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山的诱惑一一武夷山之颠,黄岗山穿越记
相关轨迹:黄岗山穿越线2024-11-10
起初,想锻炼身体而涉足户外,又因为忙得忘乎所以,过于绷紧,快迷失了自己,开始爱上了徒步,是的,爱。
未爱上一人,却能爱上山,人潮人海中,不知何为缘,转头而成空,青山依旧在,热情付诸山,寂寥的空山。
孰是偶然,孰是必然?
登黄岗山寻己
——武夷山徒步有感
微风飘细雨,拂晓登武夷
翠竹映径路,云海漫峡谷
深秋染丹枫,薄雾绕苍松
清泉飞白浪,黄花绣青岗
幽林净肺腑,古茶沁心脾
望山山崔巍,见己己落磊
天地俱寂静,心身亦澄清
幻境忘忧思,蓬庐炼心路
缥缈的峯 2024.11.29
下山后,写游记时,一些情绪涌上心头,就想捣鼓点什么,蒙蒙细雨,空气清新,想到了浣花洗剑录,洗肺、炼心,就写了这首诗,其实,我也没读过那部书。
登山,是吐故纳新的过程,能更快感觉到,至于炼心,我本迟钝,无法顿悟,所以,不能立杆见影,只有循序渐进。

得知武夷山的大名,是很早很早的事情了,从小学课本知悉的,但仅限于名字,一度以为这座山在在东南一隅,我19岁时才第一次坐绿皮火车,徒步后,从游记了解这座山不仅在福建,也在江西,并不是太远。

这张图片来源于网络。
武夷山,位于江西和福建的交界处,是两省的界山,也是分水岭,西北部溪水汇入长江支流,东南部溪水流入闽江流域,山脉呈东北一一西南走向,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山的西北属江西,山的东南属福建,因山顶长有萱草(黄花菜)而得名,为中国东南部最高山峰,被称为“华东屋脊”。
武夷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该遗产由四个保护区组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九曲溪生态保护区、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即自然与文化景观保护区)和古汉城遗址保护区。
那座遥远的、高高的山,从未涉足,却无形中散发出一种淡淡的诱惑,一种微小却又神秘的力量,吸引自己,走向远方,走进大山,走近她。
所以,五一因暴雨未成行,再次计划,就真的要来了,童年那些久远、模糊的梦想,能实现的,总要去实现。

武夷大峡谷因断裂带而形成,主峰黄岗山与独竖尖隔谷相望,沿峡谷往南,途经千年古关一一桐木关,桐木关是赣闽省界关隘,为武夷八大雄关之一,是从江西进入福建的通道。

往山顶的途中,回望山脚,拍下了这张照,能一窥武夷大峡谷的风貌。对面最高的峰,独竖尖,山峰云雾缭绕。
一条道溪流沿峡谷蜿蜒流转,岸边,现在修成了一条公路,以前承载着古时赣闽的往来交通。上饶铅山县武夷山镇西坑村,座落于峡谷中。

桐木关建在垭口,海拨1100米,所在地桐木村,是正山小种红茶的发源地。
曾计划五一从广州坐火车睡一晚,清晨到上饶,徒步三清山,次日徒步武夷山,没约到搭子,所以,当我重装在山上行走时,有时听到山友说,咱们同行吧,内心会感动。
关键是火车也停运了,秋季,终于成行,11月9日完成了三清山的徒步,几个时间节点:
6:05分, 抵达上饶站;6:40分, 乘兴荣出行定制专线的车,乘车点一一高铁站到外双溪索道,41元,在坪溪桥提前下车;
7:35分, 起点坪溪桥,徒步三清山,大圈;
15:03分,到外双溪索道下山出口,
几分钟后,出口处搭顺路车,
16:30分, 回到上饶站,费用35元。
数字简单,过程并不简单,但是很顺利。从清晨出站,到下午回上饶站,衔接丝滑,计划了三次,终于划了个圆满的句号。
意味着,这次出行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取决于周六晚,能否赶到武夷山脚。

一般来说,登黄岗山的线路有三条:
(1)从大安源上山,登顶后,从西坑下,有这样的路迹。
(2)以西坑为起点,登顶后,原路返回。
(3)桐木关附近,沿机耕路上山,18公里,道路平坦,最安全,但是过桐木关检查站,需要许可,否则要有写保证书并掏钱的心理准备。
本来就已被掏空了,不能自投罗网,选第一种,上饶距西坑93公里,没有直接交通工具,要转一次车。
17:21分,从上饶站乘动车去武夷山北站,36.5元,历时23分钟,晚上到站,方知武夷山市属于福建,摆了个乌龙。
这种地名的混淆不是个例,不知还有多少景区类似。
晚上不能到西坑的话,周日就浪费了,从北站出来后,在某地图软件竟然找不到顺风车入口,遂下载app下单,半小时后,没人接,于是乘免费公交回武夷山市区。
并速度开启拼车,还是无人接单,狠心一口价,108元,谢天谢天,有人接了,18:35分,一部电动车开来,80分钟后到了西坑农庄,60公里,最终费用115元,软件重逢优惠了10元。司机说若是油车,来回不化算。
独行,打车与住宿总是个问题,当然,财大气粗,这些都不是问题,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夜色中,风尘仆仆地来到西坑农庄,山谷寂静,何况夜幕早已降临,老板惊讶于我的出现。
安顿好之后,了解到周六有个山友独行并已下山,周日没有其他人上山了。今天三清山徒步了20公里,爬升2千多,我想早些休息,带着倦意,很快入睡。
周日,天未亮,睡梦中,听到淅沥的雨滴声,醒来时,有些失望,费了大周折,来这里住了一晚,要放弃吗?因为,黄岗山的往返线溯溪,下雨时,困难及危险度大增。
而且我第一次来,加之solo,已不敢再按原计划贸然继续了,农庄老板也劝我不要前往,可是,大费功夫辗转到山脚,轻易地放弃,有点不甘心。
进与退,两难的选择,内心在衡量,突然想起有山友说他是沿机耕路下山的,于是决定换个方向试试。
没有起点,艰难的开始
清晨,还是按原定时间起床了。

老板已准备了早餐,有煎蛋、肉丝的大碗米粉,三下五除二嗦完,同张桌子吃饭的,有昨天刚完成黄岗山往返线的山友,叫魔法,来自安徽,他大功告成,准备回去,后来,我俩再次在另一座山偶遇。
相同爱好的,多半还能遇到。
细风斜雨中,朝桐木关方向而去,迈出车门,撑开伞,意识到,此刻的雨,一点也不浪漫。
没有真正的起点,也没有队友,有围追堵截,下车后,迎着细雨,慌乱而又兴奋,向丛林里,踏出了第一步,走进了大山。
脚下踩着的,不是路,是湿滑,无路迹的草坡,还有倾倒的枯树、烦人的刺。但是,这一刻,我的心,如向阳的花木。
深一脚,浅一脚的开路,不知几许,就汇入了正道,我有点不敢相信,已行走在机耕路上了,如梦似幻。

像足球场上的球星,带球连过数人,跃过中场,长途奔袭而破空门;又像篮球场上的自己,小人物并不多见的高光时刻,一个交叉步,潇洒地晃过紧逼防守,低手挑篮,豪取两分一般,就是那种偷袭得手的感觉。
雨适时地停了,一切都是天意,安心朝目标前进吧,山路是曲折的,前方是光明可知的,18公里,按近期状态,12点之前就能到山顶。
回首一年前,当我在千里之外,看着黄岗山标志牌的图片时,觉得很遥远,现在,憧憬很快成为现实,即将站上华东之颠,武夷第一峰,这座从课本中就早已得知的名山。
山路十八弯
从开始到现在,花了二十几分钟,8点零几分,到达机耕路,一条通往山顶的盘山路,现在,行走在“安全”的开阔大道上,还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

开始的一段,有些泥泞,对比开路,已经很幸福了。
当初入坑徒步时,因运动少,久坐感觉不舒服,封闭的办公室,空气也不怎么流通,而来到山里。
那时常去市区,从化区的山里,能感觉到负氧离子,现在进山多了,感觉没那么明显,所谓“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
此刻,心情是放松的,下过雨的空气是清新的,我踏步而行,一边欣赏,不时停下拍照,休闲的路,休闲的心。


过了一座桥之后,来到一个景点。
群山寂静,微雨中漫步,如果是情侣,或红颜知己,光想想就觉得美好,想着想着,就踩在小水坑里,美梦到冰凉的现实,一步之遥。
从起点处上来时,雨衣沾了很多泥,到情侣崖水池边,冲刷污泥。

沿途,不时有小瀑布飞流而下,上山前,老板说不用带太多水,我背了两瓶,已足够饮用,秋季的雨天,无需太多。

偶尔有几棵橙黄的树叶,宣告着秋天。

很快看到云海了,最近的出行,超值,这可是徒步7年的结果,有6年多,我没有看过云海,觉得很坦然 ,也没刻意追求,对云海没有什么念想,大概像美女从没闯入视线,就构不成思念。
要不然,七年之痒,如何耐得住呢? 看云海的想法没有激发,欲望的阀门就是关闭的,也不会上瘾,就不会被拿捏,被支配。
所以最可怕的是隐藏的、各种奶头乐或被培养出的各种瘾,各种欲求。
七年磨一剑,今年几次连续遇到超级云海,完全满足了我对这种景观的眼欲,相信,这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结果,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一周后,我去了韭菜岭,在那里遇到壮美浩荡的大云海,出发之前,加了一个本地小群,群里有人去了飞仙源,看到了大云海很激动,说七登飞仙源,才如愿以偿。
而我徒步一次韭菜岭,就撞见了泼天云海,再加上周金秋武功山的,至此,我才算彻底对云海,没有任何渴求了。


十八公里的路盘旋而上,爬升均匀分布,感觉不到爬坡的累,真正毫无压力。先是常绿阔叶林。所以路旁有很多树木遮挡。
我千里而来,不负青山,相信,青山定不负我。


没有压力时,就会以一种欣赏,游玩的姿态行走。
青山从不索求,却馈赠我以美景,顺带奉送钝悟,大自然是慷慨的,公平的,而人是复杂,贪婪的,索求无止境的。
一路前进,遇到没有遮挡时,就随手而拍。

通往山顶,是平坦之路,自己的人生,是平凡之路,从世俗角度来说,是失败之路。
但是现在,我已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了,只在乎那些期待的眼神,那些爱,那些期待,有时沉重,甚至是不能承受之重。
雨早就知心地停了,在平坦之路行走,不泥泞,不冷不热,天凉好个秋,不急不躁。



眼前,云腾雾缭,如果不是这几株茂密的树枝,峡谷的云海很壮观的。
想把树砍了,但是,只能想想而已,保护区的好处,是更原始,虽然观景有些影响。
要是有无人机,就能拍下来。

与其说我看着,不如说是大峡谷的云海,一路伴我到山顶

路旁边坡,泉水哗哗地流,要是带滤水器就好了,还能尝尝山泉水,武夷山泉,只会更甜。


路边,不时有几棵橙黄的枫树,得给点阳光,才灿烂。


雾气更浓,不敢靠近崖边


来到标志牌,也是观景点。

峡谷对面,云雾缥绕,回旋于山谷,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苍翠的山恋,絮状的云雾,和风飘摇,翩翩起舞。
武夷大峡谷,这种山势地形条件,容易产生云海,并且与之前见过的类型不同。

这张更加清晰地展示了大峡谷的姿容,一条狭长山谷,纵贯大山之间。
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但是,走在平坦路途也看到如此美景,出乎我的意料,完全是惊喜。

即使缺少太阳的光芒,叶子依旧火红,这就是季节变换的魅力。


山谷中,苍松挺立,青翠欲滴,流云婉转,翩跹飞舞。
前进的路上,也就是东北侧方向,远处,黄木连山,隐约可见。

在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幅名画,不必着墨,不必挥毫,不必调色,就是一幅浑然天成的传统山水画。
我没去过武夷景区,没有浏览过景区的景点介绍,但是我猜测武夷山的名场面,一定会有此刻看到的这一幕。
本也无需任何言辞、任何修饰,即使目不识丁,看到这场面,都会意识到这是怎样的景,或用最原始的声音来表达惊叹:“啊啊啊,美,美,美之类的。”不过,我还是忍不住,即使力有不逮:
青松傲然立于陡坡,展枝招摇,枫叶斑斓,点缀山峦,洁白的云雾,弥漫于深谷,飘飘然,又缭绕在坡间,不夺山峰之苍翠。
云海与苍山争锋,红枫和黄花竞秀,山不压云,云不掩瑜。
层恋叠嶂间,云雾翩然而舞,若跳动的音符,美哉,妙哉。

一路的飞泉流瀑,似在激扬倾诉。

远处,一台修路的挖土机


五百年的大铁杉,龟虽寿,犹有竟时,何况人乎,如果能借得五百年,是修得同船渡,只羡鸳鸯不羡仙?还是爱江山又爱美人呢?
我啥也不能想,低头走路,抬头看景。

走走停停,快到山顶

这里,路面看着平坦,其实并不好走,一脚踩下,松软的泥土塌陷下去,陷入泥浆,拔出鞋底带污泥。

西南侧来一张,峰峦叠嶂。
空山不见人,但看流云舞。

秋风起,草渐黄

山顶水泥路,继续修到这附近


近看黄花远看云,再窥武夷丹霞俊

此地也有黄山松,闭门婉拒不迎客。
某,不请自来的。

熟悉的巅峰
11:30分,来到山顶,比预期时间还早,熟悉的标志牌,周围一片寂静,再无他人,只有耳边劲吹的冷风。
四下张望,刚才快接近山顶时听到的呼喊声来自哪里呢?

这一年,附近几座名山:三清山、韭菜岭以及此时的这一座,不停地,耳边有种声音始终向自己召唤,那个声音在脑海里盘旋:”来吧,来看看吧“。
终于,我也来到了这里,为了这一刻,排除了种种困难,冒着几分风险,付出了额外努力与成本。
路不难行,却并不容易。


在互掏腰包的市场,我只能掏自己的背包,一个洛川苹果,背了上千里,在11公里处,经过5百年的铁杉时,还掏了红薯,坚果与花生,而馒头,现在,已不是我的爱了。
世界永远在变化,人,更会变,规则都不例外。
什么也改变不了,只能被动地改变自己,很多时候,就如wang杨中的一条船,急流中的一浮萍,恒河里的一粒沙。

山坡上,一片金黄,金秋时刻,金黄的草。而金色年华,早已随风而去,一去不复返。
草木一秋,枯荣反复,人生一世,是否轮回,又该如何轮回?
休息了约半小时,准备下山,看到有支队伍从西坑方向,陆续来到山顶,于是停下又拍了几张,聊了几句,听说那边的水不大,这一刻又有新想法,想和他们一起下山。

下山时的抉择
永恒的东西并不存在,一切不变的就是变。
计划赶不上变化,三次计划终成行,三次改变线路。
(1)原本从西坑上下。
(2)早上临时决定从机耕路上来,再原路返回。
(3)来到山顶,一番交谈后,蠢蠢欲动想走西坑。


此时,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与刚上来的队伍一起行走,回西坑;
中策,按原机耕路返回;
下策,自己独行下山。
我不喜欢走回头路,遂往西坑那边下,这给后半程增加了难度与危险。
从西坑上山的路,有一条岔路,不巧的是,忘了问他们走溯溪线还是山脊线上来的。这时风很大,他们到一个平房旁边避风吃午餐,不想等待的我,开始独自穿越,往西坑而去。

下坡中,对面的黄木连山的山脊线,正站着几个人,是从景德镇过来的另一支队伍。
峡谷对面,更远的地方,另一道山脊朦胧的山峰,是独竖尖,华东K2路线所经之处。
在快下到山坳时,碰到前队,这支队伍早上到达后直接开干。过山坳上坡时,遇到尾队,我差点也被带偏走山脊了,赶紧向右转,切回溯溪方向。
然后,先沿小路一个V降,再爬坡,然后从坡顶一路下降到溪谷路段。

秋黄的草,缺少光照,失去了应有的光芒。就如旧时没有爱情滋润,独守空房的女人,脸上缺乏动人的光泽。

东侧的山峰与云海,如果没有遮挡,那里沃野千里,波澜壮阔,浩荡无边。


一路下降,到V字底,开始爬坡,今天是从机耕路上来的,感受不到这条线的虐。


挥一挥手,作别黄岗山,得偿所愿,不带遗憾。

爬坡途中,这棵满是青苔的树,很有原始森林的味道


透过茂密的林子,看看大峡谷那一侧的云海,非常漂亮,好马配好鞍,好景也需观景台,一声叹息,无法留住此刻的精彩。
如果从山脊线返回,会不会视野更好呢。

来到一个小垭口,是岔路,左侧貌似也有下山的方向,回到山脚后,打开app看到左侧有条轨迹。
现在,我按已有且熟悉的轨迹从右侧下坡。


有段陡坡,雨过之后,有些湿滑,兼有枯枝败叶,不小心滑了一下触及树枝,并没摔倒。
回望一下。

沿山谷下降,看起来很正常。

继续回望。从一条小峡谷下降后,来到第一道水前面,正穿的话,就是最后一道水了。
两公里溪谷路,花费两小时
上山容易下山难,秋风有力百花残。
前面过于轻松,最大的挑战即将来临。


第一道水,比较容易,费了点小周折,尽量找了个开阔平坦的浅滩,涉水而过。这只是大山的一个见面礼,很温柔和气的那种。

还能看到非常漂亮的云海,浓厚的云海,依然有遮档,韭菜尽力了,只能挥手说再见,现在我只想尽快回到山脚,才算大功告成。

穿过密的竹林,已经很友好了。


不难的时候,会拍很多照,暂时美滋滋,一会痛哭流涕,也不会有人听到。

碎石子变成大岩石,上下落差逐渐变大,又滑又湿,蕞蕞蕞关键的是,艰难的到溪水对面之后,路又在何方? 雨雾迷漫了我的慧眼。

有时顺溪而下,有时左右过溪,生命在于折腾,徒步也要来回倒腾。


雨天独自溯溪,无甚乐趣,只有寂寥与危险。

心惊胆战,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应对。本来沿着枝条左边岩石顺下,但是布满青苔,太滑,我从茂密、长着大刺的荆棘林里,拨开一条通道,侧躺着过去,冲锋衣不幸躺着中枪,弄了两个创伤。
虽然是几百块的衣服,心里也隐隐地痛。

迷茫之中,看到清晰的丝带,眼睛会放光,这是指路明灯,照亮我的前程。


有一段甚至拔高到到右侧比较高的坡上,想半坡横切前进,也许有二十来米,越走越陡,树林,越来越密,直到看见前面一排竖立的大岩石,是悬崖峭壁,再也无法向前,才意识到走错路。
不能继续,有时看到坠崖的新闻,在茂密的坡上前行时,绝对要慢,要看清路。
于是原路返回,下降海拨,重新站在溪谷边,彷徨中,掏出手机,小心凝望前方,赫然看到溪谷中间一棵横枝正系着一根红丝带,仓促之间怎么就错过了真爱? 此时,恨不得抽自己几下。

看见丝带,就看到希望

反复过溪,在左右横跳切换中,渐渐接近溪谷线与山脊线的分岔点了,这是,山顶遇到的人,下山必经之处。除非他们选择从刚才小垭口处的另一条疑似路径下山。

接着,来到了这块大岩石旁,系着半截绳子,显然,岩石很湿滑,绳子又细,打滑时,单靠双手,担心抓不牢绳子,不想在这上面荡秋千,万一荡落于溪谷,就阳沟里翻船了。
我从图片右侧,在岩石间,降低重心,下蹲,屁降挪下来,回头来一张。

这张更清晰,挪下来时,也得小心,风险与落差成正比,希望有双大长腿。

接着,就遇到了新的挑战,到这里之前,已在溪流中滑了一跤,还好是浅滩,迅速站起来。
在涉水前,已把手机装进有拉链的冲锋衣口袋,另一个充电宝也用袋子包好。双肩包特意带了防雨罩,羽绒衣裤也用塑料袋做好防水。所以,只是衣服的下摆,裤子湿了。
刚伸出脚想下去看前面究竟什么情况时,在岸边就滑了一跤,摔了个仰面朝天,好在有背包,抵御了石头对背部的伤害。
我徘徊了一阵,往上游,看有没有别的渡溪点,发现真有另一个过溪点。记得,曾在一个点,过溪之前,看到岩石很陡,想着从平缓的石板上,跳进水池里,横游过去,最后,理智战胜了冲动,发现了别的过溪点,不确定是否现在这个。
还记得,有一个地方,费劲到达对面,却找不到路标,又折回来。经历各种不利情形时,只能保持冷静,随机应变。


这次容易一些,接着就快到最难的那一个,正穿的话,是第二个过溪点。

过溪前,要确认下游是什么情况,水位落差,水滩的深浅,确保不要滑倒。

最陡,最危险的瀑布
这张图片是过溪之后到了高岸,俯视回拍的。
图片中,是一个小瀑布流到一个浅滩,继续往下流,有一个落差很大,几乎垂直的瀑布。
这里是双瀑布,所以,绝对不能靠近那个陡的瀑布顶,不能出一丁点错。

重复一下这张照片,当时过溪,看到有一颗红丝带绑在对面岸边的树上,便决定从第一个瀑布的水池中行走,直接趟水,前面几次过溪,有几次是用登山杖探深度,然后直接趟水过去。
从第一个瀑布的水池边,趟水过来后,也要小心,经过红丝带的树,来到了溪边的高岸上,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去接近瀑布的崖边。
在高岸的坡上,登山杖不小心滑落到刚才上岸的地方(靠上游一些),雪上加霜,本来想放弃这根bd的登山杖,心痛了好几秒,发现不用下到溪边,就可以安全地捡回来,于是又捞回来了。
前面过溪时摔了一跤,衣服湿了,在这停留折腾了一阵,身体觉得凉,就换了一件干爽的速干衣。
接下来的难点是,怎么从高岸回到常规的路上,常规的路,就在瀑布边,在绑着红丝带那棵树附近的岩石边。那边看上去很滑,我没有走过这条路,不知道有没有借力的地方。
基于此,所以我才选择的先上到高岸,观察了一阵,顺着高岸的坡,钻了约十米林子后,绕过那里,然后顺树下坡,回到了轨迹。

来一张瀑布顶的照片,落差很大。

从坡顶小心翼翼地下来,危险解除了。回望一下,危险的地方,迷雾重重。正穿时,从这里经过到对面,图片右侧是个大瀑布。
再过一道溪,后面皆坦途
战战兢兢两小时,才走了两公里,通过这道最危险的溪水后,心情大为放松。

加速穿过竹林

从水坑中直接趟水而过,这次溯溪摸索的个人经验。

此行最后一次过水,回头来一张。

欣喜若狂,继续加速


看到峡谷,云雾,烟雾或坎烟。
此时,欲问何事抚人心,最是人间烟火气。

雨中的山茶花,寂寞地开着,芬芳着空气,添色于大地,最后,热闹地萎靡,缤纷地凋零。



回到山脚,终点也是起点。
安全的进山,安全的出山,才算圆满。
从7:30开始,11:30到山顶,16:39回到山脚的西坑村,线路总计27公里,前易后难,过程艰险,结局完好。
雨季的溪谷线,我以前几乎没走过,个人认为,有三点危险:
(1)是岩石湿滑,如果摔跤后,磕碰而受伤的话,对后续行程有很大影响,年龄大的很怕骨折。
(2)有水潭,深水潭,怕弄湿衣物,也要提防溺水;
(3)最大的风险,是激流,陡峭以及落差大的瀑布,要防止滑坠。
这段两公里的溪谷路段,是反复过溪,有时,沿溪谷的边缘,有时顺溪流,或沿溪谷边低岸走,不会拔高到半坡横切。
整条路线,横渡过溪时,能往浅水滩里直接趟水的,都是直接湿鞋趟过去,这是我采用的方法,绝不靠近危险的瀑布顶。


下山后,农庄已准备好饭菜,饱餐一顿。次日早上7点,在西坑村委会坐大巴回上饶,31元。
那天悠然进山,闲情信步,第一次这样行走18公里到山顶,纯属误打误撞,却不经意和云海撞个满怀,武夷大峡谷气象万千,蔚然成画,下山回来,三周后,写了篇游记,感怀此情此景,顺带写了那首诗,一看到那首诗,那天的情景仿佛就能重现在眼前,太喜欢大峡谷当时的景象了,遂将游记稍作修改发到这里。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缥缈的峯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