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安远门城楼和北宋“铁塔”
早乘车到铁塔公园,先看到了安远门城楼。
——安远门是开封城北唯一的进出通道,习惯称“北门”,在宋时曾叫做“封丘门”,因当时出城门向北,可直达封丘。后改为安远门,含安定远方之寓意。
据说,早年的开封城外,最荒凉的当属北门一带,大风把黄河滩里的黄沙吹来,延绵十余千米,并逐渐埋没整个北部城墙,因此北门“带领”着北城墙,顽强地抵御着风沙。民国时期,都曾组织人力把越过城墙顶部的沙土铲出墙外。可是一遇刮风天,满城黄沙漫天,故有“沙城”之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北城外沙丘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年年岁岁,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已是林木葱葱,减少了风沙对开封和城墙的侵袭。
经历几个朝代的安远门不仅没能安远,就连自身也难保。由于经受各种灾难于一身,终于有一天,连废墟也没留下便颓然倒下,城墙遂被切成垂直的豁口。进入新世纪后,重修北门,仍以“安远门”命名,寓意“安宁长远”。如今的安远门(北门)仍然是重要地标之一。
北宋铁塔:
——“铁塔”(开宝寺塔):位于开封市东北角归远门里原开宝寺东侧。铁塔原名开宝寺塔,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八角13层,高55.63米,是开封仅存的两处北宋地面文物之一。因其通体镶嵌褐色琉璃砖,颜色近似铁色,从元代起,民间俗称为“铁塔”。 史书上说,开封铁塔的前身是座木塔,位于开宝寺福胜院内,始建于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建成于宋太宗端拱二年,谓之福胜塔,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有金光出相轮,车驾临幸,舍利乃见,因赐名灵感塔”,是宋太宗用来供奉吴越国进贡的阿育王佛舍利用的。即建造这座“铁塔”同一颗舍利有关。
相传,释迦佛舍利被古印度的八个**均分,其中摩陀国中的一份在200年后被信仰佛教的阿育王所有。据说,他为把佛舍利分藏在8.4万个小塔内,就运送到各地,其中一部分传入中国。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就是因为得到一份阿育王的佛舍利而建造的。到了五代时期,占据浙江一带的吴越王将阿育王寺的佛舍利迎入杭州供奉,后来宋朝**逼近吴越,当时吴越王降宋后,宋太祖赵匡胤就把佛舍利供奉在东京的滋福殿中。后来,又命人在城内开宝寺的福圣院中修建了当时被称为“京城之冠”的13层木塔,用作供奉舍利,这座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开宝寺塔。
开宝寺塔在建成55年后,毁于雷火。1049年,当时宋仁宗重修开宝塔,而且这次重修换了地方,由福盛院改到了上方寺。为了防火,材料由木料改成了砖和琉璃面砖,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铁塔”。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太极(金成吉)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