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青岛> 崂山梯子石 (文/王明伦)

崂山梯子石 (文/王明伦)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崂山梯子石 (文/王明伦)

2022-12-20 15:55:42 7353
青岛

       “梯子石,十分险,游人过此吓破胆。”
       这条流传至今的古民谣,说的是旧时游览崂山的一段畏途——“梯子石”。

.
        作为昔日由崂山西麓去往崂山东麓的唯一通道,这条旧称“梯云路”的山径起点为八水河西侧的大平岚,止于道教圣地太清宫。因沿途山路竖立如梯,故名“梯子石”。

.
其实若要往上追溯,该路早在金元时代便已具雏形,著名道士丘处机(长春真人)在南天门留下的石刻便是明证。

.

.
清光绪年间,掖县名士、举人林钟柱曾来此游览,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梯子石记》,文中称“梯子石者,一名天梯,旧以险恶著。……乱石磊砢,荆榛满目,似洪荒以来,从无游屐践之者。……虎狼所不穴,猿鹤所不到,山精木怪所不游。……上之无可登;下则怪石齿齿,倒垂大海。一侧足,即随波臣去。”由此可知昔日道路之艰险。

.    
插注:游记刻石“梯子石记”。地处梯子石东端登山路南,凿平巨石,长约3米宽约2米,刻记其上,共388字,每字字径6厘米,1980年春青岛市修德书——
                 
                   梯  子  石  记
山不险不奇,游不恶不快,穷游者莫不知之。梯子石者,亦名天梯,旧以险恶著。辛卯季春,余游九水毕,复转而游此,过麦窑寻山麓而上,面危峰,临大海,虽称天险,然犹樵牧所履之径也。忽值高山,乱石磊砢,荆榛满目,似洪荒以来从无游履践之者。折而下,复登两山,其势较前峻。再一山,石崩谷裂,虎狼所不穴,猿鹤所不到,山精木魅所不游。巉岩横出,如蛟龙扬鬣,与霹雷角斗于空中,是为天门顶。举目周视,无足迹可寻,乃先悬带其下,持之而堕于石底,神情恍惚,几疑去天尺五。再半里即至梯子石,上之无可登,下则怪石齿齿,倒垂大海中,一侧足即随波臣去。其中一线直上,绝壁千仞,石莫能自立,鸟莫能自飞,即欲痛哭寄书,而天空地窄,四顾无人,思问一樵夫而不得。俯窥之,下有微光,圆明如镜。侧身入,众石支一石,翱翔甫定,衔尾卧其上,人从隙中过,约略数十步,仰见青天,忽成异境,盖即世俗所谓狗洞者。疾趋下,渡八水河,攀松杉而上,至其巅,望海水如绿玉,则太清宫之西峰焉。一片空明,千山紫翠,仿佛更始余民重睹汉仪,出险神稍定,乃逐步回而望之。光绪己卯(1879年)举人林钟柱撰,庚申年(1980年)春即墨修德书
.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任青岛市长沈鸿烈为发展旅游,大搞基础建设,整修、扩建游山道路。
.
【插注:沈鸿烈(1882-1969年),字成章,湖北天门人。1931年末至1937年,任青岛特别市市长六年,颇有政声。

.
位于崂山北九水的这栋石头房,最初是德国人遗弃的营房旧址,沈鸿烈当年将其改成别墅,用于接待贵宾,后来人称“沈鸿烈别墅”或“成章草堂”(“成章”~沈鸿烈,字成章)。

.
这条全部用崂山花岗岩修筑的登山石阶,据说当时采用包工包料的形式,每根石条的造价为一块大洋。

.
如今这些石阶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霜雨雪,但大部分仍保存完好,可见当年的工程质量确属上乘。

.
站在八水河西岸~

.
放眼东望,楷书的“天梯”两字赫然入目。


【插注:“天梯”。镌于八水河公路桥北之半山石阶旁。清代以前,进山无路可循,当地山民沿山凿石阶而行,进山之难,犹如登天梯,故名。字径2米半,在海滨即可遥望。青岛市王梦凡书。

.
石刻上方山巅有一奇石,颜色赭黄,远看犹如一只乌龟卧在那里,似正准备游向大海,


石壁上凿有“鼇首金龟"四个大字。

.【插注:“鼇首金龟”。隔八水河与玄武洞相对之山巅,岩石如鼇似龟,仰头翘尾,作龟伏状。字镌于摩崖之上,行书,字径3米半,在山下即可相望。青岛市王梦凡书。

.
但与“天梯”一样,这处刻石也是只可远望不能近观

【插注人抵石前,其下几无立足处,只能仰望,不能平视,所以反而不能欣赏刻石的全貌,也无法完整地拍全石上的刻字了。

.
石阶曲折迂回,因为鲜有人至,很多地方都被落叶苔藓覆盖。

.
望西北,只见远处群峰如剑似戟,高插云天,     

.
绿如翡翠的龙潭水库近在眼前。

.
石阶的拐弯处有供游人休息的石凳,当属八十年前的旧物。

.
据史料记载,当年这条路上最危险的一段在大平岚东面,山顶巨石拦路,小径宽不容足,游人至此,须手足伏地爬行而过。

.
头顶蓝天白云近在咫尺,身下大海浪涛怒吼,从此经过一次,如同去了一回阴曹地府,故名“阎王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砌筑登山石阶时,令人闻风丧胆的“阎王鼻子”被凿去,从此天堑变通途。

.
山顶路北侧有座小山神庙,长宽高均不足米,雕琢却十分精致。顶部用整块花岗岩凿成,配以简洁的浮雕花纹。也许是当年住在附近庵子中的山民所建,也许是经常从此经过的路人为求得山神保佑而修。

.
因位于当年的交通要道,庙虽小,知名度却高,一些民国时代的崂山旅游宣传材料中曾有提及。民国时代著名作家倪锡英在《崂山胜迹》一文中即有“山顶上有一座山神庙”的记载。只是白云苍狗,时代变迁,庙前的供台上早已断了香火供品,连山神爷的牌位也不知流落何方。

.
站在山顶俯视脚下,浩淼的大海银光闪闪,波澜不惊。

.
由此开始,石阶一路下行。

.
行不多远忽见一大石凌空横卧,其下有洞如门。

.
清代黄肇颚所著《续崂山志》中如此描述:“石在太清宫西,天门峰池东,所以通东西山之路也。一名天梯。一线鸟道,高数百仞,下临大海,不可视,非强有力者不敢过。

.
下有窍石如洞,俗称狗洞,可通出入。谚云:‘能履险者上天梯,不能者钻狗洞’是也。” 后人嫌此名不佳,遂改为“寻真门”,并勒石为记。
【插注:“寻真门”题刻。因原名“狗洞”不雅,今名“寻真门”,取其进山求真之意。字镌于洞额横石上,面西,字径80厘米。青岛市董海山书。

.
待石阶路结束,美丽的太清宫已近在眼前。

.
【插注:名胜题辞“太清水月”。在太清宫盘石路略下北侧之高石上,面临太清宫湾,“太清水月”为崂山十二景之一。行书,字径80厘米。青岛市杜颂琴书。

【插注:风景题刻“翠澜”。镌于太清宫湾码头旁之石阴,此处为太清宫八景之一。原放生池坝内有游艇名“翠澜”,今游艇已无,镌此二字,半没海中,随海潮之起落时隐时现,亦颇成趣。草书,字径130厘米。青岛市蔡省庐书。

.

.
遥想当年行人至此,面对眼前的神山仙境,钟声潮音,心境该是何等开阔。与此相比,途中所遇到的所有艰难惊吓,便都不足挂齿了。


(本文原载《胶东文艺》第2436期,由作者声明为原创作品,转发请注明出处。为尊重作者,维护原创,谨遵网约。)

56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放心去飞~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放心去飞~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