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西安城墙和美食街
徒步西安城墙(安定门-永宁门段)
(1)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经宋、金、元等时期,于明洪武年间在原有的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拓展和重建,此后多次修复,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新辟多个城门。城墙周长13.74公里,现有城门18座,其中北城墙有六座,南城墙有七座,西城墙有两座,东城墙由三座。作为景区入口的城门是安定门、永宁门、长乐门、安远门。城墙外侧的护城河系人工开挖而成,周长15.5公里。
安定门是西安城墙的正西门。隋唐时,安定门址原为长安皇城西面中门“顺义门”,唐末改筑新城时保留了此门;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1374 年至1378年)扩建西安府城时,此门沿用为西门,并被易名“安定门”,位置也略向南移,其名字寓意着西部边疆安泰康定。
安定门有三重门楼,分别为城楼、箭楼、闸楼;三道城墙,城楼在里,箭楼居中,闸楼向外,门楼下均有拱券式门洞;城楼与箭楼之间有方形瓮城,还保存有一口古井,号称西门大井,据说井水水量丰沛、水质甘甜,遇旱不枯,曾供应半个西安城。
(2)西安城墙含光门是唐长安城皇城南墙偏西的一处城门,最早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取“含弘光大”之意。含光门内的东北角是鸿胪寺和鸿胪客馆,鸿胪寺是当时专门负责管理外交、民族事务的机构,鸿胪客馆类似今天的“钓鱼台国宾馆”,各国使节进入皇城多经此门,所以含光门是唐代重要的外交之门;含光门内西侧是隋唐长安的社稷坛,社稷坛是历代帝王祭祀土神与谷神的祭坛所在,是王朝政权的标志和代称,这使得含光门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道“礼仪之门”;隋唐含光门与西市隔街相望,西市是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各国的官员、丝绸客商通过含光门进入西市,然后再西行到达中亚和西亚,故含光门为商贸之门,也是丝绸之路在长安城的一个重要节点。唐天复四年(公元904年),含光门上部的庑殿式楼观焚毁,后期各朝代将其包裹到新的城墙内。1984年,西安市整修西安城墙时发现了唐含光门遗址。经过1986年和2004年的两次考古发掘后,建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展示。
(3)永宁门是西安城墙的正南门,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是西安城门中历史最久、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其原为隋唐长安皇城南面偏东的安上门,唐末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改为永宁门。其门下为砖砌拱形门洞,以安门处为界分为内外两段;门上建有城门楼,门外有瓮城箭楼、月城闸楼层层拱卫。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钟楼。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木结构建筑,高36米,楼分为两层,重檐三层,屋顶覆盖着绿琉璃瓦,四面正中各有券形门洞与四条大街相互穿通。
西安鼓楼位于钟楼西200米处,互相对应,成为西安的重要文化地标,共同构成了“晨钟暮鼓”的独特景观。其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早建四年。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和清乾隆五年(1740年)先后两次重修。整体高34米,歇山顶重檐两层木结构建筑,南北屋檐下各悬一块匾额,南曰“文武盛地”,北曰“声闻于天”。
城墙下的美食街区
(4)莲湖历史文化街区通常也被称为回民街,是西安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古城墙内西北部,紧临钟鼓楼广场,东至北大街,西至顺城西路北马道巷,南到西大街,北至莲湖路。
莲湖区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的宫城、皇城所在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清代时,北院门因位于陕甘总督部衙门“北院”附近而得名。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巡”至西安,驻跸“北院”,由此各种银号、店铺应运而生,盛极一时。街区拥有众多的历史人文遗迹,如高家大院,是西安城内一个官宦人家的宅院,满载着跨越 400 年时空的动人故事,曾拍摄过《大红灯笼高高挂》《西安事变》等知名影片。这里还是宗教文化的汇聚地,有13座清真寺和环寺而居的穆斯林,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各大宗教和谐发展的文化景观。
作为西安著名的小吃一条街,汇聚了各种特色美食。牛羊肉泡馍、灌汤包子、腊牛羊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美食,还有红柳烤肉、桂花糕、糊辣汤、酸汤水饺等众多小吃,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品尝。(2024-10-13)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太极(金成吉)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