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太原> 蒲县东岳庙-随时来地狱串个门

蒲县东岳庙-随时来地狱串个门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蒲县东岳庙-随时来地狱串个门

2022-11-07 05:01:57 5430
【古韵】 九张机

缘起

云雾山中一古刹,阴阳鬼神能容下。有人问去阴曹地府还能活着回来?还真能!!!没开玩笑,就有个地方可以让你没事去地狱串个门🤭让你见见传说中的城隍庙、鬼门关、黄泉路、奈何桥、望乡台、忘川河、三生石、考罪石以及东岳大帝与七十二司、地府十殿阎罗、六案功曹、四大判官、十大阴帅和人们内心最恐惧的十八层地狱。

赋诗

云雾山中一古刹,阴阳鬼神能容下。
人间善恶终有报,地狱鬼将索命来。

蒲县东岳庙

蒲县东岳庙是东岳大帝的一座行宫,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是中轴对称,前朝后寝,三进五门的帝制规格建筑。总占地面积近二万平方米,其中庙院占地八千九百余平方米。整个景区由南向北依次为“蒲县胜景”影壁、长虹磴道、土地祠、**祠、御马厅、华佗庙、旗杆、山门、天王殿、凌宵殿、乐楼、看亭、金水桥、献亭、东岳行宫大殿、寝宫、昌衍宫、清虚宫、七十二司、地藏祠、地狱、钟楼、鼓楼、角楼、环周楼廊等共六十余座建筑,二百八十余间。庙内建筑基本均为二层,如:山门下为门洞上为天堂楼和钟鼓楼,山门后的天王殿二层为凌霄殿等等。庙北还建有太尉庙,牌楼等。

蒲县东岳庙建筑布局罕见,整座庙宇内既有天堂部分,天堂楼及相关各殿;又有人间部分,戏楼、看亭和看楼。看亭是有身份的人看戏和议事的地方,看楼是妇女儿童看戏玩耍之处;还有地狱,包括阴曹、地藏祠、十八层地狱等一应俱全。东岳庙在当地还有“一灵二奇三宝四绝”的说法。
👉一灵:据说在这里许愿求神最为灵验。

👉二奇:千年古楸与柏树。庙内看亭两侧名有一棵楸树,均是唐贞观年间栽植,至今约有1370多年的历史。二树盘根错节,郁郁葱葱,一棵仰卧,一棵空腹,据说在树上能找出十二生肖的形象;柏山环山都是柏树,不长荆棘和其它树种。柏树树纹左扭,树尖均为焦顶,象烧过的痕迹,片叶不生,树龄越长焦顶越明显,历代视为一奇。

👉三宝:八仙庆寿、晴雨碑、金代石雕。南乐楼檐下雀替为三组透雕木刻,雕刻工艺精湛,左为“渔樵”,右为“耕读”,中间为“八仙庆寿”。其中“八仙庆寿”,不同的人物在精致的花卉衬托下生动活泼,实为木雕之珍品;晴雨碑是目前发现的东岳庙最早的一块碑,它刻于元正二十一年(1361年),具有提供“晴雨预报”的功能。天将下雨,碑面即呈现水珠,以示雨兆,十分应验,为稀世奇珍;金代石雕是指献亭内的四个雕龙石柱和下面的四个覆盆柱础。

👉四绝:环形庙院、高空游廊、品字戏台、音韵绕空。东岳庙周围建筑与中轴台基之间,有一圈宽敞地带,可环绕行宫大殿四周,尽览大院风光。这种独具一格的“环形庙院”,在全国寺庙中甚属罕见;在七十二司之上建有环型楼廊,南连乐楼北接清虚宫。此亦为东岳庙所独有的建筑;大殿前建有3座戏楼,分东、西、南排列成品字形。东西乐楼较小,南乐楼为正面大戏楼,此种布局实不多见。据说过去戏班子都想来此演出以出名,只有在东、西两个小戏楼上唱“对台戏”,获胜的一方才有资格上南乐楼进行演出;戏楼的建筑远用了声学原理,东西有两厢阁,楼下设置三通道,形成五个庞大的音箱,七十二司的窑洞将声音多角度、漫反射,使戏台乐声回音荡漾,唱念吐字清晰悦耳,充盈整个庙院。

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是泰山神,全名和叫作东岳泰山天齐大生仁圣大帝,是道教之中重要的山神,在民间传说之中主生、主死,也是道教里冥界的最高管理者,同时也掌管人间和天界的沟通,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的保护神。

关于东岳大帝的身世传说有几个主流的说法,《神异经》里面记载说东岳大帝是盘古的后代,《述异记》则认为东岳大帝是盘古死后头颅所演化,《封神演义》之中由姜子牙封了黄飞虎为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之神。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东岳大帝的由来目前也已经无法考究,但是东岳大帝在**传统文化之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人间

👉东岳庙整体建筑坐北面南,前朝后寝,按皇家帝制规格三进五门修建。沿中轴线由山下开始依次建有照壁、登山步道、**祠、土地庙、御马亭,御马亭东侧建有华池宫、道房。山门、凌霄殿、天王殿、戏台、看亭、金水桥、献亭、东岳行宫、寝宫、昌衍宫、清虚宫、地藏祠、地府。东西两侧依次建有钟鼓楼、厢房、回廊、七十二司,角楼、东西六曹。整体建筑以东岳行宫、寝宫、子孙宫为中心,周围环绕东岳大帝所管辖的各个职能机构附属建筑,屋面均施黄绿琉璃瓦,正脊施脊刹,两端有吻兽。平面构成一座“回”字型气势宏伟的皇家建筑群。为了表达清晰特按照天上、人间、地狱三大块分别撰写,中间会插入重要的文物或者建筑说明。

👉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影壁,正中写有“万山俱宫”四字,左右分别写着“霞慰”和“云蒸”,影壁上介绍了东岳庙的兴建以来的情况,中间提有“柏山胜境”四字。

影壁正北,对着通向山顶庙门的“长虹碰道”。碰道笔直地对准着头顶山门,宽约五、六米,长逾百米,如同一道从山顶泻下的飞瀑。沿着长虹磴道向上走不了几步,可见两侧对称小祠各一座,左为“**祠”,右为“土地祠”。“土地祠”自然供土地神,“**祠”供的是五道神。这两座小祠规模不大,算作逛东岳庙的开场小引子。大约由于东岳庙神主司冥间的原因,这里的土地祠堂很有几分凶气,祠堂门外两厢壁画上的人物龇须瞪眼,且有虎狼分列两旁,人物手中举着类似书卷状的东西,上书:“善恶分明、赏善罚恶”。这可不是别方土地爷的作风。

祠堂门口的楹联倒描画出土地神与五道神一文一武的情状。土地祠的楹联是:洪范数居五,诸侯宝列三。**祠则为:策马能殿后,持杵敢当先。这两座小祠,有些像东岳庙的门岗,或曰传达,虽距山门尚有距离,先就传出几分森然气。


从小祠间穿过,大约行至整个长虹磴道一半处,便来到“御马亭”。这里的“御”字当然是指被封为“帝”的东岳大帝了。东岳大帝的马当然是名种,厅内两侧各塑赤色马一匹,皆是昂首扬蹄,一匹是“金晋桌”,一匹是“五花聪”,每匹马都有一位凶狠的武士牵着。

创说中的弼马温🤭

从此处仰望,已可见很有气势的山门了,门外有铁狮一对,铁狮两旁旗杆高耸,门楣上横匾大书“岱岭横云”四字。

即如眼前的山门,就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地震后,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重建的。这座山门左右对称着钟、鼓二楼,一字排列,成为三楼并峙的布局。

山门之上叠构着楼阁,名为“天堂楼”,在“天堂楼”北侧筑有悬空小拱桥一架,与第二道庙门之上的另一楼阁—一“凌霄殿”相连,“凌霄殿”两侧又辟有小阁各一舍,左为“染香斋”,右为“会文轩”,一套山门建筑设计紧凑,小巧玲珑又富有变化,不正是清代精巧秀丽的建筑风格吗?在这一座建筑中上下观望,楼阁俏丽,工整典雅,由悬空之“登仙桥”进入“天堂楼”,极目观望,云树苍然,荫爽交匝,飒飒风声之中,心胸大爽,真有羽化登仙,进入天堂的超然之感。在这里小坐几分钟,全没有一点点对冥司的畏惧,刚才在土地祠与御马亭生出的一些畏惧这时又转还为神朗气清之态。建筑本身布局、风格的变化的节奏,操纵着心理变化的节奏,倘或这座有关冥司的建筑一味地吓唬人,它本身的魅力就要大大下降了。对于令人可畏的冥司主题来说,山门这一套清代建筑似乎显得过分端丽,但这看去好像是对主题的破坏的建筑又恰恰是对主题的一种增益,游庙伊始,在这里看看,是一个顿挫,等游庙结束,出门时登高望远,又是一个幽远的句号。

进入以后第一大殿是天王殿,里面供奉的四个大天王,而大殿上面“凌霄殿”内奉有圣公圣母像,根据东岳大帝即黄飞虎一说,这两位便是东岳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的父母一一黄滚夫妇。

传说,东岳大帝来探望父母必须通过此桥,而普通人通过这道桥,即可上天成仙。

由位于“凌霄殿”之下的第二道庙门再进第三道门,门前有楹联云:伐吾山林吾无语,伤汝性命汝难逃。

这其中有一个小故事,民国初年某日清晨,突然出了件奇事。两位互不相识的农民,都到县知事石映根处声称,昨晚他们做了一个梦,很有必要向知事讲讲,知事石映棂先后召见他们,听他们谈梦,两人的梦,内容竟是一模一样,即东岳大帝告他们一副对联云:“伐吾山林吾无语,伤汝性命汝难逃。”这两位农民一位叫冀向魁,一位叫曹棂秀,不仅互不相识,而且都是文盲,并不具有编出这副对联的文化水平,可见是神灵的昭示了,于是,知事石映棂恭而敬之,沐手敬录了这副对联,悬于东岳庙中。这条消息不胫而走,广为人知,人们称奇之余,又感到脊梁骨发冷,一直无语的山林,发出最后通牒了,哪个胆敢再盗伐山林,便难逃性命,东岳大帝管的就是人命,他老人家这回亲口发话是无疑的了。

从这副楹联中走过,进了第三道庙门,便可见到以东岳庙行宫大殿为主体的建筑群了。这道庙门为洞形,在其上,坐南向北,为庙内慰神戏台,称作“乐楼”。据说除了台前角石石狮为明代遗物,其余均为清代建筑。

站在这个位置,环顾整个大院,便会看到,除了这座正对东岳大帝行宫大殿的正面戏台,在大院东西两侧还有两座戏台,一称东华门东乐楼;一称西华门西乐楼。听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日,这里都有很隆重的庙会,三个戏台同时使用,各路戏班纷至沓来。

三个戏台上两侧演员的出入口均刻有横额匾,正面戏台右首为:“海上市”,左首为“屋中楼”。西边戏台右首为“秦楼月”,左首为“望仙阁”。东边戏台右首为“有声画”,左首为“无弦琴”。从这些匾额的题字内容上,很可以感觉到大家对于艺术欣赏的趣味,舞台上那些美妙的境界不是如海市蜃楼一般飘渺而不可及吗?舞台上那不为时间、空间所限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可以把人们带入仙山琼阁又可以使人回望秦时明月,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戏曲的表演、演唱来实现的,那些优美的动作,动人的唱腔,不正是有声之画,无弦之琴吗?

这座“乐楼”是为庆贺东岳大帝诞辰时演戏用的戏台,装璜甚是考究,台口横楣用一组木雕装饰,采用剔透雕法,左为“渔樵”,右为“耕读”,中间部分是“八仙庆寿”,台内横匾四字为“神以人和”。

院子的东西两侧又于砖窑之上建有一层木结构廊房,有如现代大剧院的两侧包厢,据说当初男女有别,这楼上的廊房,是**妇女们看戏的地方,这样倒是于妇女有好处,省得在下边乱糟糟挤得看不着,被封建意识所轻视的姑娘、媳妇们,托东岳大帝的福,至少在大帝视寿时,于东岳大帝庙中可以高出男人们一头。

院内看戏最好的位置,就是台前的“看亭”。这是一座方形小亭,建于明代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结构为明初形制,单歌山式,四根角柱之上额交结成井架,每一面施斗拱五朵五,享内中央雕有小木作藻井,中心悬雷公柱一枚。屋平级,角舒,坐在这里看戏的自然是官克士绅货宾或其他大长作由会住特者议事也在这里进行,这座精致的方亭也称作“议事亭”。

从这里过一小桥,在行宫大殿之前,便是“献亭”。亭前小桥两侧石雕勾栏围护,谓之“金水桥”。“献亭”是为东岳大帝供献祭品,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亭为方形,单檐九脊顶。这里的四根盘龙石柱,要算是该庙的精彩部分,从文物考古的角度看,这里最引人注目,石柱柱础上至今清晰可见“泰和六年五月重五日”等字样。泰和为金代年号,在现存蒲县东岳庙内,这四角柱础石雕,是最早的遗物了。

这里又有创说,四根盘龙石柱为一个师傅和他的三个徒弟所造。在雕刻石龙时,师徒四人背对着背,互相不准偷看,为的是赛一赛最后谁雕得好。师傅雕的是西北角石柱,他颇费功夫地雕了一条盘于柱上的龙,满以为不错,岂知功成之后一看三位高徒的作品,不独有龙,而且龙或在云端飞舞,或于波涛中跃动,同一题材,三个徒弟在表现上均超过师傅,可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个规律。

师徒四人雕龙的故事,毕竞是传说,实际上,四角盘龙石柱中,前两条为元代所雕,后两条为明代补造。前两条元代龙旋回曲折,豌蜒自如,盘绕于流云之中,后两条明代龙则在艺术手法上差之远矣,而无论元、明两代在这里留下的四条中之任何一条,又大不及柱础上出自金代蒲县郭下村石匠李霖之手的石雕。础盘四角雕宝相花,复盆上各雕三条行龙,有“龙串富贵”,有“龙串流云”,有“龙跃海涛”。

中间斗栱内外皆出四十五度斜栱,华丽清秀。

晴雨碑是目前发现的东岳庙最早的一块碑,它刻于元正二十一年(1361年),“重修东岳庙碑”,碑文出自元代卢希古之手。石碑碑面平滑,光可鉴人,听说这碑有个奇妙的功能,可以预报晴雨。下雨之前,碑面潮湿若汗出,不知其他石料亦有此功能,还是靠着东岳大帝,这块石头沾了些仙气?

👉“四醮朝山”其实就是大型庙会活动,四醮按东、南、西、北四隅划分,各醮由若干自然村组成,一般12至15个村不等。有些小村,两个村或三个村合组一个醮社,大村独立成社。各醮设有1名执事总管,参加醮社各有一名负责叫纠首。各醮社轮流主持朝醮事务,每年一换,12年一轮,或15年一轮。每年在三月二十五日,所辖醮社参加朝山的醮民都在当年主持朝醮的社村集中训练,排演朝山仪仗队形,及准备安排醮民所需的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活动、生活、祭祀用品。哪村主醮,一切费用、开支由哪一村村民摊派解决。主醮村从三月初一起,全村村民开始忌五辛(葱、大蒜、小蒜、韭菜、生姜),不准在河里洗衣物,村设专人负责监督。

准备朝醮献神供品十分讲究,人员选择也很严格。如磨献面,不准使用牲口,只能人工推磨,女人严禁参与操作。推磨、罗面者均有醮会纠首承担。参加磨面人员一律赤脚,挽裤腿,用黄纸封口,严禁磨面时讲话;磨道打扫干净,清水洒地,黄土垫道。三月二十六日清早请神,请神时需锣鼓33面,焚香5柱。将神迎至村庙正殿。事毕,朝醮活动正式进入日程。从这天起,凡参加朝醮人员三餐禁忌腥荤,禁忌污秽行为;禁忌亵渎语言等。三月二十七为“迎菜”日,这天,12节锣鼓(每节40-70人不等)在前开道,后随一架神楼,三桌献菜,每桌12碗菜,敲锣打鼓在村中转游,路过家户,其全家老小均要在门口烧香磕头迎接神驾。迎菜事毕,将神楼送归村庙,献菜奉献神前。

离东岳庙较远的做醮村,一般为三月二十六日“迎菜”,二十七日起醮,中途住一晚,二十八日朝山。如东醮、南醮、西醮即如此。三月二十八日,正式起醮日。当日八时,响炮三声,准备出发,第一炮响,朝山队伍开始集中;第二声炮响,起程准备;第三声炮响起正式出发,一路偃旗息鼓,待进县城,队伍肃整,锣鼓齐鸣,神楼威武,旗帜鲜亮,一直到东岳庙照壁广场。

“四醮朝山”由铃牌、铜锣开道,铃牌是一个人用肩膀上扛着,令牌上正面写着肃静(左为肃,右为静)二字,反面有回避二字,铃牌上方伸出一根弯弓,弯弓吊着一个大铜铃,一路走一路响。金瓜,越斧,朝天凳,旌旗招展显神威,八抬大轿抬神楼,随后紧跟龙凤日月老瓦扇,罗伞,华盖等仪仗队,然后才是各种各样的鼓乐队和表演队,真是热闹非凡。

👉奇怪的左扭柏,柏山上的柏树,长得离奇古怪,全都向左扭。对此,民间有个传说:很早以前,山上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两个徒弟,养着两头毛驴。老和尚每天让徒弟出去割草,小徒弟总是满载而归,草既嫩又鲜,而大徒弟常常筐装不满,草也不好。老和尚以为大徒弟偷懒,便严加斥责。大徒弟委屈地说他漫山奔波,却费力不讨好。小徒弟说他在山上找到个长满嫩草的洼子,今天割了,明天又很快长起来,因而不费气力。老和尚觉得奇怪,当即领着两个徒弟到草洼看,果然如此。他想,这里面肯定有宝,便让徒弟们使劲地刨,最后,刨出了一个破烂陶盆儿。老和尚失望地说:“拿回去喂**!”说也奇怪,往那陶盆里放了些玉米,不管鸡怎么吃也吃不完。师徒们又往盆里放了几锭银子,结果,盆里的银子取之不尽。大徒弟一见这是个聚宝盆,起了歹意。一天,他将这宝盆偷出,埋在山上仅有的一棵左扭的柏树下,准备日后转移。谁知第二天漫山遍野长满了左扭柏,聚宝盆再也找不着了。其实,柏树之所以左扭皆因生长在山巅随着风向和阳光照射而发育形成的。

天上

👉立于“献亭”而对面的,就是该庙的中心建筑,行宫大殿了--大殿面宽、进深各五间,四周石柱围廊,重檐歇山顶,檐下斗拱满布,宫门悬有“东岳天齐”匾额一方,为清初顺治三年所书,正面设板门,四壁无窗。殿内脊柱下题字:“大元延佑五年岁次戊午八月建。”殿周廊柱,均为砂雕凿而成,廊下柱础多为元代形制,据说仅前檐明间北侧柱下础石,系宋金遗物。


前檐廊柱上,刻有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县尹刑叔亨所作“木兰花词”五首,全文五百余字,书法秀丽,文笔流畅,其词音韵铿锵,意象豪爽,是一首慷慨激昂的议政诗,书法劲秀,是珍贵的元代遗墨。

殿廊柱之上,仅施柱头斗拱,无补间铺作。大殿梁架,叫做“彻上露明造”,殿内无窗,这种建筑结构,使得梁架成为采光口。金柱上设护斗及华拱两重,承托梁架荷载,椽头略有卷刹,翼角翘起平缓,整个结构均属元代原作。

大殿内高大的神龛约占殿内空间的二分之一。龛内塑有“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像,塑像拱手捧着玉主,端坐于龙椅之上,神态庄重,双目凝视。塑像顶部有悬塑一组,内容为人物、飞龙、骑乘等。不仅工艺精湛,而且五彩斑斓,那鲜艳的颜色,历经几个世纪,居然还是那么漂亮,实在令今人扼腕。

大殿顶部全覆盖着琉璃瓦,脊饰吻兽为黄、绿、蓝三彩琉璃制成。正脊上除两端吻兽与脊中宝刹外,还有骑马武士十驱,分布于脊刹两侧,对向奔驰,姿式威武雄壮,色泽鲜艳明丽。垂脊上蹲小兽六枚,脊上三枚,有狮子、麒麟、海马、獬豹等,极端为套兽。整个殿顶装饰,是清代重修时更换过的。

人们对于这座神像是尊崇的,据说这是一座走像,即能抬着走的神像,至今,殿内龛前仍有小轿一台,这台小轿就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迎神赛会时拾像用的,人们在这天把神像抬出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现在不抬了,昔时迎神盛况倒真不知能热闹到什么程度。

玩耍的猴子(有个头不见了)

西瓜太郎

生气的武将

雷震子

正殿的屋檐同献亭的屋檐相连相接着,用两根横梁连接支撑。

檐角、套兽、风铎。

正中三铁质戟状脊刹,暗含”平升三级“的喻意屋顶正脊上一队小马跑得欢,使得屋顶正脊动感十足。

由大殿绕过就是寝宫,由于整个庙堂采用了东岳大帝黄飞虎说,更由于认定此庙为黄飞虎的行宫,因而被说成是黄飞虎原配贤德夫人贾氏。这样,行宫内前有黄滚夫妇,中间有黄飞虎本人,后边还跟来了贾氏,一家老小到了一处,倒更富人情味,显得其乐融融。蒲县东岳庙由是又将后土祠称做寝宫,显见得以为黄飞虎每日自天到前边大殿去办公上朝,夜间在这里居住的。

之后是子孙圣母娘娘当然就是一般庙宇寺院中俗称的“送子娘娘”了,故而宫内塑像为女像。

三霄娘娘为云霄、琼霄、碧霄的合称,为感应随世仙姑正神(又称感应随世三仙姑)。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三位仙女,是财神爷赵公明的三个结义妹妹。她们执掌混元金斗,神、仙、人、圣、诸侯、天子等,降生都要从金斗转动。从前信士求儿女,都要拜三霄娘娘,所以也有人称三霄娘娘为送子娘娘或送子奶奶。三月二十八善男信女们除许愿求子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事,是“偷”小鞋或还愿送一双小鞋,这一风俗传承已久。想要儿子“偷”一只小左鞋,想要女儿“偷”一只小右鞋,也有说想要男孩的“偷”红鞋,想要女孩的“偷”绿鞋,儿女全要的就“偷”一双小鞋或者“偷”一红一绿两双小鞋,许愿灵验生了小孩后一定要来还愿,还愿是还一对小鞋,有希望人丁兴旺的还可以还两双,四双,还愿一定是成双成对的,因此娘娘庙前的香火也一直很旺,小鞋也越来越多!求子娘娘庙前“偷”小鞋不知何时兴起,史书上也没准确记载,但许过愿的人们都说灵验,因此一传十,十传百,不只三月二十八庙会有“偷”小鞋,每逢初一、十五都有人来“偷”,想想这正是久婚不育盼子心切的人们的一种精神信仰和寄托。

娘娘庙前还有一风俗“送痂”。因为过去的小孩子容易患天花,水豆等疾病,为了预防种牛豆,为了让种过牛豆的孩子们平安,大人们折一柳枝,用彩色纸剪成条状花形缠绕在柳枝上,精心装扮,这个叫“剥痂”。三月二十八这天大人们拿着“剥痂”送到娘娘庙前祈福,希望娘娘保佑孩子无灾无病,快乐成长。除此之外,庙宇的泥塑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他演绎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传颂着美好动人的故事。

在子孙圣母宫之北,便是高达十五米有余的清虚宫了。清虚宫又名玉皇阁。宫内塑有“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像。

玉皇大帝是**民间信仰中的最高神。恰如《聊斋志异》中所说:“天上有玉帝,地下有皇帝。”玉皇大帝即是皇权在鬼神世界的象征,而且据说玉皇大帝也是道教庙宇中的必祀之神位,因为他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东岳神府亦在他管辖之下。

两边是东岳大帝掌管七十二司,也叫七十六司,是东岳大帝的办事机构,即七十二个专职衙门。其实72司与76司并不矛盾,72司指的是办公衙门有72座,而76司则是指有76位司长各自管理76个不同的司。有的“司”是合署办公,比如“勾生死司、取人司”里就有两位判官。

分别为:这七十二司是天曹司、地狱司、官员司、隶事司、投生司、风雨司、僧道司、勾愿司、医药司、举意司、水府司、四生司、看经司、土地司、速报司、举善司、长寿司、走兽司、平等司、山神司、注福司、水造像司、子孙司、注生司、烧香司、照证司、注禄司、五道司、还魂司、忠孝司、城隍司、孝顺司、斋戒司、修庙司、山林司、杀生司、推问司、六道司、陈状司、孤魂司、疾病司、昧心司、财帛司、注死司、恶报司、法杖司、曹吏司、鬼魅司、枉死司、索命司、校量司、功德司、五谷司、贵贱司、掠剩司、水怪司、促寿司、毒药司、奸邪司、奸淫司、注祸司、失魂司、驿客司、飞禽司、精怪司、堕胎司、盗贼司、冤枉司、减福司、送病司、忠直司、放生司。举例一个第三十三司-掌掠剩财物司,“掠”者,削夺也。“剩”是所贪不义之财。此司专管生财之道,削夺不义之财。财来的正虽多可取,财来的不正,虽少不贪。诗曰:害他害我两相因,不义钱财怒鬼神。杀世凶刀终杀己,烧火毒烟自烧身。断肠鸠酒难消渴,过手铜山莫救贪。荡尽家资空有泪,穷途残喘向谁嗔。

大名鼎鼎的崔判官。

牛头马面。

黑白无常。

庑廊的二楼,摆满了历代的石碑。

地狱

走过人间的烟火和天上神殿,最后我们来到毛骨悚然的地狱串个门🤭**人咒骂一切行凶作恶的人在死后入地狱,也有些在生前作尽坏事的人怕就怕死后要下地狱。人们说“下地狱”,地狱当然在地下,从清虚宫的高处一“下”,可就真感觉进了地狱。

入口是一个窄窄的下行台阶,很陡峭,两旁是墙壁。下了窄窄的台阶,来到一个院子,这便算是来到阴曹地府。

阴曹地府并不是地狱,而是管理地狱的机构。所以这里还都是神仙或神仙界的管事者流。这阴曹里有东西二曹。曹者,在古文里是官署或部门的意思。东曹西曹,就是东署西署、东部西部。你看东曹里坐着三个判官,西曹里也坐着三个判官,判官大家都知道,是阴曹里管事的官员,唐代的人间也曾有过这种官职。在唐代,他是地方小官吏,在阴曹,他的地位也不高。东曹里坐着的三位判官,管什么事呢?管报到。这里就是报道处,来人(鬼)一一登记下来。然后转到西曹。西曹的权力大些,管审判量刑,也是由三位判官干这些事。判官都很严肃,看样子是秉公执法的。

👉东曹、西曹是办事机构,都属于地藏祠的管辖。地藏是佛教里的重要大神,他受佛的指示,掌管地狱,并且超渡众生。有的地方称他为地藏王,他是阴曹地府的统治者,他似乎也该有个宫,或者有个殿,有个府才对,不知为什么这里只为他设了一个祠。地藏祠里设两尊神像,一位是面然大士,住在面然堂里,一位是观音菩萨,住在观音堂里。面然大士是专门降服恶鬼的,所以孔武有力,观音菩萨是专门超渡亡灵的,当然一派慈祥。现在,这两位尊神就代表地藏祠的权力,统治着地狱,管理着地狱。

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

焦面大士(俗称罗刹魔王)守候在另一侧,专司超渡屈死者亡灵的职责。

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悄立一边,监视着管理鬼政的王君们是否公正严明。

在西曹三位判官的座前,另设一座,有岳飞**坐在那里,神情威严,满面正气。岳飞的旁边站立一位英伟后生,据说是岳飞的儿子岳云。岳家父子在上,岳飞案前跪着一人,是位官员模样,二手拿着乌纱帽,其旁有一妇人抱着他哭,这当然就是秦松夫妇了。

从地藏祠的院子,依山势向下通向地狱。那阴森森的气氛渐渐浓起来,先是地下十八个台阶十八台阶,意味着下到十八层地狱。我们说十八层地狱,又有一说为十八重地狱,意思是一样的。我们的古代典籍或佛教经典都说“千地狱”或“十八狱”,每一个狱都有专名,人的灵魂依生前的罪恶得到应有的处罚,进入不同的地狱,这是佛教的说法。

现在让我们从酆都门走进地狱,酆都本是实有其地的地方,道家有人得到于此,他们后来就把四川的这个县名作为阴府的地名了。在这里又可以见到柏山的地狱是佛道相混的,主要是民间传闻的集合。

地狱的开头,就是酆都的城门半开,有一个鬼魂侧着身子往里走。这便是走进地狱了。此时,城门半开,一个披枷戴锁的女人裹足不前,从门边探出半架身子。这属阴阳界,她探进来的这一半身体已是阴间一半是阳间。

地狱里有十殿阎罗,就是十个阎王,分列十个审判庭,来处理犯罪的鬼魂。十殿阎罗,再加上鬼卒和鬼犯及其他人等,共约140个塑像,一个个狰狞可怖。阎罗王还好,主要的文臣也白白净净,衣冠楚楚,鬼卒可是太可怕了。蓝面赤发,口如血盆,目如铜铃,都是赤膊光臂,下身只有短裤,一个个满面怒气,随时准备执行酷刑。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当”,在这里也充分体现出来。

👉第一殿是秦广王。这一殿没有太多的恐怖场面,只秦广王坐在上面,下有一个鬼卒正在端一碗,拿一勺,样子象舀了一碗水送给一个亡魂去喝。这鬼卒并不狰狞,或者可以说很和善,像一位女性在接待一位远方来客,好像在说“来一碗,解解渴”。

奈何桥上有孟婆,要过奈何桥,就要喝孟婆汤,不喝孟婆汤,就过不得奈何桥,过不得奈何桥,就不得投生转世。凡是喝过孟婆汤的人就会忘却今生今世所有的牵绊了无牵挂地进入轮回道开始了下一世的轮回。 孟婆汤又称忘情水或忘忧散,一喝便忘前世今生。一生爱恨情仇,一世浮沉得失,都随这碗孟婆汤遗忘得干干净净。今生牵挂之人,今生痛恨之人,来生都形同陌路,相见不识。阳间的每个人在这里都有自己的一只碗,碗里的孟婆汤,其实就是活着的人一生所流的泪。

👉第二殿是楚江王。面前有一座刀山。这里是执行“上刀山”的刑罚。佛教里的地狱酷刑有“镂汤及刀山剑树”的刑罚。可见“刀山”是一刑。但是刀山怎么上,这在塑像里就很难表现了。比较这里地狱中的种种塑像,好像这一个的表现力较差。它只塑着一个人,爬倒在一块岩石上,面朝下,从后背刺出一把刀锋。这一定是被“刀山”刺死的。但仅仅有一个刀锋,见不出刀山的气势。

这第二殿里还有一个鬼魂,跪在楚江王的案前。只见这鬼的后背是一片片的鳞甲,原来这是龙王告状。传说中,龙王也被阁王误传,所以到了阎王的殿前告状。此一故事,我们在谈民俗传说时再详细介绍。

忘川河,喝孟婆汤了前尘旧梦,断前因后果。忘尽一世浮沉得失,一生爱恨情仇,来生都同陌路人相见不识;为了来生再见今生最爱,你可以不喝孟婆汤,那便须跳入忘川河,等上千年才能投胎。千年之中,你或许会看到桥上走过今生最爱的人,但是言语不能相通,你看得见她,她看不见你。千年之中,你看见她走过一遍又一遍奈何桥,喝过一碗又一碗孟婆汤,你盼她不喝孟婆汤,又怕她受不得忘川河中千年煎熬之苦。

👉第三殿是宋帝王。到这里,地狱的可怕场面就多起来。在宋帝王的案前,执行三种刑罚。一是刮面刑。一位女鬼绑在那里,只见她长得白白胖胖,样子满好。可惜的是一个恶鬼手执快刀,从她的上额开刀已经刮到眉下,上半个脸

鬼门关两旁有十八个鬼王和把门小鬼把守。森严壁垒、铜墙铁壁,牢不可破。无论哪个亡魂来到这里,必遭检查,看是否有通行证。这个通行证就是“路引”。它是人死后之魂到阴曹地府报到的凭证。在这张长三尺、宽二尺的黄纸上印有“为 丰都 天子阎罗大帝发给路引”和“天下人必备此引,方能到 丰都 地府转世升天”,上面还盖有“阎王爷”、“城隍爷”、“ 丰都县太爷”三枚印章。凡是人死后,即烧掉它,亡魂就拿着它到鬼门关,经查验无讹后,方能入关。

过了鬼门关的魂魄就变成了鬼,接下来就是黄泉路,是接引之路。在黄泉路上还有很多孤魂野鬼,他们是那些阳寿未尽而非正常死亡的,他们即不能上天,也不能投胎,更不能到阴间,只能再黄泉路上游荡,等待阳寿到了后才能到阴间报到,听候阎罗王的发落。

望乡台被传说这亡魂最后一次向阳世亲人告别的地方。人死后,“一天不吃人间饭,两天就过阴阳界,三天到达望乡台,望见亲人哭哀哀。”鬼魂去地府报到前,对阳世亲人十分挂念,尽管鬼卒严催怒斥,还是强登望乡台,最后遥望家乡,大哭一声,才死心塌地前往“阴曹地府”。

黄泉路的尽头就是忘川河,忘川河上有座桥便是奈何桥。桥分三层,上层红,中层玄黄,最下层乃黑色。愈下层愈加凶险无比,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生时行善事的走上层,善恶兼半的人走中层,行恶的人就走下层。此桥为界,开始新的一个轮回。青石桥面,五格台阶,桥西为女,桥东为男,左阴右阳。“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千年的回眸,百年的约定。也许这一世的夫妻情缘,开始于斯,恩断于此。奈何桥下几千丈,云雾缠绕,等待来生的是什么道,谁也不知。来生的约定,只是此生的一种后续,喝过了孟婆汤,已经把所有忘却,来生的相见,只是一种重新的开始。奈何桥,奈何前世的离别,奈何今生的相见,无奈来世的重逢。

考罪石,这是通往阴曹地府的最后一道关卡。 亡魂到此,都要单脚站在考罪石上,挺胸抬头,看着前面“神目如电”四个大字进行考核,在阳世行善积德的顺利通过,造孽作恶的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受罚。

奈何桥边有块青石叫三生石,三生石记载着每个人的前世今生,石身上的字鲜红如血,最上面刻着四个大字“早登彼岸”。今生已知前生事 三生石上留姓氏 不知来生她是谁 饮汤便忘三生事。

👉第三殿是宋帝王。到这里,地狱的可怕场面就多起来。在宋帝王的案前,执行三种刑罚。一是刮面刑。一位女鬼绑在那里,只见她长得白白胖胖,样子满好。可惜的是一个恶鬼手执快刀,从她的上额开刀已经刮到眉下,上半个脸都割去了,鲜血直流,惨不忍睹。看那女鬼也并未张口呼叫、大约是不许叫,或者她默默忍受。为什么要受此刑呢?据说这是对不贞妇女的刑罚。二是锯解人。一张大锯,把一个妇女从头顶开始,锯成两半。

受刑者在这里明确地显示都是女性,为什么?据民间传说,刮面刑是施之于不贞女子。

宋帝王殿里所施的刑罚还有一种,叫挖眼刑。一犯站立,有一恶鬼手执牛耳尖刀,一刀刺进他们的一只眼里,鲜血直流。刺进去,是为了挖出眼来,有时也叫“剜眼”。民间咒人,割舌剜眼连用,这里只有剜眼。剜眼的刑罚是施之于什么罪过的呢?没有详细解说。只是说剜眼是因为这人在世上曾经“冷眼看人”。要是没有别的罪过,只因这件事就把双眼挖掉,那刑罚是有点太重。但是也可以想象到老百姓是把“冷眼看人”或称“势利眼”的人恨透了,这是带有民间感情的。

👉第四殿是五官王。依然是五官王坐在案后,侧面有文臣伺候。案前是犯者受刑。这里的刑罚很奇怪,是人间不多见的,或者也可以说是无法行刑的。一是碓臼刑。行刑的方法是碓捣。第二种刑罚是磨碾刑,又叫血磨刑。这种刑罚和碓捣刑相同,也是把生产工具用作刑罚。这里是一盘石磨,并不是碾。碾是一个大石滚。要让碾从人身上碾过去也许容易些。但是这是石磨。石磨可以把粮食从磨眼里漏进磨盘之间,石磨转动,便把粮食磨碎。

👉第五殿是阁罗王。原来阎罗王只是十殿阁王里面的一位。他又称阎罗天子,据某些经典说,他乃是地狱的唯一主宰,所以平常我们只知道他。《法苑珠林》卷十二曾介绍他的历史说:“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经与维陀如生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王。”看来他是因打了败仗,自愿永做地狱王的。其他几个殿的阁王,我们都不知道他们的经历。阎罗王是个厉害角色,他管地狱十分严厉,也十分公正,所以恶人都怕见到他。现在柏山的地狱造像里,阁罗王殿前的刑罚样式并不多,只有一个:油锅刑。据说,油锅刑是各种刑罚中最重的,受其他刑罚后尚可再次投胎转世,唯独受油锅刑不可再生。然而,到底犯什么罪须受油锅刑,无处可查,可见这样严酷的刑罚亦是惩诚一切作恶之人的。

👉第六殿叫卞城王。卞城王的殿前只设一种刑罚,叫火刑罚。这种刑罚是对什么人的呢?据说是对虐待公婆的妇女。意思即是说,有的人对老人不孝,不给他们热炕头住,或不给他们烧热炕住。

👉第七殿是泰山王。前面说过东岳大帝就是泰山的山神,整个东岳大帝行宫就是为他建立的。地狱里的五岳殿又供奉着他。可是这里又有一位泰山王,掌管一个殿。泰山王用刑一个是卧斗刑。塑的是一个木制的大斗。斗是量器,斗大约盛粮食十几斤到三十斤左右,因地而异。现在有一名犯者,蜷卧在斗里。一个盛几十斤粮食的方形的斗,怎么能卧下一个人呢?这就是叫犯者压在其中、挤在其中、蜷曲在其中。那一定会断其筋骨,损其内脏,出不得气,进不得气,受尽折磨,苦不堪言。另一种叫秤杆刑。有一杆大秤放在那里,秤勾上挂起个人。怎么挂起来的呢?不是像称一只鸡那样捆起来,秤钩勾住绳子。一个犯者,脱去上衣,那个秤钩就从他腰部的脊椎骨下穿过。

酷刑的名称叫卧斗刑和秤杆刑。当地民间把这一部分叫作“缺斤短两”。这意思就很明显了,这就是说,这种刑罚是施之于在阳世做生意、收租、放贷等等,凡是在量器上做手脚坑害百姓者,到了泰山王殿前就要受这种酷刑。

有个身高大得出格,你不仰面看就看不到他的面容,仰面一看,只见他的头顶住房顶,头上戴一顶高高的、上端尖尖的白帽子,帽尖上约有二寸已被房顶挡住,弯了下来。此位尊神,面白,笑迷迷的。此地的传说,说他是夜游神,在夜间巡逻,保护百姓,驱赶恶鬼。

👉第八殿是都市王。都市主殿前设有酷刑。殿前有一女子告状,此女名李翠莲。她和张翠莲同名,派出的勾魂之鬼(大约就是那位“无常”)原来应勾张翠莲,他错把李翠莲勾来。李翠莲挺勇敢,就在都市王殿前诉冤告状。

👉第九殿是平等王。这里的塑像是一个书生同平等王对谈。这可与佛典无关,只是民间的传说。这在当地叫“胡迪骂阁玉”。胡迪是一书生,知道人间不平,阴间也不平,就写了些不平之语。写后便烧掉了。他不知道这一烧,他的话就传到阴间去了。阁王请他去,他就对阎王骂起来。

👉最后,到了第十殿转轮王。转轮王的案前有一个人跪在那里,头顶一个圆圆的大瓜。传说这是刘全,他给转轮王送去一个大瓜,以报答阎王们的主持正义、秉公执法。这刘全送的什么瓜呢?是人间最好吃的一种瓜,叫“中瓜”。所以后来在**有东瓜、西瓜、南瓜、北瓜,独独没有中瓜,就是由于这中瓜被刘全送给阎王们去吃了。这一段传说叫做“刘全进瓜”

转轮王的殿上没有酷刑,好像地狱到了这里也现出一些和平的色调来。其实按佛教的教义,人要转生还有许多手续、许多磨难。在这里都简化了。只在墙壁上,用图画的形式画出转生者的六个等级,好像是他们来世的归宿。这六个等级是:一等王公大臣,二等平民百姓,三等贫民乞写,四等兽类,五等飞禽,六等昆虫。

佛教里讲轮回,也讲六道,但是同这里说的已不大相同。佛教宣扬的六道很麻烦,因生前的罪恶不同,要在这六道中不断循环转化,不是一下子就得出一个归宿的。这六道是:天人、阿修罗(恶魔)、地狱、饿鬼、畜生。人人都要这样转,转的时间有不同。所以称为轮回或轮转。《心地观经》里说:“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这里称“转轮王”就是佛经里转动车轮的比喻:六等也是六道的简化。

酆都大帝是道教信奉的地狱主宰。是阴间冥司主宰地狱的神灵。酆,指北方癸地的鬼国,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围三万里,上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六宫是北酆之鬼王决断罪人之处。生生之类,死后无不受酆都之主宰。南北朝时,北酆之鬼王,多称为北帝君,简称北帝。齐梁高道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排列神仙座次,列“酆都北阴大帝”为最下一层(第七层)中位。

北方之癸地罗酆山原是鬼魂所在之地。大约自宋代起,就有人实指罗酆山为 四川 酆都县(现 重庆 丰都 ),并且在酆都地区,累世修建各种与地狱有关的建筑,成为 ** 有名的“鬼都”。酆都县原有平都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传说西汉王方平、东 汉阴 长生等曾在此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将王方平、阴长生之首字连读成为“阴王”,并作阴间之王解释,于是,福地酆都县就被视作阴曹地府之所在地。

👉酆都大帝位居冥司神灵之最高位,主管冥司,为天下鬼魂之宗。凡生生之类,死后均入地狱,其魂无不隶属于酆都大帝管辖,以生前所犯之罪孽,生杀鬼魂,处治鬼魂。旧时奉祀酆都大帝的庙内,多设有七十五司,各司分别承担收捕、追逮鬼魂,关告鬼魂出入之职能。阳司亲属如有为阴间鬼魂超度赎罪者,亦由酆都大帝决断赦免,发送鬼魂受炼升天。

👉据《封神榜》描写的五岳大帝:
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五色神牛、金眼神鹰;
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崇黑虎):火眼金睛兽、铁嘴神鹰;
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闻聘):青骢马;
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崔英):黄彪马;
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蒋雄):乌骓马;

总结一下,十八层地狱,在各殿案前交错罗列,其中塑着牛头马面各种鬼卒履行职守,不善之徒,正在受刑。各种刑律有:迷魂汤,卧冰、碾尸骨、磨肉浆、上刀山、下火海、入油锅、睡火盘以及割鼻、拔舌、剜眼、锯解、粉尸、狗撕、化血等。各狱鬼卒,或突睛怒视,或切齿鼓力,无不逼真传神,给人以生动之感,凡游人观后,无不喷喷称奇。在地狱塑像中,还穿插有“目连救母”、“龙王告状”、“唐王游地狱”、“刘全进瓜”、“胡迪骂闫”等佛、道故事及人物造型。

结语

曾有一位禅师说得很好,人间便是一处修行的地狱。如果我不入地狱,那么又怎么成佛?这是平等且不公的矛盾世道,而人无论如何挣扎,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众多人都是人间的一员,如果觉得是天堂,那么我们都享受着荣光,如果觉得是地狱,那我们都得经受考验,起码做个内心无悔的人。

25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左 左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左 左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