顶。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下,远眺高耸入云的白云顶,不难理解此山名的由来。
【白云顶】古名:鸿鹤岭,别名:鸿鹤尖、蠔壳尖,五桂山地区大尖山列上的广东环山峰,海拔368.5米,实测海拔368米,座标113°25’8.39”E,22°26’49.68”N。属古香山百峰,300M+四十二峰之一,拔高排序16名。
《香山县志》载:鸿鹤岭,一名鸿鹤尖,秀峰插天。《申志》在县东南四十六里,按当作四十二里。南接马屯,东抵得能都,北挹千秋岭。《申志》云三面临海误。《祝志》
《广州府志》载:鸿鹤岭,一名鸿鹤尖,秀峰插天。在县东南四十六里,南接马屯,东抵得能都,北挹千秋岭。三面临海。同上
《中山市标准地名志》载:白云顶,在中山市中部,东区街道境内;属于五桂山山脉。因该山顶处经常飘荡着层层白云,故名。东至竹子排顶,南至马填岭,西至港口林场,北至照天烛。西北至东南走向。面积1.17平方千米,海拔365米。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载:白云顶,在中山市中部,跨东区街道和五桂山街道,长江三溪居委会和石鼓村的交界。面积1.17平方千米,海拔365米。土表主要为黄壤,种植松树。
《中山市标准地名词典》载:白云顶,在东区街 道南部,长江三溪辖区与五柱山石鼓交界处。属东街道。东区街道。东至竹子排顶,南至马填岭,西至港口林场,北至照天烛。因山顶处经常飘荡着层层白云,故名。海拨270米。山体由砂石构成。土表为黄壤覆盖。主植杂树。有简易路通山脚。
《中山市五桂山镇志》载:白云顶,在镇政府东2.3公里,石鼓村百叶岭东南2.1公里,龙鼓村与东区长江村交界处,有杂树。
到达白云顶之前,我们需要继续向东爬升约70米,才能到达白云顶山顶。白云顶是长、红环等众多环线的必经之地,也是前往长江水库观赏落羽杉的线路卡点之一。户外通衢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了一处休息点,一些户外越野跑组织还在山顶放置了补给站,在箱内存放了一些水供大家扫码购水。原本竖立在西侧坡顶的“五防006”防火林带铁牌,因风雨锈蚀与两侧铁管切底分离,被一些户外人带到山顶,找了一处树枝丫架起。
【劈开石】接下来,我们离开白云顶向东下山,沿“东防029火线”下降320米,前往“西坑尾”。该防火线长约1千米,在白云顶下方120米的地方有一块断裂的石头,外侧部份欲摇欲坠造型独特,像是被雷击劈开一样,其成因很可能是远古地壳运动所致。此石外侧崖壁峭立,一些冒险者喜欢站石上摆拍“金鸡独立”。
“东防029火线”距白云顶420米左右的地方,由于防火及水资源保护需要,在近年筑起了一堵铁质结构的隔离墙,并安装了视频监控记录人员的进出。这些设施对那些资深户外徒步者来说只是道“摆设”,从侧面绕道或在宽阔的底部都能找到办法通过,根本无法阻拦人类游历探索的步伐。自由飞翔向往户外可以理解,但是森林防火和环境保护必须遵守,切勿乱丢垃圾和带火种进山!
【谷地】继续向东行走约400米,会到达一处相对平缓的谷地,该处面积约一个羽毛球场大小,有一条小溪流过,可供洗手洗脸稍作休息。 该溪流是白云顶与马填岭东峡水源之一,东南汇白云顶与马填岭东峡主流折北,东流半里合照天烛东峡水,流向西陂注入长江水库。
【白马溪】谷地向东?米,能与“东防029”北边的另一条山脊防火林带汇合,这两条山脊防林火带同出一辙,从上方的隔离墙起分道扬镳,又在此处汇合,都能到达下方的“白云顶与马填岭东峡水”。接下来,需要沿溪流向行走约?米,左转渡溪进入漂亮平缓的竹林小山路。
【竹林小道】是连通白马溪和西坑尾的山路,经过“东防029”约320米的海拔下降后,基本到达长江水库区域,路线相对平缓。由于保护区限制自由进出的原故,且无人对杂草的清理,如今的林间小道草木较近年茂盛,按生长态势分析,在不久的将来,该山林小道会被草木所覆盖。
【西坑尾】长江水库南部一片种植了落羽杉的区域,西坑尾的名字来由可能与曾经的“西陂”有关。西陂过去是条很小的自然村,位于今长江水库西坑尾落羽杉区域附近。因1960年1月修建长江水库储水需要,“西陂”与长江水库原址上的“长岗”(即长江村)“九曲林”(旧屋林村)“蔗埔”、“石塘”、“嵩埔”、“大寮”、“横栏山”、“横栏”、“破锅”等村一起迁出,如今仅剩下拔高于水面的一两间砖石结构的残垣破屋。
《广东省中山市地名志》载:长江水库,在石岐东南8.5公里处。因地处东区办事处长江坑,故名。1960年1月动工,1963年基本建成。集雨面积36.4平方公里,总库容504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132万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结构,迎水坡砌石护坡、水泥沙浆勾缝。
“西坑尾”名字的另一分析,很可能与该区域原溪流的名字有关。在长江水库修建前,该区域西面有千秋岭、六角潭、照天烛、白云顶等数座山峰,连同南面的马填岭、百拉岭、南船带、长江坳和梅花地顶等山峰,形成了众多山泉小溪。当中流经“西陂”源自白云顶与马填岭东峡之水为主流的溪流,很可能因位处西山而来,称之为“西坑”,接近上游的河段又惯称坑尾,西坑尾的名字流传至今。
西坑尾是长江水库水资源核心保护区,近年来因其独特秀丽的环境吸引着户外游客,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冬季,区域内的落羽杉叶子枯萎掉落,渐渐枯萎的叶子颜色由绿色转褐色,在阳光的照射下一片艳红十分好看!使这片区域成为了户外游人向往之地,并成为网红打卡之地。
众多的访客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不自觉的人们在这里露营野餐,当中涵盖着生火煮食的违法者和乱丟垃圾破坏自然生态的低素质人群,每年都带来了大量随手乱丟被遗弃的垃圾。这样发展下去水库的中上游区域将会受到严重污染!所以,职能部门在落羽杉变色时段加大了防控力度,在周边通道区域上增加了隔离措施,在核心区域竖立了警示牌和标语,并安装监控,高峰时段增派人手,采取封堵劝返和取证驱散等措施,来维护西坑尾隐藏深闺的那份纯洁和宁静。
夏季的西坑尾迎来“徒步淡季”电塔检修路两旁却长了不少的杂草。也许,是因为很久没有到来,路况差点儿没认出来,过去的印象随着时间流逝变得渐渐模糊。从西坑尾落羽杉位置向北行走420米,到达一处名为“西坑头”的地方,严格意义上,此处并不应该称为“西坑头”,称之为“西陂”村更为适合。这是因为也有一片落羽杉,与西坑尾的落羽杉形成一前一后之势,所以户外人称西坑头也不奇怪了。
“西坑头”电塔路交汇处有一两座过去遗留下来的小建筑物,我们猜测这里可能是旧“西陂村”的村屋,也有可能是长江水库库区内的一处设施。但它现在成为了游人丢弃垃圾的“垃圾屋”,每年的“旺季”都会迎来盆满钵满的时刻,若不能及时清理将会堆积如山!好在一些热心公益、重视环保的户外人会组织“清洁山野的活动”,及时把垃圾清理带走,才换来长江水库水质免受污染。
距破房东北面60米左右的地方,还有一艘用水泥修建的“石船”搁浅在水库岸边,长度约为15米,宽2至3米。我们搞不清楚它的用途?能否飘浮在水面也是个迷。继续沿电塔检修路向北120米,会到达一处分岔路口,右侧是通往千秋岭的混凝土检修路。左侧的泥路同样能通往千秋岭,广东环在左侧的泥路上。
距泥路口向西约90米的地方,将会遇上一条溪流,该溪流水源出自“六角潭”,是长江水库西侧水源之一。雨水充沛的夏季让这条小支流聚满了大量山水,漫过石块在下方形成了一处小瀑布,我们需要从湿滑的石面上方跨过此溪流,才能踏上“东防031”防火线。
【东防031防火林带】东起西陂,西至千秋岭,全长约1200米。在距西陂西面约800米,海拔185米的扑火通道交汇处,设有一道水资源保护区分隔墙,与白云顶至西坑尾的“东防029”防火林带上遇到的分隔墙功能一样,目的是阻隔闲杂人员进入长江水库水资源保护区。
【千秋岭】五桂山地区千秋岭列上的广东环山峰,海拔351.4米,实测海拔356米,座标113°25’9.93”E,22°27’31.92”N。古代香山百峰,300M+四十二峰之一,拔高排序21名。
《香山县志》载:千秋岭,在县东南三十二里,《广东图说》作三十里。其右小峰,属得能都。有石如飞仙特立,名跂人石。
《广东图说》载:千秋岭,城东南三十里。上有企人石,南为马屯山。
《广州府志》载:千秋岭,在县东南三十二里。其右小峰,属得能都。有石如飞仙特立,名跂人石。
《中山市标准地名志》载:千秋岭,在中山市中部,五桂山街道境内; 属于五桂山山脉。相传古时该岭产有千秋(药草名称),时有群众到该山采集,故名。东至长江水库,南至照天烛,西至双合山村,北至企人石。东北至西南走向。面积0.11平方千米,海拔351米。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载:千秋岭,在中山市中部,跨东区街道和五桂山街道,长江三溪居委会和龙石村委会的交界。面积0.11平方千米,海拔351米。土表主要为黄壤,种植松树。
《中山市标准地名词典》载:千秋岭,在五桂山街道东北部,龙石村境内。属五桂山街道。东至长江水库,南至照天烛,西至双合山村,北至企人石。因相传古时该岭产有千秋(药草名称),时有群众到该山采集,故名。海拔351米,山体由沙石构成。土表为黄壤覆盖,主植松树。有简易道路经此。
《中山市五桂山镇志》载:千秋岭,在镇政府东北2.3公里,石鼓村双合山东南1.2公里,与东区交界,种有松树、杂树。
千秋岭与很多环线一样,广东环的主线路并没有经过千秋岭的最高处,仅在距离千秋岭山顶东北80米处向北,汇入“长红环重叠线上,然后向北下降约500米,海拔下降90米,到达一处名为“黄泥笼”的地方。黄泥笼山顶上视野开阔,远眺东北下方可以看到“长江水库大十字”。
【黄泥笼长江水库大十字】黄泥笼,五桂山地区千秋岭列广东环上方一座小山岗,海拔266米,实测海拔277米,座标113°25’13.81”E,22°27’47.12”N。
《中山市标准地名志》载:黄泥笼,在中山市中部,跨五桂山街道和东区街道;属于五桂山山脉。因整座山都是黄泥,客家人称山为笼,故名。东至长江水库,南至东区街道,西至双合山,北至伯公坳。东南走向。面积0.07平方千米,海拔266米。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载:黄泥笼,在中山市中部,跨五桂山街道和东区街道,石鼓村和长江三溪居委会的交界。面积0.07平方千米,海拔266米。土表主要为黄壤,种植松树。
《中山市五桂山镇志》载:黄泥茏,在镇政府东北3公里,石鼓村双合山东面1.6公里,与东区交界,种有松树、杂树。
【夺命坡】为于千秋岭北侧的“五防046火线”山坡上,因其陡峭的山坡角度和较长的爬升,给登山者带来一定的攀登难度,渐渐成为前往西坑尾中途上的一处网红打卡点。该防火线从黄泥笼至下方的虎迳长度约为460米,海拔下降110米(相当于100层楼的高度),最陡峭的路段坡度达60度左右,不但对登山者体力是一道考验,还可能对下山者构成一定的风险,稍不留神很容易跌倒摔伤。
【虎迳】千秋岭和天葬坟两山之间一条山迳,古代曾是仁良都(今五桂山北部片区)通往得能都(今东区南部片区)的交通要道。《香山县志》和《广州府志》均有载:虎迳,在县东南三十里。平坦如迳,北为蟾蜍岭(即天葬坟),西为双合山(泛指双合山村,又指今牛牯石)。虎迳东西两面均有溪流,西侧溪流对应《香山县志》所记载的“双合山南峡水”,西出向南注入横坑水(即红旗河),流向石岐河、西江出南海。东侧溪流注入长江水库,流向横门,经伶仃洋出南海。
【牧语田园】虎迳是“中山版广东环”上的一处下撤点,若出现体力不足或其他身体不适等状况,可以从这条山迳向西离开“广东环”。从山坳位置起至城桂路边上的一片山谷,是一处名为“牧语田园”的私人经营庄园,内设:露营野餐、烧烤游泳、萌宠互动体验、丛林卡丁车、滑草跑马等功能项目,是团建和家庭亲子乐的休闲旅游地点之一。
【五防046火线】向北延伸约780米,海拔爬升约260米,能到达“天葬坟”山顶,这是一条相似于“夺命坡”高度的山脊防火林带,但陡峭程度相对较缓,仅有临近天葬坟山顶部份的坡度较大。从虎迳谷底起,至海拔215米处,是连接“牛牯石”的地方,向西可以到达牛牯石山顶。
【牛牯石】别名:牛牯山,古名:双合山、相合山。五桂山地区大尖山列上的一座山峰,海拔247米,实测海拔256米,座标113°24’36.92”E,22°28’2.88”N。古代香山百峰。
《香山县志》载:双合山,《申志》作相合。在县南三十里。《广东图说》作三十五里。两峰竞势,婉合如一。中通山径,名风门坳。邑中好义者于此设茶以待行客。按黄河瑞设茶于此,见列传。
《香山县乡土志》载:双合山,在县南三十里,良都。两峰竞势,婉合如一,竹迳陂出焉东西流,又北注绕县城入海。
《广东图说》载:双合山,城南三十五里。有双合山汛。
《广州府志》载:双合山,一作相合。在县南三十里。两峰竞秀,宛合如一。中通山迳,名风门坳。邑中好义者于此设茶以待行客。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载:牛牯石,在中山市中部,长命水村委会境内。面积0.22平方千米,海拔247米。土表主要为黄壤,种植松树。
《中山市标准地名词典》载:牛牯石,在五桂山街道东北部,长命水村石榴坑境内。属五桂山街道。东至长江水库,南至千秋岭,西至商业大道,北至天葬坟。因山上有一块天然大石,形似牛牯,故名。海拔247米。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土表为黄壤覆盖。主植松树,有简易路经此。
《中山市五桂山镇志》载:牛牯石,在镇政府北面2.1公里,长命水南面1.8公里,种有松树、荷木、相思。
《中山市五桂山长命水村志》载:牛牯石,位于长命水石榴杭村内,属五桂山山脉,大尖山山列,山体结构为花岗岩石,砂石黄壤表层,东北走向,主峰247米。民国28年(1939年),日寇侵华,日军飞机曾在此山投下4枚炸弹,炸伤了7个当地村民。
【五防004防火林带】石古双合山公路至牛牯石天葬坟(起点),长度:1682米。该铁牌安装在牛牯石与天葬坟之间的山路上,位置并不显眼,很容易被忽略掉。从铁牌上信息可了解,五防004号防火林带从该铁牌的位置向西,过牛牯石山顶,一直延伸至石古(即石鼓行政村)双合山(即双合山自然村)公路(也就是双合山村路口的位置)。五防004不属于“广东环”线路,我们需要从铁牌位置向北200米,海拔爬升约110米,才能到达天葬坟山顶。
【天葬坟】又名:刘公峰,古名:蟾蜍岭。五桂山地区大尖山列上的广东环山峰,海拔340.6米,实测海拔330米,座标113°24’58.93”E,22°28’20.84”N。古代香山百峰,300M+四十二峰之一,拔高排序22名。
《香山县志》载:蟾蜍岭,在县东南三十里。南接虎迳,北历得能都虎尾、三角塘、紫马岭、齐东、土瓜岭诸山。西北入良都牛起湾山。俱同上
《广州府志》载:蟾蜍岭,在县东南三十里。南接虎迳,北历得能都虎尾、三角塘、紫马岭、齐东、土瓜岭诸山。西北入良都牛起湾山。在县东七里。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载:天葬坟,在中山市中部,南桥村委会境内。面积0.55平方千米,海拔340米。土表主要为黄壤,种植松树
《中山市标准地名词典》载:天葬坟,在五桂山街道东北部,南桥村境内。属五桂山街道。东至长江景区,南至牛牯石山,西至长命水工业区,北至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因古代有一刘姓人在此营葬两位亲人,故名。海拔340米。山体由砂石构成。土表为黄土壤覆盖。主植松树。有简易道路经此。
《中山市五桂山镇志》载:天葬坟,在镇政府东北3.1公里,长命水东南1.7公里,种有松树。
《中山市五桂山长命水村志》载:天葬坟,位于长命水村正南面,其背后为东区的长江村域。属五桂山山脉之长腰龙山列,主峰海拔340米,南北走向,山体为砂石结构,黄壤表层。主植松树,宜林面积已全部绿化,有小路通往山上。
天葬坟古代称为“蟾蜍岭”,从《香山县志续编》仁良都图标注上分析,蟾蜍岭地域包括现在的天葬坟、狮头山和牛牯石等山体。其中,“天葬坟”是蟾蜍岭的最高峰,所以我们将天葬坟称之蟾蜍岭。此外,天葬坟还称为“刘公峰”,主要来源于刘汝贤的传说。
【天葬坟传说】《中山市五桂山长命水村志》载:话说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刘汝贤从南雄珠玑巷迁移到香山县(今中山)得能都土瓜岭居住。刘汝贤是香山刘氏始迁祖。其妻罗氏,生有三个儿子,平时靠耕种为生。农闲时,刘汝贤常带着一只跟随自己十多年的猎犬,至五桂山双合山一带打猎。有一天刘汝贤为追捕猎物来到双合山后一座山冈。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风雨骤然而至。刘无避雨工具,唯有跑到山崖下躲避,此时,狂风夹着暴雨倾盆而下,水花四溅,泥浆滚动,雨下了一个多小时,山溪汇聚,洪水暴发,山泥纷纷倒塌,有一巨大山泥倾然倒下正好压在刘汝贤的头上,刘还没醒过神来,便被埋在泥土中。跟随主人的老猎犬,见此情景,拼命地用双爪去扒泥土,直扒得双脚鲜血淋淋,也未见到主人踪影。老猎犬无法,只得狂奔十几公里赶回家中,满眼泪水,用牙咬住刘妻裤腿向外拉,哀哀不已。刘家妻儿见此情景,惊诧莫名。又只见猎犬归家而未见刘本人,猜想刘可能出事了,便随猎犬匆匆忙忙奔向山里。到了出事处,一个新土堆突兀在目。原来是猎犬为救主人扒土时无意间堆成的。猎犬跑到此处,不再行走,趴在土堆上哀吠不绝。刘家妻儿知其已不可救,再加上他们迷信风水,就请来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察看地形,发觉此山崖如座椅一般,三面有山岭围绕。独有前面一片开阔,一望无际的山峦风光如画。风水先生于是感慨地对刘妻说:“天葬!天葬!你看这地方,两峰夹一谷,谷中有平地,平地即葬处。实乃天意,葬其在此。”刘妻听信了风水先生的话,没有再移葬刘,只是把土堆垒高点而已。可怜那只义犬,却怎么也不愿下山,结果饿死在山上。刘家人感其忠义,就把其葬在主人身旁。由此而起,刘汝贤葬身之地便叫天葬坟。据说,直到建国前,每年清明节,溪角刘姓村民,都要组织大队人马到天葬坟处祭扫,其祭扫场面之大,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封山育林,现在天葬坟处已郁郁葱葱,连上山的路都寻不到了。
【地葬婆传说】《中山市五桂山长命水村志》载:长命水村内还有另一传说。刘汝贤之妻年老去世后,其子孙欲在天葬坟建夫妻合葬墓,当抬棺到长命水白兰桥东侧山边时恰遇倾盆大雨,家人连忙觅地躲避,棺木放于地下,雨停时棺木已埋入土中,众人皆说此天意送此堆土为冢,因而该山土名叫地葬婆。
在天葬坟“广东环”的主线上,距山顶次峰的“五防067防火线”石碑280米的山坡上,有一处由石头堆砌的小山包。该石堆呈坟包状,直径约3米,高1.5米左右,稍偏离山脊主道,西北面堆石较多。从外观上除了象一坟冢山包外,也象是一烽台。但烽火台一般设在比较接近海边的山巅之上,今疑似物并不在山顶的最高处,而且天葬坟在古今均不近海,是烽火台的机率相对较低。我们认为这石头堆设之物是坟冢居多,但环视一周后却没发现墓碑和后土之物,此迷待解。
【天葬坟扑火通道】离开天葬坟山顶向北100米后折西,是“五防067火线”。该防火林带东起天葬坟次峰,西至风门坳五桂山油站,全长约为1千米。在“五防067火线”海拔190米的位置,有一条环山扑火通道,该环山路在海拔180米上下的位置,环绕包围了天葬坟和狮头山,一些户外徒步者把这条环山路称之为“狮头山环山径”。
【风门坳】从“五防067火线”下来后是风门坳,风门坳位于五桂山街道长命水村与石鼓双合山村之间,以牛牯石与十八洞两山作界,北面属长命水村,南面属双合山村。古代曾是岐澳古道南干大道的途经地点之一。南干大道线路如下:香山县城南门→桂峰茶亭(今东区新安村口)→双合山(今五桂山双合山村风门坳)→石鼓(五桂山石鼓村)→云迳寺(今五桂山平迳顶)→石莹桥(今槟榔山路与城桂路交叉口)→大南坑(今五桂山南坑村)→蚺蛇塘汛(今五桂山南坑村)→平湖、沙岗(今三乡平湖、沙岗村)→雍陌(三乡雍陌村)→古鹤(今三乡古鹤村)→前山寨(今珠海前山)→关闸(澳门的通关闸口)→澳门。
《中山市标准地名志》载:风门坳,在中山市中部,五桂山街道境内;属于大尖山山脉,因此坳是风口,风力特别大,且在两山之间似一个门,故名。东至双合山村,南至城桂公路,西至牛石交界,北至五桂山加油站。南北走向。面积0.3平方千米,海拨93.7米。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载:风门坳,在中山市中部,龙石村委会境内。面积0.3平方千米,海拔93.7米。土表主要为黄壤,种植松树。
《中山市五桂山镇志》载:风门坳,在镇政府东北2.3公里,长命水南面1.8公里,种有松树、荷木、相思。
【中段补给点】 如今的风门坳已从古时一条山迳改变成一条贯通市区与南部镇街的快速线路,而且为了车辆的通行便利,高度也下降了不少,周边也增加了一些设施。风门坳东北面有座广安石油加油站,是中山版广东环的一处常态补给点,在五桂山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出发至此约一半路程,无需带够全程量的水,在油站便利店补给即可。
下半程路段从“康乐山泉泳池”开始,泳池外有停车场,体力不继者可以在此处留下返程车,方便下撤回家,但非游泳在此停放车辆需要付费。不竟,经营方得为消费者预留车位。所以,为图方便适当付费是必须的。进山的路口在康乐泳池停车场旁边的康明石业后方,上山前有一支监控采集登山者信息,一但发生意外及山火能调取相关视频证据。所以,登山必须遵守法规,切勿携带火种进山!
【十八洞电塔检修路】十八洞分别有多组高压线路架设在山坡上,连接电塔的混凝土检修路为登山提供了便利,从登山入口起向西南方向约1000米,沿途均铺设了电塔检修路,走在这种电塔路上蛇虫一目了然,安全系数相对一般山路高一些,可以称之为登山路迳中的“高速公路”!特别是走夜路光线不足时,基本不用分辨路在何方?但一些资深的登山客认为这种路面质量太硬,很废膝盖!
【十八洞扑火通道】距登山入口400米,海拔约140米的地方,设有十八洞环山路扑火通道。该环山路从西北面的古香林山脊起,经贼佬窝、石榴坑尾、和尚碑等地方,环绕着十八洞和二尖山至西南方向大尖山北面的“东防041”防火林带止,全长超过7500米。
【五防002防火林带】长岗顶至和尚牌至改断龙(起点)长度:1323米。位于十八洞电塔路旁,按五防002防火林带铁牌上信息去分析,铁牌所在位置应该是长岗顶,和尚碑在北面方向的小山岗,改断龙在雅居乐长堤半岛的附近。接下来,我们需要离开电塔路,继续向西南沿“五防003”防火林带攀登约550米,海拔爬升约70米,到达十八洞山顶。
【十八洞】又名:箬叶岭,古名:栢叶岭。五桂山地区大尖山列上的广东环山峰,海拔329米,实测海拔322米,座标113°23’48.66”E,22°27’48.98”N。古代香山百峰,300M+四十二峰之一,拔高排序34名。
《香山县志》载:柏叶岭,《申志》作箬葉嶺。在县南三十里。俱同上
《广州府志》载:柏叶岭,一作箬葉嶺。在县南三十里。
《中山市标准地名志》载:十八洞,在中山市中部,五桂山街道境内; 属于五桂山山脉。因据传当地山体类似十八个山洞排列,故依山体形状起名为十八洞。东至城桂路,南至百叶岭,西至大尖山,北至秀丽湖。西北至东南走向。面积0.3平方千米,海拔329米。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载:十八洞,在中山市中部,龙石村委会境内。面积0.3平方千米,海拔329米。土表主要为黄壤,种植松树。
《中山市标准地名词典》载:十八洞,在五佳山街道北部,龙石村境内。属五桂山街道,东至城桂路,南至百叶岭,西至大尖山,北至秀丽湖。据传当地山体类似十八个山洞排列,故名,海拔329米,山体由花岗石构成。土表为黄土壤覆盖。主植松树,有简易道路经此。
《中山市五桂山镇志》载:十八洞山,在镇政府北面1.9公里,石鼓村双合山西北0.9公里,石鼓村与长命水交界处。主种松树、相思、荷木。
【五防012防火林带】鬼钉石见至十八洞防火界(起点)长度:800米。距十八洞山顶约200米,该防火林带南北走势,山下为一处名为“鬼钉石见”的地方,在翡翠园西面。关于“石见”两字是什么意思?有点难以理解,站在我们角度去分析,应该是“砚”字,可能在报制书写上造成的制作失误。
【五防008防火林带】 石榴尾至马虎见顶(起点)长度1204米。位于十八洞山顶西南800米的山坳上,西南至东北走向,从铁牌的所在位置“马虎见顶”开始,沿着石榴坑水源向东北,至石榴坑结束,长度超过1千米。“见顶”在五桂山的地名上可能很普遍,在马填岭的五防010防火林带也有出现这个“见顶”的地名。
【市防003防火林带】 长命水秧公埔至公抱孙(起、终点)长度2870米。“秧公埔”位于山下东北面的秀丽湖畔碧桂园附近,反向的“公抱孙”应该指二尖山顶的位置,也就是说,二尖山又名公抱孙,我们猜测名字的由来可能与山势有关,高大雄伟的大尖山犹如爷爷一样怀抱着二尖山这个孙子。从“五防008”铁牌向西攀爬370米,海拔爬升60米,可到达二尖山顶。
【二尖山】 别名:小尖山,古名:二尖。五桂山地区大尖山列上的广东环山峰,海拔306.8米,实测海拔303米,座标113°23’15.04”E,22°27’37.81”N。古代香山百峰。道光、同志版《香山县志》仁良都图标注在“大尖山”东面。“1930中山县五万分一地图”同样标注在“大尖山”以东。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山市标准地名录》与《中山市标准地名词典》所载的“二尖山”信息有误!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载:二尖山,在中山市中部,恒美境内。面积约0.72平方千米,海拔232米。土表主要为砂质黄壤,种植杂树。(有误)
《中山市标准地名词典》载:二尖山,在南区街道南部,马岭社区境内。属南区街道,东至十八洞,南至大肚岭,西至马岭水库,北至金钟山。海拔232米。山体由花岗斑岩构成。土表为砂质黄壤覆盖。主植杂树,有山路经此,进出主要靠步行。(有误)
二尖山顶共有四条线路,除了刚才登顶的十八洞至二尖山山脊主线外,北面下山的方向是“市防003”防火林带,也就是红环主线路。南面是一条比较荒野的山路,能通往南面山腰上的扑火通道环山路。而我们需要注意选择相对没有那么明显的西面山脊防火林带下山,该路口在二尖山顶西面的位置,向西面继续行走十多米,加倍留意左方的山坡就可以发现。我们需要从这条防火林带向西250米,海拔下降140米就可到达大尖坑。
【大尖坑】是二尖山与大尖山之间的小溪流。《中山市五桂山石鼓村志》载:大尖坑,山谷,海拔166.2米,石鼓村柏叶岭西北1.9公里,有灌木林和松树。与“中国中山五桂山”地图标注的大尖坑位置一致,是大尖山东南面一条主要溪流,东南合马槽河,折西南汇入红旗河,出岐江汇西江,最终流向南海。
大尖坑是广东环下半段的较大水源溪流之一,溪边有两处登山者用石头围砌的小石台椅,供登山者在此休息补给。跨过小溪继续向西南攀爬90米,鄱过石崖后可以到达上方的环大尖山扑火通道环山路。 到达扑火通道后向西北右转,进入环山路。
【大尖山扑火通道】接下来需要沿这条平缓的环山路向西面行走约700米,经过一段挂有经文的地方,可以到达大尖山北面的“东防041”防火林带。也可以在那段挂有经文的地方寻找登山路直接攀上大尖山,但该线路不太明显,不怎么好找,且比较荒野,建议不要轻易尝试避免发生意外!
【东防004防火林带】是攀登大尖山大条主线路之一,位于大尖山东区街道和南区街道山脊分界线上,防火林带西侧属南区街道地域,东侧属东区街道地域,大尖山顶则是东区街道、南区街道和五桂山街道三地分界点,踏上大尖山顶就能一脚踏三镇。沿大尖山扑火通道到达东防004防火林带后左转向南,攀爬260米,海拔爬升120米,可以到达广东环的最高点“大尖山”。
【通往成功的天梯】当我们沿东防041攀登至海拔320米左右的地方,会出现一段由热心公益的户外登山者,用绳子绑挂在树上的人为辅助攀登设施。这些绳索能为上落山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拉着上山省力,拽着下山安全!大家可以凭借这条百米绳索登上这条“通往成功的天梯”。需要注意的是,因时间久远,在风吹雨打日晒的作用下,部份绳子可能已磨损,不可完全托赖!
【大尖山】古名:贵峰山。五桂山地区大尖山列上的广东环主峰,海拔391.2米,实测海拔396米,座标113°22’51.08”E,22°27’24.52”N。古代香山百峰,300M+四十二峰之一,拔高排序第10名。
《香山县志》载:贵峰山,本名大尖山,在县南四十里。高三百余丈,为县治之前案。《郝通志》其东有野牛径,南有小尖峰、箬叶岭。《申志》上有祠祀山神,邑人祈祷者集焉。《祝志》
《广东通志》载:贵峰山,本名大尖山,在城南四十里。高二百余丈,广五百丈。为县治前案。其南有小尖峰、箬叶岭。《旧志》未载,今查出。
《广州府志》载:贵峰山,本名大尖山,在县南四十里。《香山志》一作三十五里。高三百余丈,为县治之前案。其东有野牛径,南有小尖峰、箬叶岭。上有祠祀山神,邑人祈祷集焉。据《张府志》《香山志》参修。
《广东省中山市地名志》载:大尖山,在石岐南7.6公里、五桂山镇石鼓与东区新安交界处,东偏南距五桂山主峰7.8公里,北距古香林2.7公里。东西走向,长约2公里,宽0.3至1.3公里,面积1.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91米,山坡度约为75°,高耸峻秀。山体为花岗斑岩石与砂质黄壤。因山势似剑插云霄,故名。山巅有座古庙,坐西朝东,约建于清光绪年间。山下是青翠松林,风景宜人,每逢春秋两季,登高览胜者络绎不绝。绿化面积达70%,主植松树
《中山市标准地名志》载:大尖山,在中山市中部。跨东区街道、南区街道和五桂山街道; 属于五桂山山脉。因山势似尖剑插云霄,故名。东至南台果场,南至红光林场,西至牛头岭,北至红旗河, 东西走向。面积0.6平方千米海拨305米。
《中山市标准地名录》载:大尖山,在中山市中部,跨东区街道,南区街道和五桂山街道,龙石村和恒美交界。面积0.6平千米,海拔305米。土表主要为黄壤,种植松树。
《中山市五桂山镇志》载:大尖山,在镇政府西北1.8公里,石鼓村与东区新安交界处,绿化面积达83%。主植松树、相思荷木。山顶有观音庙。
【善康亭】己丑年(公元2009年)重阳,由蔡楚生、颜少坤、陈志明、黄丰文、蔡何进、陈乾秋等潮州善众兴建。亭子由六根支柱支撑,上方设有一小屋,并架设了太阳能接收板、避雷针、电塔、监空等设施,是大尖山顶最高的设施之一。亭子下方长年设有小贩,为登山者提供简易的方便面和饮料零食等,在日间可以作为广东环的重要补给点。
【朝善亭】大尖山顶上另一处建筑,一层后方设有小房子,前方有柱亭和石櫈椅,可供游客休息。从该亭的外观和名字分析,应该与善康亭是同期的建筑产物。
【大尖山观音庙】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至1820年),是中山三大山顶观音庙之一。另两座分别是:五桂山观音庙和南台山观音庙。这三座观音庙坐向各不同,大尖山观音庙坐西向东,五桂山坐北向南,南台山坐南向北。
【石阶路】完成大尖山的攀登后,我们向西下山,接下来的大部份路程里全是下坡路,仅剩余到达山脚后折返的高岗窝顶一带不足百米的爬升,就可完成广东环的全部行程。大尖山共有三条攀登线路,刚才从北坡的东防004防火林带上山,现在我们折西,从西坡的石阶路下山,该石阶路至山下约有2千米,当中会经过一处泥土大平台。
距山顶250米的地方有一处视野较为开阔的观景台,严格意义上只是并无遮挡的石崖。从这里可以俯览龙石盆谷,包括客人地、紫坭环、汛地、沙井、张屋排、西坑、河背、寿星塘、南边埔等村庄。该带属于五桂山街道的核心区域,古代属仁良都,客家居民汇聚在北台河和马槽河之间,繁衍生息。
【大尖山大平台】大尖山上面积最大的一处平台,也称为大平台。距大尖山顶约600米,是重阳节梳导客流的一处缓冲配置。每年重阳节九月初八日的夜晚,若天气良好,大尖山都会迎来上万登高游客,登山客会按照登山线路从东侧的混凝土路上山,然后在西侧的石阶路下山,在山坡中段设置一处休息平台,能降低游人因拥挤造成的踩踏事故。
【大肚岭山坳】大尖山西面是大肚岭,与大尖山形成一处山坳,距大尖山顶约900米,山坳北面能通往马岭水库,西面山脊路是红环主线,能通往大肚岭山顶,南面是大尖山石阶,通往在尖山森林公园停车场入口。到达大尖山和大肚岭山坳意味着已下山过半,石阶路左侧会迎来大尖山北坑溪,水源出自大尖山南坡山间岩石,倚伴着山路流向山下的北坑村。
【跑马人俱乐部】大尖山是中山登山客流量最多的山峰,几乎每天都会有游客前往,特别是节假日,会遇到很多游客从石阶路上山。中山这座珠三角西岸城市,拥有500万人口居住,能开放给市民攀登的山野公园并不多,大尖山森林公园的进一步开发,能为市民提供休闲锻炼身体的去处。所以,一些登山越野户外俱乐部会在山下设立据点,“跑马人俱乐部”在大尖山下南面也设立了一个基地,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大型越野跑山活动,吸引着众多跑手参与。
【北坑】经过近2千米的石阶路,我们从海拔近400米的大尖山顶下降至大尖山下,海拔下降约380米,台阶状的路况比较废膝盖,不是常常登山的朋友下山后小腿可能会出现颤抖。跑马人基地旁边有一间食店,需要补给饮水的可以花费购买一些饮料。食店前方有一条小桥,桥下是大尖山北坑。北坑是红旗河一小支流,上分两小支,一支靠近大肚岭,另一支靠近高岗窝顶,均源自大尖山南坡。
我们需要过桥后向东北方向左转,沿大尖山另一条登山路继续出发,该通道在1997年8月修建,全长4.5千米,宽4米,沿途设有电线杆,在每年的重阳节会安装路灯供登山照明使用。在距北坑桥梁180米的地方,增设了禁止车辆通行的栏杆设施,因为上方的山路崎岖、弯道狭窄,通行车辆十分危险,稍出意外就会车毁人亡。
【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石碑】位于北坑桥约520米的地方。“大尖山森林公园”获批于2017年12月27日,由国家林业局批准。时间与300M+户外完成攀登中山市境内所有海拔300米以上山峰的时间相近,每当遇见这座石碑总会想起2016年2月28日,从大尖山开始启程攀登中山所有海拔300米山峰至完成四十二峰的日子(2017年12月17日)。
【小平台】接下来,需要从沿混凝土路继续行走约700米,到达下一站“第一休息平台”。 该平台面积约一个篮球场大小,设有若干石椅供游客休息,边上还有很多森林防火的警告标语,同时还有森林防火和治安监控。我们可以在这里稍作休息片刻,整理一下背包的东西,然后继续沿混凝土路上山。
【进山路口】离开小平台后路况开始变化,爬升坡度急剧上升,很多山坡超过30度以上,所以不让车辆通行是对的。因为整段路都是混凝土路,进山的路口不太明显,是很容易错过的。该路口距小平台约130米,海拔145米,在离开小平台后的第2个左转弯道的转角处。我们到达对应的弯位后需要向东往右侧方向寻找那条扑火通道环山路,路口旁边有两块蓝色的告示牌。
【大尖山扑火通道】进入扑火通道环山路后,约30米的地方有一条小溪,石头表面比较湿滑,需要小心谨慎通过。过小溪后还有一座储水池,距入口约60米。该扑火通道能通往大尖山和二尖山之间的大尖坑,全长约950米(至大尖坑位置),但我们不需要走完全程,只需要在“五防064号”火防线的交汇处向右往东南方向下山即可。
【五防064火线】起于大尖山露营公园西北方向的山下,东南到西北走向,全长约860米,止于靠近大尖山顶石阶下的平台,距扑火通道入口140米。我们到达扑火通道与五防064火线交汇的十字路口后右转向东南方向下山,这里是此行程的最后一处高点,海拔约150米,顺着防火林带下山,能前往大尖山露营公园。
下行的五防064号防火线共长530米,当中包括一段250米的林道和280米的电塔检修路,林道以荷木为主,中段会出出一片竹子林,同时零散分布着一些桉树在其中,此时需要提高对蛇虫防范的意识,附近一带的竹林草丛相对较茂盛。
【电塔检修路】五防064号防火林带的下半段会进入电塔检修路,这里的电塔连贯着十八洞山坡上的电塔,是五桂山供电线路电网之一,需要注意别往北侧左转,我们继续往东南方向下山。在遇到第一座电塔的前方,是“郑锦峰墓”。
【清郑锦峰墓】《中山市五桂山石鼓村志》载:郑锦峰墓,位于大尖山东面的柏叶岭,建于清代,道光丙戌年(1826 年)重修。该鉴坐西向东,封土堆前呈环形构筑,内径2.24 米,墓墙用麻石块、灰沙构筑而成。墓碑高65厘米,宽33厘米。碑刻上款“道光丙戌年冬重修土名柏叶岭坐辛向乙兼酉卯之原”,中为“皇清贡生显二十世祖考锦峰郑公墓”,下款“奉祀孙聚奎等立石”。距墓地13米前,有相隔7米用高1.13 米、宽40厘米、厚8厘米的麻石四块组成山门。右边刻有“道光丁未科进士”,左边刻有“钦锡御前侍卫郑”的字样。
【郑家山村】郑锦峰墓和山下的“郑家山”村的名字有一定关联。 《中山市五桂山石鼓村志》载:郑家山在镇政府(街办)北约0.3公里处。因道光帝的钦点御前侍卫郑锦峰墓葬于该村对面的山上,故而得名。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刘宗传从邻村马槽迁此建村。郑家山村聚落在大尖山东侧呈线形分布,因交通不便,1963年全村搬迁到纲地居住。1992年因建设镇第三工业区及城桂公路征用全部土地,郑家山村民全部搬迁到桂城新村。
【五防064火线】离开郑锦峰墓继续向东南行走约250米,能到达大尖山露营公园附近,在接近“防火线五防064号”石碑前方,设有一道铁栅,偶尔会关闭状态,主要是预防在大尖山露营公园的游客误闯山林。如果遇上铁栅关上,上前尝试能否推开即可,若被锁上就从旁边没防盗铁丝的地方绕行通过。
离开“五防064火线”后,在靠近大尖山露营公园的地方,会出现一棵已枯毁的倒树阻挡前路,我们猜测是人为所致,因为这里是下坡的末端,树木被台风吹倒的可能性较小,很可能是园方为了阻碍登山客从此借道登山有关。倒树的方向是朝着下山的方向,通过树障时要小心预防被树枝划伤。
【大尖山茶园】穿越倒树后可重归人类文明,前方是一片茶园梯田,种植着300亩茶树,沿着电塔检修路向继续行走70米,就可到达大尖山露营公园范围。
【大尖山露营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龙石村,占地面积1300亩(含300亩大尖红茶园),是集旅行度假、体育娱乐、农业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场所。园区提供露营基地、茶文化体验、皮划艇等20余种特色项目,配备房车营地、露天剧场等设施,2017获得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中山市五桂山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023年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2年至2023年间,累计举办过元气生活露营节、毕业季文旅活动等大型主题活动。
沿着公园内的主干道行走约350米会来到公园的大门口,此时需要从右则的人行道出口处离开大尖山露营公园,一般情况下售票处的工作人员是不会理会人员离开的,但从外面进园必须购票。门外设有停车场,跨过大尖坑就能离开大尖山露营公园的范围。然后沿着公路行走约500米,在顺景蓝天白云花园左转进入城桂路。
踏上城桂路后,意味着即将闭环完成“中山版广东环线”所有的路程。我们需要沿城桂路行走440米,回到“五桂山行政服务中心”完成“广东环”的挑战。
【中山版广东环线路总结】该线路总里程21.22公里,累计爬升1721米(累计下降1714米),共有:加林山、白云顶、千秋岭、天葬坟、十八洞、二尖山、大尖山等7座山峰,最高大尖山(海拨395米),全程耗时约需10小时或以上。全程共有约10段较大的爬升,9段落差较大的下降,线路挑战强度较高(长期越野跑者除外),对体能和毅力考验标准较高,建议没有一定户外登山基础的朋友要量力而行,更不要独自一人不顾后果盲目挑战!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無欲則剛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