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霞客行”@九嶷山
相关轨迹:永州市_登山20250404051718
“舜帝南巡,崩于苍梧,葬于九嶷”,这既是神话传说,也存载于史。徐霞客自小立有“朝碧海暮苍梧”游历四方之志,九嶷山是其“楚行”重要目标,在遭遇湘江遇盗、筹资艰难的困境下,他决定先下永州探寻圣迹,再返衡阳与同伴汇合。

三月初三,徐霞客溯湘水南下,过祁阳、永州,经湘口关入潇水,南下道县、江永。拖着病体沿线探古寻胜,细致描述了“语溪”(颜真卿《中兴颂》摩刻)、“愚溪”(柳宗元《小石潭记》)、“澹岩”(黄庭坚书法摩刻)、“濂溪”(周敦颐《爱莲说》)和月岩等名胜。然后东北去宁远,于三月二十四日抵达九嶷山。在此七天,拜谒舜陵,探岩寻古,登三分石。

此行计划两到三天,决定沿徐霞客线路,先去祭拜舜陵,游紫霞洞、玉琯岩(考古遗址)、永福寺,再三分石徒步两天,有空就看看宁远文庙、下灌古村。三分石是此行重点,查攻略都是以蓝山坪源村为起终点,宁远九嶷山景区有个三分石景区,网上却找不到相关轨迹,怀疑只可远观不能登山(后果真如此)。而两地南北隔着九嶷山,开车要一个半小时,很不方便。
4月3日(农历三月初六)清晨出发,不到十一点就从宁远下高速,离景区仅十几公里。找地方给车充电、午餐,不想无意间来了下灌古村。下灌古村号称江南第一村,全村近万人,皆李姓,唐代出了湖广首个状元李邰。村内大多是现代建筑,没多少特色,只是村内祠堂很大不多见,内可摆几十围。绕村一圈,很少游客,远眺南面层山,三分石依稀可见。


出村已过13时,跟同伴商量,决定先去三分石景区,能进就在三分石露营,明天返回再游其他景点。一路经舜陵、紫霞洞、永福寺、考古遗址不停,不久就从山丘平地进入高山峡谷。谷口即为三分石景区大门(导航终点),大门趟开,心想应能成行了。公路沿牛头江蜿蜒而上,谷不深但山很陡,路面常有落石。经三两瑶村(高山瑶),有四五十户。过了村子,转过山弯,三分石豁然呈现,宛若巨大石碑、也似天冪(天书)悬挂于前。

再往上,又见景区闸门。同伴下车买票,旁边来了一个人,说不准在山上露营,且要开包检查才给进。反复交涉未果,忿而返回,想找瑶胞带路绕行,却都说只有这一条路。三分石近在眼前,却无法亲近,喜极而落,实难言表。
无奈返回,折腾近两个小时,时间很紧了。游览永福寺,到紫霞洞已过下午四点半,景区准备关门不给进。再赶往舜帝陵庙,已过五时,好在还开放。
其时,游人已少,漫步其间,瞻圣迹、抚古碑、亲龙泉,祭人文始祖,叹人间沧桑。帝葬于何处,传说很多,有说是飞升的,有说是化为山陵,具体不可寻,故有“二妃寻夫”的传说,也是地名“零陵”的来由。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深入岭南唯有舜帝,韶关亦有“舜帝南巡奏韶乐”传说。




舜庙建筑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新修缮的,庙中古树也仅二百多年,不见《游记》描述的四人围“珠树”,不知毁于何时?
徐霞客很关注沿途的林木,对名胜内古木多有提及,如庐山的“宝树”、武当山的“榔梅”等。他对地方护林功德常赞叹、对毁林行为多痛惋。
在永州,他提到“大道两旁都分别栽种着高大的松树,如同上南岳衡山的路一样,而此处的更加丛密。有的松树从下面分出五六根枝权,枝干密集挺拔,争翠竞秀,这是此地独见而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从道州到永明县,松树夹道的路程有七十里,栽种者的功劳,也不比古时种植甘棠树的地方官吏的小”。
现今,道永古道不知还存否,南岳衡山古道甚少有古树。相比山西,风景名胜常有千年古木,湖南是真的太少了,估计是近现代多战乱导致。

出帝庙,夕辉斜照,层山怀抱,温馨静㴵。帝有灵,当喜此刻。国、家、人亦应如此,日出日落,起起伏伏,该放下就放下,该休息就休息,该反省就反省。物及必反,过尤不及,当守中庸之道……历史循环,人性反复,教化不止,人文始祖永恒!
压缩行程,决定赶往蓝山。开车到坪源村已是晚八点,找到驴友常去的赵大姐店安排食宿,她建议我们开到登山口露营。出村约两公里到公路尽头,有一小广场,很好的营地。
尚有余力,沿石阶夜登。这是蓝山谷景区新修的,听说以后要收门票了。石阶顺着溪谷,多是就地取材。弦月竹影,溪水潺潺,我兴致很高,可同伴累了,沿施工便道接山岭土路下山。
营地周边是大片樱花林,刚换上新叶,旁有巨石,上方平整。此刻,月挂西岭,星辉始现,四周寂静,同伴兴致很高,让拿出酒食,以石为台,仰望星空,对酒邀月。


当晚睡车上,感觉还不错,回去考虑升级一下,尝试以后自驾穷游。对星空和日出兴致并不大,次日快六点才叫醒同伴,简单收拾出发。舍石阶走土路,上到山岭,天色始亮,三面山脉环绕,下方村落绵延向东,天际偶现霞光。约一小时,登上山脊,从营地900多上到1500米,天已大亮,可云厚未见日出,香炉山高矗在前。



山近在眼前,实则还远,不过都平缓土路。两侧多是杜鹃林,矮松点缀其间,阴面则是高大密林。接近山脚,见有营地,还有人工营房,旁边溪谷已干涸。继续往前,左边横切是成熟线路,右转上山有路痕。往上又有岔路,路迹越发不明显,同伴执意往右去看童子石。我向上寻刀痕找路,攀上一巨石,呼同伴汇合。

此为半山平台,视野开阔,香炉岩壁高矗面前,高百余米,此为东南面,岩壁破碎严重,竹草相间其中,层次分明。岩壁与平台横隔着宽约十米、深十丈余的大裂缝,从西边山脊向东南延至山脚,为下方溪水源头。裂缝内乱石交错,植被茂盛。(此后回想,在三分石未见有水源,此处却有,应是这片山最高的水源)。在此休息就餐,暖日当空,清风拂面,看斜壁上竹草,似碧波荡漾,很是惬意。


沿裂缝向西往山脊,似有登顶路线,可林竹密布,已多年未有人走过,我意返回找路,同伴执意往前。自己多年户外,独行较多,生性保守,多走成熟线路,甚少涉险地。跟同伴走过好几次,发现他也是很有个性,极不愿走回头路,认定的线一定要坚持下去。当然,虽然路是难走些,但也都能走出去,且时有惊喜,如这里的大裂缝。这次,他又对了,开路没多久就接上正道。

沿裂缝爬上山岭,豁然开朗,周边奇石密布,四方山川尽在眼底,对面三分石横插于北。左转是另一条下山道。往右沿山脊平缓上行三四百米,攀上巨石就到了香炉山顶。
顶为长约十米、宽不到两米的平台,左右两侧仍有巨石(似香炉两耳),左边的高约两米,上平整不可登;右边的高丈余,上宽下窄,斜倚平台一侧,似轻碰即坠,很有特色。平台中间长有两棵小树,一棵已枯,一棵满翠。平台右侧对面稍低处,仍有巨石,前有三四方平地,有扎营痕迹。


在山脊路口右转下山,此路成熟,明显修缮过,小孩也能上。下到山岭,始为低矮杜鹃林。这片山很多杜鹃林,特别是山脊上,成百上千亩,可以想象花开季该是如何壮观。粤北犁壁石杜鹃也多,可都是小片点缀林间,不如此处,漫山遍野皆是。可今年旱,花苞不多,如想看花海,还是要先打听清楚。
沿香炉山西南下,此面是整块石壁,比东南面平整高矗。越往下,树林越茂盛,溪水清爽。没多久,就下到机耕路,是新开的,应是防火林道。沿路看到给推倒的百年大树,为之叹惋,难道不能稍避开点吗。实话说,很不喜欢山野的机耕路。见过太多现代机械的破坏力,几乎是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天险也阻止不了它。保护生态环境,最应该控制对山野的野蛮开发。真希望这段新开的机耕路,仅是防火林道、巡山便道,而不是搞开发的前兆。此处已近三分石,相传三分石是舜帝化身之一,希望能阻止开发冲动。
机耕路的尽头,两溪汇合,又有岔路。转右沿小溪到香炉山西北侧,溪水比刚才经过的要大,两水汇合流向西南。溪谷处于阴面,林木茂盛,石头、树根都长满青苔,木或抱石而长、或插缝而生。看到石块上有枯树,从中又长出三四条新树枝,细看竟是两棵不同的树。万物有灵,顺势而长,相倚相生,生生不息。


转上山岭,这是香炉山与三分石之间的分水岭。此岭绵延数十里,东北西南走向,两端各连接北向山脉。登上山顶,发现三分石只是此岭向北凸出的支脉,可却是最高峰,高出山脊百余丈。昨日从北边来,三分石看起来更形象、更壮观。今天从南面山脊来,已到山腰,只能看到两分。当年,徐霞客绕山脚各个方向试图登顶,但雨大未能如愿。今日天气晴好,又有前人攻略,我们当然要尝试。


开始是沿着大裂缝边缘上行,还简单。接着右转横切巨壁,虽仍有小裂缝、小竹木可依,但窄仅可落脚,令人心颤。钻过石缝,来到中上段,往上是高约十米的光滑石壁,好在有前人拉了绳索。沿缝隙竹林往上,再过一段绳索就到顶端下方。此为一斜顷石块,光突突的,两侧空悬,风巨大,心巨寒。匍匐往上,躲在顶下石隙间,刚好容身一人,头几与顶平。此刻觉得身子发冷,可心率却上到160。歇息平复心率,攀石而上,惊奇的是,山顶竟没有一丝风,刚才下方的风是能将人吹倒的。一线之间,天涯之别!



山顶也不是想象中的窄角,而是块近十方的平台。此刻,立于天地间,心旷神怡,得偿所愿,开心如少年般跳起来。叹当年霞客运气不好,但凡给他数时好天气,他必定会设法登顶。“无限风光在险峰”,感恩天地的包容!
平台三面绝壁,东北侧有两三分坡地,长满箭竹林,有十几棵杜鹃树、黄山松。面北静坐,近观奇松异石、鹰翔岩壁,远看山川逶迤、北去舜陵,遥思舜帝南巡、湘妃泣竹,觉得天地间真有奇迹、灵境。世上名为香炉山的很多,可此处香炉山、三分石(形似三柱香)、舜迹南北构成一线,很是独特。

小心下山,已过下午14时。回到山岭,遇到今天唯一户外队,一家四口,两个小孩十岁左右。又累又饿,却不想吃干粮,只想快点下山。考虑大环要走夜路,决定走小环线。沿香炉山东北侧,再登山岭接上旧路,转山一圈。下山已过六点,在赵大姐店晚餐,也不想再游玩了,连夜开车回家。

徐霞客登三分石是月末,我们是月初。他山上两天都是雨雾,考察山川地理很不方便,但仍给他找到“五涧纵横,交会一处”,理清了岿水、沱水和潇水脉胳,纠正前人三分石水入三省的误传。我们这次天气晴好,视野极佳,据实地看,个人认为:三分石、香炉山中间的分水岭两端连接两条山脉,裹挟着三分石、牛头江北向,水注入宁远河(《游记》称之为潇水,“一水东自山峡中出者,宁远道也,此水最大,即潇水也;一水南自平旷中来者,道州道也,此水次之,即沲水也”),三分石应为北向单一水源。而南面香炉山,水系丰富,东南西北向都有流水,应为湘江正源。当然,两山很近且相连,当成一体也都说得过去。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舟子zz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