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故里 东方圣城 曲阜 文化之旅

山东旅游最具特色的地方,估计就是“一山一水一圣人” ,这不仅是山东的地方名片,也代表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
山是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古代帝王封禅的地方;
水是济南的泉水,乾隆曾题匾“天下第一泉”,当然也有人说是黄河;
圣人便是毫无争议的孔老夫子。

孔子是公元前6至5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儒学一直是中国的国学,儒学的创立者孔夫子是举世公认的圣人,被后世敬仰,即使是元朝统治者和入侵中国的日寇,对孔子也非常敬畏,不敢冒犯分毫。

在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就刻着孔子的雕像,老夫子与两位西方老先贤摩西、梭伦哥仨一起,守护着美利坚的教育、宗教和法律理念。
梁启超先生也说过: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的圣人,第一个就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如果没有孔子,这个世界就永远像黑喑的深夜。
孔子为万世师表,难怪国人问路首先是:同志…,老板…,老弟/老妹…,靓仔/靓女…,唯独我们山东人:老师儿,请问…?
作为一个即将升入六年级,爱好文学和历史的小学生,儿子特意提出来这个暑假可否带他去孔子故里曲阜参观孔府、孔庙。难得儿子提出这么合理的要求,当然是非常爽快的答应了。

我们当地人经常说到的“三孔”,其实就是孔府、孔庙、孔林,为我国较早申请到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孔府是孔子后人居住的地方;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林是埋葬孔子及其后人的地方;
孔庙
本来打算只去孔府、孔庙,奈何现在做活动,原价140的套票,现在只需要70元,包含三个景点,所以孔林就一起看了吧。
对于三孔这种人文景观,看景不如听景,如果没有导游讲解,我们只能走马观花,看不出什么门道的。所以三口人花了210元的门票,又花230元(孔府、孔庙200,孔林30)请了导游讲解。
根据记忆和百度特意整理了这份价值远高于230元的导游词,如果您去逛三孔,就不用请导游了。

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为纪念孔子,将其生前所居三间小房立为庙,岁时奉祀。
公元前134年,在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
千百年来,随着历代帝王层层加谥孔子,儒学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孔庙也得到不断扩建,至明、清时期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前后九进院落,占地327.5亩,南北长1公里;共有建筑466间,门坊54座,古树1700余株,碑碣1200余块。
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万仞宫墙

首先我们来到了孔府、孔庙最外围的城门,万仞宫墙。原名为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
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庙为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建城卫庙。

于是以孔府、孔庙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亲书“万仞宫墙”镶于门上。
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鲁大夫曾对人说“子贡的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忙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这道宫墙有好几仞高(一仞约为八尺),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是能找到门的人太少了!”

乾隆皇帝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来曲阜祭孔时自己亲笔书写“万仞宫墙”四个大字后,把胡缵宗写的给换了下来。现在看到的即为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
金声玉振

穿过森严的宫墙,映入眼帘的孔庙和第一道牌坊:金声玉振。
建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四字为明代学者胡缵宗手迹。
“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如一。

“金声”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
“玉振”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在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
金声玉振原意为一首完整的乐曲。孟子将孔子思想比喻成一首完美无缺的乐曲,在这里借用孟子语意,是说孔子思想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以达到绝顶的意思。
第一个问题来了:金声玉振中的“玉”字,与正常的玉字有什么不同吗?
牌坊上有平面浅雕云龙戏珠,柱顶各设圆雕“辟邪”一只,俗称朝天吼,其有守望的习惯,故置于望柱或华表之上,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坊后一座单孔石桥,建于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上设龙陛,名曰“泮水桥”,古代进入高等学府叫作“入泮”,所以过了这座桥就算是孔子的学生了。
桥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流经南门、西门入护城河。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不远处有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石碑,皇帝来了孔庙都要行拜师礼,何况一般官员呢,到了石碑处武官下马,文官下轿。
棂星门

棂星即灵星,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棂星门,意为尊孔如同尊天。
四根石柱顶端为四大天将,中间平梁上是火焰宝珠,以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而成为参天立地的天门。
太和元气

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太和元气是指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院内的确元气满满,草木旺盛,绿树成荫。
至圣庙

孔庙又称至圣庙,这是对孔子最高的尊称。印象中以前来时听导游讲“至”是倒过来写的,代表孔子的学问无边无界,这次专门咨询了导游小陈,她说这是梅花篆书,并没有倒过来。
毕竟导游词,不像科技论文那么严谨,好多故事都是为了博游客一笑而杜撰出来的。
圣时门

圣时门是孔庙的正门。圣时,比喻孔子的思想是适合时代的。
以前走到这里才开始收费,不知道从何时起,过了万仞宫墙就开始收费了。

前面三架拱桥,因 “壅水环绕如壁”故名“壁水桥”。
故宫有金水桥,此有壁水桥。

在这里,随手触摸的可能就是1000年前的历史,也许一个不小心就会穿越到1000年前。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流水的帝王,铁打的孔家,不管是改朝换代,还是帝王更迭,孔家的地位依然是岿然不动,屹立不倒。

庙里面静而幽,悠而深,玄运静谧,古木苍苍。
一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1050棵,里面的每棵古树都有编号,且以不同颜色标识。


绿色为100-200年树龄,蓝色为200-500年,红色代表500年以上树龄。
弘道门

弘道,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赞颂孔子发扬光大了古代的正统思想,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

此门意思可引申为:如果人们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门,学习包括孔子思想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弘道门内几棵2000年以上的古树,引得旅客忍不住想要抚摸一下2000年的历史,凸出来的树节已经被摸出了包浆。

儿子的名字里也有个“弘”字,一定要在这里合张影。

弘道里的道是一条宽敞的青砖大道。
大中门

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正门。大中是赞扬孔子中庸之道的。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能够独立存在的天下唯一之正道。
同文门
中国的宫殿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常有小的屏障,以示庄严。
同文门周无墙垣,子然独立在奎文阁之前,就担当着屏障的角色。
同文二字出自《礼记》“书同文,行同伦”,意为统一语言、文化、思想,即整个人类思想统一到孔子的思想上来。
只可惜同文门和奎文阁都在维修之中,不能进到里面细看。
奎文阁
奎文阁,孔庙的主体建筑之一,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
奎是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
后人进而把奎星演化为文官之首,后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

奎文阁三层飞檐,四重斗拱,纯木搭建,结构坚固。

前后两排的建筑离的非常近,一个建筑物的一角插进另一个建筑物的两角中心,称为“勾心”;
而其他角又和另外建筑物的角紧紧地对在一起,这就是“斗角”,原来勾心斗角就是这么来的。

奎文阁后面一棵倾斜的古树,树干上竟然有龙纹的形状。相传乾隆帝来祭孔时,走到这里累了,靠在这棵树上休息了一会,从此这棵树就长出了祥龙的模样,据说“从龙头摸到龙身,可以青云直上”。
以至于龙桧树的树干已经被摸出了包浆,为了保护此树,景区还用铁栏杆将其围了起来。

而旁边的另外一棵古树,树干如凤凰一般。走过来摸一下这两棵树,全家龙凤呈祥,大吉大利。
明代御碑
院内古树参天,残碑断碣,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

奎文阁前两侧,是四座明代御碑。这些驮碑的动物叫赑屃(bìxì),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赑屃是老大,龙首、龟背、鹰爪、蛇尾,能负重背东西,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它总是奋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顽强地撑着,努力地向前爬。

孔庙的石碑在文革中大多都被损毁,而朱元璋御赐的这块得以完好保存,大概是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代表了贫下中农。
成化碑

其中成化碑最为有名,为孔庙第一碑。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立,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碑文,极力赞颂孔子及其思想,是诸碑中对孔子推崇最主的一幢。
认为 “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
“天生孔子实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也”,
“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
“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无焉”。
其书法浑厚庄严,收放得体,多为楷书临摹之范本。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是为了保存封建帝王御制石碑而建的十三碑亭。共保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55块。

其中最大的一块是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碑重35吨,加上赑屃共重65吨。
这块巨石采自北京西山,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实在令人惊叹。
据说是在冬天时泼水成冰,在石碑下方铺设圆木,一点点推动到了这里。
五门并列

十三碑亭院北,五门并列将孔庙分成三路。
东为承圣门,内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
西为启圣门,内为奉祀孔子父母的地方;
中路三门并立,大成门居中,
两边掖门为金声门和玉振门。
先师手植桧
大成门内东侧立有“先师手植桧”石碑,为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
石栏围护的桧树,为孔子亲手种植。相传原有三棵,后枯死两棵,唯有此桧生生死死,几经荣枯留存至今,树高10余米,粗可合抱。

第二个问题来了:先师手植桧中的“植”字,与正常的植字有什么不同吗?
过去人们把它看作孔子思想的象征,它不仅与孔氏家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
而且还同封建统治者的命运联系到一起。
杏坛

杏坛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设教杏坛的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淄帷这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

金代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传说因为这位文人姓“党”,所以石碑得以完好保存。

乾隆皇帝手书《杏坛赞》“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降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大成殿

孔庙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
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
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后毁于大火。现存这座为清代雍正年间重建,高24.8米,宽45.8米,深24.9米。
重檐九脊,黄瓦飞甍,雕梁画栋,气势雄伟,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四周廊下环立28根石雕龙柱,高6米,径长0.8米,为明代弘治年间徽州工匠所刻。
大成殿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石柱均为云龙浅雕。

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龙柱,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雕刻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堪称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

据说乾隆皇帝来祭祀孔子时,石柱均用红布包裹,
不敢让皇帝看到,惟恐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罪。

殿外悬有“生民未有”匾额,为清朝雍正皇帝所颁御笔之宝。
源于孟子赞孔子“生民未有盛于孔子也”意思是说:有人类以来,还没有全面超过孔子的人。

内外悬3副对联。
门外为清世宗书“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联;
后面两道金柱为清高宗书
“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
和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对联。

大成殿内金碧辉煌,有大型神龛9座,塑像17座,居中的即是孔子。
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显得高贵、威严。
上有康熙御笔“万世师表”,乾隆御笔“斯文在兹”。
孔子塑像两侧神龛内东为复圣颜回,述圣孔伋,西为宗圣曾参,亚圣孟轲。

大成殿前是祭孔时舞蹈奏乐的地方,每年9月26日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和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活动都会在此举行。
寝殿

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殿内神龛木雕游龙飞凤,异常精美。龛内书有“至圣先师夫人神位”。
圣迹殿

孔庙最后一座建筑,共有120幅绘画刻石,反映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言论。
家谱碑

猜猜一群小朋友围在那里看什么?
是喂马的石槽吗?
这可是当年很火的一个节目《正大综艺》上问到的问题。
走近一看才知道是孔氏家谱碑,原为为了保护家谱,竟然将名字都刻在了里面。
诗礼堂

是纪念孔子教子学诗礼的地方。
据《论语·季氏》记载:有一次,孔子问儿子孔鲤:你学诗了没有?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即不学习《诗经》是无法同人交谈的。于是孔鲤回去后认真学习《诗经》。
隔了一段时间,孔子又问儿子孔鲤:你学了礼了没有?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即不学习《礼记》是难于立身做人的。于是孔鲤回去后又认真学习《礼记》。
银杏

诗礼堂内有两棵银杏树,虽历经千载,仍枝叶茂密,尤其是西边那棵雌树,至今依然硕果累累。
孔府宴上一道名菜:诗礼银杏即来源于此。

大自然如此神奇,之前只知道动物分公母,没想到植物竟然也有雌雄,难怪看到路边大片的银杏树没有结果实,原来要雌树附近至少有一棵雄树才行。
孔子故宅井

位于诗礼堂后,因是孔子当年的吃水井,所以历来被称作圣水。
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时曾勺水拜师,在井西侧建有饮水拜师凉亭,内立故宅井赞碑,
他8次来曲阜,此碑竟有他5次题字,可见其对圣水的崇拜了。
鲁壁

故宅井东侧一段红色墙壁,是为纪念孔子第九代孙孔鲋藏书而建。
孔鲋时期正赶上秦朝焚书坑儒,孔鲋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书籍藏于孔子故宅墙壁内。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鲁恭王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发现了这些经书,人们称之为“孔壁古文”。
孔府

孔庙就参观结束了,从东边的一个侧门出来就是通往孔府的街道。
两边全是商贩,各种纪念品和曲阜特产,以前可以自由通过,现在也变成了景区的一部分。

迎风开放的紫薇花,好似一枝红杏出墙来。

孔庙侧门,虽修葺一新,但常年大门紧锁。

不知是通往孔庙,还是孔府的小门。


三五分钟就到了孔府的正门。
猛然发现,当年18岁时拍照的石狮子还在,应该在这再拍一张的,对比一下。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当身边的一道道风景变成了回忆,才发现,风景依旧在,人已非少年。
孔府也称衍圣府,衍圣是指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其子孙可世代相袭、辈辈相衍。
宋仁宗赐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世袭衍圣公,这一封号至民国初年延用长达880多年。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下诏令衍圣公有权设置官署,同时又特命在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第。
清代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官司衙与内宅合一的建筑——孔府。
圣府

大门正中高悬“圣府”金字匾额。
门两旁明柱上为清代文人纪昀手写的对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上联中的 “富”字少了一点,下联中的 “章”字破了日。
相传,孔子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娶亲之日,有神仙前来指点富字有点不吉。此后,孔府凡书写富字皆无点,这叫富贵无顶。
又传说纪昀书写门联时,写到“章”字数遍皆不中意,遂弃笔安歇,睡梦中见一老翁在他写的“章”字上划了一笔,成了破日之状,醒后挥笔而书,果然气势不凡,这叫文章通天。
进入孔府大门,由此向后分为三路。

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等;
西路是孔府当年接待贵宾和读书习礼的地方,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等;
圣人之门

中路是孔府的主体建筑,第一道为圣人之门。 前半部为官衙,后半部为内宅。
重光门

这是进入孔府主体的第二道门,此门两边是不接垣墙的门楼,
门上悬挂“恩赐重光”匾额,为明皇帝朱厚熜所赐,因此叫重光门。

平常上锁,任何人不得打开、通过。只有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或者进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在十三响礼炮声**此门打开,所以又称仪门。
据说只有皇帝能在此门中通过,其它人等要从两边绕行。

此门两侧的廊房是孔府的管理机构,仿照封建王朝六部而设的六厅,即:管勾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
大堂

大堂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

里面陈列的是正一品爵位使用的公案桌、仪仗等。

北面靠墙的那些红底金字牌子,是封爵和特权的象征,俗称十八块云牌銮架。
衍圣公是我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明代上升为一品文官,清代不仅位列阁臣之上,
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宫中御道上行走。历代衍圣公持着这些牌子进京,可以畅行无阻。
冷板凳
出发前儿子就说要来看看“冷板凳”,我还纳闷,孔府里哪来的“冷板凳”?经儿子一讲,我才如梦方醒。

原来从大堂到二堂的通廊里有两条红漆靠背长凳,为明代遗物,在这里静静地存放了数百年。
因与严嵩有着一段历史渊源,又称为“阁老凳”。

明朝权臣严嵩的孙女嫁给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成了孔府的姻亲。他贪污受贿,把持朝政,后被明世宗朱厚熜治罪。
严嵩急忙跑到孔府来,想请衍圣公向皇帝说情,但衍圣公不予接见。
严嵩在此凳坐等好久,只得悻悻而去,故得名“冷板凳”。
二堂

二堂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和受皇帝委托每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

屋内有七块御制石碑,其中有清道学皇帝手书的福寿碑,慈喜太后手书的寿字及松鹤图。
三堂


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处理家庭内部纠纷、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

屋内正中高悬乾隆皇帝手书的“六代含贻”匾额,当时孔府六代同堂,此匾意为六代人和睦相处,生活美满。

据说这块石头就是处罚府内仆役的,相当于我们常说的搓衣板。
三堂旁边一条小路进入内宅,内宅门是官衙与内宅的分界线。

过去此门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否则严惩不贷,打死勿论。

门两侧耳房内有几十人轮番把守,随时向外传递信息。

猜猜看,墙上石槽一样的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呢?
贪壁
孔府内宅门内壁上面有一幅形似麒麟的动物,叫作“贪”。

传说是天界的神兽,怪诞凶恶,生性饕餮,能吞金银财宝。
尽管它的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连八仙的宝贝都为它所有,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真可谓贪得无厌。
过去官宦之家常将此画绘在容易看到的地方,借以提醒自己,引以为戒。
孔府将“贪”画在此处,一出门即可看到,是告诫子孙不要贪脏枉法,也算作一条家训吧。
前堂楼


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场所。
前堂楼为七间二层阁楼,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及其夫人的住所。

前上房中堂之中,上部高悬“宏开慈宇”的大匾,正中挂有一幅慈禧亲写的“寿”字。
翘头案上放博古纹案屏、瓷瓶、座钟,有“终生太平”的寓意。
孔令贻,清末民国初年人,孔子七十六代孙,第30代衍圣公,先后娶孙、陶、丰、王氏为妻,均末生养,于是将丫鬟出身的王氏纳为妾,先后生了两女一儿。
二女儿孔德懋(mào),全国唯一一位终身制全国政协委员 。
儿子孔德成,孔子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也是最后一代衍圣公。
两侧的墙壁上挂有十二幅金色长条幅,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彭太夫人(即孔令贻之母)过五十大寿时,山东省的地方政府官员联合赠送的祝寿词。


“松筠永春”匾额由孔令贻书写。“筠”,在这里指竹子。
“松筠永春”即“松竹永春”。松竹四季常青,寿命极长。
此匾额意为希冀孔氏家族长盛不衰,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后堂楼
后堂楼前的小院。


后堂楼是孔德成的住室,保存着他与孙琪芳结婚时的原貌。
正中挂着的正是时任国民党**林森所题写的“瑞应睢麟”横幅。
翘头案上两侧所放的一个案屏,一个瓷瓶,也是当时婚礼上常设的吉祥物件,取意“平安如意”。

后堂楼的东楼是府内佣人做针线活的地方,西楼是招待亲属的地方
后花园

孔府后花园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占地50余亩。园内建有假山、喷泉、小桥、花坞以及敬花神的石坛,环境幽雅,景色美丽。

特别是400多年五柏抱槐,一棵柏树分出五枝,中间又生出一棵槐树。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可惜我们来的季节,芍药花早已凋零,只留下茂盛的枝叶。
如果是阳春三月来到这里,大片的芍药和牡丹竞相开放,争香斗艳。

以前农村人家,一进大门就有一面迎门墙,上面一般都会画些松、鹤、仙桃等吉祥的图案,孔府后花园里也有这样一道迎门墙。

不过肯定是请的技艺高超的画家,才能画出这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自己都像是站在路的中间的画作。

粉墙黛瓦上几朵调皮的炮仗花探出头来。

迎门墙的后面就是孔府出口了。


满眼的碧绿为这个炽热的夏天增添了几丝清凉。


整个孔府后花园其实很大,还有好多地方没有规划布置好,也就没有对外开放。


走出孔府,儿子又热又累,实在不想走回停车场,于是找了辆三轮车,可以慢悠悠地从绕着孔府孔庙转一圈。


确定老大爷的三轮车是电动的,而非脚蹬的那种才上了车,因为实在不忍让一位66岁的老人蹬着拉我们一家三口。
老大爷的三轮车看着小巧,但开起来也是呼呼生风。

这里就是孔庙的西街,著名的孔府西苑,两边种满了银杏树,深秋时节,一片金黄,一定非常美丽。
犇羴鱻

大爷把我们送回了万仞宫墙处,一家三口只收了十元钱。
碧绿的护城河水静静的流淌着,依然还是二十年前的模样。

走过万仞宫墙,步行到停车场取车,然后到曲阜师范大学旁边的“犇羴鱻”吃饭。
这可是一家开了30多年的回族老店,食材新鲜,好吃不贵。
当然现在觉得便宜,学生时代还是不舍得进这么“高级”的餐厅。

老板一看就是有文化,有内涵的文化人,上面的四字个,你,认识吗?

芹菜炒羊肚,芹菜更好吃,比南方的清脆。

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坊萝卜皮,说得就是我们山东这种可以当水果吃的萝卜,洒上点白糖,清凉爽脆,通气又解暑。

拔丝地瓜,小时候农村酒席上孩子们的最爱,外脆里嫩,但这家做的不算正宗,外皮儿不脆。

烟熏豆腐,曲阜的特色做法,在济宁没吃过。熏好的豆腐蒸一蒸,蘸着辣椒酱吃。
孔林
茶足饭饱后,此行的最后一站:孔林。

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
林内有各种树木10万多株。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保护外,林内尚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3600多块。

万古长春牌坊


万古常春牌坊前很有特色的马车。走起来时,马车上的铃铛“叮当”作响,有点儿当年孔子驾着马车周游列国的意思。

牌坊之上的“万古长春”四字,为明万历二十二年初建时所刻,后清雍正年间重修加固。

石坊上还雕有盘龙、舞凤、麒麟、骏马、斑鹿、团花、祥云等精美图案。

牌坊的背面,还是“万古长春”四字,雕刻的和前面一样精美。

两侧耸立着几百年树龄的苍松翠柏,有的已经老态龙钟,摇摇欲坠。
大门


孔林大门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

进入大门是一条长约1华里的甬道,迎面高大的门楼叫观楼,俗称二林门。

记忆中从大门到孔子墓地没有太远,但被门口的电动车售票员一忽悠,说是单程就五公里,吓得乖乖买了20元一张的车票。
电动车拉着我们在林里呼啸而行,确也凉快了许多。
孔尚任
《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的墓地就在孔林的东北一隅。
《桃花扇》讲了名士侯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侯公子参加京试落第,偶遇美女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情定秦淮。侯公子题诗香扇,作信物相赠香君,后李香君被权贵看中,被逼婚另嫁,她以死相抗,血溅桃花扇。
鸾音褒德牌坊

于氏坊位于孔林北侧,是孔子的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与妻于氏的墓地。
于氏原是乾隆之女,那么为什么改姓于,嫁到了孔家呢?
据说乾隆女儿脸上有块黑痣,为不祥之兆。破灾的唯一办法就是嫁给一个有福之人。大臣们认为,天下只有孔圣人的后代最有福气。但是当时满汉不能通婚。于是有人给皇帝出主意,让女儿认汉族大臣,户部尚书于敏忠为义父,以于家的名义嫁到孔府。于氏死后,孔府为其立了这座“鸾音褒德”牌坊。
洙水桥

孔林内有一条东西横穿的小河,叫作洙水河,因流经孔子墓前,与圣脉攸关,故被后世誉为:灵源无穷,宜与天地共长久的圣水。
河上有三座桥,左右皆为平桥,中间的一座拱桥在孔子墓前,即为洙水桥。

我们熟知河流都是从西向东而流,而洙水河和不远处的泗河却是由东向西流,所以才有了“圣人门前水倒流”的说法。

洙水桥北迎面绿瓦三楹的高台大门,叫档墓门。
后面即是孔子墓甬道。

甬道有四对巨型石雕,分别为:华表、文豹、角端、翁仲。
华表又称望柱,是进天门的标志。

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

角端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悠远之事。

翁仲,传说为秦代骁将,威震边塞。
后面为雕文、雕武两像,用以守墓。
甬道尽头大殿是祭祀孔子设香坛的享殿。
解放战争时,朱德总**在此召开过**会议。


子贡手植楷,虽然只剩树桩,但后人立碑建亭以示纪念。
享殿之后红色的院墙内就是孔子及其儿孔鲤、孙孔伋三代的墓地。出于对古人的尊重,没有拍照。
墓前石碑上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为明代黄养正所书。
孔子墓西侧有三间房屋,为子贡庐墓处。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人已被世人称为贤士。
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三年。

东侧建有一座方正的四合院,称作“思堂”。

堂内墙壁间镶嵌着诸多后世文人赞颂孔林的石碑,其语有如“凤凰有时集嘉树,凡鸟不敢巢深处”。
孙子孔伋
孔子的儿子孔鲤并无大作为,且在50岁时先于孔子病逝,而孔子的孙子孔伋潜心研究孔子学说,著成《中庸》一书。
孔伋的学生又把孔子思想传给孟子。
我这才明白原来孟子不是孔子的学生,而是孔子的孙子的学生的学生,中间差了好几辈呢。
孟子著成《孟子》一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均为儒学的经典著作。

参观为孔子墓,坐上电动车,过了观楼没两分钟就到了进来时的大门口,这才恍然大悟,其实大门离孔子墓很近,步行也就十来分钟,唉,作为一个本地人竟然被忽悠了!

坐上我心爱的大马车,打道回府!
三孔,作为一个“文化人”一生至少要来一次的地方!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若初见🎖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