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北京> 长城行:再走将军关

长城行:再走将军关

回复 收藏 正序 只看楼主

长城行:再走将军关

2020-07-05 07:09:33 648

  周六无雨,决定与刻舟听雨走一下将军关长城,路线规划为将军关-彰作关,全程约十公里。将军关段城墙,东行可达天津蓟县黄崖关,已与去年春分两次走过,西段大坝墙去年秋也已走过,因而此次是第三次到将军关。
   早9点过到达将军关新村,三座通往新村的桥因疫情全部封闭禁行,还好将军关城西侧北京河北疫情卡点人因要从河道接水,而放置下到河道的简易木梯子被我们利用,顺利通过河道,到达将军关。

将军关
  将军关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明隆庆三年(1569年)由戚继光复修,属于北京东段长城第二关,第一关应为东南方彰作关。将军关本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关城,但损毁严重,现只剩北一侧关城墙,与主线长城衔接,其余关城城墙已损毁不见。
  将军关将军石东侧,山石间一片狭小的土地上,一对老夫妻在给玉米施肥,交流得知他们村的良田都被村上盖上新房所占,为将军关旧村,而但所建房并没有得到上级相关部门的审批。无地可耕的老人家想喝点玉米粥,因而在这关城上利用点滴空地种植了数十株玉米,看得出对与占地建房,老大爷心有怨气。谈起城墙,老大爷则一脸的和善,热情的告诉我们他所知道的关城的资料,可以看得出来老人对与家对与村子的热爱,对于占地建房,村子里的小领导应该还是工作上缺失了什么。

交谈
  挥别老人,继续沿城墙而行,城墙关城东十米左右折向北去,至北侧崖畔再右转向东,崖北侧为山谷,东北方即为水库。城墙顺山谷南侧而建,尔后一直延伸向东山,此段城墙我已十分熟系,算得上轻车熟路,与客舟听雨边走边看而过。

折向北

东行

北侧山谷对面
  听刻舟听雨说,看其他人所记载,此对面处应有一处挡墙,有**与挡墙凸出与关城前端,便于观察敌情增强防御。

北墙之上

路口(长城看护点)
  东行石墙接近山体时,有南北村道把城墙截为两段,道北向通山谷为将军关新村墓地,往年这断口处也是长城看护员的值守处,对于攀爬长城者而言,此处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处,更何况有两个看护员守在此地,他们在那一站的气势,基本上就能断了爬城墙人的念想。去年春的那次将军关长城行,我也是没能在这个位置登城之后,而后寻它路绕上的城墙,因而这段城墙也是未曾走过。
  来之前一直担心的也是这个地方,在路上还跟刻舟听雨说起这个卡点,心里也想着如果被拦的预备方案。没想到会如此的顺利,也是因疫情所致,将军关新村通西侧公路的桥全封,入村的路只留有南一公里远的新村村口,这个地方也就没在放人值守了。不过墙口处仍旧是有禁止攀爬长城的蓝色警示牌,并且有栅栏阻隔,栅栏上还缠绕有隔离铁丝网,也是需小心跨越而过。

过路口上墙
  过城墙口拦阻口,向东有一小段爬升不大,此段城墙与下面将军关一同是修复于2002年,修筑石料可能多是故物,但明显的没遵循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指导方案,因为眼前所看到的石墙,明显是一道新墙体。此段城墙被修复的还有彰作关段,大量的运用石灰及修成坡状,被人笑喻:修成了非常不错的滑雪道。

爬坡
  东行直上,两段坡度六十余度的爬升,尤其是下段爬升近二百米,且新修复的城墙大都没修台阶,平坡状的石板面走起来不是很舒服。刻舟听雨在坡度较大的一段选择墙下行走,轻松了很多。中段32至30号**之间为山梁行走,如履平地。

33号台
  坦途过后,又是一段爬升,将军关谷底200米左右海拔至海拔最高点的鹰咀楼(平29号台)处692米,一路上行,落差近500米。上来就是一大段爬升,对身体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也是很多人所面临的同一个问题吧,因疫情所致,生活难以正常化,运动量的减少,体质也会发生变化。我为保持身体状态,近一个月每天晚上坚持刷一个十公里左右的运动量,跑步或者快走,虽没有达到更多减肥的目标,但总算控制住了体重,保持着一个相对好一些的身体状态。
  天气预报报的平谷地区今天阴天,但在我们爬升过程中,太阳却又渐渐的从云层中不断的探出头来,加之最近降雨较为频繁,空气湿度较大,无风状态下显得有些闷热,一攀爬起来就已是汗如雨下了,好在吸取了上周白道峪之行的教训,我们都带够了足量的水,通过不断的喝水缓解不断升高的温度,坚持向上攀爬。

爬升
  此段爬升依次经过32、31、30号台与7号马面,墙台周边长满了山杏,春天花开的季节,墙在花的衬托下,美不胜数。
  一路过来**皆为后修复,甚至可以称之为后修建,因为平谷区域的城墙损毁最为严重,很多的**的基座都被损毁,因而现在看到的**基座都是后修复,所用材料也皆为新料。

31号台
  爬升中看到一处城墙穿过火山岩体,此岩体所呈现的断裂状态上判断,它应该是因取石料而被火烧冷却处理过,因而可见切割痕迹明显。

火山岩体
  在最后一段爬升的崖下的山腰间鹰咀崖下,发现了一条与城墙交叉的山道,北向正从鹰咀处穿过,刚开始以为只是一条人踏至的野道,先沿东北方向探查,竟然发现为巩固这山道在一些豁口处是修有石墙的,虽没法具体判断此断续墙体的年代,但明显感觉道这山道不只是为游人上下那么简单。

鹰咀崖
  看轨迹路网,东北方向便道沿山头盘旋至鹰咀楼下垭口而继续向前下行,可通往我们上来时的石墙北侧谷底,于是我们回转再回到城墙交叉处,为探明此便道存在的走向及实际存在的意义,我们转向另一侧继续探查。
  另一方向为西南侧,路径比东北侧更为明显,到崖畔处,路径宽大平坦,绕过山头东南向直通奔彰作关方向南侧城墙。刻舟听雨认为此野经并非寻常,怀疑它与上方主体城墙一起构成整体环形防御体系。

北侧便道崖下路墙
  我们没有顺便道至城墙,既然是环形,从主城墙上去,到南侧垭口,我们还是会看到这位于山腰上便道的走向的。因而我们原路回转,继续沿石墙攀爬而行。
  石墙顺山势而上,抵于山崖而止,此处山崖也是明显经采石处理过,页岩质体的山石山势也是颇具观瞻性。

岩体
  岩石上,一对不知名的昆虫正在胡搞乱爱,其专注程度之高是对我的近距离拍照是视而不见,真的是爱至上呀!

搞对象
  太阳忽隐忽现,随着时间推移,温度在修建的升高,好在我们终于爬至顶峰,回望走过的路,新修复的城墙如同一条白练飘荡在下方山梁之上,而南侧石墙为曾修复,保持了经岁月侵蚀,风雨磨砺的原状,感观上也更易于让人接受。

南城旧时光
  攀至崖顶山峰,石墙又现,此段也是城墙结点,东北向沿山梁而上至鹰咀楼,鹰咀楼为端点,向北再无城墙,城墙顺山梁蜿蜒南去至彰作里关,也是今天规划的行程段,我们先向北到鹰咀楼。

石台
崖畔坡顶被削为圆台状

鹰咀楼(平29号台,又称一座楼)
  将军关鹰咀楼,修复后基高6米,看其它**残留现状,此台没修复之前估计也只是乱石一堆,与石墙一样,此台修复所用砖皆为新砖。

东侧山峰
  石城墙东侧隔山谷向望,为另一道山峦,对面山峰明显高于将军关是城墙所在山梁,彼山梁山势险峻,峭壁直立,颇具太行之风。
  鹰咀西望,就是我们来时路,透过薄雾山下将军关、将军关水库及西侧金山大坝墙都隐约可见。
  鹰嘴楼北侧为垭口,山梁继续北向延伸,此道山梁也就是贴近将军关所辖胡陡路处山谷的山梁,因而防御体系也是建造在此道梁之上,因未曾再向北侧探寻过,不知北侧是否还有防御体系存在。

正北楼西望
  向鹰咀楼的城墙内的山体上,发现了明显树化石状的岩体,如果真的就是是树化石,远古时代那这个地方曾经应该是原始森林所在,因为树化石状的岩石环状粗大且密集,形同树根的化石则如同盘虬卧龙,伏于山石上。
  据此段山体之上多处存在的火山岩体来推断,为推断此为树化石的可能性又增加了凭证,试想在遥远的远古时期,火山的喷发烧毁了周边的原始森林,有些树干被炙热的岩浆严密包裹逐渐形成了化石。修筑城墙时因开山取石,使得树化石暴露了出来。但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推断,具体状况还是需要有专业人士来做判断。

树化石?

树根化石

树化石群
  化石群南下,开始走原始状态的石城墙。去年走这段城墙时,正是阳春三月,山花烂漫时,时隔一年后的今天,已是盛夏,山上一片草木葱茏。不同的时段有不一样的风景,相同的是同一座山,同一道梁,同一段段城墙,再有就是同样的天没有天气不是特别透彻,去年是风吹起的沙尘来袭,今天的天是雨后的雾气笼罩。
  有差异,有共性,重新走过亦有回忆有发现,旧时路上的新光,一刹那不禁有所恍惚,很多时候人会有这种错觉,感觉正在从事的事好像在过去曾经做过,那一瞬会有恍如隔世的感觉,这也许就是重走走这段城墙的奇妙之处吧。

雾气下的石墙
  鹰咀楼所在处,也是城墙所在山梁的最高点,城墙顺山梁往南,也就一直是在高低起伏的山脊之上行走,落差都不是太大,只是处于原始状态的石墙上多是乱石。此段的长城守护者又是比较用心,城墙上及城墙两侧两米内的灌木都被砍除,留下高低不等的根部,对行走也有一定的影响。最不利的是这断时间天在逐渐放晴,太阳完全的透露了出来,显得有些闷热。
  石墙盘旋在山顶上逶迤南去,我们逐墙而进。虽然是石墙,因修筑于险峻的山脊线外沿,自然难挡风吹雨打加之自然重力作用的影响,许多处出现坍塌,垛墙更是少见完整的。与**不同,为防御敌人,城墙修筑的时候墙体是垂直的,没有收分,因而在雨水的冲刷下,石缝中间的三合土易被冲走,天长日久下失去粘合的墙体坍塌也就成了自然。

走过石墙
刻舟听雨在石墙上小心前行中

截面
  走一段墙,过一座峰,到了另一个垭口,城墙在下垭口处有一截面,这种截面墙也曾在其它地段经常碰到,有些是墙段终止的地方,有的属于不同的工段的衔接处,这个显然属于后者,不同的工段修筑的城墙的衔接,有落差,用石也显然有不同。
   今年雨量充沛,城墙之上各种植物都生长茂盛,因城墙之上灌木被砍伐,低矮的草本植物多肉、费菜、卷柏等有了充分的生长空间,都是长势旺盛。

塔松

植物

28号台
  平谷城墙除了熊儿寨四座楼外,向东直至蓟县黄崖关,因海拔不高,城墙所在山下村落不断,因而**几乎损毁殆尽,所幸这段城墙为石砌,否则它的命运也会跟**一样,难以存在了。
  因而我们不知是该觉荣幸还是应该感到悲哀,毕竟还有这石墙在,还有机会站到五百余年的历史之上。人类创造了历史,有些历史却又是被人类自己所摧毁,损毁历史的人呀,做事之前是否知道:“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名言呢?


在一段较为完整的垛墙上发现一个排水孔,非常难得。
 

垛墙

上兵道
  在路上,刻舟听雨曾问我:这段城墙外有挡马墙吗?
我回答:应该是有,去年我曾发现过,误以为那是北齐城墙的估计就应该是。
  在翻过一座峰之后,便到了一个垭口处,垭口的底部石墙断开,我还以为是人为破坏,还指给客舟听雨看。抬头回望间,却看到了外侧山峰下支梁坡上有一段墙体,意识到那就应该是阻挡顺山梁而上的防御挡马墙,而后才判定这个断口并不是人为损毁石墙所致,而这垭口就是一个小的开放的关口,那既然是开放的关口,墙外坡之上是不是还有挡马墙的存在呢?

小关口
  在小关口处外侧有明显下行的路径,我们便顺着路径探寻,下行不足十米便发现了一道挡马墙,此道挡马墙高约一米有余,修筑在小沟壑之间,命名为第一道挡马墙。路径在灌木中继续曲折向下⬇️,行约十余米,赫然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第二道挡马墙,命名为第二道挡马墙吧,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应该不是挡马墙了,而且依托山体而建的防御墙体。

挡马墙1道

挡马墙2道(路径北侧段)
  第二道挡马墙墙体高约五米,为不规则石块与山体砌为一体,因灌木浓密长度无法判定,目测总体应超过十米,如果与北侧山峰相连的话则会更长。

挡马墙2道(路径南侧)
  路径还在继续向下,我继续探寻,下侧仍旧有点段石墙,不成规模,不能判定为挡墙,再向下可达谷底,再有石墙应该是为防水土流失而修筑,多是近现代所砌了。在下方向上仰望,挡马墙墙体在树木丛中,隐约可见。↓

下侧观望挡马墙
  回到小关口。西北望,山腰际一条明显的路痕可通脚下小关口,这条嵌在山腰际的便道便是刚在正北楼崖下南北探寻的南侧那条,明白了这条道存在的意义,原来是为了防御人员的上下流动,属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并不是一条简简单单的山间小道。

27号台

26号台

上兵道
每一个垭口处,因墙体稍高,城墙内侧都有一个上兵道口,便于防守士兵上下城墙。

石墙(小关口过后)

山体坍塌口

崖上墙

  墙体砌在山脊外侧,山脊处多以山体为墙,外侧修垛墙。

坍塌
  时间已过中午,由于规划行程并不是太长,因而我们也没有追求速度,走长城嘛,走只是一个内容,观察才是重心所在,观察主体城墙,探寻城墙附属部分,寻找构成城墙的整个防御体系。因而我们要走到和要看的不仅仅只是城墙了,支墙、挡马墙、独立据点、山险等,都是可探查的存在。也就明白了曾经有那多的人用那么长的时间走长城,也只是走主线长城的一部分,不能全面的了解长城整个防御体系。
  刻舟听雨提议先做一下补充再继续行走,我希望再走一段再进行补充并休息,理想休整点是北中心村后山体的下断崖处,其实距离还不到一公里,因而提议刻舟听雨再走一段,到适合的地方再做补充。

蜿蜒盘旋在山脊上
  城墙犹如一条赤龙,盘卧在青翠的山体之上,前望不到头,后不见尾。**依旧是破坏严重,马面留存相对好一些。

25号台

前方

山石


   被时间和地质运动镌刻在山石之上的“山”,在一快仰卧在山体之上的石块之上。

上兵道

24号台走过

奇特山石下
  石墙在地势险要的地方,比如崖畔,比如峰顶,会修的简单一些,甚至以山体为险↑,但山势较缓的地方,墙就修的宽大雄厚↓。

石墙

垭口·上兵道

石墙
  夏季不易户外,三十几度的气温条件下,人身体极容易出问题,走长城更是辛苦,因为城墙之上无树木遮拦,太阳烘烤下的石块吸收热量,走在上面更是辛苦,虽然今天天并不是完全放晴,30度左右的气温也并不是太高,但对身体依旧算得上是一个考验,看一下四周雾蒙蒙的你就会知道,今天湿度应该是在70%以上,闷热下我们需要不断的补充水分才行。
  在翻过两个山头再有快至下降断崖时,我们决定休息做补充,闷热的天气条件下的行走确实也比较耗费体力,简单吃了一些携带的食物,休息十几分钟后。我们继续前行。
  在休整的地方,看到后面山峰外侧山梁上也是有着一段挡马墙存在,看来在山势不险峻的地方,在城墙外侧易于被侵袭的部位大都修有挡马墙。

休憩

24号台
  休整之后,客舟听雨身体状态好了很多,时间已近两点,看来彰作关的规划要更改,到彰作关后面还有一半的距离,按现在的速度时间上有点紧张,跟刻舟听雨商定,走到北中心村后下撤,相对轻松一些。

前方

23号台

延伸的墙

走石墙的刻舟听雨

23号台
走两个小山峰,经两段石墙,过两座残台,终于来到下降的断崖处,这段断崖高五米,近乎直立,但崖面上有凸出的可行走的断带,也无太大难度,刻舟听雨有些恐高,需协助下降。

断崖
  断崖下为一较大垭口,石墙因落差大而坍塌严重,垭口鞍部右侧有山道可下至谷底,也可沿山梁顺墙继续南行,只是再前行就到了断崖地带。
  第一个断崖高约六米有余,崖面呈金字塔状,但内侧有路径可盘旋绕至顶部。刻舟听雨问绕行之后是不是可以继续前行,有没城墙?告诉他绕行可行一段,有墙,但如果想再继续前行走通,就需要爬断崖了,因为前面三处断崖无绕行路线,必须直接面对。抵近看绕行路况后,他决定不再上去,因为断崖他是不想去挑战的,上去再下来对与他心里有一些障碍。看天色黑云也是自南向北压境而来,似乎有降雨的可能性,因而也就同意刻舟听雨,他选择在崖下等候,我绕到崖上再看一看上面的城墙。

前方下

走过断崖后

断崖(可绕上)

绕崖 ,刻舟听雨选择崖下等候。 
    盘旋绕至崖顶,重回梁上,因两侧皆为崖壁,地势险要,因而此段城墙修的较为简单一些,只有山体凹处和平整的地段修有石墙,且山外侧下豁口处依旧是修有挡马墙。再往前依次出现的山峰就是穿越过去要攀爬的第一处断崖和第二处断崖,再往前看,山谷中曲折盘旋在山间的也是可以上下的北中心村核桃园的机耕路。因刻舟听雨还在崖下等候,因而并没有再到断崖查看,走过这断墙体之后原路返回,下断崖与客舟听雨汇合。

重回梁上, 继续前行。

南侧两处断崖清晰可见
  回到断崖下,下山的路径明显,用时十几分钟就下至山谷下。在山谷下的小山包上,发现了大量石灰痕迹,从挖出的树坑判断此处石灰体量巨大,刻舟听雨认真此处有可能是修城墙时烧制石灰处的石灰窑遗址。

石灰窑遗址
  石灰窑遗址小山包已接近谷底,从谷底机耕道西出山谷一公里不到,即到北中心村内胡陡路上,将军关段长城之行圆满结束。

北中心村内颇具年代感标语的的围墙

结语

  长城,在北京绵延四百多公里,貌似只要假以时日,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可以可以走完看遍它。但走过之后才发现,其实远没有那么简单,长城并不是简单的一道墙,而是蕴含着许多已知历史和未解的迷,越走你会越觉得对于它所了解的不足,因而重复的走一段城墙并不会觉得乏味。在每一次的行走中,只要用心都有可能有新的发现,比如这次将军关之行发现的鹰咀崖下环形支持城墙的山路、鹰咀崖上的树化石、小关口处及垭口处多段的挡马墙、及北中心村后山谷里的石灰窑遗址,这些都是去年行走自己未曾太多关注的地方。
  一年多系统的长城之行,收获太多,尤其通过与刻舟听雨一起去走长城,每次都是被他执着的发掘探查的精神所带动着,走的越多,行的越远,所了解掌握的有关长城的历史知识也就越丰富,对长城的兴趣也就越浓了,在此向他表示敬意。
   长城就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座历史宝库,对于它我们还有着太多的未知之处,带着发现的眼光,怀揣着一颗探寻的心,长城就永远也走不完,看不够,走不腻,期待下一次的长城行。

11

1楼   回复 举报 收藏

×

给骆驼鼓励哦!

  • 1
  • 2
  • 5
  • 10
  • 20
  • 50
×

其他金额

×

微信扫码支付

赞赏金额:20
骆驼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 6.66
×

赞赏清单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两步路使用帮助

(服务时间:工作日09:00~18:00)

使用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微信扫一扫,咨询使用帮助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商业活动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