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武汉> 为什么你下载了户外助手APP依旧会迷路?【更新实战篇】

为什么你下载了户外助手APP依旧会迷路?【更新实战篇】
科技改变生活,随着智能手机飞速发展,户外导航APP横空出世,在功能强大、操作便捷、资源丰富等各方面碾压手持GPS(最重要是不用额外花钱),给户外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驴友”在并不掌握导航技能的情况下,以为“下个轨迹跟着走就行了”结果迷失在荒野之中......
本文仅是作者使用户外助手APP的经验总结,写给有需要的人。不是标准答案,有用自取,不喜勿喷,欢迎交流。
【关键字解读】
一、定位(我在哪)
定位功能主要依赖定位芯片(GPS/北斗)和卫星之间的连接。

打开地图,等待卫星连接,点击左下角图标,即可显示所在位置

常见问题--定位不准
有时候,一些卫星与手机之间的连接会受到山体、高楼、云层等各种因素的阻隔(干扰),造成定位信息错误,所以需要多颗卫星同时连接,计算校正后得到更加精确的定位。简单来说就是连接卫星数越多定位越精确,相反在洞穴、深谷这类多角度遮蔽的区域很难定位。遇到这种情况走到开阔或较高的位置重新定位即可。


影响定位精度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手机自身的GPS芯片(或手机软件算法),原谅我不是手机研发人员,具体原理无法解释。但从过往使用和遇到的一些情况来看,确实存在一些手机定位不准的情况,比较常见的是有规律性的定位飘移。这种情况在选购手机时就要注意,在去到野外之前先检查定位功能是否准确。
还有一类定位不准的情况,可能是手机附带的AGPS功能(利用手机基站实现定位)与GPS定位算法冲突,造成定位点来回跳动。这种情况关闭网络连接或开启飞行模式即可解决。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是你没开启手机定位功能

二、轨迹(往哪走)
轨迹是由若干个定位点连接而成,轨迹的精确度取决于定位点的准确性和定位点之间的间隔。

常见问题--细节偏差/轨迹缺失/轨迹飘移
细节偏差:如下图所示,绿色五角星是轨迹点,绿色虚线是轨迹点之间连接生成的轨迹,黑线为实际行进路线。很显然,轨迹点之间的间隔区域,有部分路段信息未被记录。遇到此情况,可以比对卫星地图,确认大方向正确即可。


设置更加密集的轨迹点记录,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轨迹线,但也会加快手机电量消耗。(可以在:设置/更多设置/记录设置页面自行设置)


轨迹缺失:也叫拉直线,轨迹中某一段因某些原因未记录轨迹点,造成起始两个轨迹点之间间隔很大,拉出一条长长的直线。这种情况有可能是进入峡谷/隧道造成GPS卫星连接中断,也有可能是手机息屏后自动关闭了导航软件。在使用他人轨迹时,最好多下载几个轨迹相互比对校正,以免遇到轨迹拉直线不知道该往哪走。自己在记录轨迹时要注意手机设置,避免中断记录。

轨迹飘移,通常是一个定位不精确的手机记录了一段整体飘移的轨迹,然后被其他人使用时出现参照轨迹与正在记录的轨迹处于平行状态(另一种可能是轨迹正确无误,但是使用者手机定位飘移)。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其他轨迹可做参考,只好根据轨迹偏移的比例,估算各拐点位置,同时比对卫星地图判断正确路线。


三、地图(周围是个啥环境)
户外助手有几款地图可选,一般默认使用的是谷歌卫星地图,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周围环境,使用地图的首要问题是...首先你要有地图

常见问题--无图可用/地图信息滞后
无图可用:简单来说就是你没有提前下载离线地图。
一般情况下,手机软件附带的地图只是低清晰度的底图,如果需要查看比较清晰的细节,需要连网下载。当我们处在网络信号较好的环境中,可以即时下载所需区域的地图,所以很多人并未察觉此问题。结果到了网络无服务区域,你想放大地图看清楚点的时候只能看到一片空白。
比如我们现在想放大圆圈内区域查看详细地形


放大后却是一片空白

你可能觉得没有地图也没关系,跟着轨迹走总能走出来。但是往往你需要查看详细地图的地方,正是你对轨迹有疑问的地方。下载地图的方法很简单,首先你最好有WIFI,因为会很费流量。
打开你需要使用的轨迹,点击右上角小圆点/离线地图


根据自己需求选择沿轨迹下载或是自定义下载


通常沿轨迹下载的地图文件较小,比较省流量和手机存储空间。自定义下载的地图文件较大,但是可查看的范围更广。如果是去较成熟的路线,路迹比较清晰的区域,沿轨迹下载即可;如果是探索比较原始的区域,最好是自定义下载,以便应付突发情况。
自定义下载区域,在屏幕上选取几个点划定范围即可


地图层级,数值越大则清晰度越高,通常直接拉到18级,下方等高线和路网数据也可以一并选择下载

地图信息滞后:地图只是记录了过去某一时刻的状态,而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地图上的一条乡间土路,可能已变成宽阔的水泥路,山间的小道也可能因山体滑坡或山洪被冲断。看地图,既要能够从细节中挖掘信息,又不能过于纠结于个别细节。首先要有全局观,高大的山脉、水库湖泊、交通干道都是不会轻易变化的,先确定大方位再逐步缩小范围。
四、轨迹路网
轨迹路网是驴友上传的轨迹叠加而成的线路图,跟地图一样它也是需要下载的。面对网上海量的轨迹信息,我们很难一一下载详细查看,路网把这一区域内所有共享的轨迹都呈现出来,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区域的各条岔路分支。当你在规划线路,或是中途需要变更线路的时候,路网可以提供很好的参考。

注意事项:越粗的路网,说明走过的人越多,也就意味着线路更清晰、路况更安全;相反线条较少的路网,说明走过的人较少,在选择时要慎重,极有可能这只是一条探路的轨迹,一些路段可能难以通过,需要砍刀绳索辅助。更有甚者,有些人迹罕至的路网,可能是偷猎者为方便回收猎物留下的轨迹,路上有野猪夹...
五、等高线
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等高线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枯燥难懂的,一开始看着密集的 线条不知所云,两眼发晕一个头两个大。多看多练习,当你能把等高线地图看出立体感的时候,就开始有趣了。
等高线有以下特点:
1.同一条线上的点海拔高度是一样的;
2.相邻两条线之间的高度差(等高距)是一样的;
3.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坡度越平缓,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陡;
4.等高线形成的夹角>>指向高处,则为山谷;>>指向低处,则为山脊。

上图根据高线地图可获取如下信息:
1.A点海拔3200,B点海拔3300,所以从A到B需要爬升100米;
2.A到B跨过5条等高线,高度差为100米,所以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为20米;
3.B点与C点在一条等高线上,中间经过了4条等高线,所以其中2条上升2条下降,从B点到C点上升下降各40米;
5.A到B上行坡度较平缓,D到B上行坡度较陡;
6.左下角区域等高线较稀疏,说明此区域相对平坦,有较高的机会可找到平整的营地;
7.AB为山脊线,EF为山谷。
注意事项:
1.电子地图加载的等高线并不完全准确,尤其是在山壁比较陡峭的区域,会有较大的误差,通常没有标注悬崖。
2.如果等高距是20米,那么意味着十几米的爬坡等高线是没有显示的,不用老是怀疑“为啥等高线显示的是平路我却在爬坡,是不是走错了”
看到这里,如果你一头雾水,恭喜你不用费脑筋了,老老实实抱大腿,紧跟领队步伐吧。如果你能够基本掌握以上内容,请接着往下看
【实战运用】
上面已经讲过,户外导航不仅仅是“下个轨迹跟着走”。除了要掌握导航相关基础知识,还要善于挖掘轨迹里隐藏的有用信息。本文选取华东K2(独竖尖--香炉峰)线路作为案例,讲解作者使用户外助手的实战技巧,不是标准答案,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获取轨迹
获取轨迹的方法很多,总体来说可分为两类:
户外助手站内下载(通常我会下载3条以上轨迹)
1.下载一条最新的轨迹--户外线路有时会因为自然灾害发生改变,最新的轨迹可以提供最新的线路信息;
2.下载一条有多个标注点的轨迹--有心的轨迹上传者,通常会使用标注点记录沿途的有用信息(如营地/水源/危险点),当然也标注点不是越多越好,有些轨迹附带几百个无用标注点,反而会增加筛选工作量;
3.下载活动区域其他线路信息--即使不是本次活动计划线路的轨迹,也可以作为后备线路使用,毕竟户外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多一条轨迹多一个选择。
打开户外助手APP首页

输入“华东K2”点击“搜索”,然后点击“更多轨迹”


点击“综合排序”根据需求选择排序方式

点击选定的轨迹,然后点击页面下方的“下载”即可完成轨迹下载

其他渠道获取后导入
其他渠道获取的轨迹文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比较常用的方式就是通过QQ或微信发送过来,然后点击轨迹文件,按照指示操作即可。轨迹文件格式需要注意,目前只支持KML和GPX格式文件。


二、轨迹拆分
有时候一条轨迹可能包含几天的行程,你需要把他们按日程或路段拆分成几段来单独分析;有时候要剔除一些等待数据以便更精确计算行程时间;又或者你想设计新的线路,需要把几条轨迹拆分后重组。
打开户外助手APP,点击右下角图标“我的”,然后点击“轨迹”

可以直接点击“搜索图标”进行搜索,也可以在“导入的轨迹”或“下载的他人轨迹”文件夹查看想要的轨迹


打开选定的轨迹,点击右上角“菜单键”,点击“轨迹拆分”

滑动“时间轴”选取拆分点,最下排的“</>”按键可以微调位置


通常我会先按“天”拆分(便于收集每天的行程数据,计算当日运动强度及合理安排每天的出发/到达/停顿时间)

然后再把单日轨迹根据“检查点”分段拆分(便于收集各检查点之间的数据,以便行程中的时间管理)

三、提取数据
一条轨迹所包含的信息很丰富,如行进方向、地形地貌、里程、累计爬升、累计下降、最高海拔、最低海拔、时间、标注点图片等,通过科学分析计算对你的行程有很大的帮助。
打开轨迹,有三个主页面(大图/详情/标注点)可供查看
地图页,点击右侧叠加,可以在地图上叠加查看多个信息,比如以下图片,叠加了等高线和路网信息,可以获取如下信息:
此段行程从海拔800左右出发,沿着山谷上行,到达海拔2000山脊线
此段行程以持续上升为主,无明显(长距离)下降
路网重叠,没有明显岔路
轨迹首页

叠加项有很多有用项目可供选择

不会看等高线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同类信息,比如海拔高度变化,比如点击右侧“分析图”(绿线为海拔,黄线为速度),可获取以下信息:
1.绿色线条代表海拔变化,持续走高说明此路段是持续爬升;
2.前2/3路程爬升高度与后1/3路程爬升高度相当,说面后段路程坡度较陡;
分析图

也可点击全屏查看大图

位置图片,可以获取轨迹沿途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
路况信息:陡坡?过溪?攀爬?以便判断风险和是否需要携带绳索或其他辅助装备;
中途是否有平整空地?可供多少人休息?能否作为午休点;
水源,通过水源照片可以大致判断,是长期水源还是季节性水源?是否方便取水?清洁度如何...
有没有较好的风景点?需要预留多少时间玩耍...
位置图片

详情页,可以看到此段轨迹的详细数据,以便更加精确的规划行程时间。
首先页面上有两个时间可供参考--运动耗时和全程耗时:
运动耗时,指纯粹的行走时间,剔除了中途的休息、等待时间
全程耗时,指从出发到到达所用的全部时间,包括所有行走和停顿时间
通常来说,不管是高手还是菜鸟,纯粹的行走时间其实是差不多的,时间的差别主要来自停顿时间。负重程度、体能差异、团队人数、路况都会对停顿时间造成较大影响,所以运动耗时可以做一个参考基数,至于要往上加多少,取决于队伍和线路的状况。如果全程耗时远大于运动耗时,则要考虑此线路路况可能异常艰难!
计算时间另一个方法就是使用奈史密斯(拿史密夫)定律:
总时间=平地时间+爬升时间+下降时间
平地速度:4公里/小时
上升速度:400米/小时
下降速度:800米/小时
以下图为例:
总时间=6.07/4+1252/400+0/800=4.65小时
考虑到轻装与负重的差异,以及团队实力的差异,上诉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上下浮动,比如:
总时间=6.07/5+1252/500+0/1000=3.72小时
详情页

四、制定计划行程表
户外运动的特点就是风险性和不可预知,合理的行程计划和时间管理,可以极大程度降低活动的风险,从容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一份计划表应该具备的基本元素:
线路数据:里程、爬升、下降数据;
关键点信息:起点(SP)、检查点(CP)、终点(EP)、营地(CS)、危险点、休息点、水源等详细信息;
时间点:各关键点的出发/到达时间。
注:未知线路在制定计划表时,应当根据日落时间预留1-2个小时缓冲时间以便应对未知状况。
如当地天黑时间是7点半,则计划6点作为到达营地时间,及时因为某些原因晚1个小时到达营地也不至于摸黑走夜路。
计划表的详细程度,取决于线路的难度、团队的大小和队员经验水平。
华东K2三天两夜计划表(6人小队,成熟线路,队员较强)

八面山三天两夜计划表(12人队,线路信息较少,个别较弱)

以上两次活动强度相似:
华东K2人数较少且队员实力均较强,线路成熟网上可获取线路信息较多,所以虽然计划较随意,也未预留很多缓冲时间,但实际行程基本与计划一致;
八面山人数较多且队员实力差距较大,个别队员较弱,网上可获取的线路信息也较少,所以计划更加详细,且每天到达营地的时间预留了一定缓冲时间,实际活动中虽然因线路不清晰和天气因素造成行程延误,但都在天黑前安全到达营地。
五、其他事项
1.轨迹合并,将拆分后的轨迹重新组合,生成新的轨迹
打开轨迹,点开菜单键选择“轨迹合并”

选择自己想要的合并方式

根据需要调整轨迹方向,然后点确定即可

2.下载离线地图和轨迹路网、等高线等数据;

3.通过Google Earth查看三维地图
通过轨迹分享发送到电脑

将轨迹导入Google Earth(在Google Earth可以通过调整视角查看更详细的线路信息,此处不多介绍)

4.查看其他人的游记或询问去过的人获取相关信息...
【其他】
1.电量总是不足--手机导航往往会遇到电量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信号不好的区域,耗电飞快。根据个人经验,可能是因为导航过程中同时启用了GPS导航和AGPS(基站定位),而AGPS依赖手机信号定位,不断搜索信号造成大量耗电。所以简单的操作就是无信号或信号不好的区域手机开飞行模式导航即可(实测飞行模式导航手机节电50%以上)。
2.岔路口的纠结--有时候走到岔路口,感觉应该走左边,手机屏幕上的小箭头却指向右边,不知道该怎么选择...首先之前讲过了不管是定位点还是轨迹都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不要老是纠结在轨迹上一小段路的方向问题,更多的是要观察整个路线的走向和经过的地形地貌。站在岔路口,除了看方向,还应该看后续的路程是爬升还是下降?是走山脊还是从山腰横切?实在不行往前走几百米再核对轨迹看看是否有偏差。
3.危险的横切--户外走错路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在探索新线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自己一不小心偏离了轨迹,对一下轨迹也就偏了一两百米,第一个念头往往是切过去。事实上非道路区域往往隐藏一些意想不到的风险,原路返回到正确的路径重新判断方向比横切要省时省力且安全得多,除非你具备开线的实力和装备,否则不要轻易选择横切...
4.特殊地形的尴尬--如船底顶的乱石坡,如鳌太的石海,你明明知道是往哪个方向走,却又不太清楚该怎么走...在这种环境轨迹只能提供大方向,具体的行进路线,需要自己规划。以鳌太为例,我曾经在九层石海下看见几个人已经爬到半山腰了,等我上到顶了他们还在下面找路,很大原因就是没有规划路线,导致经常卡在断头路上,上不得退不舍,左右纠结上下折腾,空费时间体力。这时候目光要放远一点,选定一百米或几百米的小目标,观察中途哪里是平缓安全的,哪里是危险的,哪里是死路爬不过去的,然后定好路线再迈步。
...留待补充...
写到这里也该结束了,户外助手的功能还有很多,这里只是描述了作者常用的方法和遇到过的一些问题,也许你会找到更加适合你的方法。很多人可能以为“实战篇”更多是讲在野外实战中的运用,我只想说,运用的前提是有东西可用和你确实会用,如果你不在安全、便捷的城市里做好准备工作,到了荒郊野外指望打开一个临时下载的APP救命,我只能...祝你好运...
以上内容仅适用于有一定轨迹和信息可供参考的户外线路,如果你想要探索更高难度的区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户外圈有个很不好的说法--进阶某某线路(或某某毕业线路),好像你走完了某个牛掰的线路就完成了一次打怪升级,加红加蓝加攻加防......其实进不进阶,升不升级,不是看你走过哪里,关键还是看你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提升。如果你只是盲目的挑战更高难度的线路,就如同一个鸡蛋,磕赢了豆腐、又磕赢了泥巴,感觉自己晋级了于是自信满满的去磕石头...
给丛林漫步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