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平遥古城(1~9)
逛平遥古城1:西门-老宅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
平遥古城的西门有凤仪门(下西门)、霞阳门(西一门),凤仪门不开放,我们从霞阳门入城。
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8-前782年),秦汉时期置平陶县,北魏始光元年因避北魏太武帝名讳,将平陶县改为平遥县,后因西羌内侵,将平遥县从文水县西南徙置汾河以东京陵县境,废京陵县入平遥县,平遥城亦迁至此址。宋建隆元年宋太祖遣将李继勋率军进攻北汉,焚毁平遥县城,后重建。明洪武二年大水成灾,冲垮西城墙,洪武三年重建、扩修平遥古城。康熙二十二年地震使城垣塌毁,康熙二十七年知县黄汝钰重修古城市楼,康熙四十二年康熙西巡路经平遥,知县王绶修四方大城楼迎驾。
逛平遥古城2:老宅-观凤楼-县署
“七七事变”后,11月9日,日寇侵占平遥古城,半月后撤离,民国二十七年二月十三,日寇第二十师团包围平遥城,炮轰开太和门南一段城墙,东南角城墙被炸毁,占领全城,杀害城内外军民近千人。民国三十四年日寇投降,军阀阎锡山派军盘踞古城,民国三十七年七月十三,平遥城和平解放。
1977年,古城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全城被淹,1979年,县委、县革委准备拆除城墙进行旧城改造,中国著名古建保护专家柴泽俊面见省主要领导要求留下平遥古城,省、地、县采纳其意见。同年,国家文物局开始投资修葺平遥城墙。1986年,平遥古城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0年底,平遥古城基本恢复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历史风韵,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县级古城池。
【观凤楼】位于平遥县衙东侧20米处,是一座造型独特的过街骑楼,它还有个别名叫做听雨楼。观凤楼跨横街县衙外大街,分为上下两层。第一层是砖砌高台,第二层是木构建筑,中间为砖券门洞,可供行人与车辆通行。
逛平遥古城3:县署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大会上,表决通过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以古城墙为界向外延伸30米绝对保护范围之内的整个老城区、距县城西南六千米处的双林寺以及距县城东北12千米处的镇国寺三个部分同为一体,统称为平遥古城,称古城是“世界珍宝”。
平遥古城的建筑格局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民居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古城内的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
逛平遥古城4:县署-牢狱
【平遥县署】始建于北魏,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历经多次修缮和增建,面积二万六千余平方米。整座衙署座北朝南,由中轴线和东西侧的建筑组成,中轴线有大门、仪门、六部房、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大仙楼,东侧有土地祠、酂侯庙、粮厅、花厅等,西侧有牢狱、督捕厅、十王庙等,建筑对称,主从有序,左文右武,前朝后寝,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封建县衙。
大堂是县衙的核心政务区,用于审理案件、发布政令等重要活动,大堂前的月台增加了建筑的威严感。大堂两侧的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政务职能,是县衙处理各类具体事务的办公场所。二堂及内宅等建筑则属于生活区,是知县及其家眷的居住和生活区域,体现了 “前朝后寝”的传统布局理念,与政务区相对分离,既保证了办公的严肃性,又兼顾了生活的私密性。
逛平遥古城5:牢狱-观凤楼-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古城东城隍庙北街北侧,占地达七千多平方米,是一座官祀道教庙宇。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清咸丰九年(1859年)六月庙会遭遇火灾,唯寝宫得以幸存,同治三年至八年(1864年-1869年)得以重修。
城隍庙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轴线建有牌楼、山门、戏楼、献殿、城隍殿、寝宫,层层叠进。其总体布局既彰显寺庙建筑的特色,又表现出官置建筑的意趣,“前朝后寝”的功能分区显著,游廊、官厅、东西廊庑纵深相连。其最大特色是“庙中庙”的配置,由山门而入,过前院,灶君庙和财神庙分置在城隍殿东西两侧,左右互通、庙宇相连,组合成“诸神共居一庙,联袂同受香火”的奇特景致。
城隍庙是一座道教庙宇,以城隍为主神,兼奉财神、灶王爷等,三教合一。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逛平遥古城6:城隍庙-文庙
【平遥文庙】位于古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初年(627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
【九龙壁】位于文庙旁,与大同、北京北海的九龙壁齐名。该九龙壁始建于明初,原为太子寺山门照壁,太子寺奉祀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任迦毗罗卫国净梵王太子的塑像,古代邑人以皇家规格塑九龙祀之。文革期间九龙壁遭到破坏,后于1977年以残件原样修复。通高四米,宽约20米,下筑青砖须弥座,顶部灰瓦覆盖,饰五脊六兽。以泥陶为胎,裹以黄绿蓝紫黑白等多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整个壁身以青绿色的汹涌波涛、蓝色的云雾、黄色的流云等作衬底,九条龙之间采用云雾、流云、波涛和山崖相隔又相联。
【敬一亭】位于文庙的后端,处在大成殿北面之后的中轴线上,与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共同构成了文庙的后部建筑群 。它是古时人们祭祀神明的场所,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天地神灵及儒家文化的敬畏之情。
【徐继畬】(1795-1873),山西省代州五台县东冶镇东街人,嘉庆十九年考中举人,道光六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广西浔州知府等职,还曾暂代闽浙总督等要职。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年)任**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等,同治八年(1869年)获准返故里。其著述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瀛环志略》。徐继畬受聘于平遥超山书院,在此度过了余生的教书生涯。
逛平遥古城7:文庙-老宅
文庙里的大成殿、庙内主殿平面布局、用柱方法、斗拱梁架结构以及歇山出际的形式,檐下大斜架取代补间铺作的罕见特例,都具有早期木构建筑特征,属宋式建筑体系,深具宋代遗风;龙门、庙内龙门有鲤鱼跳龙门之说,寓意五谷登科、金榜题名;超山书院位于平遥文庙中轴线上的第四进院落,走过明伦堂便是平遥城内最大的书院,现辟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科举博物馆。
【尊经阁】原名藏经阁,是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更改为现名,他祖籍平遥县朱坑村人,回乡访亲拜文庙时手书尊经阁三字,站在尊经阁三楼向四方眺望最吸引人最壮观的当数它旁边采用勾连搭式屋顶而建的平遥大戏堂。
逛平遥古城8:老宅-日昇昌
【贺兰桥】位于照壁南街58号,是平遥城“八大胜景” 之一。相传,桥头曾有位贺兰仙人常在此出没,他惩恶扬善、济世救人,为百姓带来了诸多福祉,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将此桥命名为贺兰桥。始建年代无考,清乾隆元年(1770年)“重整旧迹”,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
【日昇昌旧址】位于古城西大街路南,创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其前身为“西裕成”颜料庄,财东李大全和掌柜雷履泰于道光四年(1824年)出资30万两银改营为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它曾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
旧址坐南朝北,与常见的坐北朝南的院落相反,体现了过去筑城时的“南朝北市”格局。为三进式穿堂楼院,有大小建筑21座,房屋百余间。主体建筑采用对称均衡的布局方式,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柜房、账房、信房等次要建筑对称分布于两侧,带有晋中民居的鲜明特色。铺面宽达五间,为二层木构建筑,覆以沉稳瓦顶,硬山式设计搭配五阶青石台阶,黑漆大门厚重威严,高墙深院神秘莫测,彰显出深宅大院的非凡气魄与票号的鼎盛风貌。
逛平遥古城9:日昇昌
日昇昌的取名寓意着如日初升、繁荣昌盛,这也寄托了财东和掌柜对票号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而日昇昌票号后来的发展也确实不负其名,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在其经营的黄金时期,年汇兑总额高达3800万两白银,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为了防止汇票被伪造,日昇昌采用了多种防伪措施。例如,汇票采用了特殊的纸张和印刷技术,还使用了密押制度,即通过特定的文字、数字或符号来表示汇票的金额、日期、汇款人和收款人等信息,只有票号内部的专业人员才能识别和解密,这一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票号业务的安全和信誉。
日昇昌票号的创立,是中国金融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结束了中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开创了中国近代金融的先河,为中国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请赞赏鼓励下作者!
给太极(金成吉)鼓励哦!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其他金额

微信扫码支付
我已收到你的赞赏,谢谢你的鼓励!
赞赏清单