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八宗”之“华严宗”祖庭-长安华严寺

西安南郊长安区韦曲东南少陵原半坡上的华严寺是“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又称“贤首宗”)的祖庭,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华严寺也是唐长安城南著名风景区,其居高临下,襟山带河,殿宇庭院精致幽邃,它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原,南望终南山雾岩、玉案诸峰,正如唐代诗人岑参题寺诗中所赞:“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这里既是春秋宴乐、夏日避暑的胜地,又是文人墨客驻足蛰隐之处,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咏诵。杜牧《望故园赋》中写道:“余三思归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天深,地平木栳。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暮草”。
《长安志》记载,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从出土建筑遗迹看,其建筑年代最早可推到汉代。华严寺从初建至今,无高大殿堂建筑记载,始终以凿原为窟,安置佛像及僧众居住。唐代华严寺内东阁法堂、会圣院、澄襟院、真如塔院等建筑从南至北依次而建,规模非常宏大。历史上寺内曾有东阁法堂、会圣院及初祖杜顺法师灵塔、二祖智俨法师灵塔、三祖贤首法师灵塔、四祖澄观法师灵塔、五祖宗密法师灵塔和真如塔等建筑,后历经宋、金、元、明等朝代,虽多次修葺,但因遭遇多次塬体滑坡而渐趋荒落。特别是清乾隆年间的一次大崩塌,使寺内殿宇全毁。

华严寺 当前海拔460m
现今华严寺位于少陵塬半坡一片长约400米、宽约60米的狭长开阔地上,南下方是近乎90度的百米陡坡,北临高达30多米直立的黄土屏障,深沟和屏障构成了华严寺的天然“围墙”。受限于地理,寺门北开,建筑自北向南排列。寺内建成简易寺院和塔院,僧舍数间。现存的华严宗初祖杜顺法师灵塔和四祖澄观法师灵塔东西并峙。华严寺也因双塔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佛教重点寺院。
杜顺塔呈四方形角锥体,共七层,高约21米,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的基座层南辟券门,内筑龛堂,塔身每层叠涩出檐,檐下均砌两层菱角牙子,以及仿木结构的依柱、栏额。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壁面用砖砌成扁柱、栏额、斗拱、昂等,上层刻有横额“严主”二字,第三层镶嵌有“无垢净光宝塔”六字碣。据称杜顺塔的四边形塔身是象征华严宗的卓越思想“四法界”,而六层塔身象征华严宗的“六相缘起”学说;两者相加为十,则代表着《华严经》的重要理论“十玄门”,也象征着圆满,意指华严宗为一乘圆教、最究竟的佛教学说。
澄观塔又称清凉国师塔,其造型独特,塔身呈六边形,为七层六面砖塔,高约17米。因澄观法师曾被封为“僧统清凉国师”,故塔上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距今已1100多年历史。塔侧有十八世纪清雍正年间加封澄观为“妙正真乘禅师”时立的碑石。因澄观塔西临原畔,受雨水冲刷,有倾覆之虞,长安区于1986年拆迁,由原址向东南移动十米复原。拆迁时在各层塔心发现有鎏金铜佛像、千佛碑和佛经等。在塔基下又发现作风迥异、雕刻精美的两层砖塔,约六米高。澄观塔六边形塔身代表华严宗的“六相缘起”说法。塔身不算基座为五层,代表华严宗的判教思想“五教”。据记载,元代曾重建清凉国师塔,但从出土的铜佛和佛经来看,却是清初的遗物。由此可见,地上的五层砖塔应为十八世纪清乾隆年间,少陵原崩塌时,就所毁坏的元代重修妙觉塔基础上重建。拆迁发现的地下两层风格不同的塔,当是元代重修的残塔。在残塔下还发现了塔心内室藏的石函,石函内有盛舍利的白玉瓶。

华严寺
距离起点0.03km 当前海拔494m

华严寺山门
当前海拔494m

大华严寺
当前海拔498m

山门里
当前海拔494m

华严宗祖庭
当前海拔498m

感恩堂
当前海拔483m

当前海拔492m

当前海拔435m

三圣殿
当前海拔435m

当前海拔435m

重光居
当前海拔453m

护坡加固,排水系统改造
当前海拔453m

当前海拔434m

尊客堂
当前海拔438m

弥陀殿
当前海拔448m

长安华严寺双塔
当前海拔456m

华严佛学苑
当前海拔457m

钟
当前海拔456m

当前海拔456m

当前海拔455m

当前海拔455m

华严初祖杜顺法师塔
当前海拔450m

南无华严寺上佛菩萨
当前海拔450m

长安华严寺塔
当前海拔457m

华严四祖清凉国师澄观法师塔
当前海拔457m

雍正加封四祖澄观大师“妙正真乘禅师”圣旨碑
当前海拔457m

贤首
当前海拔480m

华严寺简介
当前海拔480m

当前海拔457m

当前海拔461m

文保碑
当前海拔461m

四祖澄观大师塔
当前海拔461m

华严初祖杜顺禅师塔
当前海拔459m

碑刻
当前海拔457m

华严初祖杜顺禅师塔
当前海拔457m

华严寺塔
当前海拔457m

当前海拔446m

当前海拔446m

当前海拔446m

当前海拔446m

当前海拔448m

地藏王菩萨
当前海拔449m
唐代长安是佛教兴法弘教的中心,各宗高僧硕学云集,经新疆、甘肃进入中国的译经三藏多半在此成就译业。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华严寺的社会影响所致,华严寺一度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唐会昌二年(842年),唐武宗颁布敕令,推行“灭佛”政策,史称“会昌禁佛”。直至会昌六年(846年),没收寺产,责令僧尼还俗,毁破寺院无数,帝都长安左街留慈恩寺和荐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和庄严寺,华严寺在此期间损毁严重。唐宣宗李忱即位后,大兴佛法,华严寺又得重兴。唐宣宗在《幸华严寺》中说道:“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帐殿出空登碧汉,遐川俯望色蓝笼。林光入户低韶景,岭气通宵展霁风。今日追游何所似,莫惭汉武赏汾中”。说明了彼时华严寺的状况。
宋张礼在《游城南记》说:“东上朱坡,憩华严寺,下瞰终南之胜,雾岩、玉案、圭峰、紫阁,粲在目前,不待足履而尽也……已而子虚、希古开樽三门,予赏苏子美诗,明微吟唐僧子兰诗‘疏钟摇雨脚,积雨浸云容’句,读相国陈公‘悔把吾庐寄杜城’言,则又知华严之胜也。过东阁,真如塔在焉,下阁,至澄襟院……”。宋名相寇准在《游华严寺》诗中说道:“寺对南山积翠浓,水村鸥鹭下遥空。层楼望尽樊川景,恨不凭栏烟雨中”。说明了华严寺在宋代的情况。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1月23日午夜,发生了八级“关中大地震”,塔崩桥毁,建筑倾颓,使唐宋时期的地面古建筑几乎损毁殆尽,幸存者若凤毛麟角。据《陕西通志》记载,华严寺内主体建筑在这次地震中俱遭灭顶之灾,只有唐代杜顺大师舍塔和清凉国师塔得以幸存。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皇帝下诏加封四祖澄观大师为“妙正真乘禅师”,此圣旨碑现在澄观塔前。乾隆年间,发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仅存华严初祖杜顺法师塔与四祖清凉国师澄观法师塔两座。
民国十九年(1930年),陕西大旱,民国政府遣朱子桥先生来陕赈灾,在瞻礼华严寺塔时,见到元代重修碑内有“修塔即降甘露”字句,便于塔前发愿“重修两塔祝愿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桥遂与佛教界人士动工修塔,一时传为佳话。此次修缮,重修两塔,建殿三间,并在初祖杜顺、四祖澄观塔下小堂内分别石刻两祖遗影。
建国后,1956年华严寺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大炼钢铁开始后,碑石用去炼钢,殿堂、僧房被占用,古树全被砍伐。文革期间砸毁佛像,僧人被赶,殿堂被拆。1976年,文革结束后,寺院仅存杜顺大师和澄观大师舍利塔及少数碑石。2006年,华严寺塔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局部整修。2009年,华严寺重建工作正式启动,整个寺院根据功能划分为开放和封闭两个模式,分三个区域体现。在中轴线上建造供四众弟子进行佛事活动、朝圣礼佛的公众殿堂“开放区”。左边完善以僧人为主的修行、生活居住“封闭区”。右边建造以信众为主的学修、生活居住“封闭区”,目前仍在建设之中。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终南三石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