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征船底顶

【封面 船花】
以前提过这边的户外三大虐线,分别是韶关的船底顶、惠州的白卡莲银和清远的大东山,排名分先后。所谓虐,是指走完这三条线的全程,并不是指其精华段。所谓精华段,就是指去了该线路最高最难最美、最经典等的一部分。这次去了船底顶,算是把这三条线都走到位了,不过全是精华段。
精华段与全程的长度相比,大约打5~7折,强度打五折。因为全程走完一般都需要两天以上,第二天的体力耐力都打了折扣,而难度并无减少,尤其背包还要多带很多吃喝帐篷啥的,更累。精华段最多1.5日游,真正在山里的时间约12个小时上下,远低于全程山里转两三天。
三条线的确都虐,如果要分别论其特色,或者值得去一趟的理由,大概可以各自安好。
要论景色,自然是大东山最美,所以去了两次。六点登东岳顶要么看日出,要么看云海,要么全都要。然后长达七八公里的千米山脊行走,偶尔峡谷垭口,风光秀丽,难度不大,感觉很好。下到终点可以泡野温泉,正好清洗一天的疲劳,非常nice。
要论险峻,非白卡莲银的大银屏山莫属。七八十度斜坡的攀爬,五六十度的常规上下,数个连绵起伏的山头都是如此,尤其是最后主峰需要像壁虎一样贴着山体上,只有草根跟你抓。反正以后是不会再去了,给钱也不去.....
之所以叫大银屏山,是因为东莞最高峰就叫银屏山,海拔只有898,为了与其区分,就把它加了个大字,因其的确更险更高有1110米。同样命名逻辑还有南山区的南山才300多米,与惠州的大南山1105米;福田区的莲花山一百多米,与前面白卡莲银中的莲,大莲花山1336米。
当然本地人并不会在前面加这个大字,只有这些到处爬山的人,为了区分才加的。不然约好说爬莲花山,你去了福田看老邓,而我跑去汕尾爬粤东第一峰。
要论难度,那只能是船底顶了。这次走的是联新线,凌晨一点十分到达山脚,整理一下马上出发,上午十点登上船底顶,下午三点半才到终点,耗了14个小时以上。后面又花了一个多小时,走盘山公路到停车位置。1586米的海拔也是这三条线里最高的,走完28公里也是最长的。顺便吐槽一下,凌晨一点进山,两三点那会困的要命,边走边打瞌睡,头一回这么拼,至于吗,又不是在搞钱搞学习。。。
而且,船底顶路线最为复杂,尤其前期路极其难走。一条很窄的贴着半山腰带斜面的小路,七拐八弯高低起伏无穷无尽,左边是一看就很深的很陡的斜坡,走每一步都要打起十二分小心。除了要防止踩空,还要防止踩到硬石头,特别不爽,硌到踢到崴到脚,大脚趾头顶到生疼。加上现在已经四月份了,青苔湿滑不敢说无处不在,那也是随处可见,步步惊心。一会上一会下,每次下坡都令人不爽,因为现在下去多少,等会全都要爬上来多少。一个字,崎岖。
如果只是小路再远再难走也就罢了,毕竟还有路可循。穿过数条小溪,感觉有点凉飕飕到冷,然后就猛然听到前面传来轰鸣的水声。基于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的逻辑,这么远还这么响,那水得多大。果不其然,下到一个深V后,来到了一条水流巨大流速极快的小溪边。或者不应该叫小溪,起码十几米宽。沿着溪河往上游走,寻找比水位高的大石头择机过河。前段时间整个岭南有一次大降雨,加上南方海洋暖湿气流正随着季节气温北上,就在韶关的南岭山脉这段率先与北方冷空气交锋,昼热夜凉水汽凝聚,导致现在山区含水量高,加上这是高山地大,平时涓涓细流成了现在的轰轰隆隆,河也是过的连蹦带跳,步步惊心更适合用在这。前面那个是怕走着走着掉悬崖,这里是怕一跳掉水里。
当然,溪河水清澈无比,清凉,透明,洗手洗脸绝佳,直接喝也没问题。
整条船底顶线所经过的地形地貌之多之复杂,之难度强度,都超过前面两条线。峡谷悬崖高坡在别的山算是顶配了,在这只能算是常规操作。不知名的密林迷踪,溯溪石头大乱坡,滑石,巨大的溪流,无迹可寻的纯野,顶上高处宽广的山顶,远近尽收眼底,让人产生一种不虚此行的满足感。尤其满山的碎石乱石,感觉无处不在,从登山那一刻起小路上就感觉到了。长长的碎石坡,就是把东西冲海岸线成45℃角斜立起来了。登上山顶后远远望去一方面点缀其中,一方面又感觉密密麻麻的灰白石头镶嵌在山体间,好像整座山被哪位大仙拿铁锤锤过两下一样,碎石到处都是。
这次头灯竟然电池耗尽了,那时正五点多,特黑。以前头灯一般开两三个小时天就亮了够用,这次一点到五点有四个小时,歇菜了,恰好是上溯溪那一段最危险的。
另外还有一段落石,因前面带队的人走飘了轨迹,强行通过并不明显的松动斜坡,导致后面跟随的大**冒着被石头砸中的危险全上,像不像鸭子羊群蚂蚁毛毛虫们跟着领头那个嘎嘎走。爬上这段危险地带后才发现,右边几米远有一条略明显的小路。其实不管是临时组建的哪个小队,第一人必须要会看轨迹,随时看,能及时发现并修正路线,观察力也要强一点,不能看到小路来凭感觉走。
还是按流程走一遍,上文配下图:
3D图,挺长
深夜抵达登山口农家乐,混另一支队

合影

凌晨一点,能熬夜能远足能爬山还能负重,图什么

刚进山时,几只队伍同时出发,怕是有百把人

进山就爬坡,一秒都没耽搁

之后开始有点**路

队伍也由开始的人挤人变成拉开距离

暗夜里的竹子林,头灯下的手机影

左边是看不见底的深坡,很陡,紧挨着小路边

路过一颗巨粗的大树

第一个这才是小溪吧

轻松踏石而过

从凌晨两点到四点多这一段时间内,几乎都是一个人在走,前面人不多,后面人也不少,偶尔赶上落单或结伴的。在越过第一个小山之后,一路往下下下,转过一个山体弯后,远远听见前方传来轰鸣声

下到底,遇见一条小溪河,秋冬小溪,春夏溪河

挺宽的

沿溪河往上游走,找了一处大小石头勉强过河

之后在溪河的左侧继续前进,因为前队已经拐进山林灯光消失,四点多的深山里只有水声,又是一个人往前冲,后面的人却停在河边休息。一个人冒进几十米后不敢再走,小路特别不明显,轨迹也飘来飘去,不得已返回河边等大队。在这个极小的山坳里拍了这张。后面大队跟上来,往前拱了几百米,轨迹在飘,路消失了。大家集思广益,多方寻找,原来是需要顺着溯溪往上攀爬,是真的攀爬,不是走。这里耗费了大半个小时才算是走出溪流区,爬上去后都累的不行。有路可走不累,需要找路时消耗立马就加大了。找路越久,体力精力几何级消耗,后面跟随的只需要埋头攀爬就行了。所以开路先锋的确非常人所能担负的

走出那条无路的六七十坡度溯溪,修整片刻,继续前进。题外话一下,能不走有水的溯溪就不走,尤其还有爬高,大忌。还有我们这种临时组建的随机小队的确要时刻看轨迹,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第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不少小路岔路,野猪路,溪流冲出来的路等等都会误导你。第一人不能凭感觉哪里宽就走哪里,经常是在宽口子的旁边,有一条不起眼的被草木遮了一半的小路,它才是正道。在连续跟随别人走错两次后,于是自己就走在前面看轨迹上了。又是一番折腾,穿过一条干涸的纯石头溯溪,终于离开了有水区域,走到了这片相对干燥的乱石坡

天色刚亮,坡度五十,因为双手可以摸着面前的乱石发力,算是半攀爬

登山杖都收起来了,手脚并用,爬山

爬过这棵树,远处的山都是凌晨花了四五个小时登上去又下来的来回折腾过来的。高树在退却,矮林在渐生

独自休息

往前看还有这么远,看起来只是微斜,其实很斜。负重爬这种乱石路贼累,像台阶又不均匀,是野路又不连续,还不算稳,一句词形容,自力更生,自求多福

乱石坡的尽头是小竹林,一个垭口,人影攒动,日出东方,算是告别初期的地形混杂阶段了。因为根据以前的经验,凡是垭口一过,就意味着已经上升到一个足够高的平台上,接下来很可能是在此基础上进入一个山顶峡谷,在其中会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混杂泥土的小路带你继续上山

垭口处汇集的人群,有出发的,也有刚坐下的

地形地貌跟想象中的一模一样,谷地平路,曲折而上

回望,山顶小峡谷一个,顺着山腰路穿过来

走在山谷里

爬上又一片山坡,再斜着往左上穿过一片密林,来到这片大乱石坡。之所以加个大,是因其石头比前面那片乱石坡的个头大几圈。前面那个石头一般都只有脸盆大小,最大不过脚盆。这里脚盆起步,大一点牛这么大,更大的大象。小石头在这里是点缀,在前面则是主流

乱石坡只能以游兵散勇的随机方式前进,每一步你都要思考,踩哪块石头,开不了小差,组不了队,说是一坨勉强可行。特别小心手机别掉进石头缝里,在里面再翻个滚就完了,几吨重的石头是别想挪动

有点像木炭

百把米吧快到了

十几米

结果被这群人叫住拍照,水果手机拍人的确可以

爬上来走完乱石坡,却一头扎进林子里,地上无明显路径。立马看轨迹,又飘了。现在这轨迹定位很准,回到轨迹上保准有路。唯一不爽的是,在林子里走回轨迹的短短几十米,就被不知道啥品种的矮树枝刮了一下,立马手背三个指头鲜血直冒。高山老林里树枝特别硬这个道理早就知道了,绝大多数时候还是记得的,被刮的时候就忘记了,这到底算不算懂了。再次登上小山头,顺着小路,直上这片微斜的山顶平地,比较宽广,可以奔跑

尼玛堆五连拍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平顶的尽头

是陡然悬崖,感觉正在千疮百孔,摇摇欲坠,风化ing
竖看

横拍

这种石头品相,乱石坡估计就是它们掉下去的,有图有真相

众人观赏,瞎聊,吹风

这还不是顶,稍作休息撤。清一色灰裤子,蓝色衣。户外常用色:灰,蓝,橙或红,青,绿;少见紫,黄,黑,白,褐,棕。凭感觉来说,是不是有点道理

一颗枯树。在这千米的高山上能长这么高算是极少见的了,其也曾风华正茂。如今叶子掉光,树干还在。麦克阿瑟曾说,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

这棵应该不算,还有密密麻麻的小树枝,山下的夏天才会催生出山顶之春来,到时候这些小树枝就会发出新叶来。至于为什么倒了,十有八九是树大招风,加上山顶泥土层太浅,都是石头山,小树时根基尚可。另外山顶的风也是最大的,除了平行风,还有顺着山璧山脊山梁从底下侧面吹上来的汇集风,所以山顶往往都是草原,矮灌木或矮竹林。高处不是不胜寒,而是不胜风雨,存不住水,又挡不住风,风速更加大了树木的水分蒸发

边看风景边往左撤,走山脊。这种植被就是最常见的山顶景观,草地+零星散落低灌

远远瞧去山间也有一片乱石坡

片状山脉

对面的山

海拔一千四,撤下来,灰白小路明显可见,又要爬上去。背风一点,聚水一点,向阳一样,就有树林了

去这种风景地的确需要俩人以上,不累

穿梭于这种路毫无压力,还兴致勃勃

爬点小坡也无所谓

沼泽怎么来的,这种积水千年万载熬出来的,只不过在这里还不够积的就被晒干了。基于整座都是石头山,表层为泥土,看那么多乱石坡就知道,窝状地形攒集着水,雨水滋润着草木,草木根系肢解着山石,海枯是没有的事,石烂却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说的就是草根吧或许

也出一份力添砖加瓦,还是单纯的忍不住手痒

路过一处向上斜坡,的对面

转完数个小山头,又进入一个大平谷地,这小路靓的,既想快跑,又想慢慢踱步,风景却是没有

一个巨大的多斜面,看来看去有点像早期windows桌面

发现一块巨石,一方面凹凸不平,一方面光溜水滑

大下坡,当时手机里看起来像瑞士小镇

最远最高处便是船底顶

第二个黄草包那里一堆人,就是在那把包扔下,轻装往右上船底顶

绿青黄灰白,如果有阳光打下来就会颜色交织,层次鲜明

绕道谷底,经过一条小溪,一个满是垃圾的露营地,再左拐爬上山来

爬山经常忍不住回头望去。一般人只盯着前面的风光,殊不知下次如果你反穿过来,还是只盯着眼前的景色么?这么虐的线,下次还是别来了。这次多回几头,就当反穿过了。走同一条路线,喜欢回望的就比只看前面的多1.5到2倍的风光。典型的,,,沾沾自喜,自得其乐

众人与绿衣哥相向而行

爬过来也沾沾自喜一下

到这黄草包了,坐下来休息吃三明治,胀气包

船底顶正面,说是像一艘倒扣的船底。一般山顶是个尖尖,这里好像把山尖削掉了,削的不是很平,像个船底两头有点翘。没有顶却最高,这种感觉像什么,有苦难言还是百口莫辩,还是爱咋咋地。总之,一座山峰没有尖,大概率这里曾经发生过地质故事,并伴随一个神仙故事

补充完毕,扔掉背包,带上一个苹果半瓶水,通往船底顶的路,先要往下

下到一个峡谷,有峡必有溪

跨过溪水泥泞地,开始往上,路径明显

石头路,说明泥土层不厚,被雨水一冲就没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山谷里总是树林茂密,山上的雨水裹挟着腐质泥土冲下来,积攒在谷地,好处都让它得了,肥谷

拐个弯就到

走出林子后视野开阔,回望越过黄草包,最远处隐约一排白色的为风力发电机

广角拉满,都走过了

据说远处这片山谷绿像只蝴蝶,就叫它蝴蝶谷吧

大家都扔了包轻装上来

左边视角的一处山体,层层叠叠

马上到

顶上

宽广开阔之顶,1586米,竟然没有石堆堆?

到了

特意拍的山顶一片碎石,就这么风吹日晒雨淋草根缠,成了泥土

对面不会是黄梅雪后吧

下山下山,密林迎着光

花了四十分钟登顶来回,吃个甜橙立马撤

撤竹林

撤大坡

队伍越撤越散

一个大视野

又爬坡

翻过山坡后,蛮长一段山顶山腰山间穿梭的

一会成队

一会落单

有种看三国大将领兵出战的视角

率军进发,**最前,回头一看,大军整齐步伐,旗帜招展,潜行陈仓道,偷袭子午谷

路过传说中的网红“拯救一棵树”

前年被风雪连根拔起倒了,后面被驴友赶来扶正,还压了那么多石块,这下吹不倒了。枝叶都被修剪的只剩这些,少招点风

红树劈石开

纯天然石板路

纯二

纯三

纯四

纯五

纯六

纯七

纯八

纯九

看路走脚

一串这种山头路,来回起伏,整体慢慢下降

看山下一水洼地

结痂一样的的山体

路过一个最大的石堆。添一块,表示我来过,纯自然的“到此一游”

从这下去,右拐,别再上山了。石堆这里几个露营的兄弟告诉说

此处右拐去大坝山电站,这是个山区溪河电站,可见水流之充沛

然后进入极速下降区,坡度六十以上,起码两公里

再进入竹林区,相对较缓。竹林里的路竟然经常被山上浸水淹没。也是奇特,这些山体水也顺着小路往下流,其实挖一条横向斜沟截断水流就够了,这个是在茶塘线的手作步道上学的

穿过竹林之后,一个清澈的水库

此处海拔还有五六百米吧大概,应该就是在山上看到的那片水洼地,山体溪自流形成的天然水库。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钓鱼佬最爱

离开水库,右拐继续进树木竹林混杂区,尽头像一条机耕路,拐弯处一抹竹绿

一根大春笋

这里已经接近山脚,迈开步子追上一队露营者,他们那个大包有特色,一个手绘的太阳,散发着胡须光

下到底,又是一条通天溪河。这条更宽更大,水流更急

就从这跳过

过完河没过完河的

特清。流动溪水,可边洗边喝

也急

远处人群为水泥路,虽然野山还在脚下,但文明就在前方

就这么踏水中石、水上漂而过

水电站,还挺深挺急的流速

宽景,都是从右边湿鞋过

一部分被引导入人工沟渠

这里离停车点还有六公里多,看时间还早,走盘山公路一个多钟

路边的溪水山石,绿水青山

路过小瀑布

山上引下来的溪水

溪水进村灌溉

盘山公路一路来时不时有这种浸水漫过路面,这座大山水汽是真足,无处不在的水源,不要钱的往下淌,自动调节的天然水库

一片较大的平地做了村庄,四周大山包围

公路通往村中心

育秧苗?人间四月稻禾长,山上秧苗始盛开

不到28公里,十五个半小时,累计爬升两千多

进村后,全程结束!的确有点虐,困。
下面群里找大家再进点货:
日出船底顶

硬着光独行

上来一些了

这张不错,天歪地斜行却正

好了,这里需要隆重介绍一下,船底顶大名鼎鼎之船花,就是这棵树,在春季开的满树鲜花

不同时季不同颜色

不同天色不同角度

纯白

结果这次去,纯叶

用Chat GPT来绘图加花,不知道会不会好看些。其实也不用加,绿叶衬红花,不是正好么

看着挺鲜丽

别人拍的风力发电机

山顶众生相,都没闲着

登高必望远

望远必竖直

侧光尺寸

谁主沉浮

巾帼芳华

坐悬观崖

放空片刻

标配1(先锋)

标配2(驴友)

标配3(中期队形)

标配4(后撑式吹风)

标配5(爬上一座山,还有更远峰)

网红之“拯救一棵树”,亭亭玉立

的确颇有风度

再汇集点视频:
刚进山,人挤人,全副武装
过小溪
过大溪
此时一定要双杖。引出一个问题,如果是单杖,与两腿形成一个三角圆锥,金字塔型,看起来似乎符合数学力学稳定性,其实不然。最稳定的是双手执杖,再配双脚最稳定。原因在于,你的脚永远有一只在动,另一只站立支撑与双手杖形成稳定三角。执单杖的话,一只脚提起时没力,另一只站立脚与单杖形成的是一个面,并不稳定。所以过河时,双杖插到水中,单脚随便找个石头支点即可蜻蜓点水过去
过完河后瘫坐一地吃喝
这里应该是寻溯溪路那一段,也是黎明前的黑暗,头灯就是在这一段耗尽了电量
乱石坡
爬上乱石坡,进入垭口后的峡谷
沿山腰走进又一个山谷
穿过几棵树,进入宽广山间谷
这是一段特别好的路,不用怎么爬高,在小山头下转来转去
短视频
无人机视角
船底之顶
这这这,
水电站前过河
盘山公路的瀑布,能不能在这养点溪水鱼
以上图片视频有借用本次活动队友们所拍摄的成果👍👍👍以作纪念。
给万里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