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吕梁> 梅洞风光数石林,美景尽在东石门 ----方山梅洞沟湿地公园东石门景区~石林景区之最经典的环线穿越线路

梅洞风光数石林,美景尽在东石门 ----方山梅洞沟湿地公园东石门景区~石林景区之最经典的环线穿越线路

先看看几张美景照片。😄😄😄

[梅洞沟石林风光]

[梅洞沟东石门景观]

[梅洞沟东石门三叠瀑]


[东石门顶端平台]

[东石门栈道护栏]
去过位于山西省方山县城东侧14公里的圪洞沟内的梅洞沟湿地公园的人,印象最深的除了茫茫林海和潺潺流水外,就是石林和健身步道了,而对其他景观了解很少。其实,梅洞沟湿地公园有十大景观,都很好,尤其是午门壕山上的石林和东石门沟里的三叠瀑布,景致最好。然而,大多数人只知:梅洞沟湿地公园内,最美的山峰是石林;却不知最美的山沟是东石门。
最近,我约驴友徒步穿越了一次东石门,方才知晓在梅洞沟湿地公园(或森林公园)的东石门沟里,竟然深藏着一处美轮美奂的好去处!那幽深的沟谷,茂密森林的静谧,涓涓细流的水声,如果说,梅洞沟石林景区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阳刚之美,那么梅洞沟石门景区给人的感受就是一种阴柔之美。最近,东石门沟内又新铺设了木质栈道,险要处又加固了钢管护栏,更便于游人参观游览。如今的东石门沟,称之为梅洞沟湿地公园最美的山沟,的确名符其实!

很早就想去东石门走走看看了,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多次在卫星地图上查看东石门的位置,发现地图上果然标记有“东石门”的字样。再细看地形,标记东石门的位置并不在梅洞沟湿地公园范围内,而是在阳圪台村对面的老蛮沟沟底东侧,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于是打电话咨询了原阳圪台村委主任冯新平,得知老蛮沟后面确实有东石门和西石门两条沟。后来又电话咨询了方山资深驴友“草鞋”,他也是不太清楚梅洞沟湿地公园东石门名称的来历,只是见景区内有木制宣传栏上写着“东石门”的字样。难道说,山脊南北都各有一个东石门和西石门吗?
经反复查询,终于在网上搜索到一篇关于梅洞沟十大景点的专家规划论证文章。文中对“石门瀑布”的规划这样写道:“有一条东北走向的岔沟叫东石沟,沟内有座峭壁对峙而立,仿佛一道天然石门,从石门中间有一股清流分三叠飞流而下,形成了石门瀑布。规划进一步强化瀑布景观效果,使其成为梅洞沟最具代表性的瀑布景观。”至此,方知该沟本名叫东石沟,由于景区开发时发现有峭壁对峙,仿佛天然石门,而把东石沟叫做东石门沟的。与一山之隔的老蛮沟内的东石门沟形成了一样的名称,难怪在搜索卫星地图时搜索不到梅洞沟湿地公园内的“东石门”。
地名搞清楚了。于是与“草鞋”约定,择日穿越梅洞沟湿地公园的东石门沟。事先我绘制了穿越石门景区~石林景区的规划轨迹,发给“草鞋”,他说有些路走过,有些路他也没有走过。那只能是到时根据地形随机应变了。
2019年7月20日,相约10名驴友,从吕梁市区出发,在方山县城与“草鞋”接上头,然后直奔梅洞沟湿地公园。大家在湿地公园牌楼附近下车,精神抖擞地开启了此次穿越活动。

沿着景区内沙石大路前行一段后,遇到第一个小景点,叫做“仙人关”。

宣传栏上介绍,仙人关又叫鬼门关。这也是青存沟的入口处。有资料讲,东石门沟至此约2.5公里。

继续沿着沙石路前行。

路遇一处叫“黑岸底”的地方,不知为何叫这么个奇怪的名称。

再往前走就离开大道走小路了。“草鞋”因为中午10点还有事,所以骑着摩托车进山的,以便回去方便。

大家顺沟走林间小路,“草鞋”骑摩托车绕行走大道,然后在新修的木质栈道处集中。


走在林间小道上,感觉才舒服啊哈哈

沟中潺潺流水,形成小小的瀑布。

清澈的小溪,悠静的山谷,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感觉真好。


不一会儿,来到了东石门与西石门的岔路口,任得中给大家拍照留影后,大家向右侧的东石沟继续前行。

岔口前行大约一公里左右,见到了“石门瀑布”的宣传栏。至此,又走到了景区开发的沙石路上了。

宣传栏介绍:石门飞瀑形若锤练,声若雷鸣,溅若跳珠,散似银雾,被称为“天泉圣水”。从下而上翘首仰望,其状似玉龙从天而降,……蔚为奇观。

距石门瀑布宣传栏前行百十多米,便见有新铺设的木质栈道,沿沟延伸而去。

栈道曲径通幽,缓缓地上升,行走在这样的栈道上好不惬意。

栈道旁还建有供游人休息的小亭,坐在小亭里,深深呼吸林间的富氧离子的空气,感觉美美的。

继续前行,沟里的不断呈现出小水小溪小瀑布的景观。

前方不远,就是传说中的石门三叠瀑布了。

往前走走,看的更加清晰一些。

小小瀑布果然是一叠一叠往下飞溅,从下往上看,好似玉龙从天而降。



石门瀑布的位置,正是峭壁对峙的石门的位置。由于地形局限,上行道路旁加固了钢管护栏。

钢板小桥跨过瀑布上方,上行道路两旁都有护栏。

这是位于上方的第一叠瀑布。

在石门瀑钢板桥上集体留个影。

下图就是“草鞋”的照片,在这里隆重介绍一下“草鞋”:吕梁市户外徒步运动协会副会长,方山最资深的“驴”界领袖级人物,可以说是方山户外第一人。“”草鞋”行到此处,因有事提前要返回方山县城。我们在此告别,继续按计划线路行程上山。

站在高处,看跨瀑钢板桥。

沿着木栈道继续向山上爬升。

过了石门瀑布,有一条很长的木栈道陡坡,连续登攀有强度,中途停留片刻调整一下。

不一会儿,登上了石门顶部的小山丘。木栈道围绕山丘修了一条环形通道。

环行栈道的顶端,建了一块宽阔的可容纳上百人的观景休息平台。

平台南端的巨形奇石。

大家在平台上纷纷拍照留念。

东石门顶端平台,是木栈道的终点。若不想走穿越线路,可以原路返回。我们肯定要穿越了,离开平台,沿着己经开发出的沙石路,向西石门横向穿行。忽然,发现路边有一个小石山突兀高耸,感觉有景可探,于是攀爬而上,登临石尖顶端险要处,又刺激又兴奋,果然感觉很棒,风景特别迷人。

看远处,茫茫林海云雾缭绕,仿佛人处仙境一般,真是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云雾忽浓忽淡,飘忽不定,随风飞扬,美景稍纵即逝。大家纷纷拍照留影。








山峦层层叠叠,云雾忽隐忽现,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继续前行,一会儿云海浓浓,笼罩山峦,

一会儿云飞雾散,如若轻纱略影。

转眼间来到了西石门沟,只见一片开阔的草甸,一群牛儿正卧地休息。

我们按照规划的轨迹,横穿过西石门沟,向西侧的山上行进。因为只有翻过这个山梁,才能到达下个穿越行程的地点:石人怀沟。
为了走捷径,大家放弃了走弯弯曲曲的之字形沙石大道,选择小路直插山梁。


山梁顶部比较平缓。一看牛粪遍地,就知道这里是牛群经常在此休息的地方。

依照轨迹,走的有点小小偏离,于是沿山脊上行,穿插到靠西的另一个山脊。途中又遇牛群。一头大牛盯着我们不动,并没有让路的意思,好象表示这是我的地盘,谁让你们闯进来的,哈哈。


大家在此小憇一会儿即继续前行。


这是一段沿着山脊走的下行路,十分轻松惬意。

有爬到树上玩乐的,

有蹲到地上采薄荷的,

走过一程山脊路后,眼前忽见突起一堆高耸的巨石,旁边有明显的上顶小路,于是抱着猎奇探险的心态,大家小心翼翼地登上石尖。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当你站在凌空高耸的石山尖端时,你会真切地感受到险峻之处的惊险刺激,你会清晰地眺望四周一览无余的山野景观。
当然,对于恐高的人或不适宜登高的人来讲,千万不要盲目冒险,户外运动,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谢谢卫平拉我跨过石缝。

不恐高的驴友,纷纷在此拍照留影。


照片中,我的右手一侧远远看似石堎的地方,就是石林;我身后的山体就是石人怀和石人背;我头部上方最远最高的山顶,就是方山的运顶山,亦称后云顶山或西云顶山。这个山顶我们前不久穿越过,感觉非常好的一条穿越线路。





离开尖石顶,开始斜插下山。不一会便来到石人怀沟底的防火道上。时间己中午1点左右,于是在此开始午餐。

饭后启程,沿着石人怀沟继续下行。
路边又遇牛群。

忽然,抬头望去,山顶之上,“石人怀”的景观展现在眼前。山顶好似一位怀孕的大肚子妇人仰天躺在山上的景观,据说这就是石人怀沟名称的来历。
这个景观,我去年深秋满山红叶时拍过照片,那个季节的时候,石人怀更形象生动,形态迫真。

向西望去,一边是石林景观,一边是“岩上老君”景观。

走到沟口,只见石人怀的路牌立在路边。


大家按照规划的轨迹继续前行。

一会儿经过了石人背沟口,

又见路边的“铁锤子背”标牌,但不知道是个什么景点。

当经过木柱横排沟底铺路的小溪后,再走一点就又左拐,向西侧的“干草匣”沟爬坡前行。

这时,天空忽然乌云盖顶,雨滴由小到大噼里啪啦落了下来。大家有的打雨伞穿雨衣继续前行,有的躲到大树或大石下避雨。


不到二十分钟,云开了,雨住了,太阳出来了。我们几个避雨的走在后面,前行一段路后,眼睛突然一亮,一幅山野牧歌的田园风景展现在面前,走在前面的驴友正在树下大石块休息,此情此景真是美极了,感觉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这个地方可以作为户外露营的绝佳之地。


路边忽然间发现许多大小如鸡蛋的白色磨菇,有人说是鸡蛋菇,能吃。有人说不认识,不敢吃。我好象记得是可以吃的,于是大家帮我采了一小塑料袋。下山时遇到一个年龄较大的人说这个他们土话叫马蹄包,可以吃。带回家后,我用清水洗净后,为保持其原味,清饨了吃,口感软软的嫩嫩的如同吃鸡蛋羹一样的感觉,要不然为何有人叫它鸡蛋菇呢,哈哈,这个只有我有这口福了。以后大家见了也可以做来尝尝鲜啊。值得提醒的是,马蹄包属于快速生长菌菇,所以坏的也很快,必须立即马上做熟了吃,否则放两天就内部变黑完全坏掉了,而且不能凉成干品。

大家前行一会儿后,开始左拐爬山,穿越石林了。这段路完全是林间牛道,坡度也比较陡,有一定强度。。

大约爬升一公里左右,来到了山上石林的垭口。大家在此休息片刻,补充一下能量。

开始下穿石林了。这个位置正好处于石林的一个豁口处,“草鞋”曾说,从这里下去坡很陡,有的地方需要“溜”着下去。大家下坡时,果然如此。

陡峭的坡面上倒是长满了不知名的绿色植物。

下行一段后,沿着石林根部的岩壁前行,经过一处小泉,有牛儿在此饮水踩踏的痕迹。山上的水泉对户外运动非常重要,必须记载到轨迹里,以备急需时心中有数。

从岩壁下小泉处向东横穿几百米,便来到石林健身步道的终点平台了。大家在此休息片刻。刚刚在林间小路上保国巧珍和我不知怎么被小土蜂给蜇了,好在并不太疼。

我与海平合个影。只要每次出行有海平,基本都是他负责收队,非常认真负责的好驴友。

走步道下山,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并不比走林间小道舒服。

回头看看石林美景,的确令人振憾,美不胜收。

石林景观,可分为上石林、中石林、下石林。上石林基本被密林遮挡,在山上也看不清其本来面目;中石林和下石林比较壮观,是石林的最美的部分,也是梅洞沟湿地公园的精华所在。

栈道经过的小小石门,也是健身步道上的小小景观。

继续下行至栈道休息亭,离终点停车场己经很近了。

最后一道直直的陡坡下去,就到停车场了。

腑看沟底,“野鸭子湖”尽收眼底,湿地公园牌楼就在湖的西侧。

走在健身步道口,又一次看见步道旁的那块宣传栏,上面依然写着“烧炉山石林”的字样。这个冒用烧炉山名称忽悠游人的事,我见一次说一次,说一次写一次,但仍未被纠正过来。这里的石林,相距烧炉山6公里之远,中间还隔着通天壕山和将军山。这个石林,从山名讲,可以叫午门壕山石林;从地名讲,可以叫煤洞上石林;从景区讲,可以叫梅洞沟石林。蹭别的名山的热,是红不了自身长久的,只有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才能立足于旅游事业的`精品之林。我在此再次呼吁有关政府和部门,实事求是,尊重历史,规范景区景点名称,及时纠正这一不当用字,归还烧炉山本真,还原梅洞沟的真面目。梅洞沟湿地公园本来就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走近写有“关帝胜景”的牌楼,标志着此次穿越活动安全圆满结束了。
总结这次梅洞沟湿地公园(或叫森林公园)从东石门景区穿越石林景区,所经之地都是湿地公园内最经典最精美的景点,而且距离不太长,强度不算大,路况不算差,感觉不怎累,是一条特别值得推荐的精品户外运动线路。

此次穿越,行程11点3公里,累计爬升760米。

注:文中个别图片选用同行驴友,在此一并致谢!😀因为此次穿越忘了带上户外队旗,在游记最后以照片补上。哈哈…
最后,感谢“草鞋”的热情相邀和盛情款待,在此我代表同行驴友表示谢谢了!!

给空中客车(车爱平)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