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北京> 北京山野回忆录:我为什么开始徒步爬山?

北京山野回忆录:我为什么开始徒步爬山?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北京山野回忆录:我为什么开始徒步爬山?

2020-11-20 15:06:17 9959

我的爬山之路

大学的时候说起爬山,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无非是景区门口买张票,登着台阶爬到头儿,找个标志性的碑刻,“咔嚓”拍个照片了事。

后来到了北京,开始通过骑行接触户外运动,方才知道:原来不用爬台阶,也是可以爬山的。但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这些网文传颂的高原徒步爬山线路,都过于专业而遥不可及。

2017年前后,我逐渐了解到,北京有很多组织爬山徒步的商业户外团队,几乎每周都会组织郊区爬山活动。只是,我碍于对大规模团体活动的些许抵触,或者是对于新鲜事物多少有一些顾虑,始终没有一次成行过。

直到2018年的7月,在表妹的鼓动下,我才参加了第一个徒步穿越活动——大五朝台。这次徒步归来,我第一次体验了骑行之外的另一种户外形式——徒步爬山,也开始喜欢上这种更加自然的户外活动。

即便到了这个时候,我了解的徒步爬山,也不过是大家到一个地方集合,坐着大巴车到山脚下,一群人摩肩接踵地爬到山顶,然后再下山坐车回到集合地点,鸟兽散去。

风景平平,线路固定,没有趣味,体验感上远不如骑车来得自由自在。我仍然一直都不认为我会投入到这项运动,甚至每到周末,要么就是在徒步爬山,要么就是在做徒步爬山计划。

第一次自助爬山

这一切的转折发生在2018年的国庆节,我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约伴儿骑行呼伦贝尔。同行的小伙伴中,有一个朋友不仅同是一名马拉松跑者和一名骑行爱好者,更是一名徒步爬山的好手。于是,自内蒙古骑行归来之后,他开始约我们爬山:“这个周末打算坐公交车去山里捡山楂,要不要一起?”

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爬山也能坐公交车去?没有人带队,怎么认路?

种种疑虑之下,我没有参加他的第一次爬山之路,仍然选择骑车赏秋。后来还是在表妹和另外一个骑友的推动下,在2018年11月初,促成了我在北京的第一次徒步之路——香巴拉

当我进一步了解到其实不必使用专业的户外工具,只要点开手机里的户外APP,就可以在北京的山区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道路纵横交错,山山之间四通八达,俨然一张山路网络。

从此之后就彻底入坑,一发不可收拾。

香巴拉是北京近郊区最知名的户外徒步线路之一,全程13公里左右,山不高,路好走。虽然不是景区,却可以串联起八大处、香山和西山三大公园,春有百花,秋有红叶,景色很好。

前一天晚上睡眠不好,但是到了时间,还是早早起床赴约去了。在八大处公园前的公交站,一行八人集合完毕,沿着一条小路慢慢上山。一段起起伏伏之后,走进了八大处公园,红叶衬着红墙,煞是好看。

11月的北京,时节已经是秋末,天气有点儿冷,秋天已经有一半都掉在地上,剩下一小半还在树上挂着,剩下一部分秋天则残存在我们的赏秋的心情里。


翻过两座小之后,来到南马场水库,秋水荡漾,透过泛黄的柳叶,水面显得很平静。想来,我喜欢这样的气氛,我也出生在秋天,而今天在秋天入门户外,也是一种缘分。


继续前行,一会儿走在山脊线,一会儿钻进山林里,依然是起起伏伏,小路有些崎岖,时而可以走上防火道便是一种休息了。在一位久经户外锤炼的朋友带领下,我们一路循迹前行,他告诉我说有了两步路这款软件,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神奇的户外工具。

再向前,朋友看了看轨迹,便临时改了计划,说继续向前可以走到植物园,然后沿大路下山。一群户外小白连连点头,便跟着他又欣赏到了北京植物园的秋天,尤其是高大的松树,煞是好看。

下山之后,天已经黑了,我们一起吃鱼,便结束了欢乐的一天。时隔两年多,当天的很多细节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是那天的心情依然印象清楚。在一个户外小白的眼里,那就是完美的一天,直到后来走了很多的路,依然记得那天轻松愉快的心情。


北京其山

说起来,这也得益于北京的爬山条件和户外氛围。

更早之前,自从在北京开始骑行,我便一直觉得,单就地理条件来说,北京是一座风水极佳的城市。

西倚太行山余脉,北靠燕山主脉,又以永定河为主,以潮白河、拒马河、温榆河为辅,向东南方向,冲积出一片广阔平坦且宜耕宜居的肥沃平原。

此外,北京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四时轮转的气候节奏更是赋予它多姿多彩的色彩和美丽外表。

最后,由于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和北方经济中心,得天独厚的资本优势使它的公共交通网络和公路硬化工程遍及全市的各个角落,每个村落。

只要想去什么地方爬山,都可坐着公交车来到山脚下,计划一条短则十公里,长则三十公里的线路,两天甚至一天之内,便足可往返。

当然美中不足的是,恰恰由于它坐落于两条山脉的山麓,大气环境不尽如人意,雾霾成了北京户外活动最大的痛。再加上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导致冬季降雪少,夏天降水多,也是令人捉摸不透。

当然,还有一点矛盾也越发突出,因为北京山区也是京畿重地,若是对于攀爬野山不加限制,也会导致安全问题频发。最终,由于景区开发和安全管理的问题,使得登山者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少,甚至变成了违反禁令的行为,这其中牵涉颇多,不再展开。

相比起来,我的家乡是没有山的,广袤的平原一丁点儿的起伏都看不到,小时候我对于山的认识全都来自电视画面和带着憧憬的想象。后来虽然见到了山,却大多在山脚下远远的望着,最多是到景区的观景台上再靠近一点看山。

直到来北京生活,我买了自行车在寂静山路迂回转山,我换上了登山鞋在野山徒步攀爬,这才发现:原来人类是可以如此靠近山的。

当然,并非是只有北京才能开启户外人的心智。只是对于我这样一个接受新事物比较慢的人来说,恰好在北京遇见户外运动实属幸运,换个城市恐怕未必会成为现在的我。

我不知道我是否喜欢这个包罗万象的北京,但是我知道自己肯定喜欢北京的山野。

为什么?

前些天,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喜欢徒步爬山,是喜欢那种登顶的征服感吗?”

我当时有些错愕:“征服感?”

紧接着便肯定的回答:“我从来没有那种感觉。”

后来细想,这似乎也着实是个问题,喜欢徒步爬山的人,究竟喜欢的是什么呢?毕竟对于户外运动避之不及的,仍然大有人在。

我觉得,从人类放弃采集生活,围着麦田选择定居生活的那个时间点开始,智人同时也走上脱离自然的不归路。从此,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便是割裂开的两套系统,我们再无法回归山野丛林了。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就变成了如何相安无事的相处,而不是整个系统的平衡问题。

然而,我们这副躯体仍然还是来自山川湖海,仍然有着自然的底蕴,这些内心的需求,以目前的虚拟技术,是决然不可能在人类社会中得到满足的。

于是,我们便要回到大山大河的怀抱。在山风吹拂和日光沐浴中,寻找自然之美;要在呼吸空气和用力攀登的时候,体会身体反应的奇妙;也要在远离都市和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本真和自在。

当我们身处现代社会当中,我们需要理性地生活,猜真伪做判断,甚至伪装自己。但即便这样善于理性思考,我们仍然看不透那个高度虚拟化的世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事情数不胜数。

当我们来到山水之间,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你看见了山,山就在那里,你爬上山头,你就能感觉到它,或是连绵起伏,或者巍峨挺拔。虽千奇百怪,却都真实可感。

而每一个登山者,也完全可以卸下身份和包装,就像回家一样,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每一个人都是天地之间的一个生物,甚至与花花草草、飞鸟走兽也不过都是平等的生命。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完全放松的,心理上也是没有丝毫防备的。

有人说,不管什么重大的事情,拉长了时间来看,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其实,不必等上几年的光阴来稀释眼下令人苦恼的事情。只要你登临高山,让目光拉长空间从而让自己显得渺小的时候,那些刚刚还很看重的事情,同样也会释然很多

我不太清楚旁人登山的感受,对于我来说,山就像一个朋友一样,即便登顶的时候也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征服感的。

当然,话说回来,山就在那里,你和它做朋友又或者是征服它,对它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人类的意淫罢了。

我只是想借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的一句话,奉劝那些有征服感的朋友,压一压冲动。

“人类不要为了征服自然而沾沾自喜,因为人类对于自然每一次征服,大自然都将加倍予以报复。”

对于真正的登山者来说,不如怀有王维在《终南别业》中描绘的心情——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尤其那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强求,岂不悠然快哉,岂不自由自在。

大自然啊,我是从城市而来的孩子,你是我的第二个家。


P.S.

望月尘|Yann:

有时胡言曾经,有时乱语现在

千万不要信我,有思考就好

229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望月尘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望月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