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洞传奇(十五)——BT洞和NJM洞
10.19号南京的三位,和镇江的四位朋友约好前往BT洞和NJM洞,因为属于跟混,便没做任何攻略;既然选择了领队,那就指哪打哪。有朋友评价说,我特别有主见。我想应该这么理解: idea是灵长类的特征,没有idea的灵长类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

凡是写着“丛林危险,请勿穿越”的,后面一定有条野道;凡是写着“洞内危险,请勿前往”的,说明洞一定就在前方。告诉你方向的同时也在警告你风险,人最大的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人生最大的风险也就是选择的风险。自己选择的路,自己承担后果,幸福抑或痛苦,不要埋怨别人。

远芳侵古道 ,草色接乌云。
万年来访客,不见即将归!




BT洞直接可以走进去。漆黑的洞口看不到任何东西,未知的世界只有深入才知道。进去十几米,便是开阔的大厅,钟乳石迎面伫立,前人顺着钟乳石柱左转右绕行进的路迹十分明显,到处都是人类的足迹,部分地方还有人为修建的台阶,台阶路也好,野路也好,统统通往大厅——人类的道路走得千奇百怪、还经常相背而行,最后却总是归于一致——不要总以为只有自己是对的,不要以为大家差别很大,其实大家都是一个物种,理解力无太大差别。


三足鼎立。属中间那个密檐石塔最漂亮,可惜不够玉化,否则就完美了。


钙化池,基本哪个洞里都有。

大厅的正上方,高高地垂下一根绳索,估计上方有个天窗,高度约三四十米,是否能看到天空我们不知道,因为天已经黑了。这漆黑的夜晚,我们无法分辨洞里和洞外,就像在墨水池中看不出黑和白。我们在这浊世中混日子、我们成天跟垃圾人群打交道,我们怎么能不黑?不悲?


洞底水池中突出的石块如同南部赡洲,四周的池水清澈得如同虚空世界,周围四壁的倒影狰狞险峻、在灯光的游离照耀之下,忽闪忽灭、变幻无穷,一个人置身其中,孤孤泠泠,凄凉和宁静皆而有之。在极度孤泠之中,痛苦和抱怨会失去对象,万籁俱寂可以熄灭人间一切苦楚。


两位队友在前面布绳,准备绕水池崖壁横移过去。大伙一起去半崖看热闹,等待线路铺好过去,我独自享受谷底的宁静和水中的幻象。



过了天坑之后,又是一个紧贴崖壁的大斜坡,非常湿滑,虽然一路都是锚点,可惜我们没有带更多的挂片和绳索,徒手上去,大伙又不想冒风险,我只好独自去看了一眼,走过一段约五六十米湿滑的崖壁,又是一个大厅+大坑,没有绳子就没有冒险下去,据来过一次的IF说,那就是底了。符合网上传说的个把小时的小洞的描述。







下山,扎营,胡侃。下雨了,搭天幕;菜不够了,自摘。酒喝完了,睡觉。




第2天起来,发现营地的旁边竟然有颗红豆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当时我就想到了这句诗,回来后一查,居然说王维诗中的红豆是种豆科植物,藤本。再一看,网络上很多人表示质疑,因为相思豆的故事来自一个女子因为相思恋人,哭死在红豆树下,那明明白白说的是一种树——我情愿相信它就是红豆杉。


昨天买的鸡蛋忘记拿了,一大早干脆跑到了老板家,煮了个面。



前往NJM洞。万万没想到的,领队没有做攻略,连有几个洞口?是循环洞还是穿越洞?水洞还是旱洞?都不是太清楚。也许是双方都以为自己是跟混,两个和尚没水喝。探险变成了冒险,只好七人同行,小心翼翼的,因为在1999年这个洞曾经迷失过两个中学生,警方发动100多个村民前往该洞搜索,最后也没有找到。












洞里果然纵横交错,分枝巨多,不愧为迷洞。





















果然是个迷洞,转了半天,连传说中要下降三十米的洞口都没找到,已经两进两出了。我多次提出怀疑,入口可能不在这里,有可能在山上,可惜大伙没人赞同,非说就这一个洞口。几乎模遍了每一个通道也没发现入口,第2次出来,他们终于打电话询问来过的朋友,结果告知了,入口果然在山上。又花了将近一个小时,好不容易找到洞口。是个完全垂直的竖井。


下到底部,仰望洞口,如同天窗,高约40米。一束阳光,落在洞底,非常黯淡,哪怕是直线,虽然不需要拐弯,长驱直入也是不可能的,有形的阻碍虽不见,无形的消亡却无处不在。


一壁沧桑,一影孤单。







探寻了两条道路,一条狭窄泥泞,爬滚滑钻,基本没直起过腰,一两百米后没见洞口了;一条爬上一个平台,又见天坑,又见大厅,依旧没有发现去地下河的通道。再看看时间,只好作罢,再从竖井爬升上去,真是庆幸没有抽掉主绳。
人生有太多想象不到,就像NJM洞有太多岔道,没有回路的一往直前,往往就钻进"死"胡同了。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松子nj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