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蜱虫的三次遭遇
我和蜱虫的三次遭遇
2019年5月25日。第一次在长沙的郊外遇到蜱虫,我在长沙周边的山野玩了11年了,从来没发现过蜱虫,没想到这次居然遇到了,同时,也是本人在野外第三次遇到蜱虫。

说起蜱虫,大家都觉得好可怕的样子,主要是被它叮了,一般方法不易拔出,同时,它又是一种虫媒传染病,可蜱虫,以导致森林脑炎、莱姆病等。
本人三次遇到蜱虫的经历各不相同,心理路程大致上是从恐慌到镇定,最后还教会一个外科医生如何处理这种损伤。
现在肺炎隔离在家期间,整理出来,分享一下。
我这三次经历都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意义,仅供自己炫耀。
一、第一次遇到蜱虫
第一次遇到蜱虫,是2015年6月25日,当时独行在宁夏石嘴山市前往白石尖的山野中。
信步而行,欣赏着贺兰山苍凉之美,当我觉得有点累的时候,就在一个大石头背阴处坐下休息。

无意之中,我对自己的右脚上看了一眼,然后,就在我的袜子上惊恐地发现了一个虫子!

它太好认了!我立马就认识到,这家伙就是网上谈虎色变的蜱虫!
当时,我脚底像有弹簧一样跳了起来!并不停地跳了多次,试图震下衣服上可能还有的虫子。
然后,仔细检查身体各部位,幸运的是,这次发现得非常及时,在蜱虫们还没来得及围攻我之前,及时止损了。
我安心地拍了个照片,然后处理它。
我捉着它,向外拔,真的如同网上所说的那样,拔不出,它口里有倒钩。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它的口器钩住了袜子。
此时,我灵机一动,它这种口器,不就是一个鱼钩样的结构吗?想到了自己从小自学了的钓鱼技术,于是,像取鱼钩一样,用暗劲向里轻压,然后再向不同的方向轻轻退出,就取出了它。
急中生智这件事,终于也在我身上发生了一次。
在白石尖搞了一个自拍。

轨迹截图

局部图

二、第二次遇到蜱虫
2016年6月19日,湖南壶瓶山自然保护区。
进入壶瓶山的时候,在保护区做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小白和美斯就告诉我们,这里有旱蚂蟥和草蜱,草蜱一般躲藏在箭竹林中,停下来就被被它们叮上。
当天早上,天空下着小雨,我们从一个护林员住处沿着他们的巡山线路而行。
爬了一段上坡,来到一个稍缓的地方,我们小小地休息一下,我突然觉得肚子上有点痒痛,伸手一摸,天啦噜,正是一个蜱虫!
好恐怖的事啊!没想到我被蜱虫上了,当时我的衣服没有扎进裤子里,所以,这家伙可能钻了进来!
第一次被蜱虫叮上,我更多的感觉是非常恐慌,我不喜欢这种虫子,如同我不喜欢旱蚂蟥一样。
马上用以前在贺兰山练习的方法,轻轻地向内用暗力,稍稍回一下,就取出来了。
由于太恐慌了,居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
事故现场

后来我们扎好了衣服,继续在山上树林中行走,雨越下越大。
上到山脊,是一片齐腰身高的箭竹林,视野开阔,我返身给后面的人拍照。

就在此时,我感觉右边大腿内侧有点刺痛,低头一看,一只蜱虫隔着裤子叮在大腿上,再次被蜱虫叮到,还隔着一条裤子,怎么不吓破了我的胆!
再按照以前的办法,取出它之后,哪里再敢拍照啊,飞快地逃离开那个是非之地了。

这两次被叮咬,相隔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而且是在自然保护区的野外人际罕至的山上,无任何医疗条件,好在自己曾在贺兰山有过取虫经验,而当时被叮的部位都很利于取出。
轨迹截个图

换个角度

三、第三次遇到蜱虫
第三次遇到蜱虫是2019年5月25日,这天徒步的线路大致如下:
从长沙芙蓉北路延长线北边的磨石坳公交站开始上山,经北山垃圾填埋场,最后到达北山镇,行程23公里。

回家时坐在公交车上,偶尔隐隐约约地感觉右小腿背侧有点痛,以为是被刺挂伤了,也没在意。
回家在洗澡时,在痛处抠了一下,觉得那部位处有个小陀,以为是流血所致的血痂,于是,用力抠了一下,还是没抠下来,以为是被划掉了一片皮。
我扭头无法看到,用手机拍照后,确认是蜱虫!我知道,这是我第三次遇到蜱虫了。
只是,从照片上看,它身体没有膨胀起来,是只死虫子。
这只虫子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叮上我的?
它没吸到我的血就死了,它是怎么死的?
它叮上我之后就死了,我身上没有任何驱虫药物,我百思不得其解。
也许在这地方?

也许是这个草丛里?

由于它处于我背面位置,我自己无法用以前的方法将它取出来,当晚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平时的几个朋友也都在外地,于是,我把这个图片发到微信群里,群友们一片恐慌!纷纷出招:
1. 千万不要生拉硬拽!!!以防撕伤组织或口器折断而产生的皮肤继发性损害。
2. 使蜱体与的皮肤成垂直地往上拔,以免蜱虫口器断落在体内,引起局部炎症。
3. 用烟头烫它的屁股,或用打火机烤,它怕烫,就会钻出来了,然后它就自己掉下来了。盗墓笔记里他们用打火机烤(马上有人反驳道“烟头烫没有用,我试过,这样做只会让它往里面钻得更深”)
4. 去医院,找外科医生动手术(马上有人反驳道“我去过,结果外科医生说没找到虫子的头,白挨了一刀,不过,过几天结疤掉了,也一样没事”)
5. 用手拍打被这个虫子吸血的皮肤的附近的地方,这样,虫子受不了震动,也会钻出来。
6. 用氯仿、**、煤油、松节油、凡士林油或旱烟涂在虫子的头部,或者在虫子旁边点蚊香,虫子被麻醉或者窒息后就会自己松口。
7. 让它吸血,吸饱了之后,它自己会掉下来的。
8. 其实扯出来也没关系,就是虫子的口器会留在皮肤里,消一下毒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如果真的带啥病毒细菌的,早已进入体内了。
9. 刚才查了一下,5天之内不发烧就没问题。
有人发了一个截图

我自己很冷静,这是我第三次遇到蜱虫。
我的流行病学专业知识告诉我,我们长沙不是蜱虫引起疾病的疫区,所以,就当它是一个普通的虫子叮咬而已。
我只是担心是万一晚上睡着后,这家伙脱落在床上,就麻烦了,所以,必须在睡觉前处理它。扭头+反手操作,很不方便,尝试着几次,都失败了。
最后,我不得不去医院。
我不相信一些小诊所,而如果去大医院,又觉得小题大做,而且怕人家店大欺客,于是,决定去自己供职的这家专科医院。
我们这家医院对于这种生物虫媒之伤还是没有经验的。我先打了个值班电话,告诉我的病情,电话那头有点紧张,不知所措,于是,我对值班的人说,我知道怎么处理,但自己无法处理,只是要找个值班医生,我告诉人家怎么做就可以了。
当晚,是外科急诊值班的是一个女医生,她不知道怎么处理,我告诉她怎么处理。
“你钓过鱼吗?如果钓过鱼,就按取鱼钩的方法,把蜱虫取出来。”
“我没钓过鱼。”
“好吧,让我告诉你怎么做,你将虫子向体内轻按,手上暗暗用力,回倒着取出来。”
她照着我所说的做,开始不得要领,取不出,但慢慢地体会到了,用力的角度,最后,顺利地取出来了。
就这么简单,她很快就学会了,我相信,她已学会处理了,她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加分了。

蜱虫引发的传染病相关信息
森林脑炎(简称森脑)
分布有严格的地区性,我国主要多见于东北和西北的原始森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为全国森脑发病最早、最多的省份。
本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以发热,神经症状为特征,有时出现瘫痪后遗症。
非疫区易感人被带有病毒的蜱叮咬后,易感染发病,约经8~14天潜伏期后发生脑炎,出现肌肉麻痹、萎缩、昏迷致死,少数痊愈者也常遗留肌肉麻痹。
居住在森林疫区的人,被带有病毒的蜱叮咬后,大部分患者为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仅有一小部分出现典型的症状,感染后可获得持久且牢固的免疫力。
有专家推测,我国每年被蜱叮咬的人数约在300万,按1%的发病率计算,应该约有几万人发病,但临床报告没那么多。
莱姆病
是一种以蜱为媒介的螺旋体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于1985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林区发现本病病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其神经系统损害以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最为常见。其中一期莱姆病仅用抗生素即可奏效,至二期、三期用抗生素无济于事,特别是神经系统损害更乏特效疗法。以野外工作者、林业工人感染率较高。
常见症状
游走性红斑,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给武林阿混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