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海淀> 2020-06-14香山南路89号~清凉寺~证果寺~摩崖谷~念佛桥~弘德寺遗址~狮子窝石刻~方昭~起点

2020-06-14香山南路89号~清凉寺~证果寺~摩崖谷~念佛桥~弘德寺遗址~狮子窝石刻~方昭~起点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2020-06-14香山南路89号~清凉寺~证果寺~摩崖谷~念佛桥~弘德寺遗址~狮子窝石刻~方昭~起点

2020-06-14 16:30:20 1727

        小西山古迹众多,设计徒步登山路线的时候,把路线的风景、强度和古迹遗址结合起来考虑,也许会更有意思。
        今天和哨子哥俩人在西山森林公园小遛一圈,天实在太热,早早下山回家凉快去。
        老习惯,还是从香山南路89号院出发,经枣林台进入西森。顺防火道往西走不多远,左侧下小路直达八大处清凉寺,据说清凉寺曾经是八大处地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长安客话卢师山之卢师寺据刘侗《帝京景物略》始自隋仁寿中,初曰卢师寺,元曰大天源延圣寺,明曰清凉寺,后废,湮灭几至无痕。清凉寺从2013年开始重建,至今未完工,当然也就大门紧闭不曾开放。只能隔着围墙瞄上一眼。

        过清凉寺,往下不远就是证果寺。证果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又传建于隋仁寿年间),是八大处最古老的一座寺院(如果不算清凉寺的话)。寺中一株古黄连木树龄600年以上,为京城所独有。证果寺原址是尸陀林,建寺后初曰感应寺,后改成镇海寺,最后易名证果寺。
        据公园网站介绍,证果寺是八大处的第八处寺院,该寺位于密林掩映的卢师山腰,与翠微山、平坡山上的寺院隔涧相望,独领一峰之秀。证果寺初创于唐天宝八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是京城最为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
        证果寺坐北朝南,全寺殿宇分为三组,中路由南向北分别为山门殿、天王殿和三世佛殿。东部是方丈院;西部是秘魔崖和其他附属建筑。
        山门左近有一方深池,青条石围砌,宽广丈余,名叫青龙潭。青石券顶,额镌“阿耨达流”四字梵语,意思是“能觉知一切真理”。多雨时节,潭水常溢出池口且冰凉可人。
         过青龙潭沿石板路上行百余步即可望见山门殿危耸于二十余级青条石阶之上,气势逼人。殿额石刻“古刹证果寺”是明英宗朱祁镇御笔。阶西一株数百年古槐长势奇伟、荫蔽广阔,左右两通龟蚨螭首石碑均为清道光二年所立。西碑《镇海寺旧碑记》铭文为当朝内阁大学士、著名书法家祁隽藻所书;东碑《中兴秘魔崖证果寺十方住持缘起碑》为当年著名高僧崇理杲鉴撰文,南书房翰林、著名书法家程恩泽手书。
       《镇海寺旧碑记》详细记述了一则卢师降龙的生动传说。
        说是唐朝天宝年间,一位姓卢的居士年迈辞官后一心只想修禅,于是便自造一叶独木小舟,孤身一人从江南乘舟北下,不用篙橹、一任小舟随波逐流。数日后漂到了桑干河方才止住。卢居士便弃舟登岸,见四周山色非比寻常,又见秘魔崖下洞空如室,欣然叹道:“此吾居也!”,于是便稍事清扫,入室梵修。
       又说是,很久以前,黄河龙门有两青龙潜匿,不时喷妖气为害。大禹治水经过龙门,一怒之下用神锹铲除龙窝,二龙争斗不过,悻然逃至苦海幽州,隐藏在秘魔崖下青龙潭中修炼。后见卢师到来,心中大怒,决定与之较量一番。一天傍晚,天空忽然阴云密布,风雨大作,两条雨柱瓢泼而降,直逼秘魔崖。卢师正在小睡,惊醒时已经浑身透湿。仰头一看,是两条孽龙正在空中喷云吐雾,便顺手拿起一个铜钵置于案上,一通咒语将雨水尽收钵中,又向铜钵吹气三口,那铜钵便霍地腾空而起,直向孽龙飞去。一声霹雳,钵水炸开,只打的二龙抽筋拨骨般地疼痛,顿时跌入潭中。没过几日,忽有两童子前来拜师,愿为沙弥,以担柴烧饭侍奉卢师,卢师收下二童子。后来适逢连年大旱,皇帝颁诏聘请能祈雨的人,二童子揭下皇榜,回至寺中,纵身跃入青龙潭,化作两条青龙腾入空中广播云雾、普降甘霖,旱情顿解。原来,二童子就是那两条孽龙,因受佛法感化才弃恶从善,行云化雨。卢师也因此名震京师,被皇帝诏封为“感应禅师”,又赐封其所居之山为卢师山,更勅建了感应禅寺以表彰卢师勋德。
        山门殿内是新塑的“哼哈”二将立像,表情十分威猛。大雄殿内现供新塑的“横三世佛”,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左为阿弥陀佛,右为药师佛。东跨院是方丈院,院内假山瘦劲玲珑,花草林木掩映扶疏,环境幽雅异常。院外皆为坡地,松涛滚滚、凉风习习,更可环顾林壑峰峦之美,是夏日避暑胜地。西部是一组园林式建筑。地势低迥,狭长曲折。院前殿堂三楹,前出抱厦,旁配耳旁,清雅别致。殿东开一宝瓶石门,上面雕饰着蟠龙莲花图案,门边刊刻着唐人常健的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过石门是一宽敞庭园,园内翠竹千杆,生机盎然,竹边是一座名为“环中环”的青石假山,雄奇浑厚。再沿曲径北行不远,眼前豁然开朗,但见一黝暗巨岩横空斜出,状若怒狮之口。这便是饮誉千秋的秘魔崖。崖下是一天然石室,崖壁间刻有“天然幽谷”、“别有洞天”等字。临崖有民国二十五年所建“招止亭”一座,内墙嵌石刻一方,上镌《秘魔崖招止亭记》,婉述坐爱秘魔胜境之感怀,作者袁翼;书者袁毓麟。登上招止亭览胜,或于清晨,或在傍晚。清晨可得旭日金辉染醉千树的“高林晓日”;傍晚可得五彩云霞笼罩下的“卢师夕照”。
        民国人田树藩所著《西山名胜记》道:“秘魔崖风景雅洁无比,游人每多留连。文人观赏题壁,触动诗情,到此更难舍去”。
       秘魔崖上的题壁诗原来不下百余首,皆为鸿儒绝唱,然却终为风雨所磨蚀,唯余翁同和、宝竹坡及林琴南等聊聊数首。现仅录翁同和律诗一首,以享同好。

衮衮中朝彦,何人第一流。

苍凉万言疏,悱恻五湖舟。

直谏吾终敬,长贫尔岂愁。

何时霜叶下,同醉万山秋。

        前几次证果寺都因为疫情封闭,今天竟然山门大开,大喜,入内遛一圈去也。

        青龙潭:青石券顶,额镌“阿耨(nou)达流”四字梵语,意思是“能觉知一切真理”

         证果寺旁边是袁氏别墅,关门闭户,不得其入。
         逛完证果寺,去往摩崖谷,观赏明代摩崖石刻佛像。摩崖石刻与证果寺隔谷相望,距离很近。
        三尊明代摩崖造像,久藏深山不为人知,直到2001年才被游客发现,被誉为八大处“第九处”。
        龛额:南无阿弥陀佛
        龛联: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径路就是小路、直路,或者我们说距离最近的道路,这叫径路。也就是最快速的、最稳当的,决定能成功的,没有能超过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的殊胜)

        其它佛像,看起来不是年代久远之物,怀疑为景区后刻,至于几处摩崖刻字毫无疑问是今人所为。

       下了摩崖造像山坡,顺摩崖谷往上走,也有驴友把这条沟称之为磨盘沟或者碾盘沟,乃是因为沟里有很多成品或者半成品的磨盘也。
       据说沟里有多处石刻,可惜我有几处没有看到。
       北京西山八大处摩崖谷,斜向西北,深邃幽僻,乱石狰狞,寂寞荒寒,人迹罕到,与“大荒山无稽崖” 颇有相似之处。距沟口百米处的东山坡下,有三块联结一体的刻石。字迹斑驳,句读难辨,价值几何,着实让人感到它的来历不凡。
石刻的现状
        此三块刻石,呈南北走向,高矮不齐,由右往左首刻“好了歌解”全文(《红楼梦》“陋室空堂”石刻):其左便是庄子《秋水》篇中的“惠子相梁”全文。再左侧是“庄子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全文(分别刻在两块石上)。石刻的字体为隶书,字径二寸许,用笔随意,散落自然,当属民间书法。行文竖写,行间有界格,字迹风化严重,肉眼几不能识。行文结尾压脚处理应有的人名年款,早已剥落无存。
        我只看到几处今人涂鸦,一处“佛海”石刻,不知年代。

         顺沟继续上行,会见到很多成品、半成品磨盘。将至沟尽头时有一桥横于沟上,桥上即为进香古道。此桥名曰念佛桥,也有称为面子桥、面板桥、宝胜仙桥者。沟西北数十米坡上有一石碑,据说记载了念佛桥之所以被叫做面子桥的缘由,只不过风化严重,无法识读。
         宝胜仙桥北的石碑记载:明弘治五年(1492),某官员至此,“谓左右曰:此地当造一桥,有利于来往者,可否?左右嘉其善举,遂建其桥,额曰:吉祥宝胜仙桥。桥内供奉石佛,乃释迦如来尊像也。'
        桥西南山坡上有一刻石,记载了此桥建造者、建造时间和一开始的名称。

念佛桥附近的进香古道有一段保存完好。

         顺古道东行不远就是防火道,防火道前行几十米,右侧有小路直达四平台村旧址、防火驻点(歪楼)、弘德寺遗址、海城鲍氏家祠。

        歪楼,为何建成“歪楼”?据工作人员说,是为了镇鬼辟邪!四平台村遗址周边有坟头上千座,只有建成这样,他们才敢住,深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四平台村旧址、歪楼、鲍贵卿墓地,占用的都是弘德寺旧址。现弘德寺旧址仅余一角尚存,可惜。

        过了歪楼,东行不远就是疑似鸿福寺遗址,遗迹几不可辩识,只余两棵古松挺立平地上。

        兜兜转转到达狮子窝茶棚,即东茶棚。只余两棵古槐树和石壁上的“普渡桥”等石刻,其它荡然无存。

        温室大棚北侧山坡上,进香古道只旁有一石碑,驴友称之为“狮子窝源方修道碑”。

        往东不远即为狮子窝摩崖石刻,石壁上有多处石刻。既有与福慧寺、太平院有关的内容,也有同仁堂药园“乐宅西界”石刻,还有今人涂鸦。再往东,有一段进香古道保存较完好。附近还有两根“乐宅地界(正西界)”界桩。

      古道南侧路边有两处“乐宅南界”石刻

        之后顺古道下行,再沿防火道一路行至花阳松处。途中在防火路边还经过一块“乐宅北界”石刻。

        在花阳松平台处,可以清楚看到远处的“中国尊”和近处的“旭华之阁(无梁殿)”。
         从花阳松处东行下山不远,有一块山坡平地,即方昭(方庙)遗址。此处有多处古墓,有四个墓穴可以进入。
         当年方昭、圆昭和无梁殿的旧照片。可以如今仅余无梁殿尚完好,方昭、圆昭连残垣断壁都没了。遗憾!

        方昭遗址处山坡上古墓众多,有兴趣的可以去玩玩。西边的照片都是来自几座古墓。

        因为天热,实在不想继续溜达,于是出景区,回家凉快去了。西山古迹众多,尚有多处未探查清楚,待来日继续。

88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1人已赞赏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穿越历史的猛犸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穿越历史的猛犸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