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路天台,揽胜紫凝山
2022的岁末最后一次核酸检测,结果非常遗憾,没能脱下“洋装”就匆匆跨进了2023,再加上一些自媒体对阳康后的负面新闻报道,为了安全起见,迫使自己暂时性休驴,从而与2023年的第一场雪失之交臂。时近周末,而且是新年的第一个周末,驴行之心又开始躁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天台山,向往已久,艾特了老友踏雪无痕,两人一拍即合,元月七日,星期六,踏上了天台紫凝山的征途。

“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天台山,被冠以中华十大名山之一,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精华所在。“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曾有三百多位唐代诗人从长安出发,舟车劳顿,历尽艰辛,沿曹娥江,溯郯溪,在这山川秀美的天台山上留下一千三百多首脍炙人口的千古诗篇。“龙楼凤阁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这是唐代诗仙李白游览天台山后对天台的盛赞。驴行鼻祖徐霞客曾三度造访天台山,难得有先贤如此热捧的山川,吾辈岂有不来之理?摒弃一切杂念,新年开杖首驴必是天台紫凝山。从猫认湖出发,迎着紫气东来的朝阳,直奔山中,山脊线上到处都是奇峰怪岩,站在岩顶东望,只见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有一仙人赶着一匹骆驼上山,直奔岩柱参天的麒麟峰顶,这参天石柱就叫“千丈岩”,座落在大名鼎鼎紫凝山张家井村北的深壑里,取名“千丈岩坑”,千丈岩旁还有石柱数十棵,故称其为“佛手岩”,是浓缩版的张家界,如此壮美的景色,我顾不得铁杆踏雪无痕的极力劝阻,一意孤行,在壁立千仞的山崖上,拽着山类芦草,小心翼翼地寻找落脚点,尽情地欣赏着一个个千姿百态的岩柱。佛手岩下有个奇洞,名曰“金鑫洞”,坐东朝西,岩壁金黄,每当夕阳映照,流金溢彩,绚丽夺目,洞虽不大,高不过三米许,深四米,面积三四十平,据历史考证,明代天启四年紫凝道人宗衡在洞里著书立说,成就了中华第一部武功专著《易筋经》的著述。在金鑫洞南几十米处的岩壁上有个“自满臼”,传说紫凝道人在金鑫洞修为时,每天早上自满臼里会有两个鸡蛋半升米供紫凝道人食用,后常有客来访,自满臼里的米不够食用,有人建议把臼挖大,在挖的过程中,自满臼流血了,从此,自满臼再也不出粮食。这虽是让紫凝山更加神秘莫测的一个传说,但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凡事要知足常乐,不可贪得无厌,否则,就像现在自满臼这个样子,只见半臼水不见半粒粮,而且再也不可能溢出来。




在佛手岩顶的观景台上,汗水湿透衣背,实在走不动了,就地埋锅造饭,休憩打尖,尔后直奔紫凝山腹地张家井村,村子背靠观天台,在这里能看到大半个天台县域的风貌,也是一个露营追日的好去处。张家井村深藏在修竹茂林的山坳里,早在唐代这里就是紫霄道院的所在地,因常有紫云覆顶,仙气凝聚,故名“紫凝山”,当地政府为开发旅游资源,把张家井村打造成“易筋经小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俩人在神秀的千丈岩和张家井的观天台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时已过午,前路漫漫,在紫凝山顶的乡村公路上,只得一路小跑,把流逝的时光追回。入山脊,山路崎岖陡峭,为追求速度,不顾划破裤子,连滚带爬飞奔下山。见山中有岔路,把原本规划好的驴线抛弃,左折抄近路,结果误入私家别苑,好心的门卫开铁门放行,走出山林进入野田,笔直的水泥田埂路上看白鹭翻飞,田里的稻茬被收割机割的十分齐整,一片金黄,美不胜收。


新年开杖首驴,收获满满,不仅领略到紫凝山的神秀风光和人文历史,而且还把阳康后难以治愈的咳嗽,彻底自愈,这真是一举多得。阳康路上,依旧汗流浃背的驴行在大山深处,回家冲个冷水澡,洗却一天的疲惫和汗水。把阳康后不能剧烈运动,不能冲澡洗头的谣传碾压得粉碎。要想身体棒,常与青山伴,来吧!兄弟姐妹们,一起驴行去。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楚冠天下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