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WUHAN〉老汉口
相关轨迹:城市记忆〈WUHAN〉老汉口
2021年11月20日(周六)阴转小雨
因本周天气有雨延期取消了爬山计划,改为周六打卡探访老汉口,群里把计划一说,短短30分钟内就约伴了30多人,周六一大早5点起床,徒步2公里+1小时地铁+再徒步2公里来到了活动集合地龙王庙,到了一看全封了正在修整,最后就改在下图江边集合了。8点15分,所有队员到齐,签到发地图合影后,各小队自已出发按地图一路打卡,全程耗时7小时11分22秒,完成全部50+打卡地点

(全程徒步20km+)实际只有10km+,因为一直在走走玩玩最后记录里程20km+,完成了一天充实的老汉口之旅!如果你也喜欢的话欢迎下期一起来约!VX/QQ:99981072

“江汉朝宗”是武汉最早的文化地标之一。这四个字出自《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即江汉汇流,朝宗归海。相传上古时期大禹曾到武汉治水,引汉水(即汉江)入长江,武汉也因此一直是人们祭祀大禹的重要之地

据《汉口竹枝词》记载,龙王庙码头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明洪武年间,汉水改道由沌口改为龙王庙出口,龙王庙地段河面狭窄,岸陡水急,船多倾覆,素以险要著称,故有人在此筑龙王庙以祈求龙王爷保佑平安
龙王庙扼汉水入江之口,乃武汉之地标,汉口之源点,汉正街之大门。”“汉口者,汉水入江之口也。明代成化之初,连年大水,汉水自郭茨口下改道,于龙王庙与南岸嘴间形成唯一入江之河口,即汉口
距离起点2.38km 当前海拔6m

在汉口六渡桥的三民路、民权路、民族路交汇处,武汉人都知道有一个“铜人像”,他就是孙中山先生铜像。此铜像是继武昌阅马场孙中山铜像后,在武汉塑造的第二座铜像,建成于1933年。1992年定为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距离起点3.75km 当前海拔28m

六渡桥人行天桥建成于1985年10月5日,是武汉最老的一批天桥之一。由于周边商业繁荣、人流密集,为了分流地面的行人、不影响道路行车,当时修建了这座天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住在江南的人买重要的东西都要“过汉口”,去的多半就是六渡桥。老汉口流传这么一句话:“声誉满三镇,购物在六门”,六门在这里特指六渡桥,六渡桥道口四面都是大型商场,还有四季美、蔡林记、福庆和等老字号;人行天桥上总是熙熙攘攘。商贩的叫卖声、汽车的鸣笛声交织,构成了老汉口核心地带的嘈杂而又生活化的场景。而因武汉方言原因,人们则亲切地将六渡桥成为“绿豆桥”。六渡桥附近的居民至今仍满心自豪:“以前说起汉口,武汉人自然就想到‘绿豆桥’,住在‘绿豆桥’就是住在市中心,三镇人都要来这里玩。
为了配合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建设,从2014年8月20日至2016年12月28日,中山大道(武胜路—江汉路段)全封闭打围。其中,六渡桥站施工打围范围全长300米,六渡桥人行天桥刚好位于施工范围内,为配合地铁现场施工,该人行天桥必须在施工之前永久拆除,不再重建。
距离起点4.11km 当前海拔41m

即南洋大楼,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六渡桥下首、民众乐园旁边,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1996年11月20日,该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楼由爱国华侨简氏兄弟于1917年兴建。整个大楼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顶层中央有尖顶塔楼,两边有圆柱顶,共有六层,系水泥钢筋结构,十分坚固。1927年1月1日至9月20日成为武汉国民政府办公处,在这里,国民政府作出了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决定。 1986年,南洋大楼辟为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进行大修并恢复当年原貌,于1989年元旦国民政府正式迁汉62周年纪念日,对外开放。三楼上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会场悬挂着孙中山像及其遗嘱,重现了当时的场景
距离起点4.28km 当前海拔31m

距离起点4.45km 当前海拔31m

距离起点4.45km 当前海拔31m

汉口水塔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破土动工,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由英国工程师穆尔设计监制。水塔现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前进五路闹市区。水塔原来是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宗关水厂的一大配套设施,为正八角形七层建筑:主体六层,其西南突出的楼梯间,上有钟楼,超出主体,为第七层。楼梯间有木制转梯,可登钟楼(瞭望台),瞭望台高4.58米
距离起点5.05km 当前海拔33m

中国银行(原大清银行 ) 建立于1912年,1915年在中山大道1021号兴建正式行址大楼。由英商通和有限公司设计,地上4层,地下1层,楼高38.8米,1917 年竣工,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为武汉最早采用此种结构的大楼之一),正立面(朝中山大道)古典柱廊式,外观自下而上分台座(底层)、楼身(2、3层)、檐部(顶层)3段构图,门前10级麻石(花岗岩)直上2层空廊,外墙面麻石到顶,门廊圆柱麻石拼接。楼内底层为仓库用房等,2层为营业大厅及业务用房。厅、室木地面,木墙、柱裙。整座建筑内部装修古朴典雅,临街立面严谨对称,尺度雄伟。现为中国银行汉口支行。
1908年2月,經度支部(即官制改革前的戶部)奏准,戶部銀行又改稱“大清銀行”(漢口分行),民國成立後,大清銀行改稱“中國銀行”。
距离起点5.48km 当前海拔32m

距离起点5.79km 当前海拔37m

武汉美术馆原金城银行旧址于1930年动工,1931年落成。金城银行正立面采用了西洋古典廊柱式样,柱高通达三层,在二层处开有圆形拱窗,使得从柱廊之外看整个建筑立面,既恢宏雄伟又富有一定的变化。1938年日军入侵武汉,强占金城银行大楼为总司令部,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才被金城银行收回。解放后,1952年金城银行大楼由当时的银行出租给了武汉图书馆,到1957年,在这座建筑里开设了武汉少年儿童图书馆。2003年策划建立武汉美术馆,少儿图书馆才择地迁出。这一座建筑,经过不同的时代,生命的历程也在岁月之中跌宕、起伏、延伸着,看来,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应该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距离起点5.87km 当前海拔45m

吉庆街位于汉口著名的老字号“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楼附近。东起大智路,西至江汉路。别看这条有名的吉庆街夜市大排档宽不过十几米,路面凸凹不平,白天冷冷清清,可一到晚上,它的魅力便凸现出来,卖花的、卖唱的、拉琴的、吃饭的、服务的……几百个台位挤得满满的,热闹非凡,特别是在午夜12点以后,整个气氛达到高潮。
吉庆民俗街分三期改造:一期改造重点老通城、东山里片,即美食生活区;云清里和丰寿里片区,作为本项目的第二、三期工程,将以保护为主,修缮优秀历史建筑,拆除违章搭建,还原优秀历史街区,意在打造民俗创意区、文化馆藏区。
距离起点6.63km 当前海拔33m

距离起点6.86km 当前海拔31m

汉口西门子洋行旧址位于江岸区中山大道1004号,时代为1920年。
中山大道和天津路相交处,有一幢气派的转角大楼,主入口大厅现为武汉市电信局营业部。它采用中庭式采光天窗,大楼底层地平全部为磨花石,带有浓郁的德国理性色彩,底层外墙上,刻有“德国西门子洋行”的标识。
西门子是进入武汉最早的德国企业之一,对华业务历史可追溯至公司成立之初的1872年。当时,它是最早在汉口经营电器工程材料的外资商行。
西门子大楼简洁素净,摒弃了古典主义的柱式建筑模式,以简约、凝练的线条勾勒出建筑立面。虽然如此,它仍然借鉴了古典三段式结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并不是最早的那一幢楼。1944年2月,美国飞机轰炸汉口,炸毁了老楼。1946年,永年营造厂原地原样重建了现楼。
1998年,汉口西门子洋行旧址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距离起点7.17km 当前海拔35m

汉口电话局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合作路。建于1915年,英商通和有限公司设计,魏清记营造厂施工。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仿麻石粉刷,做横向线槽。上部窗间墙竖向划分。入口置于正中,用古典柱式强调、上方顶部做有一个三角形牌面。三层设水平腰线,临街面设有出挑阳台。该旧址是武汉城市工业发展史的重要见证。
距离起点7.36km 当前海拔45m

距离起点7.8km 当前海拔49m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定位于重点展示大革命后期*****在武汉领导中国革命光辉历史的纪念类博物馆,条件成熟后将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纪念馆规划总建筑面积4219.96平方米,将在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举办复原陈列,恢复中共中央秘书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办公室、会议室、陈独秀、蔡和森等领导人办公室等原貌。
距离起点8.65km 当前海拔44m

距离起点8.65km 当前海拔44m

距离起点8.65km 当前海拔44m

距离起点8.65km 当前海拔44m

距离起点8.9km 当前海拔67m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华中地区第一条标准距离的铁路交通系统,代表着清朝乃至民国期间最具风格和代表性的火车站——大智门火车站初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邀约直隶总督王文韶,联名向清政府呈递了一份设立“铁路总公司”的奏折,内容就包括在汉口大智门附近建一座火车站的方案。张之洞所奏获准后公开招标,最终,一名广东建筑商胜出中标。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经过施工的汉口最早的火车站——大智门火车站建成。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4月1日,京汉铁路(原卢汉铁路)全线建成,在大智门火车站举行了通车典礼。当时铁路不进城,京汉铁路到汉口后,就沿长江方向走,依次经过大智门、循礼门直到玉带门。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晚,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官员从大智门火车站爬上现代化的火车逃往北方。
民国六年(1917年)12月30日,大智门火车站改造而成,旧貌换新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17日,国民革命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从大智门火车站北上抗日。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彭德怀在大智门火车站莅临武汉;台儿庄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41军122师师长王铭章以身殉国,灵柩经大智门火车站运抵武汉。
20世纪40年代,大智门火车站被日军非法侵占为军事用地。
1949年8月,武汉解放后,将距大智门南2千米的循礼门车站与之合并,并将站名改为汉口站。
1951年4月,梅兰芳第5次来汉口,从大智门车站下车,自车站大门起沿路被戏迷围得水泄不通,人人争睹大师风采。
20世纪80年代,大智门火车站周边仍然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水泄不通。
1991年,由于汉口火车站新站的建成,大智门火车站就彻底地被淘汰,而该建筑的使用权被武汉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管理。
距离起点10.32km 当前海拔41m

距离起点10.4km 当前海拔59m
为什么叫一元路呢?那是因为这条路直接连通江岸的一码头,所以取名叫“一元路”,也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义。现在很多城市建设都为道路命名,为了方便记忆,像南京路,台北路这些武汉也有,但是一元路在全国仅有此一条,绝对没有重名的,一元路位置在江岸区的南部,在沿江大道与中山大道之间的连通。
一元路还有很多美食,都是开了很久的店子刘半夜百年老字号面馆、徽州汤包、二笨猪冒菜、庞记热干面、一品红等等很多。对一元路有印象的人还记得,一元路以前也是有一个夜市的,虽然现在看不到了,都不让干了,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小灯泡,还是很怀念的。现在随着改造正在慢慢消失,再见!不再见!老汉口

汉口美最时洋行大楼位于江岸区一元路2号,建于?~1908年。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三镇,武汉成为大革命的中心。此后国民政府从广州北迁武汉,国际名人、国民政府总顾问鲍罗廷来到汉口,住进一元路口一幢三层楼西式房子,汉口美最时洋行大楼,后来人们习惯地称之为鲍公馆。
公馆三层,另有一假层,看似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欧式建筑风格,正面三四层突出,有六根廊柱,十分气派高雅。墙上装饰典雅,假层窗户为半圆形,一、二、三楼窗户大多为长方形,少数为门洞形,屋顶有两座塔楼。
美最时洋行是德商银行,当时位于德租界,门前台阶多达16级,房屋空间很高。当年一楼是美国新闻人威廉和雷纳·普罗梅主编的《国民论坛》社,鲍罗廷住楼上。鲍罗廷具有极佳的演讲才能,当时左臂受伤。美国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回忆:“我在汉口几周的大多数时间里,鲍罗廷多少有些病,这是在中国热带地区呆了4年中所患的旧的发热病(疟疾),他并为一只残臂所苦。他常在热病袭击的间歇中,从床上爬起参加会议和接待来访者,只是病情沉重时才被迫卧床。”
在鲍公馆,日日夜夜随时都有会议在进行。宋庆龄、陈独秀,都时常来这里。
距离起点12.09km 当前海拔21m

江汉关监督公署旧址现为武汉市档案馆,建于1905年,位于武汉市一元路5号,在美最时洋行大楼的对面,属于武汉市保留历史优秀建筑一级保护项目。该楼为混合式结构,地上3层,地下1层,立面对称,居中为二柱宽柱式门廊,亦属古典主义建筑。1862年,武汉成立江汉关,但江汉关税务司由外国人掌控,地方当局只设江汉关监督。虽为国人所建,却仍然记录了一段屈辱的历史。
1912年民国成立,设湖北省外交司,翌年改为湖北特派交涉员公署。1914年湖北特派交涉员公署并入江汉关监督公署,交涉员由江汉关监督兼理。此楼曾作为国民政府外交部办公地点。
距离起点12.18km 当前海拔52m

防洪纪念碑建于1969年,是为“***同志为武汉人民战胜1954年洪水题词”而建的纪念碑。该碑地处武汉市汉口滨江公园江堤上,面向大江,占地1160平方米。台基高4.9米,正面与两侧设宽大台阶,四周围以护栏。碑身高37米,碑顶立直径1.8米五角红星,下饰红绸、葵花簇拥天安门图案。碑身正面镶嵌乳白色大理石,上有用铝板镀金制成的***亲笔题词:“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题词上部红瓷砖上还嵌有***头像。基座正面镌刻***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左右侧面为武汉人民抗洪抢险大型浮雕,构图完整,造型生动,气势雄伟。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距离起点12.42km 当前海拔18m

立兴洋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江岸区沿江大道183号,时代为。属东南亚殖民建筑风格,设计者是德国的石格司建筑事务所。其二三层的连续券柱式拱廊极为亮眼,上覆红瓦大坡顶。瓦脊上对称的两个烟囱,很像是竖起的小狗耳朵。
立兴洋行由法国人立兴于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创办,1895年在汉口开办分行。主要从事芝麻、猪鬃、牛羊皮、桐油等土产的出口,德国钢材、比利时玻璃、美国面粉的进口。还曾经涉足过代理法国邮船在汉的业务。在京广铁路未建成之前,长江轮运是最方便的交通方式。
1905年前后,立兴洋行代理的法国东方轮船公司开辟了长江航线。
洋行建筑是武汉近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其风格样式代表着近代建筑的主潮流。立兴洋行是其中一例典型。
现为市招商局使用。
2011年,立兴洋行汉口分行旧址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距离起点12.52km 当前海拔17m

武汉横渡长江博物馆位于汉口江滩公园内、江滩防洪纪念碑正对面。该馆采用苏式建筑风格设计,总建筑面积4975平方米,高42米,共7层。博物馆展示厅由序厅、主展示厅、体验厅、观景区等组成,展示内容包括“击水中流”、“情系长江”、“大江弄潮”三部分。
博物馆位造型上采用苏式风格,总建筑面积4975平方米,高42米,共7层。其中,4楼以上采用退台式设计,可形成3级360度全景观江平台,游客可登高眺望长江两岸,俯瞰江滩美景。整个楼体的架空层完全架空,不影响防汛行洪。整个横渡长江博物馆外立面装饰五开间的柱廊,三段式塔楼高耸,与防洪纪念碑及沿江大道老建筑风格相呼应,并与防洪纪念碑等构成横渡长江文化园的核心景观。
博物馆展示厅由序厅、主展示厅、体验厅、观景区等组成,展示内容包括“击水中流”、“情系长江”、“大江弄潮”三部分,通过图片、照片、视频、实物等史料,结合写实油画、雕塑等艺术品,再现了***多次横渡长江的历史,展示武汉历次群众性渡江活动盛况,以及武汉人历史悠久的渡江习俗、文化。
距离起点12.83km 当前海拔28m

距离起点13.12km 当前海拔31m

距离起点13.25km 当前海拔70m

汉口粤汉码头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东南部,滨江公园南侧,长江北岸。占地600平方米。为汉口一徐家棚一红钢城之间轮渡码头。清末此地停靠外国兵舰及商轮。1914年辟为专用码头,称今名。有长100米、宽6米栈桥。日均客流量5万人次。多路公共汽车经此。这里也是武汉两江游览(夜游长江)上船码头之一。
距离起点13.7km 当前海拔26m

距离起点13.76km 当前海拔25m

距离起点13.79km 当前海拔26m

走在胜利街的时候,被座气势大的法式建筑所吸引,建筑已经被围起来,正在等待修缮,从围挡上露出的口子看过云法国曼塞尔屋顶和布满雕花装饰物、高墙与廊柱,已经可以感觉她当年的奢华与不凡。
德明饭店1919建成,法国商人圣保罗投资兴建,犹人史德生夫妇设计建造,中译英文名为“终点”,“终点”指京汉铁路的终点之意,直译为“德明”。
1938年汉沦陷,此时的俄租借和德租借已经交还了权利,英租借被日本人战略,汉口的**借因为特殊的地位,成为各国侨民的避风港。
很多中外难民搬入这,从车站路一元路,从中山大道到长江江岸边,每一座建筑,从地下室到屋顶阁楼,都住满了人,曾经保护了十余万人,免于战争的威胁与磨难。
德明饭店更是成为了各国占地记者在中国的居住首选。在战争时期,越是在战火硝烟的最前线,越是战地记者们争相奔赴的地方。
德明饭店已经整整一百多岁高龄了,经历过她的辉煌岁月的时代,也见证了中国曾经腥风血雨的年代,看到了炮火闯荡中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如何坚强的活下来的,这已经足够了。
距离起点14.08km 当前海拔21m

距离起点14.2km 当前海拔15m

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胜利街。建于1911年,4层建筑,结构砖木,外墙为青灰色铁砂砖砌筑,平面呈王字型布局,中部入口设门斗,两翼突出做成骑楼,行人可从底层空廊中通过,其建筑特色对丰富城市街道空间具有特殊的作用。
距离起点14.43km 当前海拔38m

涂堃山公馆,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车站路10号,1917年建成。此楼为英商火油公司汉口分公司买办涂堃山所建,为现代风格与古典相结合的建筑。从凯旋门风格的大门进入庭院,公馆坐落在庭院中,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花岗石砌成一米高基座,半露窗地下室。
入口设在中部,精雕细琢,用凸出的门框突出,两侧立精致的多立克柱,入口上部做成半圆券拱状,造型丰富。上下两层外走廊敞开,走廊外侧是花瓶式石栏杆。建筑立面简洁,大收大放,虚实相应。房屋上部有一形似檐口的装饰横带,配上中部经过变化的山花装饰,起到收的效果。
原房主涂堃山,武汉人,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买办兼实业家,1948年携家人去美国。1949年以后涂堃山公馆一直由部队代管。20世纪90年代,涂堃山子女回国办理了房产转让手续。公馆内部设施及物品是其家人捐赠和后期修缮,物品保护的较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距离起点14.62km 当前海拔35m

距离起点14.71km 当前海拔-11m

赞育汽水厂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103号-105号,建于1918年,属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现为居民住宅,武汉市二级历史保护建筑。
汽水在中国最早被称为“荷兰水”,这个名字由日本传入。实际上,汽水并非源自荷兰,而是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列于1768年发明的,当时直接把二氧化碳均匀到有糖香料合成的水当中,变成了汽水。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汽水由海员带入中国沿海地区,慢慢延伸至内地。
一九九七年,中山舰被整体打捞出水,随之出水的各种类型文物三千四百多件,其中最为特别的是一瓶滴水未漏、保存完好的原装汽水。这瓶汽水就是由当时汉口赞誉汽水厂所生产的。从中山舰沉没之时的一九三八年算起,这瓶汽水至少有六十多年的历史,目前这瓶汽水由中山舰博物馆珍藏。
距离起点14.99km 当前海拔23m

距离起点15.11km 当前海拔31m

1861年4月,汉口被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的第二个月,美国即在武汉设立了领事馆。开馆之初,馆址在汉阳。1905年,随着这座红色的巴洛克风格的领事馆大楼落成,美国领事馆迁至汉口。
这幢108岁的老房子,主体建筑为三层混砖结构,临江主立面由三个层高不同的建筑体呈阶梯状层叠向上。三个入口,正中最大的拱卷门为主入口,进去是内空极高的公共大厅。三层外墙,均为清水红砖、连续半圆拱券窗门,每层间都有显著的腰线。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外立面呈弧形,形成内聚的动势,起伏舒展,极具流动感。而两街转角的四层八角塔,宛然欧州中世纪城堡。整幢楼房从下到上,愈往上愈轻盈。楼房内部装修豪华,走道水磨石,房间木地板,至今保存完好。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领事馆闭馆,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馆。1949年5月武汉解放,领事馆再次关闭。2008年,美国驻武汉领事馆再度开馆,但馆址不再在这里,这里现为武汉人才市场。
距离起点15.12km 当前海拔15m

距离起点15.29km 当前海拔29m

1861年,李凡洛夫(亦译作“李维维诺夫” )来到汉口,经营由湖北销往俄国的茶叶制品。1863年,李凡洛夫在羊楼洞建立顺丰砖茶厂,后迁汉口英租界下首的江滩边(今黎黄陂路口)。在围成方阵形的几栋两层楼房中,高高耸立的三座大烟囱当时格外引人注目。楼房里安装着当时最新式的蒸汽机、锅炉和各种制茶设备,七八百工人在这里日夜不停的工作。
距离起点15.48km 当前海拔11m

距离起点15.56km 当前海拔19m

租界时期,由白俄浪人邦可所建,故名邦可花园。抗战沦陷时,改名为“东亚花园”,为伪中日文化交流协会武汉分会所在地。
距离起点15.97km 当前海拔14m

距离起点15.98km 当前海拔12m

汉口信义公所大楼属晚期古典主义建筑,1923年始建,1924年建成,由石格司建筑事务所(徳)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武汉市二级历史保护建筑)。它是一所非常典型的文艺复兴式建筑。
1923年由基督教信义宗的传教士魏国伟主持,联合8个信义差会在汉口的俄租界鄂哈街建立了汉口信义中心(后更名为信义公所),并共同捐资建立了汉口信义公所大楼,此楼里有各个差会替派代表组成董事会来进行管理,其宗旨是为在中国的传教服务并能为华中地区信义会传教士路经武汉时提供住宿,为其他联络和代办各项事务而设立,是基督教信义差会在武汉的服务中心,直自现在还是武汉市基督教协会所在地。信义宗即路德宗,是基督教新教的主要宗派之一。1920年中华信义会成立,下属主要联合事业有滠口信义神学院、信义书局与信义公所等
距离起点15.98km 当前海拔13m

华俄道胜银行汉口分行大楼是华俄道胜银行在中国汉口的分行大楼,该分行开设于1896年,坐落在汉口俄租界江滩,今沿江大道162号(与黎黄陂路的拐角处),是一幢造型简洁明快的古典建筑。地面4层,1—3楼均设内廊,但每层楼的窗户造型各异,使得整座楼显得富于变化。1926年华俄道胜银行宣布全面停业,不久北伐军进占武汉三镇,此楼成为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大楼,宋庆龄曾住在二楼。现在为武汉蓝光电力公司使用,并建立了“宋庆龄纪念馆”。并被列为武汉优秀历史建筑
距离起点16.19km 当前海拔33m

这是宋庆龄1927年在武汉的居所。1926年底,国民党中执委在庐山召开会议,决定国民政府迁都武汉。12月10日,宋庆龄和国民政府先遣人员到达武汉,随即住进了这幢小楼,并在此生活、工作了8个月。
在这幢小楼里,宋庆龄接待了美国著名作家文森特·希恩、安娜·露易斯·斯特朗等,通过他们向世界介绍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史实;她发表了“讨蒋通电”和“七·一四”声明,以维护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她每日奔波于武汉三镇,兢兢业业地工作,参与了收回英租界、创办妇女训练班、参加了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等活动。直至7月17日因时局动乱而被迫离开汉口
距离起点16.28km 当前海拔29m

顺丰洋行旧址:建于1873年,系俄商李特芬诺夫创办,从湖北蒲圻羊楼洞迁址于此,主要业务是经营茶叶。为武汉市第一家外资工厂。现为长海大酒店。
距离起点16.34km 当前海拔17m

民国十六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0人,候补中央委员3人,中央监委、****、共青团中央、湖南、湖北的代表8人,共产国际代表和中央秘书处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瞿秋白主持会议。
20世纪50年代起,湖北省、武汉市的文物工作者对八七会议会址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考证,并征集到了大量的文物资料。
1972年,当八七会议会址初步确定后,武汉市文物部门向中共湖北省委、武汉市委提出复原会址、筹建纪念馆的报告,得到了批准。
1976年,按陆定一同志的回忆开始复原工作,搬迁、室内装修、家具制作、会场布置等项工作仅一个月就全部完成。同年10月,会址开始对内展出。
1977年10月,中共武汉市委决定在会址复原基础上筹建纪念馆。
1978年8月7日,八七会议会址恢复原貌并建立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1980年,邓小平同志题写了“八七会议会址”馆名。
1997年,国家文物局、武汉市政府拨款250万元用于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的扩馆和维修。武汉市文物办将鄱阳街八七会议会址毗邻的135号、137号房屋产权转让给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
1999年3月至10月,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实施扩馆维修工程,纪念馆占地面积由163.71平方米增至438.62平方米;建筑面积由681.22平方米增至1397.12平方米。
2011年6月30日,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扩馆陈列改造工程竣工,面积增至3036平方米
距离起点16.6km 当前海拔27m

距离起点16.63km 当前海拔14m

1901年前后巴氏兄弟在汉口俄租界买了一大块地皮,范围包括东西向由两仪街(今洞庭街)到珞珈碑路(今珞珈山街),南北向由列尔宾街(今兰陵路)到今天的黎黄陂路。并在两仪街与三教街(今鄱阳街)交汇于黎黄陂路到兰陵路间的三角地带盖起了一栋等腰三角形的大房子,1901年始建,于1910年建成。这就是人们所称的巴公房子。建成后的巴公房子成为这一带俄租界的标志性建筑。
巴公房子由巴公房子分别为“大巴公”J·K·巴诺夫和“小巴公”齐诺·巴诺夫共同建造。属近代古典复兴式建筑,总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房间共计220间套,整个公寓用红转砌成,砖木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廊檐、露台、曲栏、拱券和立柱各显精致,由景明洋行设计,永茂昌、广大昌营造厂营造。它是武汉较早出现的多层公寓,对我国近代建筑有较深远的影响。为当时汉口最大的公寓楼。所临的四条马路每条临街都有两至三个出入口,共有9个出入口。1912年巴氏将这栋大房子卖给了广东银行,一倒手,巴氏净赚白银30000两。这期间,巴氏兄弟把剩余的一大片地皮卖给了英商怡和洋行。
“巴公房子”又有“大巴公”和“小巴公”之分。大、小巴公房子各一座,紧靠在一起,平面呈锐角三角形。中部为三角形天井,相当于一个内院。平面单元式布局,各单元分别设置出入口,单元分户明确。整个大楼外观立面严谨对称,尺度宏伟,内廊大理石,外廊铺间花、马赛克地坪,铺拼木地板、木裙墙,壁炉采暖,内部装修古朴典雅。是一座颇具***风格的建筑物。但最特殊的是整栋大楼呈三角形,其尖阁三楼是一僧侣帽形的厅室,被人们俗称之为“俄国缠头尖”。
1910年房子建成后,委托比商义品公司经租,供在汉外国侨民居住。
旧时,与巴公房子三边相对的历史建筑,有兰陵路上的俄国波罗馆(夜总会),有洞庭街上的顺丰茶栈(现为民居),上海大戏院(1930年建。后改名中原电影院),星光球场(现健康幼儿园)。有鄱阳街上的美的面包房(1918年建。现工商银行储蓄所),巴黎商店,“八七”会议旧址(原苏联驻国民政府农运顾问罗卓莫夫故居),邦可西餐厅,惠乐公司(1915年建。经营茶叶和丝麻)
距离起点16.74km 当前海拔11m

距离起点16.82km 当前海拔24m

距离起点16.84km 当前海拔32m

距离起点16.91km 当前海拔31m

1912年至191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汉粤川铁路期间在此工作、生活直至去世。他为了中国铁路建设,几度举家迁移,该故居是唯一至今保存完好的旧址。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系詹天佑亲自设计建造。
房屋占地面积782平方米,建筑面积920平方米,是一栋具有欧式风格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1912年詹天佑偕全家由广州迁到此处。在汉期间詹天佑先后任汉粤川铁路会办、督办,以及交通部首任技监。掌管全国铁道交通技术领导工作。他创立并领导多科性中华工程学会,开拓祖国现代化工程学术专业。
距离起点16.93km 当前海拔30m

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891年曾经游历汉口,参加俄国茶商开办的顺泰砖茶厂25年周年庆典,旅行到意犹未尽,决定捐献一座东正教堂给当地侨民,这就是俄国东正教堂。汉口东正教堂是武汉唯一的东正教堂、唯一的俄式拜占庭风格建筑,侥幸躲过了1938年和1944年汉口的两次大轰炸,基本完整保留。遗憾的是原有的“蒜头”宝顶已毁。
距离起点17.36km 当前海拔28m

距离起点17.42km 当前海拔42m

距离起点17.42km 当前海拔43m

距离起点17.54km 当前海拔37m

鲁兹,中文名吴德施,1904—1938年间,在汉口任圣公会鄂湘教区主教,是一位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事业的美国人。任主教期间携全家居住于此。辛亥革命前,他在主管的教区掩护反清革命志士;辛亥革命中,他把教堂作为革命军的临时医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他的家成为进步的新闻记者、外交人员和社会工怍者经常活动的场所。抗战初期,中共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都曾到这里作客。国际友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诺尔曼·白求恩等到汉后都曾在鲁兹家居住,路易·艾黎、期雷尔·爱泼斯坦也在这里活动过。鲁兹主教在抗战初期还经常参加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活动。1938年4月19日鲁兹告老回国前,周恩来赠与亲笔题词:“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是吴主教在华四十年的最后宝获。嘤嘤其鸣,以求友声——这是我们希望吴主教带回国去的福音。”并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为他举行告别宴会。故居坐东南朝西北,为一栋西式二层砖混结构楼房,大门前有立柱外廊.建筑面积646平方米,保存完好。
距离起点17.61km 当前海拔38m

距离起点17.92km 当前海拔12m

19世纪末,英国商人Liddel兄弟来华,创立上海英商平和洋行,1905年在汉口青岛路设平和打包厂,这是英国人在汉口开设最早的棉花打包厂之一。目前,112岁的平和打包厂是武汉现存最完整的早期工业建筑,也是最早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
汉口平和打包厂旧址是一座四层砖混结构建筑,墙面用红砖砌筑,窗间用壁柱分割,窗下方装饰一段灰色水泥拉毛墙面。建筑光滑平整,朴实耐用,是典型的近代工厂建筑。
自1905年初建后,平和打包厂又分别于1918年、1933年、1949年及新中国成立后等多个不同时间扩建,形成目前外观六栋、总建筑面积32808平方米的厂房,厂房内拥有大小房间上百间。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平和”。抗日战争胜利后,平和洋行重返汉口,打包厂于1946年复业开工。1949年武汉解放后,平和打包厂在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政府轻工业局领导下进行“镇反”和民主改革等政治运动。1953年12月由武汉市国营商业仓储公司接管,编为市仓储公司第三打包厂,1960年9月改为仓库。
距离起点18.01km 当前海拔17m

距离起点18.1km 当前海拔49m

距离起点18.67km 当前海拔58m

武汉科学技术馆将科技、历史、文化充分融合,武汉的两江文化、码头文化成为“市民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在新馆建设中,既延续了武汉港时代特色的建筑特征,也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既有科普功能展示,也有汉口租界历史建筑群的展示;既展示经典的古代人类科技成果,也跟踪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武汉科学技术馆囊括了教育、休闲、娱乐等多重功能。建设内容包括科技之光、百湖之城、体验科学、探索之光、科苑探秘、产业科技、人与健康、创新前沿、儿童科技乐园等十大展区。主要特色有:“舰船世界”,重点展品包括106**驱逐舰、303潜艇、登陆舰、猎潜艇、快艇、补给船、高速艇等各类型舰艇实物,舰船直接停泊在江滩边。
距离起点18.89km 当前海拔52m

汉口汇丰银行大楼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在中国汉口建造的分行大楼。汉口分行开设于1866年,在时间上仅晚于香港和上海,曾经长期是该行最重要的分行之一。
该大楼建于1913-1920年,为一幢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平面呈平行四方形,具有古希腊建筑风格。占地3591平方米,建筑面积10244平方米。这栋大楼是汉口最典型的西方古典式建筑之一。汉口汇丰银行1868年开业,解放后1955年停业,现为光大银行使用。
距离起点18.96km 当前海拔34m

汉口盐业银行大楼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汉口盐业银行大楼(现在由工商银行使用)
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建于1926年,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6699.43平方米。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外墙麻石砌筑,正面双肢列柱,两侧面单肢列柱,古典混合柱式。日军占领武汉后,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部指挥所曾设于此。整座大楼庄重雄伟,是武汉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的佳作
距离起点19.06km 当前海拔22m

距离起点19.13km 当前海拔23m

横滨正金银行汉口分行:1894年开设,位于汉口英租界江滩,(现在的门牌号码是沿江大道129号、南京路2号),1921年建造4层大楼,由景明洋行设计,建筑面积5632平方米,古典主义风格,麻石外墙。主入口设在转角处。正立面柱廊采用爱奥尼柱式。内部装饰华丽,有一些日本元素。1998年被公布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为湖北省国际信托公司使用(现在的中信银行)
距离起点19.17km 当前海拔46m

江汉关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汉口沿江大道129号,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汉关大楼创办的专题性博物馆,2015年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359平方米,展厅面积2300平方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江汉关博物馆有各类藏品、文献资料近万件,涵盖了金属器、瓷器、木器、纸制品等多个类别,常年对外开放的有基本陈列、复原陈列以及钟楼微缩复原展示等常设展览。
江汉关博物馆(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詹天佑故居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地方博物馆,由江汉关博物馆、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詹天佑故居博物馆三馆组成,是以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与武汉近现代历史相关的各类文物、文献及实物为主,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永久机构
距离起点19.51km 当前海拔18m

汉口日清洋行旧址(沿江大道号131号): 《马关条约》后,日本获得了从上海到重庆的长江流域航行权。日清洋行是日本政府主导(掏了一半的资金)的航运公司,统筹日本航运企业在长江流域的船运。在汉口的这个旧址是由前文所说的英资景明洋行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1928年落成。楼顶还有露天花园,顶层的窘楼具有古罗马风格。
距离起点19.55km 当前海拔17m

1917年建成。大阪日棉于1910年在武汉设立日信洋行,初址在汉口河街,后由于江汉路交通便利,遂于1917年迁建。其业务为收购中国棉花,销售日本纱布,并供应上海、青岛等地...
距离起点20.04km 当前海拔37m

台湾银行于1898年由日本创办,1915年在汉口设立分行。该旧址为五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麻石到顶;正面三段式构图,第一段为一至二层,其中间和两侧入口均为半圆拱门,二层的窗户也为半圆形;第二段为三至四层,中部为柱廊,有十根廊柱;第三段为檐部及屋顶券廊,采用中西结合的装饰手法。台湾银行汉口分行是日本侵占台湾后,所设银行在内陆的分支机构,该旧址是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实物见证。
距离起点20.24km 当前海拔49m

距离起点20.51km 当前海拔53m

四明银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江汉路45号,建于1936年,卢镛标建筑事物所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四明银行1908年成立于上海,1919年成立汉口分行。该旧址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主义风格。平面呈梯形。地上五层(局部七层),地下一层。立面构图强调竖向,简化的壁柱直通顶部。一层采用麻石贴面,以上几层采用水刷石材质。楼顶部两侧为渐次收进的阶梯状塔楼。该旧址是中国建筑师在汉设计的第一座钢混结构建筑,是当时武汉较高的建筑之一,也是武汉在租界以外修建的最早的西式建筑之一,是当时华人修建的“争气楼”,运用了当时欧美建筑界的最新思想,对武汉近现代建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距离起点20.54km 当前海拔55m

上海村原名鼎安里,1923年由华商巨贾李鼎安投资建造。李鼎安是旧时商人,曾任日伪武汉治安维持会财政局长,这里正是他掷重金,聘请英租界当时最有名的英国建筑师Frank Baines进行设计和规划的。
在2000年江汉路步行街开街前,上海村奇迹般地没有遭到过任何破坏——包括砖石、墙面、树木、门窗、玻璃等,都沿用近百年前的旧物,建筑本体也保存完好。
距离起点20.71km 当前海拔44m

距离起点21.06km 当前海拔37m

距离起点21.23km 当前海拔21m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老K·领队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